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鬥「成長之路」:放大2萬倍查找晶片瑕疵

2020-11-30 西部網

央視新聞10月4日報導,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探索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對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在北鬥建設的歷程中,遭遇了哪些難題?當一款晶片放大兩萬倍,北鬥人看見了怎樣的瑕疵?北鬥系統服務全球的背後,又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和驚險時刻?《新聞調查》記者來到北鬥衛星的主要研製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帶你「解密」北鬥。

解密北鬥「成長之路」,這些瞬間很硬核。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41:27)

解密一個罕見的畫面:

北鬥衛星太陽翼展開瞬間,這個「首次」太難得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隸屬於航天科技集團,又被簡稱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它成立於1968年,首任院長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我國1970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就出自這裡。

範本堯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之一。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過程中的一個細節,令這位資深的衛星專家耳目一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一號總設計師 範本堯:星箭分離以後看到太陽翼展開,這個畫面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以前都拍不著。

範本堯院士所說的第一次看到的畫面,就是2020年6月23日,我國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也就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時,全國億萬觀眾第一次從直播畫面中看到了衛星與火箭分離後,太陽翼像衛星的兩個翅膀一樣展開的全過程。

太陽翼是衛星的主要部件之一,又叫太陽能帆板,它是衛星上收集太陽能的裝置,也就是衛星的能量來源。以往,北鬥衛星上的太陽翼都是在火箭與衛星分離30多分鐘後才打開。到那時,衛星獨自遨遊在太空,地面的人根本無法看到太陽翼展開的全過程。

說起我國掌握衛星太陽翼展開的技術,時光還得回到將近40年前。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北鬥工程還沒有上馬,但中國的衛星事業還在國際合作中慢慢積累經驗。但很多國家都只賣東西封鎖技術。面對與國外的差距,科研人員增強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緊迫感。

從2006年開始做國產化替代研究,2014年在北鬥第一次使用。如今,將近40年過去了。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所屬的529廠,中國的工人們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國產的衛星太陽翼了。

解密一次「驚險」的攻關:

攻克北鬥二號關鍵技術難題,最後時刻「壓哨得分」

2000年,隨著北鬥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我國用最少的衛星、最小的投入,解決了國內區域衛星導航從無到有的問題。此後,我國開始將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走出自己的版圖,著手建設覆蓋亞太地區的北鬥二號系統。

茫茫太空看似無邊無際,但由於人類的技術水平和開發運行成本的限制,適用於衛星導航的軌道和頻率資源實際上是有限的。為了規範太空秩序,各國發射導航衛星之前必須向國際電聯申請各自的頻段。這時,為建設北鬥二號,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新的太空頻率資源。

國際電聯規定,各國均有權申請頻率資源使用權,但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發射導航衛星,並成功接收傳回的信號,否則佔有頻率的權利便自動失效。2000年,4月17日,國際電聯正是受理申請,2007年4月17日24點,是發射首顆北鬥衛星並回傳信號的最後期限。

七年的發射倒計時開啟,北鬥人面臨的是艱巨的科研攻關任務:比如,美國的導航系統覆蓋全球,是因為他們在全球建立了地面基站,而我國一時還無法解決在全球建立地面基站的問題;此外,決定導航衛星定位精確度的原子鐘技術也還沒有攻克……

其實,在開始建設北鬥工程時,中國已經可以生產原子鐘,但是它是否能夠經歷火箭發射時的巨大震動以及太空真空環境下的考驗還是一個未知數。正因為如此,北鬥一號上的原子鐘還依賴進口:在開始北鬥二號建設時,中國轉而向歐洲購買原子鐘,但在價格、精度和穩定性上都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因此,原子鐘國產化的進程勢必要進一步加速。

國產原子鐘在真空狀態下能不能正常工作?如何保證他的穩定性?都需要經過反覆實驗。距離頻率失效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時間緊迫,當年測試環節自動化水平還很低,測試人員必須連軸轉,需要不眠不休地緊盯著相關的數據進行人工記錄。

2007年4月8日,隨著包括銣原子鐘在內的許多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北鬥二號首發星迎來了預定發射的日子!但在在臨近發射還有8天時,科研人員在最後一次衛星和火箭聯合檢查時發現,衛星上的一臺應答機出現了問題。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叢飛:它在整流罩裡,如果要打開的話,8個鑼栓都要鬆開很困難,把整流罩打開也很困難。此外因為衛星在火箭的三級,把整流罩打開之後,還得把衛星的艙板子掀開,衛星表面包了好多層,包括熱控的一些東西都得扒掉才能把板子露出來。

拆裝有風險的,時間又非常緊迫。經過3天的慎重研判,應答機從衛星上被拆下,之後,經過72小時的修復和檢測,問題得以徹底解決。不過,火箭發射的時間因此被推遲到了2007年4月14日。此時,距離我國申請的太空頻率資源失效的日期僅僅相差3天時間。

2007年4月17日20時許,北京清晰地接收到來自這顆衛星的信號。那一刻,距離頻率失效的最後期限4月17日24點已經不到4個小時。

中國北鬥在最後時刻就如同籃球場上的壓哨得分,驚險地拿到了進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俱樂部的「入場券」。

解密一次苛刻的技術篩查:

放大2萬倍查找晶片瑕疵,嚴把質量關提高國產化率

任何技術的創新和實現都離不開硬體的支持。在北鬥建設的歷程中,衛星的重要部件以及元器件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事實上,科研人員起初對於進口產品在心理上都存在著某種依賴,但隨著北鬥工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外的技術封鎖也在加劇,重要部件實現國產化勢在必行。同時,讓他們下定決心要推進國產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即便是可以進口的少量部件,國外的某些產品並不能完全滿足北鬥衛星的技術要求。

在國產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為衛星上的元器件把好質量檢驗關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於1984年成立了宇航物資保障事業部,它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宇航元器件質量保證的專業機構,如今,它每年為上千萬隻航天元器件提供質量保證。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宇航物資保障事業部宇航元器件應用驗證副總指揮孫明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對一款國產晶片採用的近乎苛刻的「基因篩查」技術。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宇航物資保障事業部宇航元器件應用驗證副總指揮 孫明:我們把晶片中的一隻打開帽,開帽後,用16倍放大,可以看到這個圖,我們接著放大,在100倍的時候,大家看,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明顯的缺陷了。這兩個絲有可能碰到,碰到就會在我們應用過程中短路。

再往下,進入內部缺陷的查找,對容易出問題的一個點進行250倍的放大,再到750倍、2200倍、20000倍,最後看到有一個孔洞,有一個裂紋。這種缺陷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有可能造成它的短路。

北鬥三號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100%,這項「卡脖子」技術來之不易

據了解,為了讓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早日開通服務,全國400多家單位,30多萬科技人員先後參與其中,先後攻克了包括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在內的16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在500多種元器件和重要部件國產化研製上實現了突破。

目前,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100%。

如今,全國30多萬北鬥建設的參與者所走過的奮鬥歷程已被歸納成「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成為了鐫刻著時代鉻印的精神財富。

(原題為《解密北鬥「成長之路」,這些瞬間很硬核!》)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解密北鬥「成長之路」:放大2萬倍查找晶片瑕疵
    2020年,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對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在北鬥建設的歷程中,遭遇了哪些難題?當一款晶片放大兩萬倍,北鬥人看見了怎樣的瑕疵?北鬥系統服務全球的背後,又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和驚險時刻?《新聞調查》記者來到北鬥衛星的主要研製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帶你「解密」北鬥。解密北鬥「成長之路」,這些瞬間很硬核。
  • 解密北鬥「成長之路」,這些瞬間很硬核!
    2020年,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對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在北鬥建設的歷程中,遭遇了哪些難題?當一款晶片放大兩萬倍,北鬥人看見了怎樣的瑕疵?北鬥系統服務全球的背後,又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和驚險時刻?《新聞調查》記者來到北鬥衛星的主要研製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帶你「解密」北鬥。
  • 北鬥衛星升空,北鬥晶片功不可沒
    當然,此次北鬥的成功發射還離不開北鬥晶片的支撐,也印證了北鬥晶片在長期自研過程中逐漸走入舞臺中央。北鬥起步階段,所採用的晶片主要依賴進口,不利於北鬥的整體建設發展。到2004年,國家加大扶持力度,解決晶片生產的人力、資金技術問題,「中國芯」自主研發之路開始啟程,經過多年的產業布局,國產晶片產業鏈不斷完善。據《北鬥技術與產業發展白皮書》,國內的北鬥產業重點布局晶片、終端、板卡、電子地圖、運營等產業鏈核心環節。
  • 產業化之路前景怎樣?聽楊長風解密北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鬥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這一表述背後釋放了什麼新信號?我國北鬥優勢在哪裡?北鬥產業化之路前景怎樣?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起,26年來北鬥工程按照「先區域、後全球,先有源、後無源」的發展思路分步實施,形成了突出區域、面向全球、富有特色的北鬥系統發展道路,為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從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的角度,五中全會提出的北鬥產業化具有標杆意義。
  •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
    在這漫長的徵途中,「北鬥一號」成長為「北鬥三號」,北鬥的發展重心也從「天上好用」過度到了「地上用好」,無數的自主創新支撐著北鬥產業的全面開花。在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國產北鬥晶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並已形成一定價格優勢,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累計銷量已突破8000萬片。其中28nm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SoC晶片,已廣泛應用在物聯網和消費電子領域。最新的22nm工藝雙頻定位北鬥晶片已具備市場化應用條件。
  • 索尼推出定位接收系統晶片 全力支持北鬥導航
    華強北電腦網8月19日消息 相信對於很多「路痴」來說,出門一定需要地圖導航,以前科技部發達的時候智能靠紙質地圖或者路標識路,而自從全球定位系統誕生以來就方便太多了,現在僅靠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去到任何沒去過不熟悉的地方,似乎自己就是一張活地圖,「路痴」們再也不怕出門了,更何況我國現在也出來了北鬥導航系統。
  • 2萬倍的顯微鏡看透卡薩帝的生活
    放大20000倍觀測下的普通空調淨化模塊 痴迷於紅酒的人,寧願選擇飛赴法國酒窖去品1杯酒,只因怕顛簸的運送環境破壞美酒的口感。放大2萬倍,看清生活的真相在智能製造中感受生活的藝術4月22日,卡薩帝 「微生活」藝術展抵達成都,把生活放大2萬倍,讓你的情懷與追求有處安放。
  • 把樹葉放大300萬倍, 會怎麼樣?這簡直是一個「宇宙」
    如果你有一臺超高精度的顯微鏡,然後從外面的樹上隨便摘下一片葉子,放到顯微鏡底下,在放大100倍的時候,你會清楚地發現樹葉的葉脈和枝幹。再接著放大到1000倍,你就能發現樹葉上的一些細微的細胞,甚至連葉綠體都清晰可見。人類的光學顯微鏡,極限大概就是2000倍,如果你要追求更高的放大倍數,那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來實現。
  • 北鬥定位2.0版發布,北鬥運用空間進一步挖掘,產業鏈受益
    日前,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鬥定位2.0版),將民用應用的手機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著車道級定位得以實現。 北鬥定位2.0版之所以能夠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是基於對數據更立體的展現。
  • 中國北鬥導航晶片發布
    北鬥晶片企業工作人員 李楠:右邊這顆晶片就是我們即將發布的最新一代22納米工藝的高精度定位晶片,跟左邊這個上一代晶片相比,它的尺寸面積只是上一代的四分之一,功耗是上一代的五分之一。除了支持北鬥導航以外,這顆晶片還可以支持接收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等多系統的導航信號。通過兼容不同信號體制,新一代北鬥定位晶片可以獲取更豐富的數據信息,提供更精確的定位導航服務。
  • 把樹葉放大300萬倍,會怎麼樣?科學家:這簡直是一個「宇宙」
    如果你有一臺超高精度的顯微鏡,然後從外面的樹上隨便摘下一片葉子,放到顯微鏡底下,在放大100倍的時候,你會清楚地發現樹葉的葉脈和枝幹。再接著放大到1000倍,你就能發現樹葉上的一些細微的細胞,甚至連葉綠體都清晰可見。人類的光學顯微鏡,極限大概就是2000倍,如果你要追求更高的放大倍數,那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來實現。
  • 基於ADS的多級功率放大器設計與仿真
    介紹了BG2416CX晶片在北鬥導航中的應用,並基於RNC2416CX晶片的設計方案,設計並仿真其功率放大器模塊。完整地闡述了採用ADS設計工具完成各部分電路的方法,其設計結果優於設計目標,為後期進一步研究北鬥導航系統和自主設計北鬥導航系統發射部分晶片奠定了基礎。
  • 人體內部場景 | 放大1000萬倍
    放大1000萬倍後的人體細胞圖,場景真是震撼:
  • GPS晶片才40nm,北鬥晶片為何追求22nm?
    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我國北鬥晶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的同時,質疑聲也不斷湧來。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導航定位晶片對先進工藝的要求並不高,當前採用40nm工藝的導航晶片也較多,例如GPS運用的均是40nm晶片,那麼北鬥晶片因何如今在先進位成方面頻頻提升呢?
  • 北鬥晶片挺進22nm 北鬥星通:預計2021年量產
    今天上午的北鬥導航新聞發布會上,官方介紹了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提前半年投入應用的情況,同時表示國產的北鬥晶片已經有28nm工藝版量產,22nm也在進行中,即將量產。主要從事北鬥晶片研發、生產的北鬥星通公司今天在互動平臺上給出了更具體的信息,公司28nm晶片已經規模量產應用;22nm晶片目前處於客戶驗證階段,預計明年大規模量產。
  • 支持三頻北鬥和雙頻GPS:索尼發布全球功耗最小定位接收晶片
    本周,索尼宣布推出兩款GNSS全球導航衛星定位接收系統晶片CXD5610GF和CXD5610GG,9月出樣,定價1000日元(約合65元)。集成晶片主要面向IoT設備開發,雙頻同步收發下的功耗做到了當前業內最低的9mW(0.0.009瓦)。
  • 北鬥GNSS衛星導航定位晶片架構和設計發展趨勢
    隨著北鬥衛星系統技術的發展,國內北鬥導航定位晶片行業也迅猛發展,晶片技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之一,作為高端製造業的「皇冠明珠」,晶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信息產業的核心與基石。晶片不僅為國家信息產業和經濟發展帶來高額的利潤,同時也通過產業帶動效應成百上千倍的產值放大作用,強力推動整個產業的高速發展。
  • 北鬥定位晶片年內有望「上新」北鬥高精度導航晶片價格了解一下
    昨日(8月27日),海澱區舉辦中關村北鬥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多項基於北鬥三號的自主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包括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衛星天基測控收發信機、北鬥+遙感全球應用服務平臺等。同期,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累計銷量已經突破6500萬顆,高精度板卡、接收機天線銷量分別佔國內市場份額的30%、90%,並輸出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這一角度來說,國產北鬥導航晶片已實現規模化應用,隨著其大規模量產的鋪開,晶片價格單價也在不斷下降,目前北鬥導航晶片的單片價格已經下降到不到6元錢。
  • 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亮相
    攝影/記者 袁藝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於7月底建成開通,迄今還不到一個月。昨日(8月27日),海澱區舉辦中關村北鬥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多項基於北鬥三號的自主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包括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衛星天基測控收發信機、北鬥+遙感全球應用服務平臺等。
  • 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工藝從90nm到28nm
    在剛剛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宣布,我國正在研發北鬥22納米高精度、低功耗定位晶片。結合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的建成,該22納米工藝北鬥定位晶片,將使得我國北鬥能夠切入到無人機、自動駕駛、機器人、物聯網等熱門應用領域;並助力北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悉,該晶片由國內龍頭衛星導航企業、首家北鬥上市企業北鬥星通旗下的晶片公司和芯星通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