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最近嫦娥五號順利發射振奮人心,成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返回途中,在月球軌道上和軌道器的自動交會對接技術,是較難的點,前蘇聯和美國都未曾嘗試過。
其實除了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國際上還有重大的航天事件,那就是隼鳥二號的回歸。幾天前日本國家天文臺的昂星團望遠鏡拍攝到了隼鳥二號的畫面,它是從52億公裡之外的小行星上飛回來的,攜帶的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小行星樣本。
(中間小亮點是隼鳥二號)
科學家預計隼鳥二號攜帶的樣本,將會在12月6日順利抵達澳大利亞伍默拉皇家空軍基地,而隼鳥二號在「拋出」小行星樣本之後,由於自身的燃料還剩下二分之一以上,因此還會繼續進行深空探測,去往下一顆小行星。
科學家越來越重視對小行星的探測,因為太陽系內大部分小行星以及天體碎片,它們都是形成於太陽系,是早期太陽系的見證者,它們就像是時間膠囊,記錄著很多信息,因此採集小行星樣本至關重要。
日本的隼鳥二號以及美國的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OSIRIS-REx)都是在小行星上採集樣本並且帶回地球的,只不過隼鳥二號更快一步,馬上就要見證它的成功。而美國的OSIRIS-REx可能會在2023年返回地球,兩個國家還打算進行樣本交換,利於科學研究。
12月6日來自龍宮小行星上的月球樣本,將會被帶回地球,這也算是人類航天史上值得關注的大事件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我們承認小行星探測器的取樣過程會有些繁瑣,但是有些作者說它們的著陸要更難這就不嚴謹了,實際上在小行星上著陸要比在月球和火星上更簡單,因為小行星的質量都比較小,那也就意味著引力小,難度之一在於它們的高速運動以及不穩定性,但是只要探測器保持同步運動就可以實現著陸,與其說在異星上著陸,其實更像是一種交會對接技術。
難度一定會有,並被並非特別難,和嫦娥五號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對小行星的探測意義重大,因為它們都是形成於太陽系之初,還有科學家認為早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給地球上帶來了水資源以及各種生命元素,因此說對於小行星的探測意義重大。我國的「天問」系列旨在深空探測,第一顆探測器就是飛去火星,未來也將會進行小行星探測任務的。
隼鳥二號探測器2014年12月3日在日本順利發射升空,深空中飛行了大約四年的時間,在2018年6月抵達小行星「龍宮」,2019年2月進行第一次「龍宮」著陸,採集到部分樣本,並且發現了水和礦物。2019年4月隼鳥二號想「龍宮」發射金屬蛋,造成直徑近10米的撞擊坑,藉此隼鳥二號可以收集深處的樣本。
2019年11月隼鳥二號啟程「回家」,預計在2020年12月6日「路過」地球,把返回艙投入地球,此後隼鳥二號將繼續向深空飛行尋找它的第二個目標。
目前科學家已經去到了澳大利亞的伍默拉地區,等待著隼鳥二號所採集樣本的順利回歸。等待它的是最後一道難關,地球大氣層的「阻礙」。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