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德國-美因茲大學-動態分子相互作用如何參與神經元信息傳遞和記憶形成

2021-02-13 PhDFinder

職位信息均來源於網絡

本號不對具體職位做諮詢解釋工作

如有招聘信息發布(博士/博後/訪學)可聯繫

郵箱:cxw@med.tj.cn

微信:shelver888

學校:美因茲大學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院系: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Neurobiology

教授:Martin Heine

申請郵箱: lugert@uni-mainz.de

截止日期:September 30, 2020

介紹

在我們的小組中,我們對神經元交流的分子機制感興趣。目前,我們的重點研究內容為通過電生理和成像方法的結合,對突觸膜內的離子通道和粘附分子的動態組織進行研究。這些分子是突觸接觸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於突觸的形成,維持和可塑性至關重要。為了探索諸如學習和記憶形成等潛在過程的分子組織,我們將電生理學與超解析度顯微鏡相結合,以觀察不同活動水平下功能突觸內的分子動力學。
我們提供的博士學位職位是德國科學基金會DFG(65 % German TV-L scale 13)資助的。該項目專注於突觸前細胞基質與電壓門控鈣通道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Davydova et al. 2014, Neuron; Schneider et al. 2015, Neuron; Heck 2019, Neuron)。我們的目的是探索動態分子相互作用如何參與神經元信息傳遞和記憶形成。

要求

我們尋求對神經科學充滿熱情的人,他們擁有生物學,生物化學或分子生物學的碩士學位。

需要具備以下任一或數種實驗方法的使用經驗: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實驗方法,生物化學,電生理學,光遺傳學或諸如活細胞成像或定位顯微鏡的成像技術。

具備出色的英語口語和書面交流能力,以及能夠融入跨學科和跨國研究團隊中工作。

申請

您的聯繫人:Martin Heine教授,marthein@uni-mainz.de

請向Ellen Lugert(lugert@uni-mainz.de)提交您的申請,並轉成PDF文件(<5 MB),其中包括一份研究興趣的簡短說明,簡歷,出版物記錄,成績單和學位證書,以及兩名推薦人的聯繫方式

Job description

In our group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euronal communication. Currently, we focus on the dynamic organisation of ion channels and adhesion molecules within the synaptic membrane by combin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imaging approaches. These molecules are key components of synaptic contacts and critical for the formation, maintenance and plasticity of synaps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organisation underlying processes like learning and memory formation we combine electrophysiology with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to observe molecular dynamics within functional synapses at different activity levels. 
We offer a PhD position, which is funded by the DFG (65 % German TV-L scale 13). The project will focus on the activity driven interaction between presynaptic cytomatrix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 (Davydova et al. 2014, Neuron; Schneider et al. 2015, Neuron; Heck 2019, Neuron). Our aim is to explore, how dynamic molecular interactions participate on neuronal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memory formation. 

相關焦點

  • Nat Neurosci:科學家發現參與人類短期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元
    「這項研究首次清晰證明了人類腦細胞如何創建和喚醒短期記憶,對參與其中的過程和特定腦區進行證實是開發治療記憶紊亂的有效方法的一個關鍵步驟。」文章作者Ueli Rutishauser教授這樣說道。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e Neuroscience上。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也就是說,雖然生命還在繼續,他的人生卻永遠定格。Greenberg教授剛剛來到哈佛大學。在一項研究中,他與合作夥伴們發現,一旦一個神經元被激活,就會在很短時間內開始表達一個叫做Fos的基因。儘管Fos基因編碼了一個轉錄因子,但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作用,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神經元激活的標誌物在使用。
  • 如果大腦會說話:讓「分子音量旋鈕」調節你的學習記憶能力
    達特茅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和癲癇病。2、突觸如何影響記憶和學習過程?
  • [趣味生物]中樞神經遞質和信息傳遞
    摘要 中樞神經遞質通過與膜上的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相結合,啟動膜上的某種離子通道,產生興奮或抑制效應,起到信息傳遞和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樞神經遞質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介導物質,絕大部分是在神經元胞體內合成、儲存在突觸小泡內,並運送至突觸。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該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 神經元網絡中長期細胞外基質分子對於長期記憶是必不可少的
    大腦如何長期存儲記憶一直是神經科學家的一個永恆的謎團。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整合神經可塑性研究中心(CINPLA)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網絡中長期細胞外基質分子對於長期記憶是必不可少的。發表在美國《 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表明,移除這些網絡會擾亂很久以前的記憶,但是不會影響近期記憶。
  • 如果大腦會說話:讓「分子音量旋鈕」調節你的學習記憶能力
    達特茅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和癲癇病。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記憶與情感有關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神經生物學家。如今,幾項研究成果的披露,讓人們從分子水平上看到了記憶形成的一些線索,也為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學習效果、疾病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線索。
  • 麻省理工學院:實時監視記錄細胞內傳遞的信息
    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我們的大腦之所以特異的腦功能,是因為我們的腦細胞能夠處理、儲存、傳遞與腦功能相關的信號信息。在單個細胞內,成千上萬個分子,例如蛋白質,離子和其他信號分子,共同發揮各種功能:吸收營養,存儲記憶並分化為特定組織等。解密這些分子及其所有相互作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感覺皮層實質性參與工作記憶的信息保存
    大腦的一項重要的認知功能是在數秒的時間範圍裡保存信息並對其進行加工操作,這一「保存、操作」的功能被稱為工作記憶。長期以來,對於大腦中的神經環路如何短期保存工作記憶一直存有爭議。特別是,在感覺皮層,短暫的感覺信息輸入可以引起較長時間的神經元群體持續活動。
  • 大腦中有個「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研究已經發現,有兩種不同功能支持著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一種是促進,快速增長的電脈衝信號可以放大改變突觸形狀;另一種是抑制,減少這一類型的信號。兩種形式共同作用使大腦保持平衡,防止癲癇等神經紊亂疾病的發作。Hoppa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平衡大腦的可塑性,並穩定突觸連接。」
  •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Glanzman的這一實驗被國家健康協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所贊助。  研究人員從被接受電擊的蝸牛的神經系統中提取的RNA,注射到了未接受電擊的蝸牛中。RNA最重要的功能是作為細胞間的信息傳遞者,介導蛋白質的合成。當這些蝸牛被注入RNA,人們再給予輕微的碰觸後,其收回觸角的時間被延長。給蝸牛注射未被電擊的蝸牛的RNA後,給予輕微的碰觸,蝸牛撤回的時間未延長。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正如這些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那樣,哺乳動物新皮質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組裝物之一---它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並且在認知和處理來自感官的信息中起著重要作用。新皮質的發育同樣也是比較複雜的,這是因為它在神經元層中發育。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
    科技日報訊 (記者顧鋼)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麻省理工大學官網10月5日消息這種重塑使參與儲存記憶的特定基因變得更加活躍,重塑發生在數天內的多個階段中。染色質是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的高度壓縮結構,它的密度和排列的改變可以控制特定基因在特定細胞中的活性。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發現,HCN通道在不同痛覺相關神經元上的亞細胞定位具有異質性,且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因神經元類型而異,並與多種蛋白質、離子通道或受體等相互協作,部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中,膜電位變化可影響多種離子通道的電化學驅動力和激活及失活;而環核苷酸通過與其下遊的多種信號調節通路偶聯,進而調控神經元的功能。以上特性使HCN通道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分子機制具有多樣性,根據作用靶點不同可進一步分為突觸前結構(軸突末梢)和突觸後結構(如樹突或神經元胞體)兩大類。
  • Nature:研究揭示特殊分子通路eIF2α如何增強長期記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蒙特婁大學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過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中。這項研究解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哪些神經亞型參與了記憶鞏固,因而有潛力為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自閉症等涉及記憶過程改變的疾病的藥物提供新的靶點。尋找參與記憶鞏固的神經元短期記憶(只持續幾個小時)如何轉化為長期記憶(可能持續多年)?幾十年來,人們已經知道,這個稱為記憶鞏固的過程需要在腦細胞中合成新的蛋白。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今日《自然》挑戰半個多世紀前的謎題
    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也就是說,雖然生命還在繼續,他的人生卻永遠定格。儘管Fos基因編碼了一個轉錄因子,但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作用,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神經元激活的標誌物在使用。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看起來樹突棘是我們大腦中神經元如何實現計算處理信息的內在屬性。 這種情況並不是罕見的事件,"Lou Beaulieu-Laroche 說,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我們所觀測的神經元都有樹枝狀的棘,而且樹枝狀的棘分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