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世界腫瘤日。這個日子在中國一直不太被提起,因為2月總在新年前後,「晦氣」、「不吉利」。這種迴避,有文化因素,但更多的是對腫瘤的「恐懼」。
從事腫瘤防治工作20年,鄭瑩坦言,無論生活條件、醫療技術,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腫瘤早就不全是「絕症」,並不是所有腫瘤都像影視劇中那麼可憐、可嘆、可怕。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
如今,癌症已經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鄭瑩教授一再提到「三觀」,面對癌症,三觀一定要正。怎麼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在疾病面前,你怎麼看待疾病?怎麼看待自己?你是相信傳言,還是相信科學?你把自己當成久治不愈的病患,還是重獲新生回到工作、生活?對待疾病的態度,很多時候也決定了你能否戰勝疾病、回歸生活。
如何幫自己抗癌
2016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了主題為「Wecan. I can.」的《2016-2018年三年抗癌計劃》,建議普通公眾在幫助自己、家人及癌症患者抗癌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激發行動,採取行動
預防癌症
創建健康學校
創造健康工作場所
創建健康城市
支持患者回歸工作
改善診療服務
推動公共政策
培養專業人員
建立癌症控制的基金
患者個人能做的也不少,包括: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懂得早篩可以挽救生命
尋求支持
恢復工作
掌控自己的診治康復過程
愛,被愛
讓我的聲音被聽到
遠離「生活方式癌」
現在有個新詞,叫「生活方式癌」,說的就是因為各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引發的癌症風險。比如,休息在家,怎樣最舒服?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開著電視,點份外賣,葛優躺上一天。殊不知,不動加多吃最易長膘。肥胖不僅僅只是外形上的不美觀,更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
鄭瑩教授指出,肥胖會導致10種癌症風險上升,包括食管(腺癌)、絕經後乳腺癌、肝癌、膽囊癌、胰腺癌、腎癌、前列腺癌、結直腸、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要想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實際上,運動也被證實,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表明,經常運動,可以顯著降低13種惡性腫瘤的風險。無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適度的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能降低癌症風險。是時候遠離沙發,每天抽一點時間動一動身體了。
當然,說到生活方式,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還是怎麼吃,吃什麼。鄭瑩教授提醒,一日三餐最重要的還是搭配。沒有什麼食物是萬能的,吃了就能長命百歲,但有些食物確是絕對應該避免的,比如黴變的食物含有黃麴黴素,是確認的致癌物。另外,醃製的食物、燒烤、香腸等也有明確的致癌物,能少吃就少吃。大夥喜聞樂見的油炸食品,就是「肥胖」的幫兇,少吃解饞,多吃長膘。
至於紅肉,不是說一點不能吃,但不能過量,從降低癌症風險角度,成年人推薦一周的紅肉量在一個拳頭大小。當然,對於愛吃肉的人,這點量可能還不夠塞牙縫。一飽口福VS健康,孰輕孰重,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桿秤。
控煙勢在必行
預防癌症,除了遠離「生活方式癌」,還有很多可以做。
目前最成功的例子就是HPV疫苗。女性適時接種HPV疫苗,就可以遠離宮頸癌的風險。男性也可以接種HPV疫苗,不僅可以預防肛門癌,一部分的口咽癌,還可以預防尖銳溼疣,降低疾病或癌症病發率,同時也是在保護女性被感染HPV病毒。
控煙,也是預防癌症的利器。鄭瑩教授指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吸菸都是導致癌症的第一因素。在肺癌患者中,有80%與吸菸有關。這還不算,另外還有16個部位的癌症與菸草脫不了關係。美國的統計顯示,控煙可以降低85.8%的肺癌風險。
面對癌症,我們的誤區在哪裡?在患病前不重視,患病後不理智。實際上,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早發現。
鄭瑩教授指出,上海的「癌譜」比較接近歐美發達地區,肺癌、乳腺癌、腸癌的發病率比較高。這些癌症,以現在的技術很多都可以早期發現,但前提是每個人都要重視體檢。以乳腺癌為例,定期篩查就可以早發現,如今宣傳多了,大家重視了,早發現的乳腺癌比例也在上升,而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也同樣在上升。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
長期的生存率也引發了另一輪思考,癌症患者做完手術之後,應該如何自處?鄭瑩教授坦言,患者需要有一個角色轉換,最好的方式是重回工作和生活。不能老把自己當成病人,深陷其中。日子還很長,心態不能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