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的螢光現象之一「光致光」

2020-12-08 楓亞

楓亞(張久銘)/文

木材的螢光現象包括兩種含義:

一種指部分樹種的材表或浸出液受到紫外-日光照射時可發出並非反射光的發射光,又稱光致光現象。

另一種指的是約定俗成並流行於坊間的,對於材料審美的某種認知。具體講就是部分材料的切面受到光照後,其中具有晶瑩感的區域可隨光而動,是移步換景現象一種。本文只就前者,即木材的光致光現象展開,第二種含義所指的螢光現象另文論述。

1.木材螢光現象的一般性描述

木材的光致發光現象(冷光現象) ①

當物質受到外來光線的照射時,並非因溫度升高而發射可見光的現象,稱為光致發光現象。有些樹種的木材,其水抽提液或木材表面在紫外光輻射的作用下,能夠發出可見光,這種現象稱為木材的光致發光現象(也被稱為「螢光現象」)。這種發光的顏色和程度雖然因樹種而異,但大致可以分為綠色和藍色。光致發光現象是由於木材中的某種化學物質具有與螢光物質相似的性質,受紫外線的激發作用,發出了長於紫外線波長的光。當這種光的波長進入可見光的範圍時,就使人們能夠觀察到木材的光致發光現象。

2.木材螢光現象的定義②

中文名稱:木材螢光現象

英文名稱:fluorescence of wood

學科:材料科學技術_天然材料_木材_總論

定義:部分木材抽提物受紫外線照射時所發出的比紫外線波長更長而振動頻率較低的弱光現象。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1年公布)

3.螢光現象的發現③

第一次記錄螢光現象的是西班牙的醫生和植物學家 N. Monardes,1575 年他發現在含有一種被稱為 「Ligum Nephriticum」的木頭切片水溶液中呈現出了可愛的天藍色 。之後也陸續有學者觀察和描述過螢光現象,但對其本質認識都沒有明顯的進展。直到1852年,英國數學和物理學家Stokes經過觀測研究後 ,提出 了螢光是光發射的概念,並首次使用了「螢光」這一術語。

4.螢光發光原理③④

A.一般描述

有些常溫物質,當受到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且立即被激發而發出比入射光波長更長的出射光,通常波長在可見光波段(不是全部);該入射光一旦消失,發光現象也隨之消失。具有這種性質的出射光就被稱之為螢光。

B.原理

螢光分子受到紫外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分子中的原子核外電子由原來的軌道躍遷到了能級更高的軌道,即從基態躍遷到第一激發單重態或第二激發單重態等。處於激發態的分子是不穩定的,無論分子最初處於哪一個激發單重態,通過內轉換及振動弛豫,均可返回到第一激發單重態的最低振動能級,然後再以輻射形式發射光子而返回至基態的任一振動能級上,這時發射的光量子稱為螢光。

5.螢光技術之於木材識別的意義⑤

傳統的木材識別方法是建立在木材解剖學基礎之上,單純依據木材及其解剖構造特徵進行的,由於較難或無法得到諸如皮、根、葉、花、果等直觀特徵的配合,一般只能鑑定到「屬」或「類」。繼而學者們相繼開展了木材DNA條形碼技術、穩定同位素技術、化學分類法、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和AI識別技術、以及基於木材表面光澤度、色度等物理指標分布特徵等多種分類方法的研究,推動了木材識別水平的提高,逐步向樹種級的木材識別靠近。木材識別手段之一的螢光法也繼傳統的目測螢光鑑別後發展出先進的螢光分析法(螢光光譜法)。

6.傳統的螢光鑑別方法

一些木材的粉末或木片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便可直接觀察到螢光現象,因此依據目測下螢光的有無即可以對一些木種做出鑑別。(此種方法提供的有效信息是螢光的有或無)

由於木材本身具有比較複雜的化學成分,各成分之間由於相互幹擾可能影響螢光的表現,因此用水或有機溶劑對木材抽提物進行浸提,將螢光物質提取到溶劑中然後再通過紫外燈的照射進行鑑別的方法突破了之前的局限,提高了螢光法鑑別的準確度。(此種方法提供的有效信息包括螢光的有無、螢光的顏色和螢光的強弱)

實踐證明,通過觀察木材的螢光現象,利用螢光獨有的特性,可以快速有效地識別木材的特定特徵,是一種有效的輔助鑑別方法。但是,傳統的螢光鑑別手段多依賴於觀察者的個人感受和經驗結果不夠客觀,有較大的局限性。雖然如此,限於知識和設備的局限,簡單易行的傳統螢光鑑別方法仍然是坊間應用於木材識別的主流輔助手段。作為「輔助手段」,其觀察結果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7.螢光光譜法⑥

A.一般描述

不同樹種的木材中,螢光物質的分子結構及各螢光組分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別,因此產生的螢光光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可以運用多種測試技術研究木材的螢光光譜性質,然後根據圖譜的差異性對木材進行鑑別。螢光光譜法能提供諸如激發波長、發射波長、發光強度、發光壽命、量子產率等許多精確信息,可以對具體的螢光表現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一種重要的痕量分析方法。

B.名詞淺釋

⑴最佳激發波長

激發波長即入射光的波長,是指可以激發螢光物質,從而使其產生螢光的波長。而有效激發波長指的是能激發螢光物質產生螢光的入射光波長,它表示的是一個波段範圍。其中,與產生螢光的相對強度達到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激發波長則稱之為最佳激發波長。

⑵螢光峰值波長

螢光峰值波長是指螢光相對強度達到最大值時所對應的發射波長,即螢光峰頂點對應的波長。

⑶螢光強度

螢光強度是對螢光物質所發射出的螢光強弱的描述。由於螢光強度的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故測得的螢光強度只是一個相對值,單位是任意單位。

⑷螢光壽命

螢光壽命是指螢光強度在激發光停止激發後衰減到初始強度的1/e所需要的時間。它也可以理解為是螢光分子在S1激發態的平均停留時間。

⑸螢光量子產率

螢光量子產率是指物質發射螢光的光子數與吸收的激發光的光子數的比值。

8.專業螢光測試中常用的三種溶劑

由於對木材中螢光物質的化學性質尚不清楚,故測試者常選用水、乙醇、及乙酸乙酯這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溶劑對其浸提,然後進行測試。其中乙醇是親水性的有機溶劑,乙酸乙酯是親脂性的有機溶劑。

9.木材的螢光表現中若干規律性的東西

⑴很多樹種中含有螢光物質。

如檀香紫檀、染料紫檀、大果紫檀、刺蝟紫檀等一些紫檀屬的樹種、交趾黃檀、蛇紋木、刺槐等等。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⑦:豆科、芸香科、和漆樹科中的大部分樹種都存在螢光現象。

⑵不同樹種中所含螢光物質可能不同。

木材螢光發出的顏色因樹種而異,大致可以分為藍色系和綠色系,個別綠中偏黃。如:同為水的浸出液,檀香紫檀的螢光顏色偏藍而蛇紋木的螢光顏色則藍中含綠。不同顏色說明發射光波長不同。

⑶同一樹種的木材中可能含有不止一種螢光物質

使用不同的溶劑進行浸提時,螢光的顏色會有不同⑤。如:檀香紫檀、染料紫檀、非洲紫檀等木材的水浸提液的螢光是藍色的,而乙酸乙酯浸提液的螢光則是黃色的。大果紫檀水浸提液的螢光是藍色的;乙醇浸提液的螢光是黃綠色,而乙酸乙酯浸提液的螢光則是淺綠色。從物質的適溶性角度理解,同一樹種的木材中可能含有不止一種螢光物質。

⑷有些樹種中的螢光物質對乙醇和水雙溶。

筆者曾做過的實驗:首先將檀香紫檀木粉用乙醇進行浸提,然後用紫外燈對該浸提液照射,由於乙醇浸提液溶出了大量紅色素,所以紫外燈照射時無法判斷螢光的有無。而後將該浸提液置於空氣中自然揮發至淨(成為膏狀物),再注入常溫的純淨水對該膏狀物進行浸泡,4小時之後用紫外燈對之照射時螢光顯現。見下圖

▲檀香紫檀浸出液實驗組圖

⑸有些樹種的心邊材均有螢光;另些樹種心材有螢光邊材無螢光。

實驗結果表明⑧:檀香紫檀和刺蝟紫檀的心邊材均具螢光,螢光為藍色;染料紫檀和非洲紫檀的邊材在7天檢測時間內沒有觀察到螢光。見下圖

▲紫檀屬兩個樹種的心邊材螢光表現比較

⑹有些樹種的螢光實驗目測時不見,但光譜儀測量圖譜卻證實有螢光物質存在。

由於兩版(2000版&2017版)《紅木標準》對交趾黃檀的描述中均沒有像紫檀屬的許多木材那樣提到其螢光表現,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交趾黃檀中是不含螢光物質的,然而光譜儀的測量結果卻表明交趾黃檀中存在螢光物質。發射光圖譜和數據列表顯示⑨:見下圖

▲交趾黃檀浸出液的發射光譜及數據列表

通過圖譜和數據列表我們了解到:三種浸出液的最強發射波長都不在可見光範圍(可見光波段:380~780nm)。即使考慮到發射光的波長是一個波段,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可見光,那進入可見光的部分也只是一個微弱的存在。所以人們的肉眼觀察不到或難以感知到交趾黃檀浸出液的螢光存在。

參考資料:

1.劉一星版《木材學》 (2014,7/P187)

2.材料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

3.科普中國-百度百科.(唐浩宇/振動馳豫)

4.科普中國-百度百科.(楊劍虹/螢光分析法)

5.提取條件對紫檀屬木材性能的影響.(木材工業.2019.3.劉波等)

6.木材浸提物的螢光光譜及其在木材識別中的應用.(陳玲,2018,6)

7.(Dyer S T.《南非本土樹木的木材螢光》[J]1988,9)

8.紫檀屬木材螢光性能種間差異和心邊材差異.(木材工業.2019,5/劉波等)

9.螢光分析技術在交趾黃檀中的應用.(廣東化工,2017,第六期/張韜,吳臻)

-END-

相關焦點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20-08-12 08:19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科學家用超快雷射研究石墨烯片中的光致發聲現象
    與凝聚態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豐富多彩,相干性的產生與調控是特色之一,它的物理本質是將光的相干性傳遞給凝聚態物質。光致發聲是把光照射到凝聚態物質上,從而產生聲波。這一研究領域因幾年前利用碳納米管薄膜通過電致發聲製備出揚聲器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興趣。
  • 葉綠素α的雷射光致發光機理及濃度研究
    本文介紹了一種以紅光半導體雷射器作為螢光激發光源,結合光纖光譜技術測量水體中葉綠素α濃度的新方法。通過分析葉綠素α的雷射光致發光機理,得出了水體中葉綠素α螢光發射光譜的相對螢光峰值強度與葉綠素α濃度的近似線性關係。
  • 二芳基乙烯類酸致變色材料的光機械效應
    此外, 光二聚反應將平面形二芳基乙烯分子轉化為蝴蝶形環丁烷衍生物, 共軛分子的去平面化導致基於二聚體D-BO1N4F的薄膜對三氟乙酸蒸氣的檢測限低於薄膜BO1N4F。可見, 光誘導[2+2]環加成反應不僅能改善二芳基乙烯衍生物在薄膜中的螢光傳感性能, 而且是分子晶體產生光機械效應的驅動力。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師說科普|光致發光的歷史(二)
    事實上,這種反覆研究往往會帶來意外發現,比如赫歇爾發現了奎寧具有螢光現象,英國化學家威廉·珀金(William Perkin)試圖製備奎寧時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染料苯胺紫。約翰·赫歇爾對奎寧進行光照研究時用三稜鏡進行分光,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驗設計,為後來更深入的研究螢光現象提供了新思路。
  • 中考物理複習專題四——光現象(光的折射)
    2、知識點2:光的色散、看不見的光答案:不可見光譜,紅外線、熱、強、遙控器、夜視儀;紫外線、細菌、紫外線燈、螢光物質、驗鈔機。三、走進中考、剖析經典——經典解讀版塊1、考點1:(1)判斷和辨析生活中常見的光的折射現象。(2)學會應用光的折射規律解決常見的問題。
  • 【 創新前沿】JACS報導我校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Photochromic Fluorescent Probe Strategy for th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Biomarkers
  • 光致發光技術在檢測晶體Si太陽電池缺陷的應用
    本文討論的是光致發光技術在檢測晶體Si太陽電池上的應用。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檢測過程大致包括雷射被樣品吸收、能量傳遞、光發射及CCD成像四個階段。通常利用雷射作為激發光源,提供一定能量的光子,Si片中處於基態的電子在吸收這些光子後而進入激發態,處於激發態的電子屬於亞穩態,在短時間內會回到基態,並發出以1150 nm的紅外光為波峰的螢光。
  • 光現象考點分類解析第5課時 光的色彩 不可見光 光的直線傳播
    考點說明:1· 了解光源,光的色散及物體的顏色·2· 了解紅外線,紫外線·3·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及現象·4· 知道光速·知識建構光的色散現象說明了什麼?答:太陽,點燃的蠟燭……;白光由多種色光組成2· 透明物體的顏色由什麼決定?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什麼決定?
  • 光致發光?等離子體先驅者在光的戰鬥中不停地射擊!
    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納米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化學家史蒂芬·林克和研究生蔡義宇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是光致發光而不是拉曼散射使金納米顆粒具有顯著的發光特性。研究人員表示,了解納米粒子如何以及為什麼發光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設計利用光觸發或感知生化反應的粒子非常重要。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一種顏色的光如何使一些納米粒子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光致發光技術在Si基太陽電池缺陷檢測中的應用
    本文討論的是光致發光技術在檢測晶體Si太陽電池上的應用。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檢測過程大致包括雷射被樣品吸收、能量傳遞、光發射及CCD成像四個階段。通常利用雷射作為激發光源,提供一定能量的光子,Si片中處於基態的電子在吸收這些光子後而進入激發態,處於激發態的電子屬於亞穩態,在短時間內會回到基態,並發出以1150 nm的紅外光為波峰的螢光。
  • 【材料】ACS AMI┃全可見光調控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用於超分辨成像
    >Chong Li, Kai Xiong, Ying Chen, Cheng Fan, Ya-Long Wang, Ye Huan, and Ming-Qiang Zhu二噻吩基乙烯(DTE)螢光分子開關具有獨特的雙穩態特性和和優異的耐疲勞性,在光存儲和螢光成像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科普|寶石光學效應中的「兩束光」——螢光與磷光
    用過驗鈔機的人應該記得這樣的現象:當你把人民幣放在驗鈔機的紫外線下進行照射時,真鈔上就會顯示出平時用肉眼看不到的亮光,這是利用了螢光物質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夠發光的原理製成的。1852年,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斯託克斯,發現了螢光的存在。後來的地質學家陸續發現了一些具有螢光特點的礦物,如金剛石在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下發天藍色或紫色螢光,矽鋅礦在紫外光下發鮮綠色螢光,矽鈣鈾礦在紫外光照射下能發出很弱的黃綠色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