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多發暴露道德風險

2020-11-30 東方網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近些年多發的中國食品安全事件已經超出一般的市場違法違規範疇,它也正暴露出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整治食品安全問題,除了加強市場監管和法規制裁,也更要從長遠的和根本的道德培養方面採取系統而有力的行動。

  三聚氰胺奶粉、甲醛奶糖、「地溝油」菜餚、「染色饅頭」、「蘇丹紅」鴨蛋、「孔雀石綠」魚蝦、「瘦肉精」豬肉、「墨汁石蠟」紅薯粉,以及其他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古訓,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歸結之一。「謀財害命」自古以來就為中國人所唾棄憎恨。而縱觀當前的食品行業,道德倫理問題已處於危險境地。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今年4月14日指出,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可以說,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後,少數企業和從業人員道德缺失、不講誠信,這些是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

  「食品行業領域的道德倫理大滑坡,甚至遠比社會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政治學教授許耀桐說。

  食品安全領域的道德倫理是社會公德的要義之一。食品安全對公眾的身心具有更加直接即時的危害,因此,嚴重威脅公眾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痛心疾首,更讓人迫切期待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加固社會道德體系塔基的必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成根說,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食品領域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問題令人擔憂,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利潤,牟取不義之財,置公眾健康甚至生命於不顧,當然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責任意識缺乏、監管不力。

  「法律和制度是剛性的,而道德的培養是根本的。」趙成根說,對於治理食品安全問題,雖然目前來說法律制度很重要,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加強道德觀念的培養,讓從業者主觀上不願「唯利是圖」。

  中國政府上個月發布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要求,食品業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和行業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不得少於40小時,每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每年也要接受不少於40小時的集中專業培訓;要求建立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201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已於13日啟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批示指出,希望各界積極參與,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無疑,多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簡單和孤立的,它是當前中國社會公共道德體系中一個令人焦慮和擔憂的不良典型,與中共倡導的「以德治國」理念格格不入,必須採取系統的部署、長遠的規劃加以徹底整治。

  2006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要引導樹立包括「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胡錦濤今年2月1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持之以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全社會的法制意識,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社會誠信。

相關焦點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我國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研究
    自媒體平臺中,發黴食物圖片和警民對峙視頻廣泛擴散,令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風暴。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川省、成都市以及事發所在地溫江區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迅速,及時介入調查,令輿情回緩。之後,媒體持續關注事件背後的利益鏈,第一批食品檢測結果公布後令事件熱度持續。
  • ...媒體溝通會之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
    >2021年1月8日下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技協會指導下,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研究員就「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
  • 【復盤】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研究
    關注學生食品安全問題 呼籲嚴懲違法行為該事件曝光之後,不少網民呼籲嚴懲涉事人員,體現法律公正性。微博大V「@江湖碎事」稱,法律不強硬,就是對公平正義的褻瀆,就是對違法犯罪的縱容。食藥品安全一次次挑戰民眾的極限,低廉的犯罪成本不足以震懾犯罪,應嚴懲戕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兇手。
  • 近十年全國食品安全事件22萬起 其中75%系人為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金小茜)日前在京發布的《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5)》認為,2014年我國食品安全態勢總體穩定、逐步向好,但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仍待提升。據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吳林海介紹,2014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供應數量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總體呈現逐步向好格局,食品安全風險治理能力實現提升。同時,具有較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廣受關注。例如,毒豆芽、毒腐竹、工業鹽冒充食用鹽在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多批次、多品牌桶裝水不合格,多款麵粉被曝光含有增筋劑等。
  • 又到一年3·15,哪些食品安全事件影響了你?
    信息時報記者 劉芳 於婉珈 黃芳芳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今日正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記者對過去2016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重新進行了梳理,並對企業的整改與後續情況跟進報導。讓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有正確的認識。
  • 食品安全事件十年:部分地方將問題產業當特色
    我們的報導,就從這裡切入——   (主筆/胡展奮(微博))   向「皮鞋」再宣戰   首席記者—楊 江   持續發酵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更像是轉型期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需要系統治療。陣痛在所難免,因而,短期內,中國再暴露出更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足為奇,民眾應學會理性應對,恐慌與洩憤都無濟於事。
  •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9)》提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五類風險挑戰
    □ 本報記者 鄭建玲近日,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在京發布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研究發現,現階段食品安全面臨5類風險挑戰,分別是微生物汙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農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和重金屬汙染,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9.6%、25.0%、16.8%、15.4%、7.6%。
  • 食品輿情:「死神食品」骷髏頭包裝涉嫌違法引媒體關注
    12月11日至17日期間,食品安全問題「觸目驚心」。「死神食品」早已紅遍網絡,其「三無」屬性一直飽受輿論詬病。近日,「死神食品」包裝印骷髏頭,涉嫌違反廣告法,再次引發媒體集中關注。媒體披露團夥藏身別墅製售假保健品,因擔心出人命,邊生產邊試吃,「奇葩」行為引熱議。
  • 治理食品安全問題莫遠離根本
    此事一經媒體報導,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支持者認為:「毒誓在前防治,法律在後加固,雙重效果確保食品安全。」也有反對者表示:「毒誓一則與社會文明相悖,二則有多大作用很難說。」小吃街管理方回應稱,此前為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多是採取罰款的方式,但效果並不好,讓商戶掛「毒誓牌」的目的是「讓他們憑良心自我監督」,目前看,施行這種管理模式「效果特別好」。
  • 公務員面試題庫:2015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試題模擬之食品安全事件
    【題目】對於最近經常出現的「地溝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民眾意見很大,你怎麼看?本題正是根據近期出現的「地溝油」、「毒奶粉」等事件,考察考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整體態度: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責任性政府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同時還要明確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危害群眾更會危及到國家政府公信力,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食品安全問題已經不是新的問題,近年來曾多次考察,如:2009年國考面試題目「食品安全問題被媒體曝光,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你有什麼看法?」
  • 賽百味麵包「鞋底」事件:偶氮甲醯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這種物質也被用於生產瑜伽墊和鞋底原料,在澳大利亞和歐盟等國被禁止用於食品。新聞又稱該物質可能導致呼吸、過敏與哮喘等方面的問題。在新聞媒體中,「賽百味承認食物中有鞋底成分」為導語,毫不奇怪會引起巨大關注。 然而這實在是一個沒事找事的新聞。偶氮甲醯胺是一種食品添加劑,用於麵粉的漂白和氧化。如果說漂白還不是那麼重要的話,氧化對於改善麵粉的性能至關重要。
  • 高層密集部署食品安全 將圍繞5大重點內容展開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李克強表示,要堅決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實抓好,「對違法行為給予最大震懾,使其不敢以身試法」。  李克強是在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專題會議暨省部級領導幹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專題研討班(下稱研討班)結業式上作此番講話的。
  • 人造肉益生菌 專家解讀2019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網紅食品靠譜嗎?益生菌真的有用嗎?剛剛過去的2019年,你關注過哪些食品?它們給你帶來了什麼困擾?食品安全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作了梳理和解讀,通過事例科普食品安全知識,為食品安全監管建言獻策。本版摘取部分熱點解讀內容。
  • 「誠信共治維護食品安全」分論壇文字實錄
    針對企業主體,我們積極開展宣傳培訓活動,引導行業協會和企業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提升企業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監管能力。針對社會大眾,我們在市內各主流媒體、電子顯示屏、廣告牌設置專欄,集中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科學常識,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營造全社會關注食品安全的氛圍。
  • 提高食品檢測實驗室能力水平,保障中國食品安全
    尹建軍主任在致詞中說到,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國家首批食品復檢機構和特殊食品驗證評價技術機構,長期承擔食品行業風險預警、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等工作。培訓班將在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要點、食品檢驗各環節的風險識別和防控措施、食品檢驗機構誠信管理要求、食品安全檢驗新技術、食品中重金屬檢測關鍵點等內容展開系統性培訓。希望本次參加培訓的學員能夠從課程中獲得所需知識點,為中國食品檢測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 這些食品安全熱點的真相你都知道嗎
    2019年1月3日星期四,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準時召開,食品圈的大咖雲集,重點盤點和解讀2018年那些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  熱點1  咖啡真的致癌嗎?  編者短評:其實防癌的證據更多哦。
  • 山西舉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2020年12月02日 11:28 來源:央廣網 編輯:韋幸文   央廣網太原12月2日消息(記者張說地)12月1日,山西省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在太原舉辦
  • 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大會致辭中表示,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十周年,反思十年前事件發生後,當時帶給我們最大的震撼是,一個高速發展、體量龐大的中國乳品工業,其安全基礎竟如此脆弱。它提醒中國食品人,企業無論大小,如果抽掉了道德與安全的基因,亦可轟然倒塌。
  • 「危害風險低」不是「藍色香蔥」事件的句號
    □李英鋒  近期,「藍色香蔥」被媒體廣泛關注。這些藍色物質究竟是農藥殘留還是有毒有害物質,令廣大消費者十分困惑。為解除消費者的疑慮,1月12日,記者向貴州省市場監管局求證,官方給出解釋:市民可放心購買、食用香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