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分析中的分子大小的分離

2021-01-15 晚霞的彩衣

環境分析中的分子大小的分離

天然水中存在的物質粒度大小相差懸殊。「自由」金屬離子和無機絡合物的直徑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納米;檸檬酸、草酸和類似EDTA的胺基酸這類有機絡合物的直徑可達幾十分之一納米;由植物性物質分解得到的巨大有機分子的絡合物如腐植酸、富裡酸和丹寧酸,它們的直徑可達到幾個納米。鐵和錳等金屬能形成水解聚合物,它們的直徑可從10納米一直到100納米。這些水解聚合物上的羥基能和重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從而把金屬束縛在聚合物上。還有一些細分的粘土顆粒以及其它一些能吸著金屬離子的膠體物質,它們的大小可達到一百納米左右。所以,根據其尺寸大小來分離水中物質和測量各部分的金屬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了解該系統中特定金屬所處的部位。再結合上面介紹的對不穩定金屬和總金屬的測定,就能很好地估計所存在金屬的形式。使這種技術的有用性受到限制的是,從一種形式至另出種形式的尺寸大小是漸變的,而不可能存在著截然的差別,用於根據尺寸大小進行區分的技術是:過濾、超濾、透析和凝膠滲透色譜法。

採用「常規」設備的過濾法可以分離懸浮粘土類的金屬和由錳和鐵等金屬形成的水解聚合物。為了分離比這更小的物質,就要採用超濾法。這時,液體在壓力下通過選擇性的可滲透膜。這些膜是阿米康公司生產的,在生物學研究中用來分離像蛋白質之類的大分子,而它們的滲透性通常是根據能通過的分子的分子量來表示的。它們能通過分子量從小於500一直到300000的各種物質。史密斯報導了採用超濾技術根據尺寸大小分離天然水中有機物質,隨後並用陽極溶出伏安法測定各部分的絡合能力。

可以代替超濾作用的一種方法是透析,採用這一技術時,把純水放入一隻透析袋中,然後浸沒在天然水的樣品中。當袋的容積(20毫升)和樣品體積(250毫升)相比很小時這種方法對樣品的平衡影響不大。當達到平衡後,從袋中把水取出,分析金屬濃度。這一技術已在測定湖水和河水時得到採用。具體做法是,把袋放在待測的湖、河中,並讓該系統平衡兩個星期。

蓋伊和查克拉巴蒂對於用透析的模擬系統,離子選擇電極和陽極溶出伏安法所獲得的結果進行了比較。他們用三種方法檢驗了腐植酸溶液中鉛、銅的分布與pH值之間的函數關係。三種測定的結果相同,但是,在用陽極溶出伏安法和透析法定碳酸鹽體系中的「自由」銅離子時,當pH發生變動時,比較表明,透析法的結果顯示在pH2~8的整個範圍內都沒有變化,而陽極溶出伏安法表明在pH6時有急劇下降。因此很明顯,當化合物的尺寸很小時,如CuCO3,透析技術不能使之分離,而陽極溶出伏安法則能區別Cu+(液相)和CuCO3。

凝膠滲透色譜法也能用於根據尺寸天小而分離物質。所用的凝膠,如葡聚糖凝膠( Sephadex),上面有大小經精確控制的孔隙,它允許進入小的分子擴散,而大分子則不能進入。這些辦法已常規地用於根據分子量來分離有機物質。伯勒爾描述了一個用於確定各種形式的金屬的方案,它包括pH調節,金屬螯合,溶劑萃取和凝膠滲透色譜分離等程序。這種技術用於分類各種形式的金屬時遇到的一個嚴重問題是,Fe+離子和腐植酸等類物質會吸著在凝膠上。

在天然系統中各種形式的金屬的大小區分方面是很重要的。弗洛倫斯和巴特利在用螯合樹脂從海水中除去痕量金屬的工作中發現,絕大部分Cu、Zn、Pb和Cd是不存在有為樹脂所萃取的狀態。所以他們得出結論,這些金屬是與無機的或有機來源的膠粒締合的。巴特利和弗洛倫斯描述了對天然水中各種形式的重金屬進行分類的方案。他們曾根據這一方案分析了海水中的Cd、Pb和Cu。用陽極溶出伏安法作為測定待檢樣品中不穩定金屬的方法。用紫外光輻照樣品,以此來區分不穩定金屬和束縛於強絡合物中的金屬。這使有機絡合劑斷裂而釋放出金屬。

對於被膠體所吸著的金屬的測定方法是,將樣品通過一個 Chelex樹脂柱,如上所述,存在於膠體上的物質是不會在這裡萃出的,但全部的可溶物質卻保留在了樹脂上。所以,對於經過紫外輻照或通過Chelex柱或同時經過這兩種處理的水樣用陽極溶出伏安法測定其不穩定金屬和總金屬,並把其結果和未經處理的試樣所獲結果相比,就可以確定分類。該方案把可溶金屬分成四類:第1類是檸檬酸鹽、氨基醋酸鹽、氯化物和硫酸鹽絡合物之類的物質;第2和第4類主要是吸著在粘土、矽酸鹽和有機巖屑等膠態物上的金屬離子;第3類是像腐植酸之類的有機配合基強金屬絡合物。

相關焦點

  • 同時測量單蛋白分子的大小和電荷
    電泳利用了不同蛋白質分子之間大小和帶電量的差異,達到將不同種類蛋白分離的目的。蛋白質印跡則是在蛋白分離後,用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鑑別出對應蛋白的種類。這些步驟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樣品,否則含量過低的蛋白將難以分離和檢測。如果能把靈敏度提高到單分子水平,那麼這些問題或將得以解決。
  • 多肽物質分離與分析研究進展
    肽圖分析(Peptide Mapping):肽圖分析是根據蛋白質、多肽的分子量大小以及胺基酸組成特點,使用專一性較強的蛋白水解酶[一般未肽鏈內切酶(endopeptidase)]作用於特殊的肽鏈位點將多肽裂解成小片斷,通過一定的分離檢測手段形成特徵性指紋圖譜,肽圖分析對多肽結構研究合特性鑑別具有重要意義。
  • 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由弗萊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的Frank Stienkemeier教授和Lukas Bruder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在之前的實驗中,樣品非常複雜,這使得分離單個量子力學效應並精確研究它們變得極其困難。在實驗準備過程中,科學家們在超高真空中產生了無摩擦的超流體氦液滴。這些液滴只有幾納米大小,作為一種基質,研究人員利用模塊化原理合成了實際的分子結構——換句話說,就是將分子組分一個接一個地組合起來。然後利用二維光譜對這些結構進行了研究。
  • 汙水處理-蛋白質分離純化工藝
    親和色譜法(親和色譜法)是分離蛋白質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常只需要一個步驟就可以從高純度的複雜蛋白質混合物中分離出某些要純化的蛋白質。此方法基於某些蛋白質與另一種稱為配體的分子特異性結合但不能共價結合的能力。
  • 新型「分手」利器可高效分離手性分子
    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海中螺殼,手性現象廣泛存在。化學世界中,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就像左右手,雖然看上去一模一樣,但完全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一些藥物中的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存在生物活性、代謝過程、毒性的顯著差別,有的更是「治病」和「致病」的天壤之別。因此,如何更為經濟、高效、便捷地將手性分子的「左右手」分開,獲取其中有益部分,成為化學界競相攻關的課題。
  • 分子實驗查漏補缺系列:DNA分離、定量
    本人發現很多研究人員對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處於一知半解,甚至於本人也存在非常多的知識空白。因此在經過考慮後決定出一個新的欄目,主要是《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四版)》內容的搬運,期間會對重要的基礎內容增加標識和備註,也是對自己以往實驗進行梳理並對基礎知識查漏補缺。DNA分離DNA的分離是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基礎,高純度的DNA也許會是實驗的關鍵。
  • 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透明膠帶反覆多次「粘剝」的方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作為目前最為著名的二維材料,因其在眾多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而備受關注。石墨烯有多種衍生物,其中氧化石墨烯最為著名。
  • 新型「分手」利器可高效分離手性分子—新聞—科學網
    生物分子COF 1作為手性固定相用於手性拆分(南開大學供圖) 化學界中,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就像左右手,雖然看上去一模一樣,但完全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一些藥物中的手性分子在生物活性、代謝過程和毒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差別,有的差異甚至如「治病」和「致病」這樣,是天壤之別。因此,如何更為經濟、高效、便捷地將手性分子的「左右手」分開,獲取其中有益部分,成為化學界競相攻關的課題。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高通量技術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中被廣泛應用的試驗技術之一,其在微生物方面的應用包括對菌株的分離培養和分子鑑定。該方法主要是區別於傳統培養與鑑定方式,運用高通量技術對不同環境下微生物進行寬領域、多種類、深層次、高效率的分離培養和分子測序,有效地保證所分離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境的原位性和對生物信息測定的準確性。
  • 環境分析中病毒的檢測
    環境分析中病毒的檢測病毒的檢出及其濃度測定方法與細菌的相類似(即對樣品進行培養之後觀察生活病毒的生長效應)。但因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增殖,所以使用活的有機體如動物或組織培養作為病毒生長的培養基。涉及環境樣品的主要問題是腸道病毒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
  • 現代生物分離技術在多肽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的應用
    當物質進入雙水相體系後,由於表面性質、電荷作用和各種力(如憎水鍵、氫鍵和離子鍵等)的存在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濃度不同。分配係數K等於物質在兩相的濃度比,由於各種物質的K值不同,可利用雙水相萃取體系對物質進行分離。
  • 同位素分離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時,氘在民用工業及現代科學研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氘在海洋中的天然豐度僅為156.25ppm,其分子形狀、尺寸及熱力學性質等與氫相似。因此,從氫同位素混合物中分離、純化和濃縮氘分子具有挑戰性。理論計算表明,FJI-Y11框架中的強吸附位點與合適的微孔孔徑(3.8)使其具有高的氫同位素吸附容量(在77K常壓下,H2和D2吸附量可分別高達183和205cm3/g),且顯示出優異的D2/H2分離性能,基於IAST計算的D2/H2吸附選擇性在77K
  • 超大孔填料在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的應用
    滅活口蹄疫病毒在傳統填料與超大孔填料上的吸附解離過程  與商品填料的小孔道填料相比,超大孔結構可能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對蛋白質構象的穩定性:  1)增大孔道(受限空間):根據蛋白質摺疊行為計算顯示,蛋白質的摺疊速率與空腔大小、形狀密切相關,也即當填料孔道與蛋白的相對尺寸超過某一閾值後,蛋白的摺疊行為將不受空腔大小影響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截止到目前,微波輻射技術已被成功地用於環境監測、廢氣治理、汙水處理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境工程研究領域,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微波萃取和微波消解等樣品預處理方面。 2 微波萃取 2.1 微波萃取原理 微波萃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介質吸收微波輻射能程度的差異,通過選擇不同溶劑和調節微波加熱參數,對物料中目標成份進行選擇性萃取,從而使試樣中的目標物(如有機汙染物)和基體物質有效地分離。微波萃取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土壤、沉積物和各種有機體中目標物的萃取分離。
  • 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召開
    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承辦的「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
  • 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和分離純化
    二、實驗原理 1、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在這裡生活的微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極其豐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插所,也是發掘微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可以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得到許多有價值的菌株。
  • 乾貨 | 蛋白分離純化搞不定?看這裡!
    蛋白質易溶於水,因為其分子的-COOH -NH2和-OH都是親水基團,這些基團與極性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化層,包圍於蛋白質分子周圍形成1~100 nm大小的親水膠體,從而削弱了蛋白質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當大量鹽加到蛋白質溶液中,高濃度的鹽離子(如硫酸銨的 SO42- 和NH4+)有很強的水化力,可奪取蛋白質分子的水化層,使之&34;,於是蛋白質膠粒凝結並沉澱析出。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分子生物學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精)
    二.質粒DNA圖譜分型技術 細菌質粒分析是較早被使用的對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學進行調查的分子分型技術。這種技術包括萃取質粒DNA ,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DNA。由於不同菌株質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得到的DNA質粒圖譜也將不同,因此,與流行病相關的分離株能夠被分類分型。
  • 具有RNase抗性的雜交分子用凝膠電泳分離和放射自顯影分析
    具有RNase抗性的雜交分子用凝膠電泳分離和放射自顯影分析。關於RNA作圖的核糖核酸酶保護和核糖核酸酶使用的更多信息參閱方案16前有關「RNA作圖引言」的部分(特別是「核糖核酸酶保護分析中使用的核糖核酸酶」和「核糖核酸酶保護」)。1.製備線性DNA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