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幽靈粒子「稱重」揭秘宇宙演化之謎

2020-11-29 騰訊網

對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副發言人曹俊

中微子工程地下大廳施工現場

工人們在地下作業。

從陽江和臺山的核電站向北劃一個「邊長」約53公裡的等腰三角形,其頂點交匯於江門開平市金雞鎮打石山:這裡群山莽莽,而在700米地下花崗巖深處,正在建一個國內最大的地下洞室,將安裝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這裡正是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所在地。

被科學家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質量誰大誰小?反物質為什麼會消失?超新星爆炸又會釋放什麼樣的宇宙秘密?待2022年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交付使用後,可能將有一些震驚世界的答案。為此,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對話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曹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通訊員 劉悅湘

人物介紹:

曹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研究員,199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1998年在高能物理所獲博士學位。1998至2004年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

自2003年起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現任大亞灣國際合作組中方發言人。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提出者之一,現任項目常務副經理和國際合作組副發言人。

201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6年入選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2完成人)等。

1年內裝完有機玻璃球

廣州日報:疫情下復工以來,項目工程進展如何?

曹俊:春節期間我們沒有停工,但是不許爆破,只有半數人員在開工;疫情防控常態化後,我們申請了儘快全面復工,疫情影響了約一個月工期。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地下花崗巖滲水,平均每小時500立方米。每次點炮前都要把水堵住,但又不能完全堵住,否則會破壞洞石的穩定性。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斜井長1.3公裡,斜度40%,要用幾個大泵分幾級把水從700米深的地下抽到地面。我們做了很多措施,其中一個是從頂上往下打了一個水位監測孔,我們能看到水位在不停下降,但水量還沒減少。

理想的情況是把整個洞挖完,等壓力釋放差不多後再把縫堵住,這樣水量就會變少,但能少多少也不知道,又不敢完全堵住,萬一水壓太大會把洞壓垮。可能將來水會比較少,也不排除一直有這麼多水,需要一直泵水。深井實驗室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預計今年底可以完成土建工作。

廣州日報:土建完成後,重點就是安裝中心探測器以及配套設施?

曹俊:實驗室大廳50×80米, 已經挖了30多米,底下還有一個50×50米的圓柱空間正在挖,挖的時候會同步在地面上裝輔助設施。坑挖好後要建一個大水池,水池壁用高密度聚乙烯做內襯,做完內襯才能開始搭架子。

整個池子將保持非常高的純淨度,會有3.7萬噸的純水不停地循環, 重達2萬噸的球形液體閃爍探測器(又叫中心探測器)浸泡其中。

實驗大廳共有兩大探測器,一個是用來探測中微子的中心探測器,一個是反符合探測器(包括水池和水池鋼橋上面的塑料閃爍體探測器,主要用來剔除假中微子)。

中心探測器是一個直徑35.4米、厚12釐米的球狀有機玻璃罐。有機玻璃板要通過隧道一塊一塊運進來,在地下採用本體聚合工藝無縫粘合成一個大的有機玻璃球,這個最花時間,我們預計2021年初完成這個大球。

因為安裝有機玻璃球對材料和力學性能的挑戰性極大,幾年前我們在國內找了3家公司做研究。招標後,廠家重新改造了生產線,長3米、寬8米、厚12釐米的有機玻璃板目前已生產了一大半;板材全部生產出來後還要先窩成球形,每一塊都要用雷射測精度。

安裝後的大球將有十幾層樓高。大球裡面灌滿液閃(液體閃爍體),球內的液閃跟球外的水密度不一樣,將來要承受3000多噸的壓力,而有機玻璃球本身很軟撐不起來。因此這個有機玻璃球會裝在一個鋼架裡,鋼架有14到15層樓高。我們用500多根杆撐住這個鋼骨架,鋼骨架上還會分模塊安裝2萬個大光電倍增管和2萬多個小光電倍增管。

有機玻璃球建好後我們會往水池裡灌純水,往大球中灌液閃。我們一邊生產,一邊純化,這個過程要花半年時間。而在地面有一個很大規模的水純化設備,可以將自來水淨化成高純水。

液閃的成分主要是烷基苯,再加上一些特殊的配料製成。液閃從南京運過來後先放在地面存儲罐,等抽出來後用義大利運來的設備進行蒸餾、氣體剝離,再用國內生產的設備來過濾和水洗,分四步純化。這樣一邊生產,一邊灌裝,每小時能往球裡面灌7噸,預計到2022年底可以裝完全部探測器。

期待超新星中微子

廣州日報:江門中微子項目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作為國之重器,預計會有哪些重大發現?

曹俊:中微子研究是最火熱的前沿物理。自從2012年大亞灣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以來,世界上未來的三大中微子實驗(日本頂級神岡項目、美國DUNE項目、中國江門項目)研究的重點是宇宙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以及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液閃探測器,共2萬噸液閃,預計每天能捕獲到60個反應堆中微子、4個大氣中微子、1個地球中微子以及290個太陽中微子。

除了探測陽江、臺山反應堆發射的中微子、研究其質量順序和測量中微子振蕩參數外,江門中微子項目還可用於研究太陽、地球和超新星中微子,因為探測器比以前更大更先進,我們可以把以前研究過的東西看得更清楚,也可能會有超預期的發現,比如超新星研究。

超新星對於宇宙的演化非常重要。超新星中微子有兩類:超新星背景中微子和超新星爆發中微子。宇宙中超新星在不停地爆發,它們不停地來到地球,稱為超新星背景中微子,但由於距離遙遠,數量特別少,人類還沒有測到過,江門中微子實驗有可能最先測到它。它能給我們很多關於宇宙的信息,比如恆星形成的速率。

另一類是超新星爆發中微子,過程只持續10秒,人類第一次看到是1987年,由日本神岡第一代探測器看到(獲2002年物理學諾獎)。人類目前總共才看到20多個超新星爆發中微子。如果類似的近距離超新星再爆發一次,江門中微子項目將能看到5000個超新星爆發中微子。

超新星爆炸有三個主要過程:1.塌縮時中子化,只持續幾十毫秒;2.塌縮的物質撞到很硬的核上開始反彈,形成衝擊波;3.慢慢冷卻。這三個過程都會釋放出有各自特徵的中微子。超新星有不同的理論模型,差別較大,我們將來一旦測到了,可以判斷哪個理論比較合理,或者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理論,可能有非常重大的發現。

超新星背景中微子我們肯定能看到,超新星爆發中微子則要看運氣, 1987年後再也沒有發生近距離的超新星爆炸事件,人類再沒有看到相關的中微子。

此前日本和美國的實驗項目只能看到電子中微子,但我們江門項目用液閃能看到全部中微子: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這3種中微子在超新星爆發中都會起作用。

車上「聊」出來的實驗

廣州日報: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是怎麼提出來的?

曹俊:此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第三種振蕩模式,其國際影響非常大,天時地利,我們中微子研究團隊走到了世界粒子物理的最前沿。

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的提出很有意思。2007年大亞灣中微子項目才開工,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貽芳所長就很有前瞻性,他當時就在想:下一步要怎麼走?2008年3月,我們坐在從深圳機場到羅湖口岸的計程車上,一路聊各種可能性,最後談到用反應堆測中微子的質量順序。我當時有兩個擔心,一個是項目花錢太多,比大亞灣項目要貴10倍;另一個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也做不出所需的探測器。王貽芳想了想,說「這個非常好」。他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很快,現在覺得費用貴,再過十幾年就不覺得貴了。再花十幾年時間,所需的技術就研發出來了。於是我們回到北京就開始寫文章,從科學上規劃這個實驗。

2012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出了結果,測到的振蕩很大,使得在江門的實驗變得可行。我們馬上向中科院申請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第2年就立項了,後來我們就一邊設計探測器,一邊加速光電倍增管的研發。

廣州日報:據悉,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計劃將於今年年底退役,你從2003年起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請談談在實驗中的難忘經歷,以及大亞灣項目對江門項目的影響。

曹俊:我當時在美國費米實驗室做博士後,2003年9月,王貽芳邀請我回國,那時國內搞中微子研究的很少,我第一次設計自己的實驗項目,感到很開心。王貽芳提出概念框架,我負責模擬計算,給出各項設計參數,前一兩年幾乎是我一個人在算,白天晚上都在辦公室度過。

後來參加人員和自己培養的學生都多了起來,但工作仍然高度緊張。記得2011年底,大亞灣實驗的數據分析進入關鍵階段,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整個團隊士氣高昂,爭分奪秒開展研究。有一天晚上到凌晨1時許,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給幾個年輕人發了封郵件,沒想到一會兒就收到幾封回信討論這個問題。我說既然都沒睡,那就開個會吧,於是凌晨2時召集了視頻電話會,當場解決了這個問題。當年在大亞灣中微子項目中培養的一批年輕人,現在都成了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的骨幹。

江門項目帶動了技術創新

廣州日報: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帶動了國內哪些相關技術創新?

曹俊:大亞灣項目時,我們找遍了全國,確實沒有廠家能做高精度的有機玻璃罐;到了江門項目,有機玻璃球的難度又大了很多倍,但我們動員了國內最頂尖的科研力量,跟幾個廠家一起研發解決技術難題。比如有機玻璃板彎成球狀後,發現透光率下降,我們通過研究給解決了。如今我們做出了天然放射性本底最乾淨的有機玻璃板,後來連義大利的暗物質實驗項目也決定採用我們的有機玻璃板。

科學家總想把設備做得最好,工具越好,我們科學發現的能力就越強。幾乎每個系統我們都要全面調研、分析,看有可能做到什麼程度,這樣也會把生產廠家的能力推向極致,並實現突破。比如國內自主研發的光電倍增管,本來性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在批量生產,但我們覺得還有提高的餘地,就要求廠家慢下來,邊生產邊琢磨工藝,果然後來又提升了一截,現在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

此外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專利,比如有機玻璃球安裝要用到14萬個螺栓,既要高強度又要高摩擦係數,國內原來沒有,現在我們也做出來了。實驗過程中每個特殊的要求都會推動廠家研發,或者我們共同去研發,以此帶動一批技術創新。

將建中微子科普基地

廣州日報: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的國際合作情況如何?

曹俊:從大亞灣項目到江門項目,我們的國際合作上了一個檔次。大亞灣項目當時主要是中美合作,江門項目現在主要合作方有義大利、德國、法國、俄羅斯等18個國家和地區,國外有40多個單位以及3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

廣州日報:項目建成後有沒有科普旅遊計劃?

曹俊: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的安裝廳有幾千平方米,建設完成後這個廳會改造成一個科普館。地方政府對科普項目進行了大力支持,具體正在設計中,也有其他配套計劃的設想。

當時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想看的人很多,但因為建在核電站裡面,每年只有1000人可以參觀。江門中微子科普基地緊靠著地方旅遊資源,像著名的開平碉樓和赤坎鎮,參觀人數每年也許能達到10萬,特別是如果我們做出了重大科學發現的話。

(來源:《廣州日報》2020年07月31日 第12版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0-07/31/content_132790_713321.htm)

相關焦點

  • 給幽靈粒子「稱重」揭秘宇宙演化之謎
    被科學家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質量誰大誰小?反物質為什麼會消失?超新星爆炸又會釋放什麼樣的宇宙秘密? 待2022年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交付使用後,可能將有一些震驚世界的答案。為此,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對話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曹俊。
  • 幽靈粒子的質量之謎
    中微子是一種極其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從太陽內產生的大量中微子會以接近光的速度傳播飛向地球,並穿過我們的身體。由於中微子幾乎從未與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發生作用,因此我們不會有任何察覺。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幽靈粒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科學家都認為這些微小的粒子是無質量的。○ 宇宙中包含著大量的中微子。它們沒有電荷,所以不會被自然界中的其他帶電粒子吸引或排斥。
  • 中國建造超大玻璃球求解「幽靈粒子」之謎
    (中科院高能所供圖)「幽靈粒子」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一種基本粒子,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太陽發光、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核反應堆發電等。中微子也是目前最神秘的粒子之一。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它就是人類探索研究了幾千年的宇宙萬物演化之謎。達爾文的進化論,經不住時間洪流的衝洗,早已變得體無完膚;宇宙大爆炸之說,在如日中天的量子物理學面前,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那麼,宇宙萬物如此井然有序地發展著,如此生生不息地演化著,又是誰導演的這一切呢?是自然而然的選擇進化?是自然而然的大爆炸而生成的宇宙萬物?認真思考的話,你會認同這些觀點嗎?
  • 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幽靈粒子」是何方神聖?
    「幽靈」是何方神聖?我們的宇宙產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在一秒鐘內產生了無數的中微子。宇宙大爆炸初期,由於光子無法擺脫引力外逃,而中微子卻與物質不發生任何作用,可以暢行無阻。所以,它們攜帶了比光更早的宇宙信息走到了現在。由於中微子難以探測,所以被科學界稱之為「幽靈粒子」。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實驗成果或代表粒子物理學未來  中微子是一種極難被探測到的基本粒子,共有3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稱為中微子振蕩。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解開宇宙之謎
    雖然這個問題要耗費我們一生的時間去回答,但同時,我們也對這樣更為本源的問題產生了興趣:「宇宙是如何誕生的?我們為何處在這個宇宙之中?宇宙今後將何去何從?」在自然科學還未發展的時代,這可是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人類對此思索了幾千年,但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宇宙之初始印象——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以及如何來描述宇宙?」
  • 「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進程
    記者今天從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獲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介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參與了這一研究成果的技術攻關。「目前世界上只有『天河二號』能擔此重任。
  • 幽靈粒子能夠穿越一切物質,你知道幽靈粒子的秘密嗎,快來看一看
    人類一種充滿好奇心的生物,當我們看到宇宙的時候,就開始對宇宙充滿好奇心,從此人類開始不斷的探索宇宙的秘密,雖然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還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人類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止。其實研究宇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好奇心,更多的是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這一重要成果對於最終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有著重大意義,該消息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有評論認為該成果將是中微子物理的一個裡程碑。美國《科學》雜誌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據了解,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的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
  • 宇宙中的神奇現象:幽靈粒子、反物質,星系吞噬
    ——拉羅什富科有沒有幽靈或者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是科學家卻確切的告訴你,有幽靈粒子。第一「幽靈粒子」中微子據科學家研究,中微子不存在於人類生存的三維世界中,只能在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反世界」中尋找。宇宙是不能用來思考的,思之極恐!
  • 宇宙中的神奇現象:幽靈粒子、反物質,星系吞噬
    ——拉羅什富科 有沒有幽靈或者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是科學家卻確切的告訴你,有幽靈粒子。 第一「幽靈粒子」中微子 據科學家研究,中微子不存在於人類生存的三維世界中,只能在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反世界」中尋找。
  • 歐洲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或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歐洲核子中心提供強力證據證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 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我專家解讀—— 用收音機搜到「上帝粒子」信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人類距離了解宇宙誕生之謎又邁進一大步歐洲核子中心(CERN)昨日公布來自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重要數據,顯示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強有力證據。  中國社科院專家上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稱,這一數據就好似我們用收音機收到了「上帝粒子」的信號,未來一年之內,將很有可能發現這一粒子,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 宇宙中的奇異現象:幽靈粒子和反物質及星系吞噬
    ——拉羅什富科有沒有幽靈或者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是科學家卻確切的告訴你,有幽靈粒子。第一「幽靈粒子」中微子據科學家研究,中微子不存在於人類生存的三維世界中,只能在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反世界」中尋找。宇宙是不能用來思考的,思之極恐!
  • 宇宙中的奇異現象:幽靈粒子和反物質及星系吞噬
    ——拉羅什富科有沒有幽靈或者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是科學家卻確切的告訴你,有幽靈粒子。第一「幽靈粒子」中微子據科學家研究,中微子不存在於人類生存的三維世界中,只能在相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反世界」中尋找。中微子質量超級小,不帶電,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可自由穿過如地球般的厚度,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自然界廣泛存在中微子。
  • 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
    原創 見文末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1912年美國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利發現,地球大氣中存在的帶電高能粒子,其實來自遙遠的宇宙,而這些粒子也因此被命名為「宇宙射線」。那麼,宇宙射線中到底都有哪些粒子,人類又如何探測宇宙射線呢?
  • 宇宙大爆炸後10萬年光隱藏暗能量反引力之謎
    宇宙大爆炸後10萬年光隱藏暗能量反引力之謎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捕獲了宇宙大爆炸之後僅10萬年的「光線」,通過對大爆炸遺留的熱輻射分析,結果顯示過量的輻射可能與早期中微子或暗能量有關  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理論物理學家埃裡克·林德認為我們已經發現早期宇宙的標準「地圖」,宇宙首先是以輻射佔優,其次演化到物質佔優,但是輻射佔優並沒有被物質完全統治,其中部分輻射並不是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光子,我們目前的大爆炸理論幾乎全部來自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
  • 宇宙十大未解之謎
    目前還有很多宇宙中困擾著物理界的一些未解之謎。從暗物質到多元宇宙,是時候深入探討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真理比小說更陌生。1.暗物質–蜘蛛網行星,恆星,小行星,星系-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的東西-不到宇宙總數的5%。科學家認為,另外約25%是一種奇怪的物質,稱為暗物質:我們看不到它,我們不了解它,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它在那裡。
  • 科普貼: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八分鐘可到達地球
    幽靈粒子,是指中微子。中微子很神秘,一個小小的粒子,居然能穿過地球。從太陽出發的中微子,只要8分鐘就可以到達地球。1000億個中微子與地球相遇,幾乎全部都能順利地穿越地球,再次進入茫茫的宇宙之中,只有1個中微子可能與地球上的原子發生作用。
  • 終於,物理學家弄清了南極高能幽靈粒子的來源之謎:耀變體黑洞!
    2017年9月22日,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位於南極的「冰立方」(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探測到了神秘的 「幽靈粒子」 。此次發現的粒子穿越40億光年到達我們身邊,普通人無從得知,科學家卻異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