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大學生畢業時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處理。國家對高校體育的重視前所未有,但是一紙標準能否真正激起學子的運動熱忱?
課餘選擇多大學生不願「動起來」
7月29日下午6時,太原理工大學校園內,雖然時值暑期,仍有不少學生在籃球場上打得熱火朝天。記者見到一位剛跑完步坐在臺階上休息的男生。「暑假沒有回家,在學校邊打工邊學習,傍晚涼快時就出來鍛鍊鍛鍊,相比上課期間,場地寬鬆了許多。」該校軟體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程曉鵬表示:「我幾乎每天鍛鍊,體測拿50分不成問題。」
但對不少愛 「宅」的學生來說,這一規定顯然讓他們平添壓力。「現在大學生的課外生活太豐富了,用手機、IPAD就能輕鬆上網、玩遊戲,不費力且娛樂性強,與之相比,運動確實不太受歡迎,除了每周兩課時的體育課,我基本不會主動參與別的體育運動。」山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姚瑤告訴記者,她所在的是師範院校,女生居多,運動在許多人眼裡是項苦差事。
「體測7個項目中,最難的還是800米跑,我每次都是勉強及格。」姚瑤說,雖然規定4分30秒以上就算不及格,但只要能堅持跑下來,老師基本不會為難學生。如果以後真的按照標準嚴格執行,可能會絆倒不少學生。
「目前,我省大學生800米、1000米測試成績普遍不理想,不及格率居高不下,是體質測試中最弱的項目。」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體育系主任成民鐸坦言,近些年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耐力一直是困擾整體水平的重要因素,長跑猝死、軍訓暈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7月28日,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公布了近30年來學生體質變化狀況。結果顯示,大學生在爆發力素質(立定跳遠)、耐力素質、速度素質(50米跑)、力量素質等項目的成績持續下降。
觀念不改變 體質強不了
「大學生體質差不光是高校體育的事,中小學潛在的問題會伴隨進入大學。」成民鐸認為,體質是個社會性問題,與學校教育、家庭教養和整個社會對體育的認識密切相關,「僅憑一紙標準,很難真正改善學生體質。」
「高一、高二時每周有一節體育課,基本都是跑兩圈就自由活動,男生還會打打球,女生幾乎是站著聊聊天一節課就過去了,到了高三乾脆就沒有體育課。」在程曉鵬看來,高中體育課不過是忙碌學習生活的一味調節劑,根本起不到強身健體作用。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課外活動少,雖然學校也在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體育資源,倡導學生多鍛鍊,但是畢竟高考沒有體育科目,我們也理解學生更願意花時間去上補習班。」太原市第十九中學校長張代軍表示,觀念不改變,學生體育工作就難以真正到位,「每年中高考結束,大家關注的都是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卻鮮有人提到體育傑出的學生,甚至對體育生帶有偏見,認為一定是文化課差才無奈選擇體育。」
成民鐸介紹,體育教師的課酬係數也低於文化課教師,如有的大學體育教師課酬係數為0.8,有的則是0.7。
「家庭環境也會直接影響孩子體質和對體育的理解。」成民鐸表示,隨著競爭壓力增大,傳統觀念裡望子成龍的思想更是擺脫不了,家長認為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才是成才。「過度關注學習成績,體育自然成為負擔。」
標準上牆易 實效落地難
新出臺的 《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除規定學生體測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處理外,還對學校日常開展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提出要求,如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於144學時(專科生不少於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素質鍛鍊項目的考試分數權重不得少於30%;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鍊,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等。
《基本標準》還規定,每節體育課須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其中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鍊內容不得少於30%。成民鐸認為,這一規定並不科學,「提高心肺功能需要一個長期持久的鍛鍊過程,如果學生平時不鍛鍊,僅靠一周90分鐘體育課,很難達到目標。」他建議,一、二年級本科生體育必修課至少應提高到288學時,反映心肺功能項目的考試分數權重應達到40%-45%。
「當然,學時解決不了體質問題,真正做到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鍊,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才是正解。但對多數高校來說,做到這點並非易事。」成民鐸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為例進行了分析,該校在校學生17000多名,每周三次課外體育鍛鍊,近6萬人次,這將對學校場地、器材、教師資源分配帶來巨大壓力,「滿足上萬人的體育活動可能比開展體育課程更困難。」
教育部關於印發 《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指出,凡是達不到《基本標準》要求、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學校,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不得評為合格等級。
「學生體質測試是由學校自主進行,只要是自主進行,沒有一所學校會讓測試結果連續三年下降。」成民鐸介紹,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對高校學生體質測試進行抽測,但抽測結果與學校上報情況不符的現象時有發生。
張代軍表示,有了標準固然是好事,但監督、落實更為重要。「如果能真正做到與學生成績、教師職稱評定和校長考核掛鈎,學生體育工作一定會出成績。」
回歸體育本質讓運動成為習慣
「如果高考考體育,學生體育工作肯定會徹底改觀,但這無疑是對體育的一種玷汙。」成民鐸認為,長期以來功利化的體育教育,扭曲了體育的本質,青少年沒有養成運動習慣,未能將運動變成發自內心的主動需求,更無法享受其中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才導致「奧運體育轟轟烈烈,群眾體育熱熱鬧鬧,學生體育疲疲沓沓」的現狀。
「事實上,強身健體只是體育最基本的功效。體育最根本的是解決人格培養問題,要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競爭與合作,正視成功與失敗,理解拼搏、包容、責任和擔當。」成民鐸表示,只有改變社會慣性,重新審視體育,才能走出「為達標而運動、為體育而體育」的誤區,培養出開朗、活潑、人格健全的新時代大學生。
「國外對體育的理解與我們差別很大,他們關注更多的不是勝敗,而是體驗和享受運動過程,感受駕馭自我的愉悅,培養積極生活的意志。」成民鐸說,當運動成為一種習慣,體測與學位掛鈎與否自然不再是問題。(記者 鄔帥莉 實習生 車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