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有143種,其中也有少數品種的雌鳥是孵卵的,大多數杜鵑生卵不孵。有了這種天性,杜鵑就有個壞名聲,人們稱它是懶鳥。那麼它們怎麼延續後代呢?人們不用擔心,它們自有巧妙的法子,不然杜鵑早就絕了種。
絕大多數的杜鵑是靠「寄生」的絕技生兒育女,繁衍「家族」的。杜鵑的卵,主產於鶯科鳥的窩裡,借巢生蛋,求母鶯代孵其卵,代哺其子。這是因為鶯科鳥與杜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一是二者卵的大小、形狀、顏色相差不多:二是孵化的條件相同,大約兩周即可育出;三是雛鳥相似,巢內哺育期為半個月;四是鶯科雛鳥食量大杜鵑的雛兒吃得也不少。由於這些相同之處,雌杜鵑一代代、一來二去便形成了這「寄生」的絕技,從而偷了懶。讓人懷疑的是,兩種鳥的卵放在一個窩裡同時孵,鶯科的鳥巢又不大,能盛得下嗎?另外鶯能讓杜鵑安然地跑到它的巢裡下蛋嗎?杜鵑自有它的妙法子,它將卵分別先產在地上,然後用嘴銜到兩三個鶯科的鳥巢裡,有時一個巢裡放一個。破氣而出的小杜鵑,總比它「義母」的兒女早幾天來到世上,它出世時,乾姐妹還睡在卵裡。
小杜鵑有好動的習性,出殼就亂蹬踏,兩爪抓住巢底,用頭將尚在孵化的卵出巢外,自己獨佔了鳥巢,這樣一來,鶯科的雌鳥就誤認它是自己的兒女,將它養大。到了小杜鵑快要會飛離巢時,它的親生娘會不誤時機地趕來,落在附近的樹枝上,一聲聲地叫起來。小杜鵑聽到這種叫聲,本能地知道親生的母親在召喚它便紛紛聞聲飛過去,而後隨著雌杜鵑一起飛走。
世界上約有50種杜鵑在別的種類的鳥窩裡下蛋,這種巢寄生的現象,使杜鵑落得了一個「不願撫養親生孩子」的壞名聲。比如,奎氏杜鵑中就有在同種中找窩寄生孵卵的個別「懶漢」,從而敗壞了整個種群的名聲。其實,生活在印度和美洲大陸的杜鵑,並非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對於壘窩築巢、孵卵和餵養雛鳥的義務,它們都是親力親為、盡責盡職的。杜鵑,既是鳥名,也是花名。杜鵑鳥,還叫子規、布穀鳥等。花還叫映山紅,金達菜。關於杜鵑還有一個悲傷的傳說。
傳說古代蜀王杜宇,被假賢能的謝豹所惑,讓位於謝豹。但謝豹卻怕他復闢,排擠他。最終導致他啼血而亡。血染成杜鵑花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而謝豹也因內心難安而死,死後也化成相似的鳥、花,但花不如杜鵑紅,鳥也不如杜鵑美。後人無法分辨,就統稱為杜宇、杜鵑、謝豹。這都是花與鳥的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