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測蛋白的跨膜螺旋?

2021-02-21 基迪奧生物

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protein,TP)主要有兩種類型:alpha-helical和 beta-barrels。而α-螺旋在細胞中通常具有信號傳導或轉運通道功能,細胞中的跨膜蛋白以此類型為主,在人類中,27%的蛋白質被預測為α-螺旋型跨膜蛋白。

 

那麼,如何預測一個蛋白是否具有跨膜螺旋(TMH)呢?

 

今天推薦大家一款比較好用的在線工具-TMHMM 2.0。TMHMM是由Anders Krogh和ErikSonnhammer開發的一種基於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預測跨膜螺旋的工具。

 

工具網址:

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

 

這裡以人的AQP1蛋白(NP_932766.1)為例,看下如何用TMHMM來預測跨膜螺旋。方法很簡單,只需點 選擇文件 打開保存在本地的蛋白序列(fasta格式)或者將序列直接複製粘貼到序列框中(如下圖),Output format保持默認,然後點 Submit按鈕即可。

 

數秒後便給出結果,如下圖,提交的蛋白序列的胺基酸殘基數為269個,從Number of predicted TMHs可以看出,預測出的跨膜螺旋數量為6個。此外還預測出了序列不同區段屬於膜內測(inside)、膜外側(outside)或是跨膜螺旋(TMhelix)。

 

 

Length: 蛋白質序列的長度;

Number of predicted TMHs: 預測的跨膜螺旋數量;

Exp number of AAs in TMHs: 跨膜螺旋胺基酸殘基數量的期望值(超過18個,可能含跨膜螺旋或者含有信號肽);

Exp number, first 60 AAs: 蛋白前60個胺基酸中跨膜螺旋的胺基酸量的期望值,如果這個數字超出幾個,N端預測的跨膜螺旋可能是信號肽;

Total prob of N-in: N-term位於膜細胞質側的總概率;

POSSIBLE N-term signal sequence: 當「Exp number,first 60 AAs」大於10時產生的警告。

 

給出的圖表主要為了可以查看可能性較低的跨膜螺旋區域,便於進一步細化跨膜螺旋區域。

橫坐標軸表示提交蛋白序列對應的胺基酸殘基序號,這裡為1-269,縱坐標軸的數值為橫軸上每個胺基酸位於膜內測(inside)、膜外側(outside)和跨膜螺旋區(TMhelix)的概率值。在縱坐標軸數值1-1.2的區域的序列結構示意圖,給出了很明確的展示。

 

如果,你想使用這個圖,可點上圖虛線框標出的 plot 下載EPS格式的矢量圖,可在Illustrator(Ai)軟體中進行編輯美化,如下。

 

當然,你也可以點 data ,下載作圖所用的數據,按自己重新作圖,如下圖。

 

注意,如果提交的序列被標記為內部或外部(如下圖),則預測的蛋白不包含跨膜螺旋!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啦~

相關焦點

  • 科普來了 | 科學家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在本項研究中,盧培龍實驗室與合作團隊一起,成功設計了由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2種跨膜孔蛋白(圖1),分別可以選擇性通透不同分子尺寸以及帶電性質的溶質。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跨膜孔蛋白結構示意圖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Å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Å。
  • 科學家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8月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華盛頓大學博士徐純福和盧培龍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盧培龍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A.
  • 西湖大學: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本項研究中,盧培龍實驗室與合作團隊一起,成功設計了由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2種跨膜孔蛋白,分別可以選擇性通透不同分子尺寸以及帶電性質的溶質。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
  • 西湖大學再獲重要突破,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道蛋白/跨膜孔蛋白和蛋白質設計。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跨膜孔蛋白結構示意圖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Å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Å。
  • 內質網P5A-ATP酶是跨膜螺旋脫位酶
    美國哈佛醫學院Eunyong Park、Sichen Shao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內質網P5A-ATP酶是跨膜螺旋脫位酶。2020年9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孤兒P5A-腺苷三磷酸酶(ATP酶)轉運蛋白ATP13A1(酵母中的Spf1)與線粒體尾部錨定蛋白的跨膜片段(TM)直接相互作用。
  • 首次世界上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道蛋白/跨膜孔蛋白和蛋白質設計。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跨膜孔蛋白結構示意圖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Å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Å。
  • Science|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文章通過結構解析和體外實驗證明了P5A-ATPase是內質網上跨膜區的脫位酶。    真核細胞中超過1/3的蛋白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這些蛋白擁有特定的疏水序列用來定位到細胞器中從而發揮功能。擁有C-端跨膜片段(TM)和尾部錨定(TA)序列的蛋白依賴不同的分揀機制定位到內質網、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
  • 世界上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
    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跨膜孔蛋白結構示意圖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本研究所設計的16個螺旋組成的跨膜孔蛋白的3D列印模型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設計了相應的跨膜孔蛋白。
  • Science:新研究使得從頭設計複雜的跨膜蛋白成為可能
    2018年3月6日/生物谷BIOON/---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發現跨膜蛋白嵌入到所有細胞和細胞器的膜中。這些跨膜蛋白對它們正常運作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許多天然存在的跨膜蛋白充當著特定物質穿過生物膜的通道。一些跨膜蛋白接收或傳輸細胞信號。鑑於這樣的作用,許多藥物旨在靶向跨膜蛋白並改變它們的功能。
  • 西湖大學科學家聯合多國學者精確從頭設計跨膜孔蛋白
    一支中美聯合研究團隊,在全球首次完成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這些具有不同孔徑的跨膜孔蛋白,可以選擇性通透不同分子尺寸或帶電性質的溶質。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物質跨膜轉運的基本原理,也為人工設計具有重要功能的跨膜蛋白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全新的蛋白,來獲得全新的功能,甚至超越自然界中現存的蛋白質。
  • 揭示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2020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真核細胞含有膜包圍的具有不同身份和功能的細胞器,這些細胞器的身份和功能取決於蛋白組成。因此,蛋白的正確定位是細胞器功能和細胞穩態的關鍵。內質網(ER)和線粒體外膜是新合成的具有疏水跨膜區的蛋白的主要目的地。膜蛋白定位不僅需要高保真的蛋白靶向,還需要選擇性地去除錯誤定位的蛋白的質量控制機制。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EPR方法(包括譜線分析、功率飽和等方法)獲得YgaP蛋白跨膜結構域的動力學和易趨性信息,從而得到YgaP跨膜結構域的二級結構特徵;通過基於CW-EPR和脈衝DEER距離測量方法得到二體全長YgaP蛋白中單體內或單體間的距離約束信息;結合剛體(rigid-body)計算方法最終得到YgaP蛋白的三維結構。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顏寧:《跨膜運輸蛋白——進出細胞的門戶》
    (播放視頻)這是我在2013年做的一分鐘科普,其實是為了向大家解釋我自己的工作,就是結構生物學,特別是針對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膜蛋白大家聽了可能是比較陌生的詞,但是對細胞可能不陌生。剛才盧院士也講到了3D列印細胞,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難的。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輸途徑大體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質,可通過物理擴散透過細胞膜;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或離子,需要藉助相關蛋白質的介導才能完成跨膜運輸;大分子物質或顆粒性物質,則通過細胞膜的整裝轉運進出細胞。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