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的每一次推進,唐海瑞都不會缺席。
2014年,唐海瑞創辦一生佳,核心業務包括健康管理、保險保障、數據分析等。同時擁有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國際金融和市場營銷MBA學位的他,對於醫療行業中的暗潮湧動尤其敏感。
2018年1月,唐海瑞加盟匯醫慧影團隊,擔任全球合伙人兼首席戰略官,著力AI影像醫療商業化道路的多樣化發展。成立於2015年4月的匯醫慧影專注於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目前已構建智慧影像雲平臺、數字智能膠片等服務平臺,接入超700家醫院,領跑行業。
唐海瑞加入團隊不久後,匯醫慧影獲得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鼎暉投資,這是AI領域在2018年的第一筆投資。唐海瑞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此筆投資的一部分將用於布局商業模式的多樣化發展,比如保險相關的產品。」
▲匯醫慧影全球合伙人兼首席戰略官,唐海瑞。
根據鯨準數據中心,從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AI醫療各領域共發生241起融資事件,資本正從四方聚集。其中,醫療影像基於數量、真實性等多個與AI「不謀而合」的屬性,被視為能最先迎來商業化浪潮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缺乏標杆的行業裡,匯醫慧影憑什麼說動700家醫院合作、3年時間成為行業領頭羊?隨著BAT等巨頭先後布局AI醫療,這家創業公司將如何搭建自己的壁壘,走通商業變現之路?
用3年領跑行業
作為一名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柴象飛本該順理成章地當一名大學教授,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教授業,直到白髮蒼蒼光榮退休。但在2015年,柴象飛回國創業了,很多人不理解。
與醫學影像結緣十餘年,柴象飛因熱愛入行,也因熱愛選擇了一條冒險的路。柴象飛在就讀博士和博士後期間,先後在荷蘭癌症研究中心、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癌症放療中心參與了影像雲平臺等醫療人工智慧平臺的研發。正是這些契機,他開始了解到他所熱愛的專業,除了三尺講臺,還有能更大程度地讓研究成果落地的舞臺。
▲匯醫慧影創始人兼CEO柴象飛。
2015年4月,柴象飛創立匯醫慧影,成為國內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的開拓者之一。彼時,國內AI醫療影像市場方興未艾。智研諮詢的研究數據表明,2016年國內AI醫療才呈現井噴式發展,而2015年總融資額僅為239百萬元人民幣。大部分公司起步較晚,目前僅停留在天使輪及A輪融資的階段。
在這個嶄新的行業裡,沒有標杆式的企業可以學習借鑑,匯醫慧影的破局之路走得並不容易。
身為CEO的柴象飛每天在技術、銷售等多個崗位進行角色切換——既要沉下心來研究技術讓平臺迭代更新,又要在各大醫院周旋洽談合作業務。在接受鉛筆道採訪時,柴象飛直言基本沒有停下來休息一下的時間,「一年當五年過」。
創業初期與各大醫院談合作時,柴象飛都是親身上陣,一間接一間地給醫院的專家、醫生講解,制定合作方案,再親自上門安裝設備平臺。這樣的親力親為成了打動醫院的理由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柴象飛及其人才隊伍的專業背景是匯醫慧影成為醫院願意深度合作的主要原因。然而,據唐海瑞介紹,目前該領域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多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對於醫生的需求、影像識別對行業的意義了解不夠深刻。對於複合型人才,該領域的企業都是求才若渴的。
於此,匯醫慧影在創立之初就具有先發優勢:創始人柴象飛在醫學影像領域深耕十餘年,聯合創始人郭娜則有著多年TMT及諮詢行業市場和銷售經驗。此外,醫療人工智慧頂級科學家、史丹福大學醫學物理中心主任邢磊教授加盟團隊,擔任首席顧問科學家,匯醫慧影如虎添翼。
郭娜曾在接受中投網採訪時透露,匯醫慧影的技術團隊裡,醫工結合背景的人30餘人,其中海外博士近20位。此外,柴象飛還組建了一支30人的銷售隊伍,負責與醫院的合作事宜。
成立不到3年,匯醫慧影憑藉專業技術與銷售「兩條腿走路」,已實現在肺結核、心血管、骨折等多個病種的輔助診斷,接入超700家醫院,包括北醫三院、北京腫瘤醫院等200多家三甲醫院,遙遙領先同行業的初創公司。
▲匯醫慧影目前的合作深度與數據量。截圖自公司官網。
融資方面,匯醫慧影保持一年一融資的進度,融資總額達數億元人民幣。2018年1月匯醫慧影迎來「開門紅」,獲得鼎暉投資新一輪融資,這也是2018年AI領域第一筆投資事件。
與BAT同賽道賽跑
在AI醫療中,影像醫學被視為最先迎來商業化浪潮的領域。
在商業變現上,匯醫慧影是探索的先行者,其多款產品已開始收費。據唐海瑞向無冕財經介紹,產品銷售是匯醫慧影的主要收入來源,如影像雲系統會向醫院收取一定費用,電子膠片則由患者來埋單。唐海瑞認為:「匯醫慧影單款產品的毛利並不低,只是現在仍然處於擴充銷售網絡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投入。預計2018年年底能實現營收平衡。」
在盈利模式的布局上,匯醫慧影正在往多元化方向發展,唐海瑞的加入則是多元化布局的第一步。他加入團隊後便著手布局保險相關的產品,進一步開拓盈利模式。唐海瑞告訴無冕財經:「人在有需要的時候會購買保險,這跟醫療密切相關,是非常自然的場景。」
巨頭從來不會錯過新興行業的每一場盛宴。2016年10月,百度發布「百度醫療大腦」,高調進軍AI醫療行業;2017年3月,阿里雲也發布「ET醫療大腦」,要在此領域分一杯羹;2017年8月,騰訊發布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
▲在AI醫療的應用層領域,醫學影像是各細分領域中獲得的融資額最多的,數據來自鯨準APP。
反觀共享單車等其他「風口」,巨頭入局往往是價格戰的開端,以低價格甚至免費搶佔市場。然而,這樣的策略怕是無法在AI醫療走通。「醫療是個慢行業,而且關乎人命,行業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更為謹慎」,唐海瑞認為燒錢大戰難以破壞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醫療體系的參與者包括醫保、醫院、廠商、患者等,免費的生意會打破原來的行業鏈條,難以持續下去。因此,對於巨頭入局,唐海瑞表示「並不擔心」。
面對與越來越多巨頭的同道賽跑,匯醫慧影將繼續在人才培養上築起壁壘。匯醫慧影在史丹福大學的聯合實驗室將在一兩個月內掛牌成立,而後也將在清華大學成立博士後實驗站。建立實驗室一方面是為了內部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匯醫慧影能站在學術制高點上拓寬格局。
此外,數據規模小也是AI醫學影像要解決的痛點之一。基於大數據運作的AI醫療影像行業,獲得的精準案例數據越多,診斷的準確率就會越高。全國有超3萬家醫院,匯醫慧影目前也僅接入了700多家,而這個數據已經在行業中遙遙領先。
AI醫療的潛力嶄露頭角,隨著國際人才與資本的流入,中國將是打得最火熱的主戰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