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鄭瑩:探索腫瘤防與治之間,更好的結合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唐曄 曄問仁醫

人 物 介 紹

鄭瑩,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預防與篩查專委會主任委員。

採訪筆記

在每年一度的癌症宣傳周,她照例又成為媒體爭相採訪的明星。隨著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她認為,社會各界共同重視腫瘤的預防,倡導惡性腫瘤的預防和腫瘤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理念,可以真正讓民眾免於忍受癌症帶來的疾苦,也不再談癌色變。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腫瘤預防的關鍵,不過,它挑戰的是人性,除了改變觀念,還要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她說。

從疾控中心到腫瘤醫院,角色改變了,重心調整了,對腫瘤的「防」與「治」的結合,她比大多數人都有探索的機會與動力。「要走出一條路來,把腫瘤預防的埠前移,用管理學的工具分析、思考、推進,真的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看得出,她對管理學的諸多理論是諳熟於心的,我們在聊天時,馬克思韋伯、菲利普科特勒、木桶理論、羊群效應等名詞,不時穿插在言談中,我想,她是多麼希望,將對衛生管理的思考,運用到眼下的腫瘤預防工作。

她讀的書很雜,她參加了一個讀寫俱樂部,保持著一月一篇讀書筆記的習慣,令我吃驚的是,她讀金宇澄的《繁花》,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我對她說,這些作品有些沉重,而看起來你卻是個腳步輕快的人。她微笑道,讀書本就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特別欣賞高爾泰的一句話——在通往精神家園的旅途上,我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人的腳步踏出堅實的痕跡,每一個夢想都會有終於實現的一天。」

她的微信名,是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一句詩,萬山不許一溪奔。「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她說,特別鍾愛這首詩,「群嶺萬山中有一條溪,萬山阻著溪水不許往前奔,攔得那溪水在山間日夜暄鬧不停;然而,水流到底是攔不住的,在山間不休地穿梭喧鬧著,待讓它終於來到前頭的山腳盡處時,喧譁的溪聲已全變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悅通暢地流出前村來了。」我們二人,眉飛色舞地把這首詩解讀了一遍。

我理解她的心思,堅守的腫瘤預防,有太多的難題需要突破,觀念、效益、制度、環境——但是,潮流擋不住,萬涓溪水,最終匯流成海。腫瘤預防,終究會如同腫瘤治療一樣,獲得全社會至高的理解與尊重。

1.腫瘤預防部

鄭瑩掛帥的腫瘤預防部,並不是一個廣為外人熟知的部門。

她說,腫瘤預防部的職能,大體分為兩個方向:對內服務於醫院,對外服務於社會。「當然,首先與醫院需求有關,例如,數據統計,這是我們的專業,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

鄭瑩所說的數據統計,主要是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是單病種資料庫。臨床診療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信息和資料,每位患者的檢查、診斷和治療、不同時期的療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存檔於電子病史中,便於醫生研究和回顧。

「但從專業來說,那些數據的完整性、可靠性,還有結構化標準,都可能存在問題。較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另建一個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數據倉庫,我們把原始數據梳理後輸入這個倉庫,醫生做科研,都可以從中直接調取這些相關數據,逐一分析。」

這是鄭瑩的部門始終在努力的。

「腫瘤醫院的病種很多,與此同時,診斷、治療等方面相對複雜,能利用專業優勢給臨床提供服務,是極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是患者長期生存隨訪調查。

這項工作,在鄭瑩來到腫瘤醫院之前就開展了將近10年。「我們對所有住院患者隨訪。比如後續的情況怎樣,是否復發、轉移、死亡,生存質量怎麼樣——我們每年都會陸續發表這些數據。」

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近日發布的一份腫瘤患者生存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7年在該院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接受住院治療的20餘萬腫瘤患者,經過長期密切隨訪,3年和5年的總生存率分別達到了77.4%、71%,整體生存情況可以與歐美頂級腫瘤中心媲美。

而在服務社會的大方向上,腫瘤預防是重中之重。

就此,鄭瑩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我們醫院是全國名列前茅的腫瘤專科醫院,可以發揮專業優勢,把預防、篩查——這些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問題,進行科普。」

就在4月15日,在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的第一天,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簡稱《推薦》),以倡導惡性腫瘤的預防和腫瘤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理念。

鄭瑩說,這是自2018年首次發布以來更新發布的第三版《推薦》。相比於2019年版本,2020版《推薦》新增了惡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腫瘤、軟組織肉瘤、白血病6個瘤種,覆蓋了20種常見惡性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信息,其中大腸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甲狀腺癌、食管癌6種腫瘤,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內容更新。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我國民眾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00萬左右,推廣癌症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鄭瑩表示,癌症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這給了我們很多的時間預防腫瘤的發生,早期發現腫瘤,將腫瘤扼殺在搖籃裡。

2.預防為重

預防,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改變認知是最重要的。」鄭瑩說,這份指南的內容,基於科學研究,特別是有人群研究的證據才能寫上去。而篩查的方式和建議,都要根據循證醫學的證據。「通過抗癌協會的專業委員會,形成一個個編寫小組,把臨床診治指南,轉化為老百姓能看懂的,而且日常可以用的篩查建議。」

嚴格意義上說,篩查應該在無症狀時,通過檢查,發現早期癌症。鄭瑩認為,政府支持的有組織的人群篩查與私人主動去醫院篩查是不同的。

私人篩查更偏向於個性化,「每個人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遺傳背景不同,風險暴露也不同,那麼得不同腫瘤的風險也就不一樣。而根據不同的風險,去做不同的篩查,這是最好的方式。」

而政府發起的有組織的人群篩查,更普適化,花費更少,比如大腸癌篩查的便隱血試驗。「政府提供的是公共服務,有相對的公平性。」

最理想的預防體檢應該是在醫生指導下做個性化的癌症篩查。當然,政府提供篩查公共衛生服務也不容錯過。「我們發布的推薦還做不到個體化,至少考慮到不同的風險,所以對每個腫瘤都列出了高危因素,比如一般風險的人做什麼檢查,風險高的話,應該去做怎樣的檢查。」

定期篩查可以降低死於癌症的風險。對於癌症患者,在規範治療之後,要考慮後續怎麼去降低復發轉移與死亡的風險。「我們把世界上,包括國內對腫瘤病人的觀察、研究資料告訴患者,今後應該怎麼規劃你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腫瘤患者非常重要。」

為了做好篩查,鄭瑩的團隊做了大量研究,始終在探索可以用來篩查的適宜技術。比如AI這樣的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減輕人工負擔。

目前,鄭瑩有一個腸癌一級親屬的篩查項目,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看到提早篩查對腫瘤的預防效果。她思考的是,在醫院裡開展預防性服務。「腫瘤醫院,是可以提供這些預防服務的。預防性服務,在當下的醫療管理上可能還顧不上,但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腫瘤預防這件事,年年都在說,但是鄭瑩覺得,預防最關鍵的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這也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比如飲食,一日三餐怎麼安排。改變生活方式,其實是從改變觀念開始的,而且要創造支持性的環境。所謂支持性的環境,比如食物包裝上的標籤,脂肪含量多少,蛋白質含量多少等等,讓人們有更合理的選擇。」鄭瑩表示。

3.數字背後

鄭瑩出生於1969年,考大學的時候,她坦言,當時並沒有宏大的理想,只是聽從父母的建議,希望大學畢業後能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於是,醫學便成為了她的第一目標。

「當年除了醫療系之外,還填了衛生管理——那時管理學很熱門。後來如願以償了,還有點慶幸沒有學臨床——因為我要克服的東西有很多,上解剖課,我都不敢看大體老師的。」 鄭瑩笑道。

大學四年,鄭瑩最大的收穫是開闊了眼界,她迷上了組織行為學、政策分析、衛生經濟學,還有管理心理學。「我們與臨床醫生的角度不一樣。幹公衛,一定要學管理,因為公共衛生不是單打獨鬥,是要運作一個系統來做事。沒有管理學基因,根本做不成事。而且,管理學,給我一點理想之光,或許可以給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畢業之後,鄭瑩去了上海衛生防疫站工作,當時上海有一個2000年的衛生規劃項目,在衛生防疫站專門成立了一個辦公室組織編寫規劃條目,並且進行中期的評估工作。鄭瑩就在這個辦公室擔任了一名文秘。

對於鄭瑩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我們防疫站有傳染病科,計劃免疫科,勞動衛生科、學校衛生科、放射衛生科、食品衛生科等,不同的專業,他們一起編寫規劃條目。我就邊看邊學,很好地培養了我的大局觀,知道了運作體系,以及上上下下的職能分工協調。」

1996年,鄭瑩在職讀研究生,導師是俞順章教授,專攻流行病學。流行病學給了她看世界的嶄新角度。「流行病學是個工具學,可以給你一雙慧眼。它最關鍵的兩點,一是辨別真偽,二是因果關係——這是流行病學的核心,教會人看因果關係是否成立,怎麼去證實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最後的結論該怎麼下。」

鄭瑩說,流行病學有嚴格的訓練,這個訓練對她幫助很大。「其實,不但是幹公衛的,臨床醫生也需要掌握流行病學。醫生天天看病,會觀察到很多現象,但把現象上升到因果關係的能力和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不能輕易下結論。」

在鄭瑩還在讀碩士期間,正好遇上疾病防控制機構的改革,籌備建立上海疾控中心。上海腫瘤防治辦公室歸併到疾控中心,於是,1998年鄭瑩進入了腫瘤防治領域,開始是慢病科,後來又把腫瘤防治科獨立了出來。

在上海疾控中心,鄭瑩的主要工作是腫瘤登記和政府腫瘤防治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前者大量的數據收集統計和分析,後者包括腫瘤預防、篩查和患者管理等多個公共衛生項目。

2017年,鄭瑩調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工作,這其中有兩個原因,對於她個人來說,她希望在職場的下半場能有不同的挑戰;而在專業上,腫瘤的防與治如何能得到更好的結合,是她目前更想尋求的答案。

「這是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願意嘗試新事物,不喜歡一成不變。我信奉管理學,管理學中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讓別人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性格開朗的鄭瑩喜歡和人打交道,在腫瘤醫院跟病人相處,也能讓她更加了解疾病本身。「比起疾控中心,這裡會接觸大量患者,了解他們所思所想,會產生靈感想法,豁然開朗。」

如果讓時光倒流,鄭瑩說,還是會選擇衛生管理。她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稀裡糊塗從事了這個專業,然後發現,這個專業還真是非常適合她。

「衛生管理的確能夠改變一些東西,能夠幫助人。而且,我是富有想像力的,我看到數據就可以想到數據背後的人——數據背後,真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事實上,在腫瘤醫院,除了所見,鄭瑩還能聽到的,是每一位患者的一聲嘆息。

口述實錄

唐曄:鄭教授,您那些年在上海疾控中心主要的工作是什麼?

鄭瑩:我主要做基礎工作,一是腫瘤登記,每年公布的上海市的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等的數據都是我們做的。這項工作佔了大量精力,全市2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0家醫院都要報告,我們要把這些信息登記整理;二是做政府的預防項目,給政府建議可以實施的控制腫瘤疾病負擔的公共衛生項目,政府從中挑選後,我們去實施。比如,大腸癌篩查、肝癌的高危人群篩查、女性的乳腺自查等等。當然,還有宣傳教育,比如每年的腫瘤宣傳周,還有推廣癌症止痛的三級預防項目等。我們這個部門,成果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拿大腸癌篩查來說,是全國首例把一個篩查項目作為政府的重點公共衛生項目,成績斐然。

唐曄:這份工作的收穫在哪裡?

鄭瑩:數據說話是很有力的。這麼多年的專業,我對數字很敏感,一看就知道哪裡不對了。

唐曄:您介紹一下三年前如何建立腫瘤預防部?

鄭瑩:謝謝。我是搞流行病學,搞預防的,跟臨床醫生不一樣。我剛來腫瘤醫院的時候,起初的定位是做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工作。其實,腫瘤醫院有宏大的理想,爭取的方向是國家級的癌症中心,癌症中心在美國非常成熟,有治療、基礎研究、預防,三足鼎立的體系。其中的預防,是為所在區域的人民服務,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於是我就向領導提出,將職責定位於腫瘤預防工作,這是我的專業強項。於是,我們創建了腫瘤預防部。

唐曄:有沒有具體成果可以分享一下?

鄭瑩:我們最近在做一級親屬的預防性服務。比如,腸癌裡有10%有家族性的遺傳性的腫瘤傾向,如果進行早期篩查,早期幹預的話,效果會好得多。於是我們招募腸癌患者的一級親屬,做便隱血這些簡單的篩查,若有異常的情況,再推薦做進一步診斷。患者的一級親屬陪護在患者身邊,當了解到自己也是高危人群時,普遍都很配合篩查。我們做篩查的時候,應該要找到最高危的人群,因為在這部分人當中,發現腫瘤的概率是最高的。我們希望能把預防性服務慢慢變成常規工作之一,醫院有幾個專科已經有遺傳腫瘤的門診,我們通過初步的篩選,讓這些家屬能夠進到這些遺傳門診,然後做專業的跟蹤管理。

唐曄:您還有什麼與患者接觸之後啟發的靈感?

鄭瑩:在復旦腫瘤醫院的公眾號菜單欄的「互動+」裡,有一個風險評估工具,「癌症風險評估」,這是我們做的免費的預防服務,把問題填完之後會有一個報告顯示,告訴你哪些生活方式要改善,應該去做哪些篩查。推出只1年,使用次數就有100多萬,很多健康人都是有潛在的預防性服務的需求,在於發掘與滿足。事實上,預防醫學是與其它學科相互交叉的,這個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技術,使用了,才能深入了解。

唐曄:預防性服務的難點是什麼呢?

鄭瑩:說老實話,讓別人不抽菸、不飲酒、健康膳食、天天鍛鍊、控制體重,不吃保健品,有點違反人性(笑)。但從預防性服務來說,卻是非常重要。從操作層面上,要讓別人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要給予一些支持,但現在很難發展起來,因為它沒有補償,又不能收費。所以這種預防服務,較難在醫療機構裡發展出來,單靠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來支撐的話,又是力不從心。

還有,我們一直在跟偽科學、謠傳、誤傳、迷信,還有歧視做鬥爭。其實人們對癌症的觀念有很多誤區,好多人認為罹患腫瘤就是個死,其實像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長期生存都很好的,美國2/3以上患者可以輕鬆活過5年。所以,現在腫瘤患者面臨的是長期存活,恢復正常生活的問題,在經過治療以後,如何規劃今後的人生。

唐曄:腫瘤預防部與其他臨床科室的關係是什麼的?

鄭瑩:關係很緊密,因為我們有一部分的職能,就是為臨床醫生服務的。他們的病人,活得長不長,活得好不好,都來我們這邊查數據——我們有一個龐大的隨訪系統,所有出院的患者一年以內沒來過醫院的,我們都會訪問——通過電話、或通過查閱病史,還有跟疾控中心核對的數據,臨床醫生很快就能拿到資料做研究。

另外,科室會與我們一起商量患者的康復,比如健康生活方式的幹預。乳腺外科有個妍康沙龍,我們定期給乳腺癌患者宣教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做了一個幹預的研究,用手環讓患者動起來——患者術後都有長胖的趨勢,而體重增加會增大復發轉移的風險,我們就給這些患者發手環,記錄她們的運動。我們發現,佩戴了手環之後,患者的體重有所下降,這是好的趨勢。

唐曄:目前您最關注的是什麼?

鄭瑩:部門的發展,我們還要找準定位,尤其是對社會的服務,比如提供在醫院的預防性服務,還是在探索中尋求突破。

唐曄:您自己的健康方式是什麼?

鄭瑩:第一,鍛鍊,把運動作為生活的內容之一。以前家離單位5公裡,我下班就走回去。現在一周兩到三次堅持遊泳。運動,就是和自己獨處的時候,帶來愉悅;第二,飲食。膳食營養知道個大原則就行了,有很多人一講到規劃膳食就會很緊張,覺得要餓肚子了,其實合理安排,熟練運用就可以了。第三,心情愉快。從事健康行業的,每天都可以幫助到別人,是非常開心快樂的。

採訪/唐曄 編輯/吳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訪|鄭瑩:面對腫瘤,「三觀」要正,遠離「生活方式癌」
    2月4日是世界腫瘤日。這個日子在中國一直不太被提起,因為2月總在新年前後,「晦氣」、「不吉利」。這種迴避,有文化因素,但更多的是對腫瘤的「恐懼」。從事腫瘤防治工作20年,鄭瑩坦言,無論生活條件、醫療技術,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 華大基因尹燁:對待腫瘤,防大於治是更好的方式
    在對話中,尹燁表示,比較中國和美國的對於腫瘤五年生存率,美國大概是五年生存率67%,中國大概是37%,我們有30個百分點的差別,實際上你要氣憤你會發現,美國的腫瘤排在前的除了肺癌以外,特別高的是前列腺、乳腺,而又是這兩個非常容易甚至是治癒的早中期,基本上中國的乳腺癌一發現都在三期以上,而美國的乳腺癌都是一期或者是零期,這樣的一個情況會造成,如果我們想群防群控不要等癌細胞已經發展到億級
  • 腫瘤防治宣傳周 | 鄭瑩:每年10萬女性死於乳腺癌,如何預防?
    時值腫瘤防治宣傳周,在由中國癌症基金會和醫學界傳媒主辦的「2020癌症防治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教授為我們做出了精彩分享。入門篇1. 從世界範圍來看,乳腺癌在男性和女性中是怎樣的發病情況,我國有什麼特點?
  • 我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瑩教授,關於乳腺癌的早期篩查及防治...
    我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鄭瑩教授
  • 新學期伊始,濟南市中區法院民一庭鄭瑩法官到濟南實驗初中進行法制...
    新學期伊始,濟南市中區法院民一庭鄭瑩法官到濟南實驗初中進行法制宣傳講座 2020-09-10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訪談 | 鄭瑩教授:「單孔腹腔鏡技術在婦科惡性腫瘤中的應用...
    其次,單孔技術對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能夠更好地遵從無瘤原則。多孔腹腔鏡手術時,「煙囪效應」可導致port部位的腫瘤轉移,由於單孔腹腔鏡手術時使用切口保護套,能充分避免「煙囪效應」,從而進一步避免穿刺部位的腫瘤種植,更加符合無瘤原則,更加安全。再次,單一切口疼痛輕、恢復快,非常有利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快速康復,利於患者儘早地接受術後相關輔助治療。最後,經臍單孔切口隱蔽美觀,受到患者的青睞和認可。
  • 【我奮鬥 我幸福】成都婦科醫生鄭瑩:病人的一句話 讓我開始挑戰新...
    鄭瑩教授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婦科的一名主任醫師,從醫20多年。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7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醫生不能怕辛苦,要有探索精神,勇於挑戰醫療新技術。」從醫20多年的鄭瑩教授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婦科的一名主任醫師。2017年9月,對鄭瑩和她的患者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個月。在這個月,鄭瑩採用了國內外領先的單孔腹腔鏡微技術為患者施行了手術。
  • 北京博仁醫院 童春容主任專訪:血液腫瘤已經進入免疫治療、靶向...
    北京博仁醫院的童春容主任在會上做了主題為《CART治療難治復發(rr)血液細胞腫瘤的臨床結果及經驗分享》的專題報告,分享了北京博仁醫院系列CART治療難治復發血液腫瘤的成果和經驗,這也是童主任第四次在該大會上分享細胞免疫治療臨床實踐成果。會後,童主任接受了梅斯醫學的專訪,現把童主任的精彩報告與專訪內容整理與大家分享。
  • 楊爽:基因檢測讓「防大於治」為守護生命健康發揮更大作用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剛剛發布的時候,我們知道疾病跟基因之間的關係只有兩位數,不到100個,今天我們發現人類基因中和疾病有關的單基因疾病約有八千種以上。隨著基因組計劃以及其他的科學的不斷進步,還會繼續發展。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核酸檢測產業也將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相關項目進入到產業化階段。
  • 楊爽:基因檢測讓「防大於治」 為守護生命健康發揮更大作用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剛剛發布的時候,我們知道疾病跟基因之間的關係只有兩位數,不到100個,今天我們發現人類基因中和疾病有關的單基因疾病約有八千種以上。隨著基因組計劃以及其他的科學的不斷進步,還會繼續發展。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核酸檢測產業也將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相關項目進入到產業化階段。
  • 治未病理論與精準醫學相容相通
    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癌症發病率呈持續增長態勢,不過,癌症可防可治。(專訪視頻和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右上角的二維碼關注「健康有約」,留意相關推送。)據周教授介紹,經過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總結出「未病養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後調攝」,也就是說,除了強調未病之前要加強養身攝生、提高抗病能力之外,病後更要重視早診斷、早治療,防病變加劇。「治未病的這種理念,應用到腫瘤學領域,對提高機體的防癌抗癌能力,預防腫瘤轉移、復發頗有現實意義。」周教授強調說。
  • 甘肅省「生命之光」抗癌俱樂部成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科普教育...
    11月13-15日,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召開。在此次大會上,甘肅省抗癌協會「生命之光」抗癌俱樂部獲頒全國第一批「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科普教育基地」。
  • 上海每日新發癌症169個 治癌新神器本月研製面世
    上海每天新增169例癌症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防所腫瘤防治科主任、主任醫師鄭瑩表示,根據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上海每年有6.1萬新發癌症病人,而每天就有169人被新診斷為癌症。在上海,每年有3.7萬人死於癌症,每天就有101人。上海還生活著32.4萬的癌症病人,每100個上海市民中就有2個是癌症患者。
  • 金斯瑞解讀丨CAR-T可快速消除腫瘤
    圖丨該文章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兒童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威脅兒童生命的主要惡性腫瘤。早期診斷難、惡性程度高、轉移速度快,常規治療方法的5年生存率僅為10%-20%,儘管進行了強化治療,長期生存率仍在50%-60%之間,簡直是十足的「兒童癌症之王」。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型CAR-T細胞療法,在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身上,顯示出了良好的早期結果。
  •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鄭瑩教授訪問大連化物所
    3月25日,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薛松研究員邀請,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化學工程系終身教授鄭瑩博士來該所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訪問期間,鄭瑩作了題為Biomass to Drop-in Green Disel/Gasoline的學術報告。
  • 京天利:證券事務代表鄭瑩辭職
    每經AI快訊,京天利(SZ 300399,收盤價:23.02元)11月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北京無線天利移動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近日收到證券事務代表鄭瑩女士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鄭瑩女士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職務,辭職後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 ctDNA與腫瘤之間的關係
    ,有些癌症患者並不適合進行腫瘤的組織活檢,同時腫瘤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疾病,因此考慮到腫瘤發展的連續性,組織活檢可以提供的實時的變化就更少一些。 圖1外周血樣中的ctDNA 一直以來,科研工作者都在積極尋找能夠更好地反映腫瘤情況的生物標誌物
  • 專訪海普洛斯創始人、董事長&CEO許明炎:專注腫瘤基因檢測賽道 大...
    從技術角度來說,核酸檢測相對於腫瘤基因檢測,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更多的挑戰在於,企業整體的運營能力和大量樣本的處理能力。近日,海普洛斯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許明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介紹,做腫瘤基因檢測可能一天處理幾十個幾百個樣本,但是做核酸檢測,一天可能要處理幾萬個幾十萬個樣本
  • 腫瘤能治好嗎?有七種腫瘤其實不必死
    核心提示:當下腫瘤患者是越來越多了,不少人都因為腫瘤丟了性命,所以不少腫瘤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後十分擔心腫瘤能治好嗎?專家表示腫瘤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害怕,有七種腫瘤其實不必死,淋巴瘤、結直腸癌、肺癌、宮頸癌等。
  • 【網友節評選·最美護士】「90後」鄭瑩:用愛溫暖身邊每一個人
    和大多小女孩一樣,小時候的鄭瑩也有一個「白衣天使」的夢。她一直堅持著自己兒時的夢想,直到有一天夢想變成了現實。2011年從衛校畢業後,鄭瑩終於穿上一直讓她魂牽夢繞的護士服,成為市六醫院九病室的一名護士。那一刻,她的內心滿是幸福和喜悅。讓她始料未及的是,這個神聖的職業,卻有諸多困難和挑戰在等著她。鄭瑩所在的九病室承擔著全市五保戶、低保戶的社會醫療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