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專家:「丁真熱」背後的「冷思考」

2020-12-01 四川在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郭靜雯 楊藝茂

理塘縣無量河。圖據甘孜文旅

一個四川甘孜州理塘縣的康巴少年,一場持續近月、網上傳播量超50億次,一次十餘個省市官方集體參與互動的網絡傳播事件……過去兩周,「丁真」事件火遍全國,堪稱年度文旅行業頂級「現象牛」。

11月30日,整整霸屏微博、抖音等各大社交平臺「熱搜」近兩周的「丁真」熱現象終於迎來些許降溫。回顧事件始末,偶然大火、當地助推、全網熱捧,「丁真」 的爆紅似乎遵循著網際網路時代慣用的「造星」軌跡;但另一方面,「官方」籤約,「拒絕綜藝 好好學習」,各方呼籲「不要打擾這個少年」,輿論對「丁真」表現出一致的冷靜和克制,「丁真」火得似乎有些不同。

「爆紅」背後 是人們對「美」和「自然」的嚮往

事實上,在四川甘孜州,每個縣都各具特色、風情濃鬱。「天空之城」——理塘,作為康巴文化的核心區、318國道的重要站點,近年來已經成為了自駕遊客的天堂,「可以說具備了火的基礎」。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楊振之認為,加上「丁真」事件之前,甘孜州所有景區免門票政策的推出再次收割了一波關注度。

因此,當理塘發布最新文旅宣傳片《丁真的世界》時,丁真迅速開始在網上走紅:丁真的世界,在遙遠的四川甘孜理塘縣。每天推開門,就能看見格聶雪山。雪山、草原、冰川、寺廟、白塔,迷人的高原風光不僅點燃了「丁真」爆紅的引線,也點燃了千萬網友心中的「詩和遠方」。

理塘縣毛埡大草原。圖據甘孜文旅

「丁真以及其視頻的爆紅,實際上極大地引發了人們對詩性生活的共鳴和嚮往,這裡面是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體現。」楊振之進一步分析。他認為,大家追求的詩和遠方,其實就是嚮往一種詩意棲居的生活,以丁真視角拍攝的理塘宣傳片中,不僅讓人們欣賞到康巴少年的質樸、陽光、帥氣,視頻中還有藍天、雪山、高原、草地這樣的純淨之美,「這份美才是真正感染人、觸動人心、激發共鳴的關鍵。」

景域驢媽媽集團數字營銷中心總經理孫承娟十分認同。「除了丁真本身的話題性外,丁真視頻所呈現的四川美景,在今年疫情背景下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她同時認為,「丁真的火,其實是都市人對大自然的嚮往、對野性又好看男孩的期望、對『夢想是想小馬得第一名』的樸實純真男孩的保護。」

輿論理性克制 「保護丁真,就是保護人們心中的那份質樸與純真」

「丁真的世界」「其實丁真在四川」全國各地都在邀請丁真「……4天,14條熱搜,10億傳播量,「太意外了!」作為次此事件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四川文旅」官方微博運營團隊看著連日的增長量也驚嘆不已。

隨著丁真的爆紅,各地文旅部門也加入「搶人大戰」:西藏邀請丁真到拉薩,「好客」山東也拋來橄欖枝,重慶聲援「四川」,力證「丁真是四川的」。重慶市文旅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永明覺得這一現象十分有趣:「官方搶人,充分利用熱點、製造話題,表現出包括四川、重慶在內,各地文旅行業主管部門在新媒體環境下宣傳營銷思路的變與活。」

更難得的是,到目前為止,輿論還沒有出現負面信息,無論是央視等主流媒體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呼籲保護丁真、不過度消費的聲音都成為主流。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分析,「這讓該事件跳出了『輿論反轉』的怪圈,成為共同抬轎、多方共贏的典範。」

「網友對網紅的成長『套路』極為熟悉,他們對丁真的爭議,除了喜歡,還有擔心,擔心如此天真、純淨的「甜野男孩」曇花一現或淪為資本的工具。」孫承娟分析,所以,當得知丁真被國企聘為正式員工開始就有了更好的發展,這一動作也成了該事件的重要轉折點。「保護丁真,就是保護人們心中的那份質樸與純真。」隨著各地官方的共同介入,將一個可能被過度消費的曇花一現「網紅」,打造成了一個具有話題性的地方旅遊大使的熱門事件,使「丁真」成為旅遊行業的營銷經典。

「從消費到保護,『丁真』事件讓我們看到網際網路造星時代輿論漸趨理性和成熟。」李永明認為,從這一點來講,它同樣值得被關注、被記錄。

當「流量」轉化為「客流量」 當地準備好了嗎?

「理塘好美,一定要去!」「丁真等我去找你!」「四川大得很,我要來定居!」

熱度很快轉化為人們來丁真家鄉——理塘觀光旅遊的強烈意願。記者從攜程網獲悉,「理塘」熱度從11月20日起大漲,到11月最後一周,「理塘」搜索量猛增620%,即使是相比旅遊旺季——」國慶節「,這個數字還翻了4倍。除四川本省旅客外,廣東、山東、雲南、江蘇、北京、重慶、湖南、河南旅客對理塘最感興趣,攜程大數據預測,理塘或成元旦旅行黑馬目的地。

借「理塘」的熱度,周邊的格聶神山、長青春科爾寺、理塘草原、勒通古鎮·千戶藏寨旅遊景區、白塔公園、冷古寺等旅遊景點也成為熱搜景點。

「我曾跟朋友多次去過理塘,那裡有絕美的風光,但的確不能稱之為一趟舒適的旅程。」曾繁文直言,「當地的交通、餐飲、服務等配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面對懷揣著美好憧憬、即將湧向理塘的大批觀光客,當地是否做好了準備?」 曾繁文認為,「讓流量逐漸轉化為長期的、實實在在的文旅消費力,關鍵還在於練好內功。」

這也是楊振之的擔憂。」事物的一夜爆紅是雙刃劍,目前來看丁真成為了國企員工是件好事情,在一定範圍內不過度營銷、屏蔽商業化的過度追逐,從而才能更好地為家鄉服務。「他建議,網紅吸引力帶來人氣的同時,要注意當地的公共服務、旅遊設施、景區規劃、景點打造等也要跟上,讓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匹配,建議各地在打造「網紅」的同時,要真正創造高質量內容,對地方發展來說才是長久之計。

據悉,理塘文旅已拒絕一切關於丁真的綜藝、宣傳邀約。同時,當地主管部門正積極研究文旅提升計劃。

理塘縣格聶雪山。圖據甘孜文旅

事件回顧>>>

丁真:從「素人」到「頂流」

11月11日,攝影師胡波拍下藏族漢子丁真,在這段僅7秒鐘的短視頻中,一位膚色黝黑、身穿藏族服飾、有著標誌性高原紅和清澈眼神的小夥瞬間迅速收穫近五百萬點讚。

11月18日,有記者向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文體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證實,丁真已籤約該公司,成為理塘縣旅遊形象大使。

11月19日,丁真開通抖音,發布第一條短視頻後粉絲量突破200萬。

11月25日,甘孜文旅微博發布預告並@理塘丁真「為家鄉四川甘孜代言,短片《丁真的世界》即將上線。」隨後,時差島在微博上正式上線該宣傳片。

11月25日,有網友發布微博:「我真的地理盲,我以為丁真在西藏,那麼雲南,或者新疆。結果四川???」登上熱搜。

11月25日,四川文旅微博發布甘孜旅遊政策,並為網友解析「其實丁真在四川。」圍繞話題#其實丁真在四川#,四川文旅微博共發布49條博文,全方位宣傳四川文化、旅遊、美食。成都文旅、文旅樂山、綿陽旅遊等官微紛紛回應,聯動進行推廣。

11月26日,丁真首次以理塘縣旅遊形象大使的身份亮相甘孜州理塘縣「藏文化旅遊最佳目的地——2021年理塘」旅遊路演推介會。

11月27日,西藏、雲南、山東、湖北等多地文旅官博加入「搶人大戰」,微博話題#四川為了丁真有多努力#,#全國各地都在邀請丁真#,#丁真說不要再p了#等同時登上熱搜,累計收穫閱讀量近50億。

11月28日,央視新聞聯播主播海霞祝福丁真。同一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連發三條推特給丁真「打call」。

11月30日,丁真所在國企負責人回應:不接受過度消費,丁真應該得到保護和培養。

相關焦點

  • 丁真熱背後:我們渴望「真」
    圖/ 視覺中國「丁真熱」火的不止丁真本人,還有他的舅舅、弟弟,甚至他的小馬「珍珠」。「丁真熱」的背後,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理機制呢?疫情背景下,健康面孔吸引力的提升看臉的時代,精緻的「豬豬男孩」層出不窮,社交媒體平臺上「鮮肉橫飛,清秀當道」。
  • 「丁真熱」後面的冷思考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思考只浮於表面,而沒有從本質出發認真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本質是引起問題或現象發生的、隱藏於背後的真正原因。本質的反義詞是表面,也可以說是不重要的細枝末節。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我們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那麼,「系統動力學」是什麼呢?它其實是研究人類社會問題背後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所有社會現象之所以形成,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動力系統。
  • 「Al+醫療」大熱背後的冷思考
    核心是,這陣風的實質是深度學習概念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帶來的商業化落地機會,核心是深度學習和商業化;目前中國對美國風向的跟從效應明顯,但數據優勢下,Al的未來在中國。最火熱的AI+醫學影像領域很快會遭遇融資瓶頸,變現仍是生死關,建議提前做好準備;而AI+新藥研發將成為下一個熱點。
  • 冷事件頻發背後的熱思考
    極地渦旋簡稱極渦,是極地(包括南極和北極)高空冷性大尺度低壓系統。通常,在北半球的冬季,極地渦旋會變得不穩定並擴大,並將寒冷的北極冷空氣隨急流向南輸送到北美以及歐亞等地區。極渦的位置、強度以及移動不僅對極地,而且對高緯地區的天氣都有明顯影響。圖/文李慧是不是覺得今年冬天格外冷?如果是,那沒錯。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然而,技術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更多人認為該技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背後存在的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近期,《自然》雜誌的一系列報導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的道德倫理學進行了探討。一些科學家正在分析人臉識別技術固有的不準確和偏見,對其背後存在的歧視發出警告,並呼籲加強監管、提高技術透明度。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參加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做客「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作題為「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該校近600名師生共聚一堂聆聽了這場報告。
  • 「神預言」熱傳背後的冷思考
    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神預言」這也是近期在各大平臺熱傳的一個短視頻,大致內容是:2019年6月27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會議上,王永炎院士說下半年特別是冬至前後,一直延續到明年春季,要有瘟疫發生……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於天津市,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本篇主題探索如何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會側重一些實操例子,同時,正如我自己的教訓一樣,我才如此不留餘力的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進行多次的分析與強調,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再加上大腦終身可塑性,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而其他人正好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終身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探索,並且最終進入深度知識的領域,那麼這正是今天真正掌控智慧的人,幾乎壟斷細分行業的原因所在。深度思考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
  • 《防務新觀察》:「為國家安全而思考!」
    《防務新觀察》:「為國家安全而思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5日 15:23 來源:CCTV.com   「為國家安全而思考!」
  • 部隊基層「軟體熱」背後的冷思考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典宏 周天宇 黃遠利基層「軟體熱」背後的冷思考■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周天宇 黃遠利「請務必完善今天檢查的《黨支部會議記錄本》,明天還要到你連隊查看整改情況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不過,67%的背後意味著仍有不少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發在其他期刊上。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曾說,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如何實現深度思維呢?程佳在《好好思考》中給出答案。作者成甲被羅繼石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觀察、感受和思考
    觀察、感受和思考都是人的基本能力,這三者之間又是緊密聯繫、相互影響的。如果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欠缺,感受能力自然顯得貧弱,隨之,其思考能力必然會受到影響。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生活充滿變數,思想脆弱、簡單,目光短淺,長著自己的嘴,卻說著別人的話,言語沒營養,「假大空」,缺乏邏輯支撐,好似一朵無根雲,隨風飄曳,時不時地會產生一種虛脫、脆弱的感覺,言行偏差常態化出現。可往往這樣的人都是不自知的,胸無點墨還恬不知恥。偏偏還聽不進去別人的進言。
  • 王彬:用鏡頭去觀察和思考
    「鏡頭就是我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這種思考不止是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更應該是對文化的一種留存和記錄。」從剛剛拿起相機時單純的對美的追尋,到更多地思考每一段記錄背後的文化意義,王彬對攝影的理解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質。 「我喜歡神秘的湘西地區,每年至少3至5次到湘西地區拍攝。
  • 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
    問: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赫伯特西蒙說,發現真理的關鍵在於找到自然中隱藏的模式,因為模式是定律、規則、機制的產物。「現實世界」是極其複雜的,我們不得不用「故事」和「模型」來把握「外部世界」。我們作為一個行動者,當我們所具備的思維模型不能很好的適配問題情景時,我們就會顯露出焦慮不安、排斥恐懼等「心理表徵」。
  •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丨諾獎熱背後,帶來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不過,67%的背後意味著仍有不少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發在其他期刊上。
  •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生長新可能 4 月25- 27 日,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盛會GMIC2020 首度以「雲會議」方式召開
  • 新型大腦毒品,毀掉的不只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碎片化信息就像新型大腦毒品,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的深度思考能力。一、碎片化信息危害多:注意力、知識體系、大腦為什麼像「小遊戲」這類碎片化的媒介產品能霸佔注意力?在碎片化的信息獲取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實和結果,卻沒有學習到真正重要的邏輯框架,而後者和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關係。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蝕著。長期包裹在海量信息之中的大腦,像是一臺超載的汽車。處於信息的不斷刺激之中,讓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長期釋放大量多巴胺。
  • 思維層次決定新聞報導的深度
    某個新聞事件,假如立足點不夠高,只是平面或者片面地觀察,寫出來的新聞也只能給人膚淺、價值不大的感覺。要挖掘新聞報導的思想深度,必須視野開闊,多層次、多角度觀察,既要縱向求深,也要橫向求廣,將事件放在全局、整體中過濾,才能夠避免認識在低層次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