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體音樂:等不到的全面付費,蓋不起的付費高牆

2020-12-0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表外表裡,作者 | 周霄(高級研究員),編輯 | Reno,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

去年8月,Spotify宣布在澳大利亞試行Active Media 功能,即允許免費用戶跳過那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廣告。該功能推出後,國外網友紛紛表示「Spotify簡直良心」、「坐等推廣到全球範圍」等等。

這下輪到國內用戶震驚了:外國友人聽歌居然還要看廣告?而且是時長不低於20秒的音頻或視頻廣告。與我們的音樂APP相比Spotify 對免費用戶似乎非常不友好:非會員的權益很少,隨機播放時切歌不能超過六次,按需聽歌前要插音/視頻廣告…… 而購買會員後所能享用的「特權」也只是省去了這些麻煩。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付費牆」:已付費的用戶可以進入牆內享受各種特權,沒有掏錢的用戶則被留在牆外,無法享受這些額外的功能。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典型的「付費牆」例子:如機場VIP服務、愛優騰視頻會員等等。

企業設立的付費牆越高,牆內外功能差別就越大,從而迫使用戶不得不掏錢擺平那些忍無可忍的差體驗(比如視頻網站的120秒貼片廣告);而付費牆越低,功能差別越小,用戶掏錢後的體驗不會得到明顯的改善,自然就不願意花錢。

相比之下Spotify的付費牆看起來比QQ音樂、雲音樂們高出不少。這背後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兩個市場的付費教育完成度不同,國內用戶還沒有養成聽歌付錢的習慣,但在此背景下更核心的原因是付費用戶粘性的改善

01 推薦機製成粘性殺手鐧,幫助高立付費牆

Spotify能夠設立更高付費牆的大前提在於:西方流媒體音樂市場中,用戶付費教育已經完成,基本上所有音樂APP都會收取會員費,大部分用戶不管在哪裡聽音樂或多或少都需要花錢。也就是說從宏觀角度看,西方市場中音樂APP們的付費牆普遍比國內高一些。

然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Spotify的付費牆又比競爭者們更高:比如Amazon music即將推出免費版本,將所有功能都推至牆外;Pandora免費用戶擁有更多次的切歌權利、廣告時長更短頻率更小。

與其他流媒體音樂相比,Spotify 付費牆高出的那一節實際上是將「正常功能」收回牆內,變成了付費特權,這似乎是對用戶的一種剝削。那麼既然侵犯到了用戶權利,他們自然也可以投入那些更友好的平臺,比如價格更低的Pandora或者即將免費的Amazon music。

但根據counterpoint統計數據,Spotify 2019H1的全球市場份額為35%,位居第一,相比第二名Apple music多出了15%。這也就是說,全球35%的聽眾不僅不覺得平臺進行了「功能剝削」,甚至還甘願為其買單。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與Spotify被「吹上天」的歌曲推薦機制有很大的關係。每周發現(Discover Weekly)和新人新作(Fresh Finds)一直是其最出彩的功能,前者以周為單位挖掘作品,後者把KOL口味和個人行為整合到一起,從而推薦更契合用戶品味的歌曲。

Spotify的調研總監莫尼婭·拉馬斯·羅萊克在一次演講中提到:Spotify主頁面由一個叫做BaRT( 「Bandits for Recommendations as Treatments」,直譯為「眼裡只有推薦音樂一件事兒的強盜」)的人工智慧系統控制。該系統不僅可以覆蓋切歌時間、用戶位置等常規計算因素,還納入了如童年喜好、是否移居等等更為細節的因素,而這些細節有時候正是影響一個人聽歌口味最關鍵的因素所在

如此精密細緻的算法背後自然是巨額的資金投入。根據Spotify財報公布:2017年以來其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一直在9%左右,其中有5個季度甚至超過了10%。也就是說,2019Q3,Spotify每收入10歐元,就有0.8歐元用於研發。與之相比,全球前三的科技公司自稱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為6.1%,比Spotify低了將近2pct。

同行業內,由於Apple music和Amazon music都未單獨上市,很難將其與公司其他業務完全剝離開來,所以我們與市場份額較低但增勢強勁的Pandora進行對比。分析發現,Spotify在每個付費用戶身上所花的研發費用基本是後者的10倍,2019Q3 Spotify每付費用戶的研發費用為0.83歐元,而Pandora為0.07歐元。

那麼為什麼好的推薦機制對於音樂APP來說如此關鍵,以至於spotify不惜常年花重金不斷打磨算法?

古人說「曲高和寡,知音難覓」,這也從側面證明一個人的音樂品味是極其「私人」的,很難找到完全契合自己口味的推薦人或者平臺。音樂推薦常常和影視、飲食等推薦不太一樣。一般來說,人們更願意跟風高分餐廳或者口碑大劇,但大部分人不會只因為某一首歌的評分很高就喜歡這首歌。這是因為音樂篇幅更短,欣賞過程更自我、難以引起普遍性共鳴,所以用戶更「孤獨」,更渴望被契合、被懂得。一旦有人總是能猜對他們的喜好,他們就會對平臺產生信任,產生使用粘性。

對平臺來說,用戶粘性的產生是因為其精密的算法能捕捉到用戶細微的喜好變化。而站在用戶的角度,這也是他長期給予算法反饋,從而養成的私人音樂空間。用戶既然花了時間和心思去「養成」自己的風格,他們如果產生「背叛」念頭,就意味著這場「養成遊戲」的從頭再來,而讓人放棄精心經營過的東西往往很難,所以用戶轉至其他平臺的機率就會下降,由此產生粘性

只要讓聽眾在一開始找到知音、嘗到甜頭,引導其進入該「養成遊戲」。Spotify就能穩住這些「死忠粉」,不斷收取會員付費。2017年其用戶流失率為7.7%,這一數據在18Q4和19Q1下降至5.3%。同時付費會員總數在不斷增長,19Q2增長至1.08億,當季流失的會員數量遠小於新增數量。與之相比,Apple music的用戶流失率是Spotify的一倍。

然而,即便擁有好的推薦機制,沒有嘗試過的用戶還是很難get到我們上述「被契合」的爽點的。因為普遍聽眾對音樂APP最基本的訴求是:我想聽的你都有,我聽的時候你別煩我,也就是所謂的曲庫大、隨意聽、去廣告等這些普通功能。那麼如何讓這些沒有被契合過的人上癮,從而粘住他們?

Spotify的做法是將那些「普通功能」拉回付費牆內,與推薦歌單打包在一起。由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價格敏感程度大的用戶為了省錢只使用常規功能,還能讓推薦機制發揮作用,粘住他們

所以對Spotify來說,正是因為有了好用的推薦算法,才能有底氣將普通功能拉回牆內;同樣也正是因為打造了更高的付費牆,推薦機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留住用戶。

02 付費牆影響下的商業模式差異

Spotify通過獨特的推薦機制和打包式的付費服務將一眾用戶圈入付費牆內;國內由於市場付費教育還未完成,大部分用戶都留在牆外免費享受各種上述的「普通功能」。但對平臺來說,音樂內容的購買成本很高,後者為盈利不得不另闢蹊徑,國內流媒體音樂平臺們紛紛做起了直播、電臺等具有秀場性質的泛娛樂業務。

由此形成了高低不同付費牆下迥異的收入結構,財報顯示:Spotify的收入從17Q1以來一直以會員付費為主,19Q3佔比90%;TME的核心業務則是直播、電臺等娛樂服務,19Q3佔比72%。

同樣因為兩者迥異的核心業務,其ARPPU(即單個付費用戶的付費金額)的增長趨勢完全相反。Spotify的付費目標人群是所有聽眾,大家只為會員特權掏錢。隨著同行競爭加劇,Spotify為引入新用戶不斷推出優惠政策,比如家庭與學生優惠計劃、將30天限免延長為3個月,由此其ARPPU不斷下降;而對於TME來說,主播粉絲們的「壕氣」潛力是無限的,隨著直播業務的深耕與擴展,其ARPPU值在不斷上升。

事實上,不管是企業還是資本市場都很偏愛這些ARPPU值更高的業務,因為這意味著企業或許是事半功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家直播平臺的總營收目標均為100萬,A公司的ARPU是100元,B公司1000元,那麼前者需要找到1萬個付費用戶才能實現目標,後者只需1000個。單個用戶掏的錢越多,整個業務的創收效率也就更高。

為了讓自己的APRU值不斷提升,2018年開始Spotify就將播客業務重新拿出來賣,為的就是這些或憑藉個人魅力、或販賣知識焦慮的KOL們能讓粉絲額外多掏點錢,從而為平臺帶來更高效的收入增長。今年7月蘋果宣布即將加碼播客業務,當天Spotify的股價甚至應聲下跌超過2%,這也充分反映了市場對於Spotify的播客業務能否真正創造新的增長點寄予厚望。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因為付費教育大環境和付費牆高低不同,Spotify們發力播客業務的邏輯與TME們是不同的。前者擁有更穩固的付費地盤,但僅憑會員業務客單價過低、收入增長緩慢,所以他們需要一個高客單價的業務來開啟新的增長點;而後者的大部分用戶還不習慣付費,為了填平高額版權成本、賺取更多的利潤慢慢培養付費習慣,TME們選擇深耕內容,讓少部分人先多點掏錢。

總結

Spotify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推薦機制的研發,該機制又幫助Spotify高築付費牆,以過高的轉換成本粘住用戶,而穩定增長會員付費又能為進一步優化研發提供資金。在用戶聽歌付費這一板塊,Spotify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正向流動的閉環。

然而,隨著音樂市場逐漸飽和、內容經濟不斷發展,播客/直播/電臺等以內容為主的生意越來越受歡迎。完成付費教育、高築付費牆的Spotify們希望通過娛樂尋找新的增長點;與之相比,國內付費習慣的培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音樂付費牆蓋不起來,TME們就只能先靠娛樂賺錢。

相關焦點

  • 就想免費聽歌,流媒體音樂燒的那些錢哪年才能掙回來?
    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被認為是近年來網際網路音樂產業進步最快的國家。不過在付費訂閱數量上,國內市場環境與美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主要體現在用戶對於流媒體音樂的付費意願整體仍保持低下,超過50%的用戶認為無需為流媒體音樂付費,36%的用戶從未有過任何音樂消費記錄。而在不付費理由當中,54%的用戶表示當前的免費音樂已經能夠滿足日常聽音需求。
  • 4款音樂APP付費體驗
    仔細研究一番後才發現,QQ綠鑽包含試聽/下載音樂功能(但不包含指定付費音樂),如果你想試聽/下載所有類型的音樂,就必須單獨購買付費音樂包,也就是至少需要花費10元(綠鑽)+8元(付費音樂包)/月的價格,並且每月只能下載300首指定付費音樂。
  • 從QQ音樂插播語音廣告「被罵」,聊聊中國的音樂付費
    我們甚至可以說,國外音樂付費做得比國內好,並不完全正是因為國外的音樂用戶就天生素質高、付費意識好,更重要的是平臺在免費和付費體驗上的差別設計,才促使用戶養成了音樂付費的習慣。那麼,音頻廣告到底能不能給Spotify掙錢呢?答案是肯定的。
  • 音樂數字版權與知識付費——節約成本的網絡企劃
    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有人放出了消息,說是以後在網上聽歌都要付費了。那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怎麼可能?那以後誰還聽的起歌?當時總覺那樣的時代不會到來,當時總覺得歌曲只有在音像店中,買來專輯作為紀念的時候才要花錢。網絡是自由的,網絡上是免費的。
  • 全新付費選擇 高解析度音樂購買指南
    1糟糕的音樂平臺付費體驗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如今,在各家音樂平臺積極推進正版音樂的客觀條件下,為數位音樂付費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各類會員專享無損音樂、付費專輯、數位音樂包等增值服務也已經屢見不鮮
  • 音樂流媒體帶來的碳排放量,並不比唱片和 CD 時代少
    音樂流媒體帶來的碳排放量,並不比唱片和 CD 時代少 名流搖曳生姿的黑膠時代已經遠去,磁帶和 CD 的青蔥歲月只能懷念,現在,免費或付費的數位音樂只用一臺手機就能聽成千上萬首歌
  • 為音樂付費正名,網友:別讓歌手用愛發電
    從2015年最嚴版權令頒布以來,在音樂人、版權方、音樂平臺、用戶等產業鏈的所有參與角色的共同努力之下,音樂版權意識逐漸受到認可,加之以數字專輯為代表的音樂形式成功握住了實體時代的接力棒,中國音樂市場的數位化轉型也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個可以實現價值變現的健康生態,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為內容付費的原動力。
  • 娛樂內容付費的下個十年,想像力在哪?
    終於,2019年,從體量上,進入單平臺付費會員破1億時代,成為付費商業時代一個重要的慶祝節點。不論先於還是滯後於視頻內容付費誕生,其他依託於網際網路的線上付費形態都或多或少從長視頻付費養成中獲利。視頻平臺經歷了近10年才培養出用戶為內容付費的基本意識,並將這種付費意識外化到所有線上生意中,包括網文、音頻、知識、音樂、電商等各型各色的會員生意。
  • 聽歌收費,下載付費,國內音樂App正在經受一次「大變革」
    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內版權意識的提高,付費聽歌已經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使用各種聽歌軟體我們都會發現每一個音樂App現在已經都有了付費項目,聽歌收費,下載付費,國內音樂App正在經受一次「大變革」。為什麼要付費呢?我們都知道每一首歌曲背後都有歌手、作詞家和作曲家等一大群幕後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付費音樂就是給他們最大的鼓勵。
  • 聽歌要收費,下載又要付費?國內的音樂app還想幹什麼?
    現在我們基本已經告別了磁帶和CD,只需要一個手機,就可以聽到任何我們想要聽到的音樂了,但是近年來,國內版權意識逐漸提高,付費聽歌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而在各款不同的聽歌軟體中,我們也會發現每個音樂app裡面都有了一些付費項目,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 看見音樂與蜻蜓FM聯合打造「萬物聲·精選白噪音」付費專題
    概覽:看見音樂與蜻蜓FM達成合作,聯合打造「萬物聲·精選白噪音」付費專題。看見音樂從管理的全球千萬曲庫中基於頻譜分布、平均響度、能量強弱、BPM分析等維度智能篩選出適用於助眠、母嬰、療愈的高品質白噪音功能性曲庫,為蜻蜓FM月活1.3億用戶帶來愉悅放鬆的聲音體驗。
  • 「知識付費」概念普及 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機遇:線上付費講座被指「販賣焦慮」  「知識付費」概念自2016年起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得到、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陸續推出多款付費產品,內容品類遍布各個領域。
  • 喜馬拉雅老版無需付費下載
    喜馬拉雅老版無需付費是一款優質的手機電臺加聽書軟體,在這裡有著許多的電臺可以收聽,還有可以聽取到有聲小說、相聲評書、新聞、音樂、脫口秀、段子笑話等,資源豐富任你選擇,下班路上必備聽神器。
  • 知識付費的未來:下沉市場,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
    而伴隨著視頻網站會員制度、數位音樂專輯等的推出,市場教育程度顯著提高,網民逐步養成為優質網際網路內容付費的習慣。2016年底,除休閒類遊戲外,在線視頻、音樂、遊戲等的付費率均已高於4%。其中,以付費業務發展較為成熟的在線視頻行業為例,其2016年全年付費率約為11.4%,2017年,在線視頻用戶付費規模已達到217.9億元,未來兩年仍將保持60%以上的增速持續擴張。
  • 全球流媒體商業進化風向:廣告、會員、單片付費 多模式疊加
    老牌流媒體風向標奈飛(Netflix)有了新動作。日前,奈飛向非訂閱用戶開放了免費板塊,用戶只需要觀看30秒可以跳過的廣告,便可獲取免費內容。這是奈飛成立11年來,首次嘗試免費板塊。「顯然,面對強敵,奈飛需要更豐富的產品線,僅憑訂閱收入已經無法滿足奈飛業績增速,免費板塊在此時推出可以有效緩解奈飛增速頹勢的壓力。」
  • Spotify的發展史:擁有7000多萬付費用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編者按:Spotify是現在最受歡迎的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之一,截止2018年第一季度,擁有7000多萬付費用戶。與此同時,蘋果音樂的用戶才5000萬(包括付費用戶和試用用戶)。Spotify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Spotify能贏得音樂愛好者的青睞?
  • 【騰訊音樂財報超預期 營收達到69.3億元 付費用戶激增52%】騰訊...
    2020-08-11 04:53:29來源:FX168 【騰訊音樂財報超預期營收達到69.3億元 付費用戶激增52%】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N)由中國科技巨頭騰訊控股有限公司(0700.HK)控制,該公司表示,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該公司的收入增長了17.5%,達到人民幣69.3億元(合9.5953億美元),高於預期的人民幣68.5億元。
  • 如今聽歌要收費,下載也要付費,你能接受國內音樂App這種改變嗎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我們現在聽歌已經不用磁帶和CD了,以前最流行的就是使用MP3、MP4,現在就不能那麼麻煩了,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音樂APP,然後就可以聽自己喜歡的歌。不過隨著國內版權意識的不斷提高,現如今聽歌曲已經不能隨隨便便免費下載了,幾乎所有的音樂APP都有了付費歌曲,會員聽歌,下載收費等項目,現如今的音樂APP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於聽歌收費感到無法接受,因為對從免費到付費這一個過程肯定是需要一個時間去消化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全盤接受。
  • ...市場預估增654萬;第三季度付費用戶增加了220萬,預期為增加332...
    奈飛:2020年第三季度每股盈利1.74美元,市場預期2.13美元,去年同期1.47美元;第三季度營收64.4億美元,市場預估63.8億美元;預計第四季度流媒體付費用戶淨增600萬,市場預估增654萬;第三季度付費用戶增加了220萬,預期為增加332萬;自由現金流連續三個季度為正,為11億美元,而19年第三季度為負5.51億美元;預計第四季度收入將達到
  • 可以搜索全網磁力連結,還能下載付費音樂?這個軟體太實用了!
    可以搜索全網磁力連結,還能下載付費音樂?這個軟體太實用了! 原標題:可以搜索全網磁力連結,還能下載付費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