記者 | 吳容編輯 | 昝慧昉
外婆家加快了旗下副牌「老鴨集」的擴張腳步。
燉煮3小時的主菜老鴨煲,配上筍乾、千張等配菜,再加上「一鴨多吃」的多款小菜,這是外婆家去年年底推出的副牌「老鴨集」菜單上的主要菜品。
由於便於外帶,它是疫情期間外婆家旗下唯一沒有暫停營業的品牌,也成為了這家餐飲企業「自救」過程中的一份重要力量。
根據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的說法,在疫情衝擊、2月份沒有堂食只靠外賣的情況下,老鴨集獲得了5萬元的盈利。藉助大眾點評和美團外賣,老鴨集首店的外賣銷售佔比約為30%,未來期望能達到50%,即銷售額中到店、到家各佔一半。
目前老鴨集只有一家門店,位於杭州西溪龍湖天街。按照計劃,老鴨集今年還將再開10家分店,2021年繼續新開20家,新開門店的選址都集中在外婆家的大本營杭州。
之所以取名「老鴨集」,是因為集合了浙江地區的四個土特產:金華火腿、紹興麻鴨、天目筍乾和農夫山泉;同時,這和品牌定位直接相關,「集」則指「到店」與「到家」結合。
老鴨集杭州西溪龍湖天街店。
老鴨集門店菜單的設計非常聚焦,只有一個主菜,沒有複雜的生產流程。廚師數量比普通的中餐館少很多,鴨子用大鍋燉燒,食材和操作流程也相對標準化。總體來說,可複製性較強。
在外賣配送中,通常是老鴨湯底和筍乾、千張等配菜將分開打包,消費者收到後可自行加入配菜燉煮,客單價高的,還會贈送砂鍋來保證味道。此外,和外婆家過去主打大眾消費一樣,人均價格在80-90元的老鴨集,也符合疫情期間食客更注重性價比這一消費特點。
在吳國平看來,「到家」業務肯定將成為餐飲業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方向。為此,公司調整了外賣事業部,從原來每個品牌2個人負責,到現在換成了6個人一支隊伍。
接下來,外婆家還將把旗下所有品牌送上外賣平臺。界面新聞留意到,在過去,外婆家並不重視外賣業務,「爐魚」未推出過外賣,「外婆家」也是到了2018年4月才開通外賣。
公開資料顯示,外婆家由吳國平在1998年成立,以高性價比以、排隊營銷著稱,發展至今已成為「新式杭幫菜」的代名詞之一。
從2010年起,外婆家餐飲集團品牌戰略升級。除「外婆家」外,推出了十餘個副牌,包括「穿越」「金牌外婆家」「爐魚」「蒸年青」「宴西湖」「杭兒風」「柴田西點」「豬爸」等。目前外婆家餐飲集團門店達200餘家,不過仍以「外婆家」和「爐魚」為主,前者佔比約為65%,後者佔比近20%。
提及對副牌的打造,吳國平曾表示,外婆家品牌做大眾市場,主打「家」的概念,不能太個性,否則脫離本質。副牌是對該主品牌的補充,更個性,受眾面相對額更窄些。
事實上,餐飲企業熱衷於創立副牌,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包括海底撈、大董、小南國等多個大型餐企,都推出了子品牌。分散風險、吸引不同消費群體,形成品牌矩陣來達到利益最大化,是餐企布局副牌的主要原因。
但也不是每次試水副牌,都能成功。
在2017年的一次演講中,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曾透露,「前兩年我在思考走兩條路,一條路是走原料路線,比如說爐魚;一條路是工具路線,比如說蒸年青,前兩年還行,但是還有的店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停了。」
失敗案例還包括主打手抓蟹的「動手吧」這一副牌。據吳國平介紹,2009年他在國外酒莊發現了手抓蟹這個單品,隨後派了三個隊伍到美國去進行考察。但自己創立「動手吧」品牌後,卻發現一模一樣的形式在上海行不通。到2017年1月份,「動手吧」全部關門,大約賠了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