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蜂,人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辛苦採蜜的小蜜蜂,就是兇猛蜇人的大黃蜂,甚至有「黃蜂尾後針,最毒婦人心」這樣的諺語。然而還有一類,多數個體相對較小,而不常為人所知,但卻在生物系統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那就是寄生蜂。
(體內寄生長大後,鑽出體外結繭化蛹,導致寄主死亡)
寄生蜂成蟲營自由生活,而幼蟲則寄生於其它寄主生物體內或體外最終導致寄主死亡的一大類群膜翅目昆蟲的統稱,包括姬蜂、細蜂、冠蜂、纓蜂、小蜂、旗腹蜂、鉤腹蜂等等。據估計,寄生蜂佔整個膜翅目昆蟲種類的70%以上!
根據寄生蜂產卵位置及幼蟲取食習性的不同,可將寄生蜂分為內寄生(寄生蜂卵產在寄主體內,幼蟲孵化後直接取食寄主組織並在寄主體內完成發育)和外寄生(寄生蜂卵產在寄主體外,幼蟲孵化後始終在寄主外取食)。許多寄生蜂雌蜂在產卵的同時可以把自身攜帶的多種寄生因子注入寄主體內,由此調控寄主生長發育、免疫功能、營養組成和代謝、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以保證其後代在寄主體內成功發育。由於寄生蜂能造成寄主種群個體大量死亡,在害蟲生物防治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巍巍秦嶺因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高度,其物種多樣性非常豐富,一直以來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熱點區域。除了常見的姬蜂、繭蜂、小蜂外,還有不少較為罕見的類群。在此僅介紹部分稀有類群,以饗讀者。
冠蜂:因頭頂上5個齒狀突起環裝排列呈王冠狀而得名,其後足腿節腹面具大齒,腹柄背腹板分離細長。寄生鑽蛀性害蟲如天牛、幾丁甲以及象甲等幼蟲等,故而多見於枯木或柴薪堆周圍。
褶翅蜂:因其停息時前翅縱褶而名褶翅蜂。褶翅蜂有長長的頸,腹部在後足基節遠上方著生,基部呈柄狀,後足腿節和脛節膨大。褶翅蜂在訪花時的飛行非常特別,在飛行中發達的後足自然下垂保持平衡,在停歇在花上之前先做短暫的盤旋。褶翅蜂成蟲有訪花補充營養的習性,成蟲將卵產在寄主(獨棲性蜜蜂或其它類似習性的蜂類幼蟲)的巢內,據報導其幼蟲雖名為捕食者,其實只是取食寄主幼蟲的食物,而並非幼蟲本身。故而,成蟲多出現在枯木周圍以及傘形花科如野蘿蔔花上。
褶翅小蜂:褶翅小蜂是小蜂總科中較特殊的類群,名為小蜂,其實個體並不小,外形酷似胡蜂或蜜蜂,有黃色或紅棕色和黑色相間的條紋或斑塊。前翅靜止時也縱褶,腹部基部具寬柄,端部鈍圓,最奇特的特徵在於其它蜂類產卵器在腹部末端後伸,而褶翅小蜂是將產卵器背在背上。其雌性的產卵器管鞘在腹部背面朝前彎曲延伸,最長可達胸部,腹部背面中央常有一容納產卵器的縱溝。後足基節、腿節極其膨大,腹緣具齒,脛節弓形。褶翅蜂寄生獨棲性的蜜蜂或其他蜂類,可見到重寄生的情況,褶翅蜂把卵產寄生在天牛幼蟲體內的寄生蜂幼蟲體內。從這方面可以說,褶翅蜂反倒幫了害蟲的忙。與冠蜂科昆蟲類似,褶翅蜂也多見於枯木或柴薪堆上。
鉤腹蜂:鉤腹蜂因其雌蜂腹部末端呈鉤狀彎曲而得名,其複眼奇大,幾乎與上顎相接,左右上顎具有不同數量的齒,鉤腹蜂最奇特的地方除稀少外還有其生物學特性。與常見的寄生蜂不同的是,鉤腹蜂的雌成蟲會在植物的葉緣或葉肉內,產下幾千個微小的卵;然後這些卵必須被毛毛蟲取食吞下後才能在毛毛蟲體內孵化。被寄生的毛毛蟲需要被其他昆蟲寄生或者被胡蜂帶走餵養幼蟲,此時鉤腹蜂的幼蟲才找到真正的寄主。也就是說,鉤腹蜂要想繁衍後代,它的卵必須被毛毛蟲吞下,而毛毛蟲還得必須被別的寄生蜂寄生或者胡蜂取食。正是由於這種「神奇」的寄生方式成功率太低,導致野外鉤腹蜂不常見。
此外,較為常見的胡蜂科蜾蠃亞科昆蟲也營寄生生活。《詩經》記載「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意思是蜾蠃負擔著養育螟蛉之子的重任,故而又有螟蛉義子的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蜾蠃成蟲將捕獵的螟蛉幼蟲(多指鱗翅目的幼蟲)通過蜇刺麻醉後,塞入自己建造的育子巢內封存,供自己的卵孵化後取食。
形形色色的寄生蜂小精靈們,為我們可愛的秦嶺的生態環境穩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關注它們的人卻很少。寄生蜂、寄主和寄主植物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相互演化和適應,不少種類對寄主有較為嚴格的專一性,只有愛護和保持自然原生態,才能真正保護它們。
本文特別感謝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陝西省秦嶺珍稀瀕危動物保育重點實驗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