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食用昆蟲的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2月25日,《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發布並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該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經人工繁育、飼養的龜、甲魚、蛇、鳥、昆蟲等野生動物,具有不小的疫病傳播風險,無法保證食用的安全性,為此將上述動物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如果深圳市這項條例正式出臺,或意味著食用昆蟲產業將走向末路,而這也是一個規模不小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產業。
在大江南北的餐桌上,蟋蟀、螞蚱、蜈蚣、蠍子、蜘蛛……這些昆蟲並不鮮見。有地方以「百蟲宴」為當地的傳統飲食特色,油炸蝗蟲、醃酸蚱蜢、甜炒蝶蛹、蟲蟲拼盤、燒烤螞蚱串、竹蛹三明治、爆炒蠅蛆等等,品種多樣,價格不菲。
有公開報導稱,華中某大學曾經舉辦過「昆蟲宴」,製做了50斤各式蟲子供學生們品嘗。有學生稱:「多吃有害昆蟲,也能幫忙保護植物。」
昆蟲配圖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專家王小雲在《華中昆蟲研究》(2019年6月)上介紹,我國記載的可食用昆蟲種類有100多種。昆蟲資源產業化的基礎研究主要依託於高校、科研單位和技術推广部門,還沒有成規模的企業化運行單位。
我國食用昆蟲產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未有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有專家介紹,我國以柞蠶蛹作為食用昆蟲利用的生產規模最大。測算結果顯示,柞蠶放養的效益可觀,投入產出比約1:4。
昆蟲,是雲南菜的一大特色,既有人工養殖的,也有野生的。竹蟲、蟻卵已是平常食物,吃蜂蛹的人則更多。此外,柴蟲、蝗蟲、知了、水蜻蜓、蜻蜓、沙蟲、蠶蛹等對不少人來說,也都是美味佳餚。有雲南當地媒體報導,一般在高檔酒店,一盤蜂蛹的價格都在100~200元。有昆蟲,宴席的價格都能高上去。
不過,食客們在雲南吃到的昆蟲,並非全部產自當地,很大一部分是從泰國等進口的。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胡家香、劉愛軍等專家在《世界農業》(2019年第4期)上撰文介紹,有國際市場調研機構對2018-2023年全球可食用昆蟲市場價值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預計到2023年,可食用昆蟲的市場價值將達到11.8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3.80%。其中,亞太地區預計達到4.7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2.36%。
2018-2023年全球可食用昆蟲市場價值預測。資料來源:世界昆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
可食用昆蟲也面臨著立法保障不健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等問題。昆蟲雖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但野生昆蟲究竟吃了些什麼,其體內是否含有有害微生物?既便是人工養殖的昆蟲,究竟餵的是什麼飼料,是否使用過藥品?除了有害微生物,昆蟲體內可能還有其他一些難以除去的汙染物。這些尚無明確答案,目前各地對於昆蟲的檢驗檢疫也並不到位。
「由於昆蟲也有自身的病原體,如病毒、細菌、真菌等,也可能會給人類或牲畜帶來危險。」王小雲說。
科學研究發現,在一些國家,人們普遍食用的巨型白蟻和非洲棕櫚象的幼蟲體內,含有相當多的重金屬,包括鉛和鎘。這些重金屬可能來源於殺蟲劑和工業廢物。人類如果經常食用被汙染的昆蟲,可能會造成肺部受損、免疫功能下降、心理紊亂等。昆蟲體內的異體蛋白,較奶類蛋白和肉類蛋白更容易引發過敏。
「昆蟲的食源性風險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胡家香、劉愛軍介紹,對1980-2007年中國消費者食物過敏病例進行研究發現,昆蟲是繼水果和水產品之後的第三大類過敏原,其中引起過敏性休克的有蝗蟲、蚱蜢、蟬蛹、蜂蛹和知了等。義大利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添加10%至30%的昆蟲粉至小麥粉中,雖會提高營養價值,但同時昆蟲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孢子細菌會對食品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歐洲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表示,攝食昆蟲食品的風險與其他蛋白質來源一樣,此風險主要包括生物風險(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化學風險 (重金屬、毒素、農藥等)以及與環境有關的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