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房產綜合報導】 11月28日,廈門國貿集團(600755.SH)披露了2021年-2025年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公告稱,鑑於公司所從事的供應鏈、金融、房地產行業均為資金密集型,高速發展需要大額增量資源支持,公司計劃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實現地產板塊獨立發展。
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廈門國貿實現營業收入1306.23億元,同比增長21.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15億元,同比增長4.66%。其中供應鏈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216.83億元,房地產經營板塊,銷售金額113.68億元,其中權益銷售金額93.15億元,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在福州、廈門競得三幅地塊,新增土儲29.56萬平方米。金融服務板塊實現營業收入30.43億元。
作為老牌地方國企,廈門國貿早在1987年便已涉足地產行業,至今已有33年發展歷史,地產也一直是該公司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在該公司的上一輪五年規劃中,還強調要做大做優地產。
2019年,房地產為廈門國貿貢獻了約76.4億元的收入,雖然佔比僅為3.5%,但其45.88%的毛利率卻遠遠拋離了供應鏈業務1.24%以及金融服務業務8.96%的毛利率。
甚至在2019年年報中,廈門國貿也表示,在規模發展戰略指導下,要繼續擴大土儲規模、開發規模和銷售規模,挖掘「逆周期」土儲機會,通過招拍掛、收併購等多種方式獲取優質土地,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文旅地產、產城融合、物業服務等新興業務,打造新的利潤增長極。
因此,此次「退房」規劃的出現讓人感到頗為突然。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決策。外部因素是近年來國家為保證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開展對房地產的政策調控,行業競爭加劇。內部因素則是由於該公司從事的供應鏈、金融、 房地產行業均為資金密集型,高速發展需要大額增量資源支持。退出房地產有助於廈門國貿將更多的資源投向快周轉的供應鏈主業,提升主業的經營效益。
無獨有偶,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顯示,11月,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共有24個,其中,央企轉讓地產項目股權項目19個,佔比近八成。
具體來看,11月份,涉央企19個轉讓項目中,華僑城集團、中化集團旗下各4個,招商局集團、中國電建、中航工業旗下各2個,中信集團、光大集團、中機建設、中交集團、新興際華旗下1個。
在轉讓金額方面,在19個轉讓項目中,武漢天創置業有限公司轉讓30%股權底價最高,約19.8億元;河北際華潤澤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51%股權的轉讓底價最低,僅1萬元。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小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央企密集轉讓股權主要在於融資環境的收緊,三道紅線的出臺,直接影響房企的融資規模,降負債成為企業較為棘手問題;拋售資產可以快速回籠資金,能快速降低負債;央企轉讓股權不僅能快速降低負債,還能加強公司的現金流。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也認為,央企密集轉讓地產項目股權與國資委之前發布「退房令」有關,對央企自身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情,有利於其集中精力幹好自己的主業。
2010年,國資委發布退房令,要求78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僅留下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堅決禁止中央企業違規開展違規房地產投資。
可惜,多數央企放不下繁榮、暴利的房地產市場,「退房令」遲遲無法落實。今年1月20日,國資委再次重申「退房令」要求央企把握主業投資方向,「不得為規避主業監管要求,通過參股等方式開展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規定的商業性房地產等禁止類業務。」
謝逸楓表示,近年來國家鼓勵和引導國有資本集中布局到關鍵性領域和前端戰略領域,預計在「退房令」環境下,未來地產轉讓項目或繼續增加。
【來源:環球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