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物 薛其坤與他的量子世界

2021-01-15 清華大學

沉浸於量子世界十餘載,他既探索如何同量子世界交流,又保持同外界、學界的對話;他說,實驗室生活與其說是刻苦,不如說是忘我;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等光環籠罩著他,他更習慣學生叫他「薛老師」;他說,科學發現沒有第二,需要爭分奪秒,沒有退路……

他是與時間賽跑的物理學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者薛其坤。


同時間賽跑 享受「7-11」生活

2013年3月15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震驚物理學界的成果——薛其坤領銜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聞發布會上,楊振寧的評價讓人更加明白這項成果的分量。「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接到物理學家吳健雄的電話,她第一次告訴我在實驗室做出了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這個發現震驚了世界。今天,薛其坤及其團隊的實驗成果,不僅是科學界的喜事,也是整個國家的喜事。」

有人說,如果沒有「同時間賽跑」的執著,就沒有這項科研成果。

「真是拼。」清華大學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如此感嘆,「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這樣的作息時間,其坤已經堅持了20年。」幾乎所有認識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軌跡。

學生們親切稱他為「7-11」,也曾在心裡較勁,「和薛老師比比,看誰先到實驗室、誰最後離開」,然而多年來幾乎無人能贏。這種近乎苦行的「修煉」,薛其坤從中體會到的是快樂而非痛苦。

在薛其坤看來,他最缺少的就是時間。「就我了解,全世界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刻苦的。」他平靜地說。

薛其坤的團隊認為,刻苦是他們攻堅克難的第一秘訣。

「不管再晚再忙,只要不出差,薛老師總要到實驗室看一看,和學生聊一聊,那種對科研的熱愛和精力,真是讓人驚嘆。」進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團隊兩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生馮硝也被薛其坤的刻苦精神深深感染,「一開始覺得這樣很累很枯燥,可在薛老師帶領下,每觀測到一個漂亮的數據,那幸福真是無以言表!薛老師做到今天這種程度,還這麼努力,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努力。」

而在薛其坤看來,實驗室裡的日復一日更像是一種「忘我」:「每天8個小時分析實驗數據、看實驗結果,你會忘記時間的存在。」

除了精力上的投入,在這個人人都急於出成果的年代,薛其坤更關注的是基本功的訓練。

「我們做實驗物理的,不完全在於發了多少文章,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紮實的實驗技術。任何一個大的實驗物理學家,都是扎紮實實做出來的。」薛其坤說。

而如今,身擔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科研團隊掌舵人等多重責任,時間對他而言更加緊張。「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白天處理學校的科研事務,晚上泡在實驗室。」

他常說,「7-11」的生活不是誰都可以。你若不能深入其中,這樣的刻苦便是一種痛苦,最終會讓人崩潰;你若進入了這個科學的世界,便能從中獲得快樂,這樣的堅持是一種享受。


用極致追求 向世界科學「亮劍」

2012年10月的一個晚上,薛其坤收到學生簡訊,他們在實驗中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跡象。

薛其坤立即組織團隊人員,設計實驗方案,部署實驗細節,馬上實施檢測實驗。

接下來幾天的實驗中,團隊成員用「誠惶誠恐」形容當時的心情。25800歐姆,所有人期待著這個標誌性的數值。數據不停地跳動著,15800、20000、25800!數據停住了!

世界量子物理學將記住這一刻——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0多年後,人類終於實現了其量子化。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特徵性行為順利得到驗證:材料在零磁場中的反常霍爾電阻達到量子電阻的數值並形成一個平臺,同時縱向電阻急劇降低並趨近於零。

結果揭曉當天,薛其坤帶了兩瓶香檳,與團隊合影,留下這珍貴的回憶。這天,離2008年10月實驗開始已整整4年。

對於量子霍爾效應,薛其坤打了個比方:普通狀態下的電子運動軌跡是無序的,時有碰撞。量子霍爾效應裡的電子在外加磁場的情況下,運動在「高速公路」上,分道行駛。

而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無需在材料中加外磁場,即可實現電子的「分道行駛」。這解決了外加磁場在實際應用中「價格昂貴」「體積龐大」「不適於可攜式電子設備」這一難題。

薛其坤介紹,拓撲絕緣體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等人在2008年首次提出。然而實際中,能夠制出滿足實驗需求的拓撲絕緣體材料絕非易事。

薛其坤及其團隊卻勇敢擔起使命。

開始,他們沿國際上技術路線進行嘗試,總是失敗。漸漸地,他們探索用不同元素和結構來生長材料。1000個樣品,一次次生長、測量,一次次不順利、調整,再生長、再測量……終於,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成果接踵而至:

2010年,完成對1納米到6納米厚度薄膜生長和輸運測量;2011年,實現對拓撲絕緣體能帶結構的精密調控,使其成為真正的絕緣體,去除了體內電子對輸運性質的影響;最終利用外加柵極電壓實現了對其電子結構的原位精密調控。

如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讓薛其坤及其團隊「亮劍」國際。在團隊眼中,攀登新的科學巔峰時不我待。


心存高遠 追求小量子裡的大「夢想」

薛其坤的科研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中國夢」的一個鮮活註腳。

薛其坤出生和成長於沂蒙山區。作為1978年恢復高考後第四批上大學的幸運兒,上世紀90年代出國深造後,他先後在日美留學和工作8年,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滿腔熱忱回到中國。

憑藉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心與擔當,回國後的薛其坤鑽進實驗室,十幾年如一日,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終於,不論在實驗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實驗精度要求和實驗難度等方面,薛其坤及其團隊都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以每50小時能完成一個特定條件下的實驗,則每年可完成100個不同條件下的實驗,日積月累,堅持不懈,你一定在領域前列。因為對於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沒有第二,只有衝,沒有退路。」

心存高遠,腳踏實地,成為「薛其坤們」的鮮明特徵。

「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定要做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須要把功夫用到。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薛其坤說。2013年入選「萬人計劃」後,他依然以「7-11」節奏工作在一線。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下,薛其坤感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在他看來,國家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提供了寬鬆的科研環境,更多的基礎投入,科研人員需要以更大的熱情、更忘我的精神再攀高峰。

  「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學生一個一個培養出來,唯有如此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這位科學追夢人如今最樸素的願望。(文圖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薛其坤:探尋量子世界奧秘
    原標題:薛其坤:探尋量子世界奧秘   5月30日,薛其坤(左)和他的學生在清華大學實驗室裡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文攝   人可以穿牆而過,旋轉可以永動不停……聽起來像是《聊齋志異》中才有的場景,然而在微觀世界裡它卻真實存在。
  • 薛其坤院士做客星火論壇講述奇妙的量子世界-清華大學新聞網
    薛其坤:敢於想像,勤於想像,善於想像薛其坤院士做客「星火論壇」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通訊員 王凌志)11月24日下午,清華大學學生科協星火論壇「聚焦諾獎」系列講座第三講——「奇妙的量子世界」舉辦。
  • 薛其坤——給中央政治局講量子科技的院士
    這次給中央政治局講解量子科技的薛其坤則實現了量子科技領域一項基礎研究的突破。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其實,相比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成果,薛其坤本人的成長更具傳奇。
  • 薛其坤: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在9月22日2020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他認為,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
  • 薛其坤院士: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他認為,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量子物理科學發展,觸發了第一次量子技術革命。
  • 【中國新聞網】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
    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這半年比以往更忙。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他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採訪媒體多起來,會議、演講也更多了,他深感「壓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文,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薛其坤的這篇演講說透了量子科技
    他認為,如果說第一代量子革命是認識量子世界、發展技術的話,我們人類在這個世紀初逐漸迎來一個新的時代那就是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技術的應用將給高密度、低能耗的信息存儲也充滿了很多想像的空間。將來有望打造全球量子網際網路,使人們從電子時代跨越到量子時代。「通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導航、量子探測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形成通達全球的安全通信、算力重組、高靈敏傳感、高精度時空基準等應用,打造量子基礎設施網絡。」薛其坤說。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1999年薛其坤教授回到中國,著手搭建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實驗室,著力發展國內落後的高靈敏的試驗技術,並大力培養這方面國內稀缺的人才。他先後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科技部的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三個物理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上,他的研究團隊研究水平處於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上開闢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和低維超導的研究方向。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就是根據量子物理原理提供的一種全新方式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傳輸和邏輯操作,並對光子、原子等微觀粒子進行精確操縱,以確保通信安全和提升計算速度等方面可以突破經典信息技術的瓶頸,這項技術目前僅中國掌握。而今天我們想要講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用 5 年時間不懈探索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他獻給世界的諾獎級禮物。
  • 薛其坤:量子革命解決大數據難題,指甲蓋存儲全世界
    只花200秒就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超級計算機一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未來指甲蓋大小的存儲器就能夠存下全世界所有的數據……第二次量子革命真的來了。在9月22日中關村軟體園舉行的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 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南方科技大學網站上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教授,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  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 薛其坤: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重要講話催人奮進
    薛其坤表示,在當天的會議上,他主要介紹了世界量子科技發展歷程和態勢,以及量子科學的發展對目前的信息技術,比如電子計算機和高密度信息存儲等第一代量子技術的重大推動作用;也介紹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量子科學和技術上取得的成就,包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等;同時,對我國如何加強量子科學基礎研究、發展第二代量子技術、推動人類完成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提出了建議
  • 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 粵港澳量子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南方科技大學網站上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教授,已正式於2020年11月接棒陳十一院士,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今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集體學習。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在真實材料中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重大科學目標之一。2005年後發現拓撲絕緣體,理論預言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引入鐵磁性,有可能獲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這在實驗上卻極難實現。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多個世界頂級研究組都未能取得成功。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在真實材料中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重大科學目標之一。2005年後發現拓撲絕緣體,理論預言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引入鐵磁性,有可能獲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這在實驗上卻極難實現。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多個世界頂級研究組都未能取得成功。
  • 鄭韶輝: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長將加大粵港澳量子科技的投入力度
    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 北京科技獎勵大會獲獎人薛其坤:將一生奉獻給量子科研
    這批新型研發機構中,就包括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出任量子院首任院長。當時,成功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諾獎級」科研成果的薛其坤正帶領科研團隊朝著更高的研究目標進發,加上在清華大學擔任分管科研工作,薛其坤的工作量已近飽和。但接到組建研究院的召喚後,他義無反顧接受了任務。
  • 北京科技獎勵大會獲獎人薛其坤:將一生奉獻給量子科研
    這批新型研發機構中,就包括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出任量子院首任院長。當時,成功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諾獎級」科研成果的薛其坤正帶領科研團隊朝著更高的研究目標進發,加上在清華大學擔任分管科研工作,薛其坤的工作量已近飽和。但接到組建研究院的召喚後,他義無反顧接受了任務。
  • 薛其坤逆襲有道
    長期的積累遇到合適的契機,2008年,薛其坤團隊決定開始研究一種叫拓撲絕緣體的材料,並於2012年在這種材料上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在各種場合接受採訪時,耐心地科普這一高深科研問題。他介紹,大部分情況下,電子在材料中的運動過程是高度無序的,它們會相互碰撞或者和其他雜質碰撞而使材料發熱,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