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子鄉位於縣城東12千米處,位於遼河西岸,東隔遼河與昌圖相望。全鄉轄十個行政村,四十八個自然屯。全鄉屬平原,黑沙土地帶,東部多為遼河衝積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玉米、水稻等俗稱「富庶之鄉」,註冊的遼「河灣」牌大米和「田家」牌西甜瓜馳名省內外。該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番茄單一品種種植基地,被譽為「番茄之鄉」。
村屯名稱的由來
【兩家子】曾名哈拉海,「哈拉海」蒙語是蠍子草的意思,因這裡生長蠍子草(俗稱節骨草),草的形狀是一節骨一節骨的像蠍子的尾巴。故名「蠍子草」。清朝中末期,此地為蒙古王府管轄地,有一蒙古族關姓人在王府做事,被指派到當地攜家遷來。管這片地方稅收,後來又從關內遷來了一戶「聞」姓人家,在此買地定居,當時只有「關」姓和「聞」姓兩戶人家,屯名故被稱為「兩家子」,此地名沿用至今。
【金雞地】原名小雞地,自然屯位,於兩家子村北1.5千米。清末有劉姓、魏姓在此地居住,向蒙古王府交稅租。有一年,王府收租時,因天災收成不好,交不上稅,就拿來三隻小雞頂了稅。「用小雞子能買地,小雞子成了金雞啦!」,人們都很驚訝,因此將此地取名為「金雞地」。
【北崗子】又名北山,從地勢上看,此地區凸起,且位於村部北邊,因此稱此地為「崗子」。
【小郝家窩堡】自然屯,位於兩家子村東南1千米處,清朝末期關裡移民過來一戶郝姓人家,在此大窩棚,買了一處荒草地進行墾荒,荒地面積不大,但是每年這塊地都能打很多糧食,郝家人生活得非常富裕,因此以姓取屯名為「小郝家窩堡」,後來有劉、付、李等姓氏遷到此地,一直沿用該名至今。
【前雙山子】自然屯,村駐地。清朝中期,有王、劉、李、孟姓來此處定居,因村處於兩山之間,得名「前雙山子」。
【後雙山子】自然屯,現已和前雙山子相連接,原名「金家雙山子」,因為於前雙山子村北,故名後雙山子。
【齊家窩堡】曾用名齊福窩堡,位於村東北一千米處。清道光年間,有一姓齊名福的人帶領全家到此墾荒定居,取屯名為「齊福窩堡」後改名齊家窩堡。
【前田家窩堡】位於村南一千米處。清朝中期有山東濟南府田姓一戶來此墾荒定居。不久,李姓遷來,到此生活。時間久了,一直是兩姓在該地區居住,便以兩家姓氏取村名為「田李家窩堡」。隨後有劉、張、王等姓遷來,村屯擴大。分為前、後田李家窩堡,因該屯位置處於南邊便稱為前田李家窩堡。
【窯窩堡】曾用名腰河窩堡,清朝末期,一些人在此修建民窯,生產磚。因此取名「窯窩堡」,後來這些人不知去向。以後這裡又被人們叫為「腰窩堡」,一直沿用至今。
【新發堡村】自然屯,村駐地,人們從方位上看習慣將新發堡分為前新發、腰新發和後新發堡。1923年,有姚、王、詹、劉四姓從山東濟南府遷到此地,四戶人家日子過得寬裕,便將村名叫為新發堡。
【東三間房】自然屯,位於村部西北一千米處。有王、李、趙姓遷入新發堡村北開荒種地,三家分別蓋起三間草房居住,因當時三家居住的都是三間房,地理位置偏東,所以起名「東三間房」。
【牤牛河】自然屯,村駐地。過去,遼河常常發大水,每當漲大水時,河水奔騰的聲音如牤牛公牛在吼叫,因為得名「牤牛河」。
【東趙秀堡】原名趙秀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1.3千米處。最早來此開荒的是一位叫趙秀的人,在此搭窩堡居住,因此得名趙秀窩堡,後因搬遷來此的人口戶數越來越多,按居住方位便將道東的這部分屯落稱為東趙秀窩堡。
【柏家印子】自然屯,位於村西南1千米處,此地盛產柳條,最早為柏姓姓人在此地用柳條編制打水的柳罐,編柳條的作坊叫印子,因此得名柏家印子。
【山東會】原名潘家大坨子,自然屯,位於牛河南一千米處。清朝中期,有山東李姓遷來此地居住,附近有一大坨子,屬於潘家的屬地,遂叫此為潘家大坨子,後來又有王、馬、張等人家從山東遷來,因都是山東遷來此地,所以取名為「山東會」意為山東人相會於此。
【聶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清朝末期有一聶姓人家來此墾荒定居,因獨此一姓顧名聶家窩堡。後遷來張姓等戶進城村落。
【潘家崗子】自然屯,位於村西北2.5千米處。有潘姓從山東莒州府沂州縣闖關東過來的,當時落腳到開原縣古城堡,後來又搬到了潘家崗子這個地方開荒佔草。當地有一沙陀子,高出平地5米多,居住下來就老潘家一戶,因此以姓取屯名為潘家崗子。
【安章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一千米處,有一位安姓人家在此地搭窩棚居住,後來又搬遷一戶章姓在此開荒種地,就以兩家姓氏取名為「安章窩堡」一直沿用至今。
【石人溝】自然屯,位於村東南1.5千米處,地勢低洼,在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就有張姓到此居住,後有李、王姓氏遷來此地,因屯東沙坨中有一石頭人故屯名為石人溝。
【顏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南1.5千米處。清朝中期,有幾家姓顏的在這開荒種地,因獨此一姓,便以本姓起屯名為顏家窩堡,原臨近有一小屯為名東崗,後合入顏家窩堡,東崗屯取消。
【小楊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東南兩千米處,當時有楊姓家族來此開荒種地因獨此一姓,又與郝官屯東坨子村的大楊家窩堡相鄰,村落小於大楊家窩棚,因此取名為「小楊家窩堡」。
【孫江窩堡】自然村,位於村西1.5千米處。當年有個叫孫江的人在此地墾荒定居,所以該人名字取村名為「孫江窩堡」
【鳳凰沱】自然屯,曾用名風淤坨,位於村西南2.5千米處.屯子所處的沙丘是被風多年吹積而成的,故起屯名「風淤坨」,從形態上看,屯子屯子坐落的小丘就像一隻即將騰飛的鳳凰,因此,後來被人們取名「鳳凰坨」。鳳凰屯的民間還有個傳說,唐太宗徵東時,看見一隻美麗的鳳凰飛落到這裡,手下大將薛仁貴正欲搭箭射擊,鳳凰卻飛走了,但鳳凰落的坨子,人們稱為鳳凰坨。
兩家子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董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2.5千米處。清道光年間,有董姓來此開荒種地,因獨此一姓,便以本姓命屯名「董家窩堡」。
【西南坨】自然屯,該地區屬沙坨子,位於聶家村西北2千米處,因此當地人們取名叫「西南坨子」
【戴家窩堡村】建制村,位於鄉政府駐地南3千米處,村駐地。清朝中國清朝中期有一戴姓人家從山東從來此開墾荒原,搭窩棚居住,遂取屯名戴家窩堡,後相繼有吳、屈楊、劉4姓來此來這裡,戴姓人家搬走他鄉。
【太平莊】自然屯,位於戴家窩堡北一千米處,地勢平坦。清朝中期有山東李姓、楊姓來此定居,後有張、冀、劉、冮、韓幾姓遷來生活,一直都安定太平,遂取屯名為「太平莊」。該自然屯1970年歸郝官屯人民公社管轄,曾是大隊大隊駐地,稱為太平莊大隊。後大隊部搬至戴家窩堡,太平莊大隊消失。
【杜家坨子】自然屯,位於戴家窩堡東北1.5千米處。清朝中期有杜姓一家在此坨子墾荒定居,故取名為「杜家坨子」。後有劉、胥、陳三姓遷入。該屯前曾有一小屯,名叫前杜家坨子。因與杜家坨子相連,合稱杜家坨子,前杜家坨子消失。
【田家窩堡】自然屯,村駐地。在清末民初時有一些闖關東的人因生活困窘來到了東北逃荒,應該地區地勢平坦,就在此蓋起窩堡開荒墾地。他們認為田地是財富和生存的基礎,就以「田」為名建成屯落。後來親友故朋陸續而來,以田為家,故得名「田家窩棚」,沿用至今
【唐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一千米處,地勢平坦。清末民初,先後遷入唐、葉、孔、李、張等姓,漸成屯落,由於唐姓先來又是大戶土地多,便以唐姓取屯名「唐家窩堡」。
康平兩家子鄉金雞地採摘園
【齊昌窩堡】自然屯,位於村北0.5千米處,「齊昌」滿語是吉祥昌盛的意思,這裡居住的是滿清旗人,土地肥沃,草原茂盛,人們以牧業為主,以旗昌作為村名,稱為旗昌窩堡,後來「旗昌」演化為「齊昌」。村名便成了「齊昌窩堡」
【坑坑窩堡】自然屯,曾名柳家店,位於村東兩千米處。清末民初有柳家大姓開的銀號馳名東北三省及滿洲裡,建高牆大院並築有炮臺,屯名叫柳家店,後因村附近有許多天然土坑,坑中又積水,大坑連小坑,後來人們便稱屯名為「坑坑窩堡」。該屯1956年與朝陽窩堡屯合併合,合稱坑坑窩堡。
【劉家油坊】建制村,村駐地,最早先年,村裡有個叫劉永勝的財主,在這裡開了一個油坊,,因此屯名便稱劉家油坊。
【九間房】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光緒年間有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共九間房,因此得屯名「九間房」
【東王家街】自然屯,曾用名王家油坊,位於村西北1.2千米處。早年間,有王姓的大戶人家在此居住,開家油坊,故名王家油坊。後來到此落腳生存的戶數和人口逐年增多,居住地在東邊的取名東王家街。
【東賈家窩堡】建制村,曾用名「賈家窩堡」,村駐地,位於鄉東部。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一賈姓人家在此開荒種地,為了便於看護管理,搭了一處窩堡。隨著從關內遷入的移民陸續在此落戶,移民的不斷增加形成了村落,故稱為「賈家窩堡」。後因村落越來越多,按走向分東、西賈家窩堡,村部的東部,村民逐漸叫東賈家窩堡。現東、西賈家窩堡連成一個自然屯,仍以東賈家窩堡稱之。
【還陽樹】自然屯,曾用名「趙家店」,位於村北2千米處.最早來此地的趙姓人家曾開過店,被人們稱之為趙家店。
因村裡長一棵大榆樹,枯死多年,屯落被人們稱為「老乾巴樹」屯。後該樹經陽光雨露的滋潤,復活生長,枝葉茂盛,樹冠如蓋,因死樹復活,不能叫老乾巴樹屯了,也不叫趙家店,屯名便叫還陽樹了。可惜此樹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砍伐毀掉。
【四家窩堡】自然屯,位於村西南一千米處。清朝嘉慶年間,從關內遷來盧姓、李姓,董姓、潘姓四家,故村名稱為「四家窩堡」。後來李、董、潘姓相繼遷走,就剩盧姓。一直在此居住。
【永福屯】自然屯,曾用名「花牛堡子」位村西北1.5千米處。清嘉慶年間,從山東遷來一戶趙姓,看此地草場茂盛,土質鬆軟,便落戶於此,開墾荒地飼養了幾頭花牛,村名便稱之為花牛堡子。後來戶數逐漸增加,老百姓盼望生活永遠富裕,改名為「永富屯」。
【顏増窩堡】自然屯,位於村部東南1.5千米處,清朝道光年間,有一個叫顏增的人攜全家來到此地,看此地多為黑土且土質肥沃,便開荒佔草,搭建窩堡,在此居住。幾年後,日過得挺寬裕,落戶的人家越來越多,村民故稱為「顏増窩堡」。
【鍾家街】自然屯,曾用名蓮花泡。村駐地,因此地水泡子裡開有蓮花人們便稱之為蓮花泡。1949年9月,曾為二區蓮花泡村所在地,轄山東會屯、馬家街屯、蘭家街屯、大坨子屯、新發堡屯、三間房村和鍾家街屯。從地勢看,毗鄰遼河,土地肥沃。從清朝初至清朝中期,這裡就有鍾、任、蘭、劉姓來此定居。後因鍾氏來得早,遂改村名為「鍾家街」
【任家店】自然屯,曾用名「山東會、小西街、任家窩堡」,位於村西一千米處,清朝中期,有山東任姓一戶來此墾荒定居,搭一個窩堡在此居住,因得名「任家窩堡」。後來在此定居的人越來越多,又形成了山東會、小西街兩個屯,這兩個小屯和和任家窩堡連連在一起,故將山東會、小西街、任家窩堡合稱為任家店。
【蘭家街】自然屯,曾用名「新發堡」,位於村東1千米處.清朝中期,有山東來一戶蘭姓,很富有,在此招人開墾荒地,很快發達起來,便稱村名為新發堡。後為區別東北邊的新發堡村改名「蘭家街」。
【劉大坨子】自然屯,位於村北1.5千米處。清朝年間,有劉姓人家來此定居,住所位於一座沙丘旁邊,因此得名「劉大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