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期中,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氫瓶有哪幾類。後臺有小夥伴提了有關儲氫密度的問題,今天就結合一些材料專門討論一下儲氫密度的參數。請大家多多指教~
根據DOE官網的分類,常見的氫瓶儲氫方式可以分為壓縮氣體儲氫、低溫儲氫與液態儲氫。目前燃料電池汽車上採用的是壓縮氣體儲氫方式。壓縮氣體儲氫通過專門的高壓容器實現,這就引出了之前推文中提到的I型、II型、III型、IV型氫瓶。
一般採用質量儲氫密度與體積儲氫密度這兩個參數來評估其儲氫系統的儲氫能力。DOE是這樣定義這兩個參數和儲氫能力的:
Capacitiesaredefinedastheusablequantityofhydrogendeliverabletothefuelcellsystemdividedbythetotalmass/volumeofthecompletestoragesystem,includingallstoredhydrogen,media,reactants(e.g.,waterforhydrolysis-basedsystems),andsystemcomponents.
儲氫能力是指可向燃料電池系統輸送的氫氣的可用量除以整個儲存系統的總質量/體積,這個儲存系統包括所有儲存的氫氣、介質、反應劑(如水解系統內的水)和系統組件。
下面咱們依次來討論一下這三種儲氫方式的儲氫密度。
就質量儲氫密度而言。III與IV型瓶的質量儲氫密度與體積儲氫密度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質量儲氫密度和儲氫壓力呈接近線性增長的關係,而在200bar時,III與IV型瓶與I和II型瓶差異不大(分別為1%和1.5wt%),且相同儲氫壓力下,氫瓶體積越大其質量儲氫密度越大。
就體積儲氫密度而言。體積儲氫密度則不是和儲氫壓力呈接近線性關係。隨著氫瓶體積的增大,III與IV型瓶的體積儲氫密度最高點越靠近低儲氫壓力區。以儲氫壓力約700bar為界,小於700bar時儲氫體積越大體積儲氫密度越高,大於700bar時,體積的增大則不利於提升體積儲氫密度。
目前燃料電池車上採用的氫瓶體積(以50L和100L為例),將其質量儲氫密度與體積儲氫密度在上圖查詢的話,再對照美國國家能源部DOE最新制定的儲氫目標,以及市面上見到的燃料電池整車的情況,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目前大家是否已經實現了DOE制定的目標。
可以看出如果採用III型與IV瓶,達到DOE2020年與2025年的部分目標還是比較輕鬆的。尤其是體積儲氫密度,III型與IV型瓶與目前三個燃料電池整車儲氫均達到了DOE的2020年目標,100L的35MPaIII/IV型瓶、70MPa的III/IV型瓶與三個燃料電池整車儲氫甚至都達到了DOE的2025年目標。其中豐田Mirai更是在質量儲氫密度和體積儲氫密度這兩個參數上都達到了DOE的2025年目標。而從質量儲氫密度上看,只有採用70MPa儲氫壓力的方法才有可能接近或達到DOE的2020年目標,35MPa只能達到此目標的60%。
如DOE對儲氫方式的定義可以看到,除了在燃料電池汽車上常見的壓縮氣體儲氫,還有低溫儲氫與液態儲氫。液態儲氫比氣態儲氫更高效,平均1L的液態氣大約相當於800L的氣態氣。液態氫氣容易蒸發氣化,對儲存系統的要求很高,很難長時間的存儲,一般只用於固定能源存儲。國際上針對液態儲氫出臺了ISO21009-1和ISO21009-2兩個國際標準來規範低溫存儲罐的設計和操作。而低溫儲氫則通過降低儲存溫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儲存效率。
那麼具體這兩種儲氫方式的儲氫性能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從下圖中了解:
圖上溫度單位為熱力學溫度K(℃=K+273)。可以看到三種儲氫方式對應的儲氫溫度不同,其中低溫壓縮儲氫所覆蓋的操作溫度範圍最大,可以從-233℃~-40℃。而從-40℃~27℃,則是燃料電池車上常用的壓縮氣體儲氫的常見操作溫度區域。可以看到對於70MPa的壓縮氣體儲氫來說,當儲氫溫度降低到約-190℃時,儲氫體積質量就可以翻一倍,從40g/L上升到80g/L。總的來說,溫度越低,同樣的儲氫壓力下儲氫效率越高。以Mirai兩個氫瓶總體積約122L,如採用-40℃儲氫,可比目前15℃儲氫多儲存約600g,以其百公裡氫耗1100g來核算,採用低溫壓縮儲氫可多運行約50Km。
從圖上還可以看出,如果保持儲氫壓力為35Mpa,儲氫溫度需要降低到大約-120℃採用低溫儲氫方式,才能達到目前70Mpa在15℃常溫儲氫的體積儲氫密度。
1、如採用III型與IV型瓶,則DOE的2020年體積儲氫密度應該是以及達到了。目前豐田Mirai、本田Clarity、現代Nexo均已達到該目標。
2、對於DOE的2020年質量儲氫密度目標,看起來只有通過加大儲氫壓力的方式才有可能達到。豐田Mirai的儲氫系統已達到DOE的2025年質量儲氫密度目標。
3、低溫儲氫和液態儲氫均可以提高儲氫效率。但是應該是受限於其較複雜的儲氫系統,目前在常見的燃料電池車上沒有看到應用。(來源:燃料電池百科)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