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塗建敏
這段時間,「丁真現象」持續走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也以「三連推」,為這名藏族小夥和四川理塘「打Call」。各地文旅官博上,甚至一度出現接力「拼搶」丁真熱潮。
因一段「野性與純真並存」短視頻,丁真在社交媒體意外爆紅,讓人想起此前的李子柒。兩位年輕「網紅」都出身普通農家,都以為家鄉代言而廣為人知。與其說,康巴漢子丁真的「真」平添了高原小縣理塘的「純」,不如說,大美理塘養育了這名藏家「甜野男孩」;與其說,丁真帶熱了理塘,不如說,透過丁真的代言,更勾起人們內心對詩和遠方無限嚮往:高原、雪山、白雲、草甸、駿馬,靜水深流,歲月靜好。
「哪裡沒有丁真!」這是某媒體報導標題,委實道出一個最大事實——在丁真和理塘背後,是持續的新農村建設行動,是已然改變模樣的生態中國,是更多人的最美家鄉。就在丁真走紅後,許多文旅官博借「邀請丁真」很是蹭了一把熱度:「湘當美」的湖南,「詩畫美」的浙江,「好地方」新疆,還有黑龍江淘到「同款」冰雕「丁真」,陝西找出與丁真「同款」兵馬俑……這與其說是「搶丁真」,不如說表達了助推地方文旅的迫切心願。持續放大「正流量」,正是要找準好的切入點和講述方式,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傳播規律。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從官員開直播推介家鄉現場帶貨,到女副縣長一襲紅裝策馬奔騰……這些舉動都不失為有益嘗試。「官宣」同樣可以做到入腦入耳入心。少一點眾聲喧譁,不把網絡空間當秀場,亦不能搞成自娛自樂,於尋找美、發現美、建設美之中,形成與公眾真切互動,才能為公眾喜聞樂見。
當然了,以「真流量」助推客流量,更講究的是「虛」功實做,俯下身子,紮根鄉村,建設最美家園。以理塘為例,其地處川、藏、滇交界之地,海拔超4000米,每平方公裡不足4人,因高寒缺氧、地廣人稀,這裡過去是國家級貧困縣。今年2月,理塘縣正式脫貧摘帽,發展旅遊正是當地重要手段之一。中國不缺好山好水,鄉村亦不缺詩畫圖景,但有不少仍「養在深閨無人識」。這當中,既有宣傳推介原因,也跟缺乏好的建設規劃有關。發展地方文旅業,最忌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尤忌「劍走偏鋒」,你弄一個土司樓,我搞一個大關公;你建一個假長城,我造一個假故宮……與其瞎折騰,還徒增負面流量,不如返身鉚定青山綠水,深植鄉村家園,把家鄉美打造成自然美生態美,把鄉村遊打造成生態遊長線遊,既帶美一方家園,又帶富一方百姓,這樣的最美「官宣片」,何愁不受遊客歡迎!
從報導可知,丁真日前已謝絕各地邀請,正式入職當地文旅集團,留在家鄉繼續為理塘代言。「世界這麼大,但最愛自己家鄉!」透過丁真,其實也不難再次看到返身鄉村建設的廣闊前景。面對各種商業誘惑,希望丁真能始終保持初心,當然,也希望有更多「丁真」參與到建設家鄉行動中,一起為家鄉「打Call」,為秀美代言。
編輯 倪宇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