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所口鎮地處康平西部,距康平縣城18米,南與東升滿族蒙古族鄉接壤,東與康平鎮相壤,西與張強鎮相鄰,北與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毗鄰。二牛所口鎮政府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以平原為主,地勢起伏平緩。全鎮區域面積為1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為125000。共轄14個行政村,60個自然屯。,人口由漢族,蒙古族構成。境內有東馬蓮河,西馬蓮河兩條主要河流,屬於遼河水系,該地是遼河中遊衝積平原。省級公路康彰公路縱貫全境。
政區沿革
二牛所口鎮地處內蒙科爾沁草原南緣,清滅明後,清朝設邊,是逐水草放牛羊的蒙古族牧地。為達爾罕、博多勒噶臺、賓圖三王旗轄地。清嘉慶八年解禁,招民墾荒,二牛所口人口逐步增加,光緒四年開關放禁,山東、直隸一代移民大量湧入,人口逐漸增加。光緒六年建縣,二牛所口隸屬康平縣。
1946年二牛所口四區成立,區址在二牛所口村。轄全境74個自然村屯,此時國共拉鋸。1947年康平解放,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根據縣委會議精神調並村屯,1956年四區撤銷,改稱小城子區,屬縣政府派出機構。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二牛所口分社,政社合一,社址在二牛所口村。1959年4月,二牛所口分社改為二牛所口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二牛所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3月撤銷二牛所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二牛所口鄉人民政府」,撤銷二牛所口生產大隊設村民委員會。2000年1月撤鄉建鎮。
村屯名稱及由來
【二牛所口村】建制村,鎮政府駐地,大部分居住在康彰公路兩側。轄2個自然屯。區城面積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398畝。
[二牛所口]自然屯,村部駐地。清康熙年間,蒙古人在此遊獵放牧,這裡水草豐茂,柳樹叢生,二牛所口為蒙語音譯,蒙語發音「鄂倫索口」,意為多楊樹的地方。此地土地肥沃,適宜耕種,至同治和光緒年間有李姓、張姓、劉姓、徐姓及王姓、宋姓先後從山東直隸一帶移民至此開始了農耕的生活,二牛所口村人口從此迅速增加。二牛所口名沿用至今。區城面積6.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648畝。
〔牛頭胃〕自然屯,位於村東1.5千米處,地勢東部高,為崗地,西部低洼,北低平,南部低平。清道光年間,有韓姓家族從山東遷來此地居住,後有王姓、高姓陸續遷來,逐漸成屯。因該屯地形酷似牛的頭和胃,故取名牛頭胃。區城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郭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2.2千米處。嘉慶二十ー年,即1816年,郭貴、郭順哥倆挑擔從河北天津府鹽山縣郭家莊關東來到此地,蓋起了兩處窩堡,開荒佔草,開始了農耕牛活,後又有艾姓、王姓遷於此,因郭姓先來於此居住,故取名郭家窩堡。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900畝。
【大莫力克村】建制村,位於鎮西3千米處。東為平緩崗地,西面有河流,南面低洼,北面地勢高平。轄2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56畝。
〔大莫力克〕自然屯,村部駐地,位於鎮西3千米處。地勢南北為坡地,東為崗地,西部低洼,有河流,前低平。
莫力克,蒙古語,是蛤蟆的意思。在村的西面有條大河,現在叫西馬蓮河,每逢雨季經常河水泛濫。清朝年間,蒙古遊牧民族在此遊獵放牧,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橋,他們認為蛤蟆能夠鎮水,減少水患的發生,為保護橋梁不被大水衝毀,於是在橋的兩側放置一對大石蛤蟆,故取名大莫力克。後有李姓、陳姓、張姓、關姓等陸續遷來,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域面積8.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356畝。
〔六家子〕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地勢東為坡地,西為窪地,南為坡地,北為緩坡地。清朝順治年間,從山東直隸有張姓、王姓、苗姓、李姓、趙姓、魏姓來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後又有劉姓等來此居住,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屯。區域面積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200畝。
【小莫力克村】建制村,位於鎮政府西南6千米處。地勢東、西、北三面為平地,南為高崗地。轄3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03畝。
〔小莫力克〕自然屯,村駐地,位於鎮政府西南6千米處,地勢南面高,西北部低洼,東為平緩。
清朝中期,蒙古族在此遊獵放牧,在村西有條大河,每逢雨季,河水泛濫,為了便於出行放牧,人們在河上架起一座橋。他們期望橋不被水衝毀,在橋兩側放了一對小石蛤蟆,相對於大莫力克,取名小莫力克。後有陳姓、徐姓等來此居住,人口不斷增加。區城面積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074畝。
〔金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1.5千米處,地勢東南部高,西北地勢低洼。清道光年間1821年,河北河間府河間縣金家莊的金貴來此地開荒佔草,繁衍生息,在此搭建窩堡,因其得名金家窩堡。後有徐姓等遷來,人口逐漸增加。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有耕地1700畝。
〔五間房〕自然屯,位於小莫力克村西2.5千米處,地勢低平,多為沙鹼地,東部有河流。清鹹豐年間有王姓從山東王家莊遷此,開荒佔草,蓋起五間土房屋居住,最初就這一家在此,故名五間房。後又有田姓、李姓、徐姓等分別從山東直隸一帶遷此,逐漸成屯。區域面積3.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29畝。
【興勝村】建制村,位於鎮政府南6.5千米處,其地勢為周圍起伏不大的緩坡地。轄6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303畝。
〔興勝〕自然屯,曾用名馬圈子,村駐地,位於鎮政府南6.5千米處。地勢東為崗地,西北為平地,南為窪地,中有溝。清朝嘉慶年間這裡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遊牧民族在此放牧、由於馬匹太多,夜間為防止馬匹走失以及野獸的侵擾,在此地用土坯建了個大馬圈,時間長了,人們就習慣叫這裡馬圈子。後來從山東及河北陸續有劉姓、車姓、王姓等遷到此地,人口逐漸增多。解放後,這裡叫馬圈子大隊,1984年,取消生產大隊改設村,人們嫌馬圈子其名不雅,申請改為興勝村,意為興旺、勝利之意。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3畝。
〔一棵樹〕自然屯,位於村西北1.5千米處,地勢北部東部為緩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間,有宋姓、王姓從山東省高唐縣宋家莊遷於此開荒佔草,爾後清光緒年間又有于姓、劉姓遷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樹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幾個人才能合抱起來,一砍會流出紅色像血一樣的液體,故取名一棵樹。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0畝。
〔魏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3.2千米處,其地勢北部為緩坡地,南為低平,東為緩坡,西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緒六年,有魏姓從山東省濱州府魏家莊遷來,在此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姜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0.5千米處,地勢後高,為崗地,前低平,東西為緩平地。清同治年間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窩棚,用來招佃放荒之用,首佔此地,故而稱之為姜家窩堡。後有李姓、趙姓、高姓從山東遷於此。區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0畝。
〔戚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南1.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緩坡地,東南北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從直隸天津府鹽山縣戚家莊遷此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而後與另戶戚姓認為一家子,由開原大榆屯赴奔而來,從此戚氏家族發展甚旺,成為大戶,至今仍以戚姓為主。區域面積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0畝。
〔新城堡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南2.5千米處,其地勢西高東低,南臨康平臥龍湖,北為高緩平地。清光緒年間由河南新城縣新城莊孫姓、李姓來此開荒耕種,在此搭建窩堡,因懷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窩堡。後有趙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加。區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
【單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鎮南4.5千米處,地勢北部為起伏不大的崗地,南為低洼地,西部為緩坡地,東部低平。轄8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720畝。
〔單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起伏不大的高崗地。清朝同治年間,即1862年,山東單龍、單虎、單彪三兄弟因家境所迫,挑擔從老家舉家來此,開墾荒地,耕耘播種,在此蓋起窩堡,用以居住,這三家都姓單,故名單家窩堡,後有李姓、王姓陸續遷來,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區域面積2.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60畝。
〔小單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0.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窪地。其名由單家窩堡而來,單家的子女在單家窩堡旁邊開荒耕種,分家另過,故名小單家窩堡。後有王姓、師姓等家族來此。區域面積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30畝。
〔小金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千米處,地勢東為崗地,北西為低洼地,南為緩坡地。該屯是小莫力克村金家窩堡屯的一個分支,金氏家族長子分家來此開墾耕種,蓋起窩堡,因是晚輩,故取名小金家窩堡。區域面積0.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0畝。
〔盧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1879年盧姓先輩哥仨個挑擔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盧家莊來此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名盧家窩堡,現在該屯還是以盧姓居多,後又有王姓、陳姓遷此,人口逐漸增加。區域面積1.8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50畝。〔山東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該屯村民祖先從清朝鹹豐年間有李姓、王姓、孫姓等家族結伴來此開荒耕種,蓋起窩堡,因祖籍都是來自山東,不忘故土,故取名山東窩堡。區域面積2.9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20畝。
〔瀋陽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洼地。清宣統年間有王姓因當時渾河發大水,鬧水災從瀋陽逃荒到此,租種地主土地,蓋起窩堡,因不忘故土,名為瀋陽窩堡。區域面積0.6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80畝。
〔韓達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中西部為坡地,東北低洼,西南地勢高緩。清光緒年間有蒙古族姓罕達來到此地開荒佔草,蓋起窩堡居住,故而得名為罕達窩堡。後該姓搬走,遷來韓姓、王姓、李姓等居民,罕達窩堡逐漸演繹成韓達窩堡。區域面積0.6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60畝。
【界力臺村】建制村,位於鎮東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洼地,東南與臥龍湖相臨,轄3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257畝。
〔界力臺)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北為起伏不大的坡地,東西南為低平窪地。界力臺,蒙古語「界倫臺」,漢語意為「六十歲」。最早來這裡開荒佔草的是60歲的蒙古族老人帶其家人。區域面積5.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760畝。
〔孫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1.5千米處,地勢北為起伏不大的坡地,東西南為低洼平地。在清朝乾隆年間,曾有山東青州府孫姓家族,來此開荒佔草,辛勤耕作,蓋起窩堡,故取名孫家窩堡。區城面積4.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397畝。
〔溫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2.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鹹豐十年即1860年,有溫姓從山東武定府海豐縣溫家莊遷到此地開荒佔草,建起窩堡,光緒年間有李姓從山東萊州府來此居住。此時溫家日子興隆,繁衍甚旺,漸成大戶,故該地以其姓氏命名為溫家窩堡,沿用至今。區域面積3.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0畝。
【小齊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二牛所口鎮南6.5千米處。地勢東北部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窪地,南臨臥龍湖。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71畝。
〔小齊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位於二牛所口鎮南6.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為平地,南臨臥龍湖。清光緒初年,有齊姓年輕人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農耕,搭建窩堡。此處前有湖泊,可以捕魚,後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適宜居住。於是寫信通知其父輩們也從山東來此,在其西側開荒佔草,建起窩堡,晚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齊家窩堡。區域面積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650畝。
〔大齊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2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和南部為平地。光緒初年,有齊姓年輕人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農耕,搭建窩堡。此處前有湖泊,可以捕魚,後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適宜居住。於是寫信告知其父輩們前來此地,父輩們在其西側開荒佔草,建起窩堡,父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大齊家窩堡,晚輩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齊家窩堡。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三家子〕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低洼地,北部為緩坡地,東部和南部為平地。清朝光緒年間,有巨姓、劉姓、王姓三家從河北河間縣來此定居。他們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共同開墾出一大片良田土地,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於是有人提出把這個安寧祥和的地方起名為三家子,沿用至今。後有張姓等搬入居住,人口逐漸增多。區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50畝。〔下坎子〕自然屯,位於村西0.5千米處,地勢西為崗地,北為緩坡地,南臨臥龍湖,東為平窪地。清光緒年間有張姓從山東來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擋住臥龍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後有其他姓氏遷人,逐漸成屯。區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20畝。
〔戴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千米處,地勢西為崗地,北東低洼,南為緩坡地。清同治元年有戴姓從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七社戴家廬遷至此處,開荒佔草,耕作收穫,蓋建窩堡,故而人們稱之為戴家窩堡。區城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00畝。
【岔海撓村】建制村,位於鎮東南7.5千米處。地勢低洼,東南部臨臥龍湖。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955畝。
〔岔海撓〕自然屯,村駐地。地勢西部為平緩坡地,南北為緩坡地,東臨臥龍湖。清朝初年,科爾沁遊牧民族在此遊獵放牧。此處緊挨著臥龍湖,有凹進內陸的水塘,岔海撓蒙語「白色的湖泊」與臥龍湖相連。牧民趕來牲畜在此飲水。村名由此產生。後有孟姓、彭姓、曹姓等家族遷入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岔海撓一名沿用至今。區域面積5.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955畝。
〔南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2.5千米處,地勢北西為緩坡地,東部低平,南臨臥龍湖。清乾隆年間,有南姓五兄弟從山東東昌府範縣,挑擔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生衍生,在此搭建窩堡,故而得名南家窩堡。現在該屯仍以南姓居多。區域面積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0畝。
〔安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3千米處,地勢東北為崗地,西為低平地,南臨臥龍湖。清嘉慶年間,安姓人家從河北滄州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安家窩堡。後有李姓、周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域面積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0畝。
〔小城子〕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北為崗地,西南為坡地,東臨臥龍湖。清光緒年間,河北鬧旱災,為生活所迫,有高姓、楊姓兩家由直隸河間府逃難至此,見有一排破舊房屋,周圍有殘缺的圍牆,很像一座廢棄的小城池,經過修鐥,他們就在此定居下來,故名小城子。後經考證,此處在遼代建有點將臺。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50畝。
【大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鎮東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220畝。
〔大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位於鎮東南3.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有王虎、王龍兩兄弟從山東登州來此開荒耕種,哥哥王虎在東面開荒佔草,搭建窩堡,取名大王家窩堡,弟弟在西面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名小王家窩堡。後有李姓、翟姓等居民陸續遷入,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0畝。
〔小王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1.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有王虎、王龍兩兄弟從山東登州來此開荒耕種,哥哥王虎在東面開荒佔草,搭建窩堡,取名大王家窩堡,弟弟在西面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名小王家窩堡。區域面積2.1平方米,耕地面積1500畝。
〔杜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千米處,地勢西略高,東南低平北部為緩坡地。清光緒初年有杜姓由河北大名府杜家莊遷此開荒佔草,搭建窩堡,因姓得名杜家窩堡,後有王姓、馬姓等家族遷入,人口逐漸增加,形成屯。區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850畝。
〔楊天成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5千米處,四周為平地。清道光年間,河南地區鬧蝗災,有個叫楊天成的人帶領一些人闖關東,來到此地,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名楊天成窩堡。後有劉姓、王姓遷入此地。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50畝。【劉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鎮東南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017畝。
〔劉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平地。清光緒初年,河北大名府劉家莊有劉姓率其家人遷此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得名為劉家窩堡。後有馬姓、曹姓遷入。區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17畝。
〔馬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北1.5千米處,地勢北為緩坡地,東西南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馬姓家族從山東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馬家窩堡。至今該屯基本也都是馬姓。區城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60畝。
〔滕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2千米處,地勢東西南北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北滄州有滕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滕家窩堡。後有李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域面積3.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10畝。
〔義合屯〕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地勢為西部高,南北低窪,東低平。
義合屯位於康彰公路兩側,是以前運輸貨物及行人歇腳的地方,這裡的人友好而和氣,講義氣,久而久之人們就定名為義合屯。區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720畝。
【敖漢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鎮東北3.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平緩沙地,屬低洼地,北與內蒙古鄰。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859畝。
〔敖漢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敖漢,蒙語為老大、長子之意。清朝初年,此地屬左翼後旗轄地,王爺派他的長子來此收取佃戶佃租,搭建窩堡居住,人們就把這裡叫敖漢窩堡,沿用至今。後有滕姓、姜姓、楊姓等遷入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以前分為東敖漢和西敖漢兩個自然屯,現已合併為敖漢窩堡1個自然屯。區域面積5.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659畝。
〔李影匠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朝年間,河南開封府李姓人家來此,墾荒耕種,搭建窩堡,因其會皮影戲,經常給附近村民表演,人稱李影匠,此地也因此得名李影匠窩堡,後有張姓、王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多,逐漸成屯。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50畝。
〔興隆莊〕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5千米處,地勢為低平地,多為沙土地。該屯系從敖漢窩堡屯分出來的,起名興隆莊,意為興旺、發達之意。興隆莊起初叫興劉莊,劉姓開荒佔草第一家。區域面積3.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100畝。
〔張江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2千米處,地勢四周為緩坡沙丘地。清朝末年,山東有個叫張江的舉家遷來此地,開荒佔草,搭建窩堡,故名張江窩堡。區域面積0.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00畝。
〔穆家窩堡〕實名(木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2.5千米處,地勢為低平地。道光年間,河南穆姓家族挑擔來此,墾荒耕作,搭建窩堡,故名穆家窩堡。後此姓搬走,有張姓、王姓遷入,人們為了書寫方便,簡寫為木家窩堡,沿用至今。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50畝。
【李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二牛所口鎮北2.5千米處。地勢東北部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窪地,南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2523畝。
〔李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東西南部為低平地,北部為高崗緩地。清光緒初年,山東登州李姓挑擔到此,開荒農耕,搭建窩堡,故名李家窩堡。後有王姓、崔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域面積3.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250畝。
〔四家子〕自然屯,位於村北2千米處,地勢為東西南北部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有杜姓、劉姓、王姓、李姓四家從河南來此定居。他們同心合力,親如兄弟,共同開墾出一大片良田沃土,幸福平安地生活在起,於是有人提出把這個安寧祥和的地方起名為四家子,沿用至今。區域面積4.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013畝。
〔盧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北滄州盧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盧家窩堡。後有于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域面積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960畝。
〔勝利屯〕自然屯,位於村東北2.5千米處,地勢為東部平緩丘陵沙地,西南北部為低平地。勝利屯原名王二八棍窩堡,最初有個叫王二的人逃荒到此,蓋起窩堡,因其不務正業,人們叫其王二八棍,屯名因此得名。後有李姓、趙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後來,人們嫌其名不雅,經申請批准改為勝利屯。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300畝。
【西王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二牛所口鎮西北6.5千米處。地勢南為高崗緩地,西為低平窪地,東北為平地。轄4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3.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309畝。
〔西王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地勢南部高,北西東為低平地。清嘉慶初年,山東登州府王姓哥倆挑擔到此,開荒農耕,搭建窩堡,其弟因居住在哥哥的西面,故名西王家窩堡。後有李姓、張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域面積6.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846畝。
〔張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道光年間,河北滄州張姓人家來此開墾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張家窩堡。後有楊姓、王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城面積3.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780畝。
〔郭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嘉慶年間,河南開封府郭姓人家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郭家窩堡。後有王姓、楊姓遷來此地,人口逐漸增多,形成屯子。區域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00畝。
〔太平莊〕自然屯,位於村西1.5千米處,地勢四周為低平地。清道光年間,從山東有兩戶人家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生息,給此地取名太平莊,現在該屯已併入西王家窩堡屯。區域面積0.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0畝。
【任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二牛所口鎮東7.5千米處。地勢西北為崗地,南為低平窪地,東臨臥龍湖。轄5個自然屯。區域面積10.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01畝。
〔任家窩堡〕自然屯,村部駐地,地勢西為窪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臨臥龍湖。清光緒末年,山東登州府任家莊有任姓家族挑擔到此,開荒農耕,搭建窩堡,故名任家窩堡。後有王姓、金姓遷來此處,人口不斷增加,逐漸成村。區域面積3.4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426畝。
〔楊學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2.5千米處,地勢西為窪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鹹豐年間,山東有個叫楊學的人舉家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楊學窩堡。後有劉姓、李姓陸續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域面積1.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45畝。
〔嶽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2千米處,地勢西為緩坡地,南為平地,北為低洼地,東環臥龍湖。清道光年間,河南廣平府永昌縣嶽姓家族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嶽家窩堡。後有趙姓、李姓陸續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域面積2.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50畝。
〔白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地勢西為窪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光緒年間,山東菏澤白姓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生息,搭建窩堡,故名白家窩堡。後有劉姓、趙姓陸續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域面積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20畝。
〔趙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2千米處,地勢西為窪地,南為平地,北為緩坡地,東為低平地。清鹹豐年間,山東直隸有個叫趙寶的人舉家來此開荒佔草,耕作繁衍,搭建窩堡,故名趙寶窩堡。後有王姓、何姓陸續遷來,人口不斷增多,逐漸成屯。區域面積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60畝。
文來源《康平地名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