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曄 曄問仁醫
人 物 介 紹
鄭瑩,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預防與篩查專委會主任委員。
採訪筆記
在每年一度的癌症宣傳周,她照例又成為媒體爭相採訪的明星。隨著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她認為,社會各界共同重視腫瘤的預防,倡導惡性腫瘤的預防和腫瘤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理念,可以真正讓民眾免於忍受癌症帶來的疾苦,也不再談癌色變。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腫瘤預防的關鍵,不過,它挑戰的是人性,除了改變觀念,還要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她說。
從疾控中心到腫瘤醫院,角色改變了,重心調整了,對腫瘤的「防」與「治」的結合,她比大多數人都有探索的機會與動力。「要走出一條路來,把腫瘤預防的埠前移,用管理學的工具分析、思考、推進,真的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看得出,她對管理學的諸多理論是諳熟於心的,我們在聊天時,馬克思韋伯、菲利普科特勒、木桶理論、羊群效應等名詞,不時穿插在言談中,我想,她是多麼希望,將對衛生管理的思考,運用到眼下的腫瘤預防工作。
她讀的書很雜,她參加了一個讀寫俱樂部,保持著一月一篇讀書筆記的習慣,令我吃驚的是,她讀金宇澄的《繁花》,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我對她說,這些作品有些沉重,而看起來你卻是個腳步輕快的人。她微笑道,讀書本就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特別欣賞高爾泰的一句話——在通往精神家園的旅途上,我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人的腳步踏出堅實的痕跡,每一個夢想都會有終於實現的一天。」
她的微信名,是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一句詩,萬山不許一溪奔。「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她說,特別鍾愛這首詩,「群嶺萬山中有一條溪,萬山阻著溪水不許往前奔,攔得那溪水在山間日夜暄鬧不停;然而,水流到底是攔不住的,在山間不休地穿梭喧鬧著,待讓它終於來到前頭的山腳盡處時,喧譁的溪聲已全變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悅通暢地流出前村來了。」我們二人,眉飛色舞地把這首詩解讀了一遍。
我理解她的心思,堅守的腫瘤預防,有太多的難題需要突破,觀念、效益、制度、環境——但是,潮流擋不住,萬涓溪水,最終匯流成海。腫瘤預防,終究會如同腫瘤治療一樣,獲得全社會至高的理解與尊重。
1.腫瘤預防部
鄭瑩掛帥的腫瘤預防部,並不是一個廣為外人熟知的部門。
她說,腫瘤預防部的職能,大體分為兩個方向:對內服務於醫院,對外服務於社會。「當然,首先與醫院需求有關,例如,數據統計,這是我們的專業,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
鄭瑩所說的數據統計,主要是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是單病種資料庫。臨床診療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信息和資料,每位患者的檢查、診斷和治療、不同時期的療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存檔於電子病史中,便於醫生研究和回顧。
「但從專業來說,那些數據的完整性、可靠性,還有結構化標準,都可能存在問題。較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另建一個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數據倉庫,我們把原始數據梳理後輸入這個倉庫,醫生做科研,都可以從中直接調取這些相關數據,逐一分析。」
這是鄭瑩的部門始終在努力的。
「腫瘤醫院的病種很多,與此同時,診斷、治療等方面相對複雜,能利用專業優勢給臨床提供服務,是極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是患者長期生存隨訪調查。
這項工作,在鄭瑩來到腫瘤醫院之前就開展了將近10年。「我們對所有住院患者隨訪。比如後續的情況怎樣,是否復發、轉移、死亡,生存質量怎麼樣——我們每年都會陸續發表這些數據。」
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近日發布的一份腫瘤患者生存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7年在該院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接受住院治療的20餘萬腫瘤患者,經過長期密切隨訪,3年和5年的總生存率分別達到了77.4%、71%,整體生存情況可以與歐美頂級腫瘤中心媲美。
而在服務社會的大方向上,腫瘤預防是重中之重。
就此,鄭瑩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我們醫院是全國名列前茅的腫瘤專科醫院,可以發揮專業優勢,把預防、篩查——這些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問題,進行科普。」
就在4月15日,在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的第一天,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簡稱《推薦》),以倡導惡性腫瘤的預防和腫瘤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理念。
鄭瑩說,這是自2018年首次發布以來更新發布的第三版《推薦》。相比於2019年版本,2020版《推薦》新增了惡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腫瘤、軟組織肉瘤、白血病6個瘤種,覆蓋了20種常見惡性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信息,其中大腸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甲狀腺癌、食管癌6種腫瘤,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內容更新。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我國民眾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00萬左右,推廣癌症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鄭瑩表示,癌症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這給了我們很多的時間預防腫瘤的發生,早期發現腫瘤,將腫瘤扼殺在搖籃裡。
2.預防為重
預防,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改變認知是最重要的。」鄭瑩說,這份指南的內容,基於科學研究,特別是有人群研究的證據才能寫上去。而篩查的方式和建議,都要根據循證醫學的證據。「通過抗癌協會的專業委員會,形成一個個編寫小組,把臨床診治指南,轉化為老百姓能看懂的,而且日常可以用的篩查建議。」
嚴格意義上說,篩查應該在無症狀時,通過檢查,發現早期癌症。鄭瑩認為,政府支持的有組織的人群篩查與私人主動去醫院篩查是不同的。
私人篩查更偏向於個性化,「每個人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遺傳背景不同,風險暴露也不同,那麼得不同腫瘤的風險也就不一樣。而根據不同的風險,去做不同的篩查,這是最好的方式。」
而政府發起的有組織的人群篩查,更普適化,花費更少,比如大腸癌篩查的便隱血試驗。「政府提供的是公共服務,有相對的公平性。」
最理想的預防體檢應該是在醫生指導下做個性化的癌症篩查。當然,政府提供篩查公共衛生服務也不容錯過。「我們發布的推薦還做不到個體化,至少考慮到不同的風險,所以對每個腫瘤都列出了高危因素,比如一般風險的人做什麼檢查,風險高的話,應該去做怎樣的檢查。」
定期篩查可以降低死於癌症的風險。對於癌症患者,在規範治療之後,要考慮後續怎麼去降低復發轉移與死亡的風險。「我們把世界上,包括國內對腫瘤病人的觀察、研究資料告訴患者,今後應該怎麼規劃你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腫瘤患者非常重要。」
為了做好篩查,鄭瑩的團隊做了大量研究,始終在探索可以用來篩查的適宜技術。比如AI這樣的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減輕人工負擔。
目前,鄭瑩有一個腸癌一級親屬的篩查項目,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看到提早篩查對腫瘤的預防效果。她思考的是,在醫院裡開展預防性服務。「腫瘤醫院,是可以提供這些預防服務的。預防性服務,在當下的醫療管理上可能還顧不上,但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腫瘤預防這件事,年年都在說,但是鄭瑩覺得,預防最關鍵的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這也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比如飲食,一日三餐怎麼安排。改變生活方式,其實是從改變觀念開始的,而且要創造支持性的環境。所謂支持性的環境,比如食物包裝上的標籤,脂肪含量多少,蛋白質含量多少等等,讓人們有更合理的選擇。」鄭瑩表示。
3.數字背後
鄭瑩出生於1969年,考大學的時候,她坦言,當時並沒有宏大的理想,只是聽從父母的建議,希望大學畢業後能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於是,醫學便成為了她的第一目標。
「當年除了醫療系之外,還填了衛生管理——那時管理學很熱門。後來如願以償了,還有點慶幸沒有學臨床——因為我要克服的東西有很多,上解剖課,我都不敢看大體老師的。」 鄭瑩笑道。
大學四年,鄭瑩最大的收穫是開闊了眼界,她迷上了組織行為學、政策分析、衛生經濟學,還有管理心理學。「我們與臨床醫生的角度不一樣。幹公衛,一定要學管理,因為公共衛生不是單打獨鬥,是要運作一個系統來做事。沒有管理學基因,根本做不成事。而且,管理學,給我一點理想之光,或許可以給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畢業之後,鄭瑩去了上海衛生防疫站工作,當時上海有一個2000年的衛生規劃項目,在衛生防疫站專門成立了一個辦公室組織編寫規劃條目,並且進行中期的評估工作。鄭瑩就在這個辦公室擔任了一名文秘。
對於鄭瑩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我們防疫站有傳染病科,計劃免疫科,勞動衛生科、學校衛生科、放射衛生科、食品衛生科等,不同的專業,他們一起編寫規劃條目。我就邊看邊學,很好地培養了我的大局觀,知道了運作體系,以及上上下下的職能分工協調。」
1996年,鄭瑩在職讀研究生,導師是俞順章教授,專攻流行病學。流行病學給了她看世界的嶄新角度。「流行病學是個工具學,可以給你一雙慧眼。它最關鍵的兩點,一是辨別真偽,二是因果關係——這是流行病學的核心,教會人看因果關係是否成立,怎麼去證實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最後的結論該怎麼下。」
鄭瑩說,流行病學有嚴格的訓練,這個訓練對她幫助很大。「其實,不但是幹公衛的,臨床醫生也需要掌握流行病學。醫生天天看病,會觀察到很多現象,但把現象上升到因果關係的能力和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不能輕易下結論。」
在鄭瑩還在讀碩士期間,正好遇上疾病防控制機構的改革,籌備建立上海疾控中心。上海腫瘤防治辦公室歸併到疾控中心,於是,1998年鄭瑩進入了腫瘤防治領域,開始是慢病科,後來又把腫瘤防治科獨立了出來。
在上海疾控中心,鄭瑩的主要工作是腫瘤登記和政府腫瘤防治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前者大量的數據收集統計和分析,後者包括腫瘤預防、篩查和患者管理等多個公共衛生項目。
2017年,鄭瑩調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工作,這其中有兩個原因,對於她個人來說,她希望在職場的下半場能有不同的挑戰;而在專業上,腫瘤的防與治如何能得到更好的結合,是她目前更想尋求的答案。
「這是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願意嘗試新事物,不喜歡一成不變。我信奉管理學,管理學中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讓別人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性格開朗的鄭瑩喜歡和人打交道,在腫瘤醫院跟病人相處,也能讓她更加了解疾病本身。「比起疾控中心,這裡會接觸大量患者,了解他們所思所想,會產生靈感想法,豁然開朗。」
如果讓時光倒流,鄭瑩說,還是會選擇衛生管理。她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稀裡糊塗從事了這個專業,然後發現,這個專業還真是非常適合她。
「衛生管理的確能夠改變一些東西,能夠幫助人。而且,我是富有想像力的,我看到數據就可以想到數據背後的人——數據背後,真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事實上,在腫瘤醫院,除了所見,鄭瑩還能聽到的,是每一位患者的一聲嘆息。
口述實錄
唐曄:鄭教授,您那些年在上海疾控中心主要的工作是什麼?
鄭瑩:我主要做基礎工作,一是腫瘤登記,每年公布的上海市的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等的數據都是我們做的。這項工作佔了大量精力,全市2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0家醫院都要報告,我們要把這些信息登記整理;二是做政府的預防項目,給政府建議可以實施的控制腫瘤疾病負擔的公共衛生項目,政府從中挑選後,我們去實施。比如,大腸癌篩查、肝癌的高危人群篩查、女性的乳腺自查等等。當然,還有宣傳教育,比如每年的腫瘤宣傳周,還有推廣癌症止痛的三級預防項目等。我們這個部門,成果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拿大腸癌篩查來說,是全國首例把一個篩查項目作為政府的重點公共衛生項目,成績斐然。
唐曄:這份工作的收穫在哪裡?
鄭瑩:數據說話是很有力的。這麼多年的專業,我對數字很敏感,一看就知道哪裡不對了。
唐曄:您介紹一下三年前如何建立腫瘤預防部?
鄭瑩:謝謝。我是搞流行病學,搞預防的,跟臨床醫生不一樣。我剛來腫瘤醫院的時候,起初的定位是做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工作。其實,腫瘤醫院有宏大的理想,爭取的方向是國家級的癌症中心,癌症中心在美國非常成熟,有治療、基礎研究、預防,三足鼎立的體系。其中的預防,是為所在區域的人民服務,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於是我就向領導提出,將職責定位於腫瘤預防工作,這是我的專業強項。於是,我們創建了腫瘤預防部。
唐曄:有沒有具體成果可以分享一下?
鄭瑩:我們最近在做一級親屬的預防性服務。比如,腸癌裡有10%有家族性的遺傳性的腫瘤傾向,如果進行早期篩查,早期幹預的話,效果會好得多。於是我們招募腸癌患者的一級親屬,做便隱血這些簡單的篩查,若有異常的情況,再推薦做進一步診斷。患者的一級親屬陪護在患者身邊,當了解到自己也是高危人群時,普遍都很配合篩查。我們做篩查的時候,應該要找到最高危的人群,因為在這部分人當中,發現腫瘤的概率是最高的。我們希望能把預防性服務慢慢變成常規工作之一,醫院有幾個專科已經有遺傳腫瘤的門診,我們通過初步的篩選,讓這些家屬能夠進到這些遺傳門診,然後做專業的跟蹤管理。
唐曄:您還有什麼與患者接觸之後啟發的靈感?
鄭瑩:在復旦腫瘤醫院的公眾號菜單欄的「互動+」裡,有一個風險評估工具,「癌症風險評估」,這是我們做的免費的預防服務,把問題填完之後會有一個報告顯示,告訴你哪些生活方式要改善,應該去做哪些篩查。推出只1年,使用次數就有100多萬,很多健康人都是有潛在的預防性服務的需求,在於發掘與滿足。事實上,預防醫學是與其它學科相互交叉的,這個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技術,使用了,才能深入了解。
唐曄:預防性服務的難點是什麼呢?
鄭瑩:說老實話,讓別人不抽菸、不飲酒、健康膳食、天天鍛鍊、控制體重,不吃保健品,有點違反人性(笑)。但從預防性服務來說,卻是非常重要。從操作層面上,要讓別人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要給予一些支持,但現在很難發展起來,因為它沒有補償,又不能收費。所以這種預防服務,較難在醫療機構裡發展出來,單靠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來支撐的話,又是力不從心。
還有,我們一直在跟偽科學、謠傳、誤傳、迷信,還有歧視做鬥爭。其實人們對癌症的觀念有很多誤區,好多人認為罹患腫瘤就是個死,其實像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長期生存都很好的,美國2/3以上患者可以輕鬆活過5年。所以,現在腫瘤患者面臨的是長期存活,恢復正常生活的問題,在經過治療以後,如何規劃今後的人生。
唐曄:腫瘤預防部與其他臨床科室的關係是什麼的?
鄭瑩:關係很緊密,因為我們有一部分的職能,就是為臨床醫生服務的。他們的病人,活得長不長,活得好不好,都來我們這邊查數據——我們有一個龐大的隨訪系統,所有出院的患者一年以內沒來過醫院的,我們都會訪問——通過電話、或通過查閱病史,還有跟疾控中心核對的數據,臨床醫生很快就能拿到資料做研究。
另外,科室會與我們一起商量患者的康復,比如健康生活方式的幹預。乳腺外科有個妍康沙龍,我們定期給乳腺癌患者宣教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做了一個幹預的研究,用手環讓患者動起來——患者術後都有長胖的趨勢,而體重增加會增大復發轉移的風險,我們就給這些患者發手環,記錄她們的運動。我們發現,佩戴了手環之後,患者的體重有所下降,這是好的趨勢。
唐曄:目前您最關注的是什麼?
鄭瑩:部門的發展,我們還要找準定位,尤其是對社會的服務,比如提供在醫院的預防性服務,還是在探索中尋求突破。
唐曄:您自己的健康方式是什麼?
鄭瑩:第一,鍛鍊,把運動作為生活的內容之一。以前家離單位5公裡,我下班就走回去。現在一周兩到三次堅持遊泳。運動,就是和自己獨處的時候,帶來愉悅;第二,飲食。膳食營養知道個大原則就行了,有很多人一講到規劃膳食就會很緊張,覺得要餓肚子了,其實合理安排,熟練運用就可以了。第三,心情愉快。從事健康行業的,每天都可以幫助到別人,是非常開心快樂的。
採訪/唐曄 編輯/吳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