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海航的負面新聞一件接一件,讓外界對海航的資金危機產生更大疑慮。
1月19日,凱撒旅遊在深交所宣布停牌,這是海航旗下第五家上市公司宣布停牌。此前宣布停牌的海航系公司有:供銷大集、海航控股、天海投資、渤海金控。
1月18日,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對路透社承認公司出現流動性難題,但他對解決問題保持樂觀。
1月16日,據彭博社消息,海航旗下子公司渤海金控發行10億元人民幣的270天債券,利率高達6.5%,海航境內債券發行利率創新高。
1月15日,據路透社報導,由於海航債務問題加劇,已數月未付飛機租賃款,而長期為海航提供資金支持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經成立一個團隊,來解決海航的流動性問題。
……
海航資金短缺問題,吸引了全球財經媒體的注意。
海航資金短缺到什麼程度了呢?據FT中文網報導,海航集團正以非常高的利息籌措短期融資,甚至願意為一年期融資支付11%至12%的利息。
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中國人民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4.35%,而這12%的利息都快趕上小部分P2P產品貸款成本。
據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海航的長期債務達到3828億元,淨債務達到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6.5倍。
買買買,瘋狂併購之路
海航資金鍊緊張的問題,無疑和其在世界各地的資本擴張有關。
當然,也是買買買,讓成立於1992年、偏安海南一隅、航空業務起家的海航,在25年間一躍成長為集航空、酒店、旅遊、金融、科技等多業態的世界500強企業。
海航有多愛在海外買買買呢?
據《金融時報》統計,從2015年-2017年4月,海航海航在全球的併購金額超過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0億元。而據中國產經網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總金額也就是1600億元。
從2010年-2017年,海航的海外併購之路幾乎沒有中斷過。
2001-2003年,海航先後併購重組長安航空、新華航空與山西航空,並以7.8億元的代價控股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藉此海航躋身中國四大民用航空公司之列。
2006年,海航重組香港航空和香港快運。
2007年,海航收購比利時Sode、Edipras、Data Wavre酒店。
2010年,海航併購澳大利亞AllCO集團航空租賃業務、土耳其飛機維修公司MYTECHNIC、挪威上市公司GTB。
2011年,海航收購新加坡GE Seaco貨櫃租賃公司、香港康泰旅行社。
2012年,海航投資非洲加納AWA航空公司,收購法國藍鷹航空48%股權,成為該航空公司第二大股東,並開創了國內航空公司投資歐洲航企的先例。
2013年,海航收購西班牙NH酒店集團20%股權、收購澳大利亞Arena航校80%股權,收購歐洲第一大拖車租賃公司TIP拖車租賃公司。
2014年,海航增持NH酒店集團股權比例上升至29.5%,成為NH酒店集團最大股東。
2015年,海航以25億美元收購在紐約上市的飛機租賃集團,以28億美元收購地勤服務集團瑞士空港。此外,海航旗下渤海租賃以26.6億美元併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100%股權。
2016年,這一年的海航最為瘋狂,幾乎每隔兩個月就有一次併購行為:
2月,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科技公司英邁。旗下渤海金控收購飛機租賃公司。
Avolon Holdings Ltd. 100%股權,進而躋身成為全球第四大飛機租賃公司。
4月,宣布收購卡爾森酒店集團 100%的股權,以及後者持有的瑞德酒店集團51.3%的多數股權。
5月,以1.59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澳洲維珍航空13%的股權。
7月,併購世界第一航空餐飲企業Gategroup。
10月,以65億美元價格,約合440億元人民幣收購希爾頓約25%股權,成為希爾頓單一最大股東。
12月,併購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英邁。
2017年,最為外界關注的是,海航分批次購買德銀股票,最終持有其9.92%的股份。
通過一系列瘋狂投資併購,海航成長為了世界級大型企業集團。
據美國《財富》雜誌公布2017年世界500強榜單,海航集團以530.353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登上榜單第170位。這是海航集團連續第3年登上榜單,排名較2016年的353位,大幅提升了183位。
買買買,錢從哪裡來?
海航在海外「揮金如土」,其資金來自哪裡呢?
銀行借款、發債、融資是海航三大資金來源,槓桿收購是海航擴張慣用工具。
銀行借款: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截至2017年,8月海航集團合作的金融機構超過300家。其中,國內銀行綜合授信逾7400億元人民幣。
而股權質押是海航獲取資金流的一大「利器」,截至2017年7月28日,「海航系」八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權均有層層質押的情況。
發行債券:
據媒體統計,海航集團分別於2009年、2013年和2015年發行公司債券,發行額度分別為人民幣13億元、11.5億元和30億元。另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海航集團債券餘額142.5億元,其中1-3年到期的達到101億元。
買買買的模式使海航資產規模飛速擴張,但槓桿風險也不容小覷。
相關數據顯示,海航集團2013年資產負債率為78.57%,2014年為77.33%,2015年為75.46%,長期高位運行。
同期,海航集團投資性現金流入量長期保持負數,且迅速擴大,2013年為-316億元,2015年為-486億元。
雖然,在2017年4月,有媒體宣稱海航的資產負債率已經實現「七連降」,降至59.5%。
但時隔半年,路透社報導「海航數月未付飛機租賃款」,以及FT中文網報導「海航願付利息高達11%至12%的貸款成本」,這無一不是在打臉。
毫無疑問,如今海航的資金危機就是槓桿風險的一次釋放。
當然,也希望海航的這次資金危機,如陳峰所樂觀,只是暫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