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經:古人世界的折射鏡

2020-12-04 新華社客戶端

1900年,敦煌藏經洞無意被開啟,敦煌學也隨之興起。敦煌藏經洞所出文書,學界一般稱為「敦煌文書」或「敦煌遺書」。在敦煌文書中,九成左右的文書屬於佛教文獻,種類繁多,數量可觀。這些豐富的材料記載了敦煌地區轟轟烈烈的抄經歷史。

抄經活動在古代中國盛行的歷史和思想背景

佛教誕生於古印度,但是為何抄經活動能夠在千裡之外的古代中國社會經久不墜,這是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口耳相傳是古印度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而文字書寫的意識較為薄弱。佛教誕生後,佛法「皆口口相傳」,不立文字。此種傳法手段導致佛經大量流失,教團內部也因記誦差異而出現分歧,並加速了教團分裂。與此相反,我國古人卻有「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的認識。因此,當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之後,信眾積極傳譯書寫。此外,古代中國文字的統一和紙張的使用又是印度社會難以比擬的。古印度小邦林立,語言各異,佛經不易廣泛流傳,而古印度書寫所使用的貝葉也不利於廣泛使用。因此,我國古代社會擁有抄經活動轟轟烈烈展開的思想認識和物質基礎。而真正刺激民眾抄經活動的是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和「功德回向」思想。在佛教的宣揚下,民眾逐漸接受抄寫佛經是一種善事的觀點,認為抄經行為是「勝因」「功德」「善根」「福」「善果」「勝業」「福善」「福田」。而末法思想是民眾熱衷抄寫佛經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最遲到北涼時期,已有人相信中國進入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經像俱毀。籠罩在末法恐懼下的民眾積極書寫佛經,「存經以備法滅」,著名的房山石經便是在此種思想影響下形成的。

對於敦煌地區的抄經活動,必須站在歷史大坐標軸中,以更寬闊的視野加以審視,才能辨別敦煌與中原地區文化的異同,考察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因為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須綜合應用宗教學和歷史學方法多方面考察,以便從有限的材料中獲得更為飽滿的信息。

官府和寺院的抄經活動

敦煌寫經中,一部分經文是由官府和寺院組織抄寫的。寺院和官府組建的寫經道場是如何運行的?史書闕載,無從得知。幸運的是,敦煌文獻中保存有抄經道場遺留下來的《抄經歷》《配紙歷》《勘誤歷》《抄經名冊》等各種原始記錄。這些史家眼中的「邊角料」,成為今人了解古代道場抄經運行模式的寶貴資料,也為我們清除一塊史學盲區提供了可能。

敦煌抄經道場的抄經生和校對者一部分由寺院僧人充當,一部分由世俗社會中的衙牙擔任,在吐蕃時期部落百姓也成為抄經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出於虔誠和閱讀的方便,楷書是道場規定使用的字體,抄經者在抄經之前要熟讀經文,熟練掌握生僻字的寫法。古代物質匱乏,為確保紙張不被抄經者偷盜和浪費,道場制定了嚴格的紙張使用制度。抄經生所用紙張是道場按照《經錄》一次性發放的,如果抄經生抄寫有誤,需要以廢換新,並登記在案。所抄寫的佛經,一般經過兩至三次校對,才可以入藏。吐蕃時期多則達到九次,這與當時抄寫者水平不高有很大關係。如果校對者發現抄寫有誤,抄經者必須重新書寫。校對出的錯誤和書寫的錯誤,均記錄在役工冊中,是校對者和書寫者日後取得報酬的重要依據。抄經道場有嚴格的抄經制式:「散說一十七字為行;偈頌二等:四、五言則四句為行,七言偈則二句為行。」抄經制式的執行為檢校佛經提供了方便。抄寫合格的經文才可以歸入寺院經藏,並由經藏「所由」(即經藏的管理者)負責經文的日常護理和借閱。

敦煌文書中保存了一批武后為其父母祈福而抄寫的《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在佛經尾部有抄經列位信息,記載了抄經時間、抄經生及抄經生所屬機構、校閱人及校閱人所屬寺院、抄經使和抄經判官、裝潢人。武后發願抄寫的經文,由左春坊、秘書省、弘文館、門下省楷書手擔任,所抄佛經經過「三次校對」「四次審閱」,其中校閱者由當時長安、太原等地的高僧大德擔任。抄經使和抄經判官,負責抄經質量和抄經物資所需。武后抄經所留存的實物,是今人打開古代皇室抄經歷史的一把鑰匙。

信眾的抄經活動

與寺院和官府大規模的抄經活動不同,民眾一般抄寫小部頭的佛經,抄寫完畢後通常在佛經尾部書寫一段「題記」,用以記述抄經者身份、抄經時間、場合、緣由、祈願內容、抄經經過等信息,所記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抄經題記體現了民眾的佛教信仰以及對佛法的理解,從中不難窺探佛教思想融入中國社會的歷程。其次,傳世文獻中記載民眾生活的內容少之又少,史官們更關注的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和維護長幼尊卑的禮樂綱常,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往往惜墨如金、闕而不載。然而,普通民眾的歷史才是有血有肉的歷史。幸運的是,抄經題記彌補了這種缺失,淹沒在歷史迷霧中的民生影像藉此越來越清晰地展現於世人面前。抄經題記記錄的並不是古人生活內容的全部,卻是現知材料中最為直接觀察古人生活世界的「窗口」。從抄經題記可以看到古人種種世俗訴求和民生所向,如:延壽愈疾(S.6230)、分娩平安(P.2900)、護國安民(P.2312)、轉為男身(書道博物館藏)、合家團圓(S.2360)、早歸故土(S.2605)、消除牢獄之災(BD05671)、風調雨順(北0686)、兩國和好(S.1963)、仕途通順(S.87),等等。

參與抄經活動的人物涉及社會各階層,總體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皇室貴胄;其次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而為數最多的是走卒販夫、工農兵學等芸芸眾生。抄經者抄寫佛經時,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趨向性,即一般在佛教神聖的日子中抄寫,他們將本來均質的時間分割成神聖和非神聖兩部分,認為在適宜的時間內書寫佛經,功效大於平日,更為靈驗可感。在佛教上報「四重恩」思想的影響下,父母、眷屬、師僧、國主是抄經者主要的祈願對象。

佛教一直強調善惡果報的必然性。信眾也堅信寫經是善因,會帶來好的果報,而結果卻並非信眾所期待的那樣。按此邏輯推理,信眾的抄經活動應該曇花一現,不可能在歷史上久行不墜。以何種心態理解這種有悖常理的行為呢?這與佛教三報論思想的傳播有很大關係。抄經者同意將福報延遲至下世或者擴展到眷屬身上。同時抄經者通過虔誠的抄經行為,如刺血寫經、書寫重要典籍,來優化福報結果。隨著佛教信眾增多,以盈利為目的的抄經坊和抄經生產生,「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抄經供養完全世俗化。可以說,在抄經市場中,俗眾抄經是在世俗利益標尺下所做的宗教信仰行為,書寫佛經是其獲得福報的手段之一。

通過對敦煌寫經的研究,可以看到:敦煌藏經洞所出文獻因特殊的歷史遭遇,反映同一歷史事件的文書散藏於中、英、法、日、俄等世界各地。如果孤立地分析某地所收藏的文獻,其歷史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據此難以把握文書本來的性質。但如果採用綜合研究的方法,將反映同一事件的、散藏於不同機構的文獻搜集起來,猶如將歷史的片段綴合起來,最終可獲得完整的歷史全景。此外,在解讀抄經題記時,既要避免過度解釋,又必須將其放在整個大的歷史背景中,這是解讀所有抄經題記時必須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抄經題記所蘊藏的歷史信息,抄經題記的內容才可以變得更為飽滿。而對於抄經題記中所表現的今人難以接受的行為,今人應以同情的態度加以審視,而不可一味地將其貶為愚昧無知,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更為貼近古人的生活,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事原則。(趙青山,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10世紀敦煌地區抄經史」負責人、蘭州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敦煌翰墨|恆河沙數:兜沙經放大版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敦煌翰墨
  • 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哈佛大學的敦煌資料包括敦煌文物、華爾納拍攝的敦煌照片二部分。敦煌文物藏在賽克勒博物館,主要來自華爾納,而後陸續入藏一些,共計壁畫11塊、塑像2件、絹畫2件、麻布畫1件、紙畫1件、寫經1件. 這批敦煌壁畫進行較細緻調查的是秋山光和、王冀青,前者在《唐代敦煌壁畫--福格美術館所藏殘片》(《佛教藝術》第71號,1969年7月)一文中記載了11件壁畫的館藏號,並比對出5塊壁畫(320窟2塊、323窟2塊、329窟一塊),後來又繼續調查並發表《敦煌壁畫研究新資料》(《佛教藝術》第100號,1975年2月),新核對出5塊壁畫(321窟2塊、329窟1塊、335
  •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介紹 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效果
    導 讀 輻射76折射鏡perk感知卡片有什麼樣的屬性加成呢?最高增加40的能量抵抗。
  • 視頻教程|讀書郎學生平板球型折射鏡的使用!
    學生平板配備的球型折射鏡有什麼用?視頻教程在這裡!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付祥波說:「臨摹古人作品,差之毫厘就會被懂行的人看笑話。」 在臨摹塑身前,付祥波走遍了莫高窟的大小洞窟,記錄每個窟的特點和細節。描摹中國傳統雕塑不同於西洋繪畫的速寫,只有藉助毛筆粗細變化的線條,才能還原古人在造像時對力度、空間、結構的把握。 2018年春節,付祥波沒有回老家,而是在山上靜心臨摹塑身。2月20日,正月初五,雪霽。
  • 新品發布|Ulanzi GP-5 GoPro Vlog 自拍折射鏡
    ULANZI GP-5翻轉屏是我們優籃子針對GoPro相機新研發設計的一款Vlog自拍折射鏡。
  • 來到敦煌:戈壁上的西海艦隊——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
    來到敦煌:戈壁上的西海艦隊——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有18000公裡的海岸線,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茫茫西部戈壁灘哪來的「艦隊」呢? 這裡來到的是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2020-05-01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取得了話語權,但我們同時也歡迎外國學者開展敦煌學研究,我們的理念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光明悅讀:怎樣挖掘敦煌文化歷史遺存背後的思想?又怎樣為新時代發展提供精神支撐?郝春文: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主體是公元4世紀—11世紀的文化遺存。
  • 敦煌雅丹地貌是怎麼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敦煌西北180公裡羅布泊東邊的三壟沙區域,亦稱三壟沙雅丹,俗稱魔鬼城,是目前亞洲規模較大、地質形態發育最為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之一。2001年11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在開發之前,這裡是一片無人區,茫茫戈壁沙漠一望無際,人們很難到達這裡。正如唐代詩人陳子昂感嘆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敦煌星象圖 精確超過想像
    星圖繪製的具體年份或許尚待進一步求證,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世界最古老的手繪星圖,精確程度超越了千年以後的歐洲天象圖。  敦煌《全天星圖》(局部)  目測手繪星圖十分精確   這份發現於敦煌藏經洞中的《全天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為絹本彩色手繪,長1.98米。
  • 敦煌地名是吐火羅、突厥語,還是希臘語?正確答案:只能是漢語!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在飛機上看敦煌是這樣的,戈壁大漠中的一個綠色小點兒,隨著飛機的下降,它的線條與模樣才能逐漸清晰。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 錢成熙 2017-04-28 21:01 來源:澎湃新聞
  • 荒原之上的敦煌,為什麼被推崇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豐厚的利潤促使一波波商隊踏上前往東方的徵程,他們從世界不同的角落走來,最終都一一匯聚在敦煌。行走在沙漠中的駝隊(來自攝圖網)▼中國的絲綢製作技術直到公元6世紀中葉才逐漸傳入西方國家,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對絲綢的渴望與需求都只能在中國得到滿足。而除絲綢以外,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成為在世界範圍內深受追捧的「硬通貨」。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  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  「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 敦煌:一部具象的時間簡史
    與其他常見到的黑臉孔的敦煌佛像不同,這幅壁畫中的佛像肌膚雪白。莫高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層層疊疊的壁畫,其實是古人對「寸土寸金」的莫高窟珍視而造成的。從公元366年開鑿,至元代停工,經歷世代變遷、風俗流轉、供養人更迭,但石窟卻只有有限的空間。於是後人會在前人的壁畫上繼續疊加新作,就仿佛想蓋房又不拆遷,只在原建築上加蓋,直至形成聳入雲端的摩天大樓。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甘肅自然風光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關鍵點,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具有標本意義。其實,敦煌的環境是艱苦的,敦煌的人口是較少的,西漢時期敦煌的人口是38335人,東漢時期敦煌的人口是29170人,皆不及與其毗鄰的酒泉,西漢時期酒泉的人口是76726人,東漢時期酒泉的人口數史書漏載,只有戶數12706戶,人口數當為五萬多。
  • 妙音繞梁 和聲鳴盛 ——蘭州大學舉行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
    蘭州大學作為一所離敦煌最近的「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在敦煌學研究方面起步早、積澱深,在世界享有盛譽。多年來,蘭州大學對敦煌的研究不斷開拓新的視角、新的研究領域,幾代蘭大敦煌研究學人用他們的堅守和奮鬥鮮活地詮釋著「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