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世儀
倫世儀,1928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五蓮縣範家車村,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發酵工程專家,國家級發酵工程重點學科奠基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作經歷
1954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發酵工程專業,9月開始分別在南京工學院、無錫輕工學院任教(至1961年12月)。
1962年1月,開始專職任教於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先後擔任講師(1962年1月至1981年4月)、副教授(1981年5月至1986年3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1月—)。
1984年1月,出任無錫輕工學院發酵工程系主任(至1989年2月),在擔任主任期內,主持創建中國國內首個國家級發酵工程重點學科點。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是當時中國發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
1996年至今,一直致力於學術研究......
勤奮求實,自強不息
1928年11月9日,倫世儀出生於山東省五蓮縣範家車村(原屬諸城)。年少時的他便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曾在流亡生涯中艱難完成初中學業(就讀於大榆林中學,即當時的「龍雲中學」),然而也正是這種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品質為他將來成為優秀的科學家打下了基礎。1948年,倫世儀以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進入南京大學農化系,後又調進南京工學院食工系發酵工程專業繼續學習。從那時起,他的人生歷程便和「發酵」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圖為倫世儀院士為五蓮一中60周年校慶賀信
畢業後,倫世儀先後在南京工學院和無錫輕工學院任教。在從事發酵工程科研的幾十年中,他兢兢業業,不斷探索,碩果纍纍,貢獻傑出:
發酵工程方面
主持完成了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一系列課題,在發酵過程動力學、高效生物反應器的研製、模型化和比擬放大、工業有機廢物資源化及廢水處理工程、顆粒汙泥培養的可控化以及微生物去毒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國內外一流的成果,他研製開發的工業規模氣升式內環流反應器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的10多個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業規模裝置,為淮河流域、太湖和長江流域的工業廢水汙染治理達標作出了貢獻。
在國內首先應用恆化培養技術和動力學參數評價法篩選出的菌種,成功用於酒精廢水生產單細胞蛋白的工業生產;
在所指導的「甘油發酵動力學與生物代謝熱力學」研究中,得到了美國普渡大學的Georget Fsao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這些研究成果編入由他主編的《生化工程》高校教材,相當有特色。
環境工程方面
在所主持的應用環境厭氧微生物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流的研究成果。在PROCESS BIOCHEMISTRY上發表的論文被20多個國家的40多位學者來函索取。這一研究確定了厭氧微生物顆粒的工業化培養方法,成果已多次應邀在國外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和用於工業裝置的生產運行,且為其所指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在有機廢水的高效厭氧處理工程技術研究方面,創立了在工程上易於實現的高效兩相厭氧處理新技術。該項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為所參與的江蘇省教委基金項目起了指導作用。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所指導的有關這一領域研究的博士論文已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
酶工程方面
主持的「α-澱粉酶的精製」研究項目,成果獲得無錫市科技成果二等獎,輕工部四等獎,並被無錫酶製劑廠的工業生產所採用和寫入《酶製劑工業》一書。新型製劑的開發等項目,已作為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並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此外,他還領導了具有前瞻性、用生物技術進行難降解的毒害性化合物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
科學研究的魅力在於永無止境。晚年的倫世儀將注意力放到了環境汙染上,他指導學生用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希望將困擾人類多年的「快餐盒」、「食品袋」等白色汙染控制和消除。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在搞科研的同時,倫世儀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教師的身份。他對待學生十分認真,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從基礎理論的提高、論文的選題、實驗工作的展開,到成果的總結、論文的答辯,都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回顧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培養了大批學生,桃李處處。
倫世儀院士對學生要求嚴格,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工程技術素養,他指導的博士生所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均獲得國內著名同行學者的高度評價;他帶出來的學生有的現已成為本校和國內著名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幹,為國內外同行所關注;有的已成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內多項工程項目的負責人;也有的已成為國內很有影響的生物工程產品的開發者。
「希望總在年輕人身上,學校搞得好不好,就看年輕人。發酵工程和環境工程的進一步發展,也寄托在年輕人身上。我願為此作出貢獻。」
辛勤耕耘結碩果,在新時代人才培養方面,倫世儀院士傾注心血。截至2015年,倫世儀創建的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已培養8名博士後,84名博士,186名碩士以及一大批本科生,其中包括在國內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任教授或研究員的室友4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另外,原江南大學校長陳堅就是倫世儀院士的學生,於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孜孜不倦,榮譽滿園
倫世儀院士工作四十年來,孜孜不倦,大膽探索,成果斐然,榮譽滿園:
在科研方面,先後獲得省部級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次,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授權技術發明專利9項,實用專利2項。主編《環境生物工程》一部。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1985年至今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和紡織輕工學科組第三、四屆召集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在教育成果方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輕工總會一等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獎等。
無私奉獻,甘為人梯
倫世儀院士淡泊名利,提攜後輩,傾心育人,對其學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陳堅院士曾談起和倫世儀導師的往事「當年我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按照當時慣例把倫老師作為第一作者發給雜誌社。倫老師得知後立即聯繫雜誌社要求更改,就是這件小事給我震動不小,這是一代人的學術追求和操守。」他這種淡泊名利的做法給陳堅留下深刻印象,並伴隨其以後的教學科研生涯。「提攜後輩,注重培養青年人」這一傳統流淌在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團隊的血液裡,目前團隊十多名研究人員以中青年人為主力,新老相傳接力研究發酵工程等相關技術。
2015年「倫世儀教育基金」設立。「倫世儀教育基金」是以倫世儀先生名字命名,掛靠在江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通過理事會按照章程規範運行的基金,用以捐助江大學生以及全國範圍內發酵工程領域的研究人員。該基金全部由倫先生創建的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的畢業室友個人出資。目前基金捐款人數達177人,捐款總額310餘萬元人民幣。該基金為不動本基金,江南大學每年以上一年度該基金本金總額的10%作為年度專項獎助資金。
倫世儀院士將全部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發酵事業,在科研上,他不懈努力,致力於發酵工業強國夢的實現;在教育上,他傾注心血,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人才。他是祖國發酵工程的奠基者,也是照亮發酵事業的火把,他的科研成就和精神必將鼓舞千千萬萬的科研工作者為了理想而努力前行。
來源:蓮才興鄉
編輯:臧寧(實習)責編:韓麗莉 審核:馬彥偉
今日五蓮新聞熱線 :0633-293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