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類進化/改造為母題的科幻小說/電影不在少數,而以此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科技成果近年來也逐漸增多,關於「後人類」的探討在科幻與科技兩種的維度中相互交織又不斷發展,本文將以「賽博格」與「基因改造人」為切入點,簡析「後人類時代」可能展現的圖景。
賽博格
「賽博格」,即Cyborg,釋義為「義體人類」,或「機械化有機體」,其原理即「以機械替換人類身體的一部分,並將大腦與機械相連接的系統」。簡單來說,以機械代替人體的部分組織/官能,同時以大腦與機械連接的方式進行操控。
這原本是一個科幻概念,且不斷在許多經典科幻作品中出現。
如1995年上映《攻殼機動隊》中的草薙素子,便是典型的「義體人類」。除了腦部,草薙素子身體的其他部位全是機械改造的「義體」,而與此同時還配備了一個可以接入全球網絡「生化副腦」。這是標準的賽博格。在動畫,押井守集中探討了人/機器和人的意識/人工智慧的矛盾關係,而綜觀系列漫畫,原作者士郎正宗則是藉以「賽博格」,闡發「後人類」時代可能會遭遇的科技發展與人類社會的對立。
草薙素子
而在更早時候上映的《銀翼殺手》中,對「賽博格」的思考啟示了後來一大批經典科幻電影。電影圍繞主人公戴克奉命追殺潛逃的「複製人」這一中心展開,而片中的「複製人」被設計出了軀體、被植入了自我意識。這同樣是典型的賽博格。片中將擁有自我意識的賽博格是否屬於人類的問題上升到了人類存在的合理性的高度,最終的結局在消解了「人性」的同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複製人」是否更能代表人類?
《銀翼殺手》
「賽博格」概念不僅出現在科幻作品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概念也逐漸滲透到前沿科技中。
2005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最前線報告:改變人類的賽博格技術》,以全景式的視角介紹了當今世界賽博格技術的發展情況,其中的有這麼幾個例子:
美國田納西州的男子,因觸電事故失去了雙臂,如今,他裝上了能隨心所欲活動的人工手臂;完全失明的加拿大男子,把攝影機拍攝的映像,直接傳送到腦內,重見光明。醫療福利領域的賽博格技術,人們重獲新生,獲得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新的感覺。
紀錄片的拍攝展示了「賽博格」技術在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在10年之後,最新的科技成果則是美國軍方「外骨骼裝甲」研究項目。美國陸軍研究發展部、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自2000年就發布了各種不同資金投入計劃,用於人類外骨骼軍事研究項目,期望研製出適合未來單兵作戰的動力外骨骼裝甲(事實上這和真正的「賽博格」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不由得又讓人聯想到《阿凡達》、《第九區》和《明日邊緣》中出現的動力骨骼裝甲。實際上在《阿凡達》中出現的「移動擴增平臺裝甲(AMP)」為軍方提供了很多借鑑和思考,而像《第九區》、《明日邊緣》這樣的好萊塢科幻電影,隨著「動力外骨骼」技術的發展,則在電影設定中將「賽博格」技術進行了更為真實的再現。
《阿凡達》
《明日邊緣》
不過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科幻作品中探討的「賽博格」技術成果,以現有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實現,而諸如《攻殼機動隊》和《銀翼殺手》所提出的「賽博格」技術可能引發的問題,在近未來的人類社會恐怕也暫時不用擔心。
但這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科幻作品與科技成果實際上相互影響又相互補充。科幻作品對於「賽博格」技術在宏觀層面對可能出現的技術危機進行闡釋,而現實技術則在中微觀層面可控制的範圍內逐步予以改造和實現,二者在彌合想像與現實的鴻溝過程中,為人類構築更加真實的「後人類」社會。
基因改造人
如果說「賽博格」技術作用於人類的「外在」,那麼「基因改造」技術則作用於人類的「內在」。
基因改造,實質上便是以生物技術重組DNA,即將脫氧核糖核酸(DNA)從生物中分離出來進行重組,使刪/增染色體後的基因在受體內起作用,以幹預生物體遺傳特性。而基因改造人,則是改造人體基因(包括重寫基因、替換基因等手段),以實現修正基因缺陷、改變人體機能等目的。
實際上基因改造已經在一定範圍內或進行了技術實現或投入了生物應用,前者典型如生物克隆,後者典型如轉基因食品。而關於人類自身的改造,乍一看是一項極為誘人的技術,但不同於「賽博格」技術能夠進行一定範圍可行性討論的境況,無論在科幻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社會,「基因改造人」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科幻片《變蠅人》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便為我們舉出了頗為極端的一例。科學家塞斯發明了一臺可以分解再還原物體的「電動傳送機」,在一次親身實驗中不慎與一隻蒼蠅進行了融合,塞斯於是擁有了蒼蠅的基因,最終變成了一個「蠅人」。所謂的「電動傳送機」,其實就是典型的用於基因改造的機器,這項技術所引發的慘劇,指出了人類濫用基因技術可能引發的後果。
1958年版《變蠅人》
上個世紀40年代,關於基因的「改造、交換、突變」的概念風靡,《變蠅人》便是在技術風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對「基因改造人」的批判性思考。
2009年的科幻片《人獸雜交》則是在現今基因技術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對「基因改造人」的再一次探討。這部影片相比《變蠅人》更進一步:混入了女主人公的基因。最終的產物則是一個雌雄同體的怪物,其中又涉及男女主人公對此種造物的哺育、男主人公與其性交的情節,深入倫理與道德層面的探討。
《人獸雜交》
那麼在現實社會,「基因改造人」所涉及技術的現狀又如何?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當今生物基因技術研究的一個「禁區」。2012年,一組美國科學家宣稱通過基因改造技術治癒了一對夫婦的不孕不育,並誕生了三個所謂的「轉基因嬰兒」。此結果一出,引發了激烈的倫理討論,儘管事後有證據指出這是一次偽造實驗,但依舊讓「基因改造人」這個話題成為焦點。
由此可以看出,「基因改造」技術實驗於人類自身,還需解決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同時在技術的可靠性、可控性上,囿於此種限制,短期也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與「賽博格」技術的發展前景,不可同日而語。
及此,我們或可一瞥「後人類時代」的狀貌:
拓展人類機能與意識的「賽博格」技術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產出新的成果,這種「大型可穿戴設備」也許在軍事領域會率先得到應用,但可以推想在經濟、社會層面也會產生更大的作用。但更進一步,事關意識領域的"高級"賽博格技術(腦機),還要留待長久的攻堅。
至於「基因改造」技術和「基因改造人」,前者會在科研實驗中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技術或許能夠日趨成熟和穩定,然而後者,儘管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不可估量,但事關人類倫理和道德的問題,同樣要慎之又慎。
亞文化|歐洲文學|拉美文學|詩歌|藝術與藝術史|繪畫|二次元| 搖滾樂與民謠|日本|古代與現代史|二戰|科技史|六十年代史|天文地理|地圖學與考據|東方神話|西方宗教|佛與禪|哲學|玄學|齊澤克|弗裡德裡希·尼採|老子|後現代主義|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與雅皮|社會學|邪典|荒誕派|波西米亞|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神秘學|蒸汽朋克|蘇俄|心理學|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愛與和平|宇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