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使用的是個頭更大的北方陀螺。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攝
新京報訊(記者 孫海光)對很多人來說,陀螺是兒時難忘的記憶。如今,陀螺不單單是娛樂項目,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有著悠久的歷史。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製小陀螺,故陀螺又有「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之稱。
史料記載,「陀螺」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劉侗、於奕正的《帝經物略·二春場》,其中的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寥寥數語包含了陀螺、空鐘(空竹)和毽子3種民間體育活動。如今,陀螺和毽球均已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空竹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頗受歡迎的表演項目。
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陀螺。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攝
說起陀螺,大家都經常玩,但各地又有著不同的玩法。「咱小時候玩的都是抽陀螺,不是這個。」北京陀螺隊隊員李和慶表示,打陀螺多為南方省市的一種玩法,跟北京的截然不同。李和慶剛開始練陀螺時,別人看了都特好奇,這是什麼陀螺,不應該是抽的嗎?
1995年,打陀螺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式項目,2003年更名為陀螺。陀螺比賽在平整的地面上進行,守方先旋放陀螺,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場外或比守方陀螺在場內旋轉時間更長就可得分。
陀螺形狀各異、玩法多樣,深受彝族、壯族、佤族、瑤族、傣族、黎族的喜愛,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等地區廣泛流傳。本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使用的陀螺為北方陀螺,每個重1斤8兩左右,陀珠比南方陀螺大一點,旋轉時比較平穩。
「陀珠越尖,對技術要求越高。」李和慶說,像雲南、福建等隊員往往能把陀螺放在有利位置,攻方很難去打,「南方選手技術好,陀螺就扎邊角上了,你很難去處理。別看你勁兒挺大,但有時連陀都打不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京報體育頻道出品。
上午的比賽中,北京隊22比30輸給了福建隊,全隊只有李和慶打出了一個4分(滿分),福建隊全場則打出了5個4分。「我去南方比賽,人家說我們這兒有30萬人打陀螺。咱這300人,不是一個級別。南方省市一年四季都能玩,咱這兒到了大冬天多冷呀,又沒合適的場地,能玩起來的人也不多。」李和慶3年前開始練習陀螺,已經是北京隊的老隊員了,「你像民族大學這幾個學生,剛練得差不多了就畢業了,又得重新找人。」
北京代表團與別的隊伍不同,陀螺隊是一支共建隊伍,由中央民族大學和昌平陀螺基地隊員共同組成。說是叫陀螺基地,但隊員其實也就六七個人,大家都有本職工作,不忙的時候就湊在一起訓練。
下午的比賽,北京隊26比54輸給了雲南隊。「確實跟人家沒得比,咱跟雲南隊比賽就是學習。」李和慶現在用的陀杆就是在雲南比賽時買的。從全國陀螺發展來看,雲南是當仁不讓的老大哥。據了解,雲南的陀螺隊員基本已實現職業化,並能以此為生。每年,雲南都會開展一次陀螺王大賽,獎金達到10萬元,這是其他省市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