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店主承諾:雞翅均選用鮮雞分割而成,絕不採用冷凍雞翅,絕不添加化學成分,炸制用油均採用優質大豆油,如做不到以上幾點甘願後代流離失所。」這是河南商丘某小吃街一家雞翅店門口牌子上的文字。在這條小吃街內,所有的商戶門口都有寫著類似承諾的牌子。據悉,這是小吃街管理部門的統一要求,若沒有這樣的承諾牌,商戶不得入駐。
此事一經媒體報導,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支持者認為:「毒誓在前防治,法律在後加固,雙重效果確保食品安全。」也有反對者表示:「毒誓一則與社會文明相悖,二則有多大作用很難說。」小吃街管理方回應稱,此前為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多是採取罰款的方式,但效果並不好,讓商戶掛「毒誓牌」的目的是「讓他們憑良心自我監督」,目前看,施行這種管理模式「效果特別好」。
為搞好食品安全而讓人賭咒發誓以期收「憑良心自我監督」之效,這種做法並非河南商丘這條小吃街首創。早在2012年,安徽合肥一家酒店就曾幹過類似的事:在酒店大堂設立承諾牌,上書「酒店全體家人拿命向你保證我們的食品!」文字下按有從董事到員工一應人等的鮮紅手印。對此,有學者評論,這種形式是「食品安全信用危機的產物」,大家對食品安全都心存疑惑,商家無奈之下,只好採取有些偏激的做法。
放下「與社會文明相悖」這一點不談,就以毒誓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效果看,恐怕並不會像河南商丘小吃街那位管理者所言「特別好」。基於「食品安全信用危機」這一判斷,在信用缺失的語境下,毒誓作為一種信用表達,自然也是不具有多少可信度的,換一種說法就是「不值錢」。不久前製造了轟動效應的「辛巴帶貨問題燕窩事件」的主角,在直播時曾一再聲稱「賣假我辛字倒過來寫」,這種民間常用的「毒誓」變得兒戲一般,其約束力幾乎為零。道理很簡單,不管是治理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其他任何市場問題,道德自律從來都不是治本之策。畢竟,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管理思路,既不符合基本的市場規律,也有違管理科學。正如有網友所言,有良心的商家無需立誓也能保證食品安全,無良心的商家發再多再狠的毒誓也無法喚醒其良知。
顯然,把希望寄托在「精神管制」上是捨本逐末。那麼,食品安全真正的「本」,或者說真正的動力在哪裡呢?答案其實很明顯,只要用利益機制分析就能找到。在食品安全中直接相關的利益體只有商家和廣大消費者,而動力之源也只能出自這兩者。就商家而言,他們的動力雖然有一部分的確可以通過自律獲得,但更大的力量則來自外部,即競爭壓力和監督。在追逐利益的時候,特別是在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的情況下,商家大多是不敢亂來的,因為這樣的代價太大。而「充分競爭」和「代價」,則是政府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達成的。就消費者而言,他們的動力則源於對自身權益的主張和維護。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他們最應該做的事就是拿起法律武器與商家進行對抗。
不過,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現狀是,市場環境並不完善,商家所面臨的外部壓力不足,而消費者向商家施壓的動力也不足。食品安全違法成本過低,這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基於此,通過增加違法成本以遏制違法行為成為了必須。前文小吃街管理者所謂「罰款效果不好」,並不是「罰」不起作用,而是罰得不夠狠,遠未達「震懾」的程度。
在正常市場條件下,商家是要追求長期發展的,但當下市場短視化、短期化情緒嚴重。若市場不能給商家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空間和信心,他們就會產生投機心理,幹什麼都只是撈一票走人。在這樣一種市場環境和心態下,商家為了「撈」自然就不會注重信譽,不會注重質量,食品安全也就難以保證了。
食品安全不是簡單的食品行業、企業道德等領域的淺層問題,而是涉及政府管理、執政理念等宏觀層面的問題。如果企業和消費者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了,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而政府管理也就輕鬆了。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