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跨膜運輸蛋白——進出細胞的門戶》

2021-01-09 三秦網

核心提示: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大家好。非常感謝科協給我這個機會,看了上午四位專家報告的主題,我意識到,其他三位專家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的盛宴,我給大家提供的是一點「甜點」,把我自己的科研給大家講講,響應源潮主席的號召,把科研第一線的工作儘量用科普的方式講出來。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大家好。非常感謝科協給我這個機會,看了上午四位專家報告的主題,我意識到,其他三位專家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的盛宴,我給大家提供的是一點「甜點」,把我自己的科研給大家講講,響應源潮主席的號召,把科研第一線的工作儘量用科普的方式講出來。 

從我7月份做了一個科普微信公眾號——賽先生以來,就意識到,說「人話」其實是非常難的事情,今天算是考試,讓大家看看我做科普是否合格。(播放視頻)

這是我在2013年做的一分鐘科普,其實是為了向大家解釋我自己的工作,就是結構生物學,特別是針對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膜蛋白大家聽了可能是比較陌生的詞,但是對細胞可能不陌生。剛才盧院士也講到了3D列印細胞,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難的。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內有百萬億量級的細胞,對於生命來說,不論你是人類,是花草魚蟲,又或者是我們都知道的真菌,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只要是生命,它的共同的特徵就是由細胞組成的。那麼什麼是細胞?細胞必然都是個實體的物質,當我們說細胞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它的一個邊界,就像我們西安的古城,你需要有個城牆把它定義出來,那拿什麼來定義細胞呢?就是細胞膜。這裡展示的就是個放大的細胞,周圍是圍繞著膜結構,不僅僅是細胞膜,剛才我還提到了線粒體,當你定義一個體的時候,就定義了一個邊界,這個邊界是由什麼定義的?就是細胞膜。

細胞膜的物質成份是磷脂雙分子層,一說到磷脂可以想想脂肪,是輸水的,正是因為磷脂的輸水特性,使得細胞可以在水環境中,比如說在進化之初,可以在海洋中把它包裹出一個空間,形成生命的實體。但是細胞膜不僅僅是磷脂雙分子層,上層是非常擁擠、非常繁忙的一個結構,有磷脂,還有蛋白質。科學家們其實經過很多年才意識到,細胞膜是一個流動鑲嵌模型,蛋白質鑲嵌在上面。

我們有了這個細胞膜,可以保護細胞內部的物質,可以定義出一個細胞的外形,比如說你是圓的還是扁的,你是有枝杈的還是圓圓的球。可是它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作為生命需要新陳代謝,什麼叫新陳代謝?你需要不斷進行化學反應,需要把營養物質吸收進來,把代謝的物質排出去,可是這些物質絕大多數是溶於水的,只要你是高中生就應該知道相似者相溶的原則。這麼一層輸水的細胞膜,使得這些比如吃的鹽、糖等等這些親水的物質,沒有辦法自由進出細胞。那麼怎麼辦?經過億萬年的進化,一大類蛋白質被進化出來,叫做轉運蛋白或者叫運輸蛋白。打個比方,我們這個房間周圍這一層牆就是細胞膜,我們每個人要進出怎麼辦?我有門,各種各樣的門,不同的方位、不同特性的門就是轉運蛋白,通過打開或關上可以讓物質進或者出。這個說起來挺簡單的一個過程,但是有些有毒的東西,我不想要,這個門就像一個邊界,你沒有籤證就不讓你進,所以需要有選擇性。比如說火災了,我需要大量湧出,這需要速度,可是當我走紅毯的時候,需要特別慢,所以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讓正確的數量和正確的對象能夠進或者出,這個過程說來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是非常複雜的。

我的實驗室為什麼要選擇一類蛋白叫葡萄糖轉運蛋白呢?在這個地方,大家是很容易解釋的,民以食為天嘛,最基本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是幹嗎的?是給我們提供能量的,我說你聽都需要耗費能量的,葡萄糖是最基本的提供能量的物質,特別是對於我們大腦而言,可能愛因斯坦的比重高一點,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大腦佔體重的2%左右,可是它消耗的葡萄糖要佔到整個人體攝入葡萄糖的1/4,所以我們大腦是嚴重依賴於葡萄糖的功能,特別是在我們睡眠的時候,好像整個人放鬆了,休息了,可是大腦不休息,耗費葡萄糖的量就更高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睡眠,這樣不僅有利於第二天精神煥發,還對於避免很多疾病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是在工作、在清除很多代謝廢物的過程。

大家知道,葡萄糖非常重要,而在過去一百年間,生物化學家們也是把葡萄糖如何代謝,如何葡萄糖被吃進來以後,如何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轉化成ATP,這個問題研究清楚了。但是有一個問題不清楚,就是葡萄糖怎麼進入細胞。 

葡萄糖是高度親水的,怎麼進出輸水的細胞膜呢?科學家們發現了,原來是有不同的葡萄糖轉運蛋白,而對於它的研究,事實上也是經歷了大概一個世紀,特別是對於我們理解細胞膜,理解物質的跨膜,對於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我們對整個生命過程的研究歷史。

葡萄糖轉運蛋白理解起來是一種蛋白,可是在人體中有14種,因為它太重要了,所以有各種各樣的蛋白分布在我們的不同組織、器官之內,具有不同的特異性,發揮著功能。在大腦中主要是葡萄糖1,因為大腦中太需要葡萄糖了,1、2、3、4都是在裡面起作用的。這裡不同的標號代表著它們相似但是不同,它們的序列不一樣,具有不同的轉運速度,不同的器官組織、特異性,但是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能轉運葡萄糖。(圖)

葡萄糖吸收如此重要,如果產生異常,就會導致多種疾病,我稍微列出了幾種,GLUT1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唯一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又是對於大腦至關重要的轉運蛋白,所以如果它產生異常,就會導致發育緩慢、智力遲緩,以及先天性的幼兒就開始的癲癇。葡萄糖1和3最近發現,在超過一半的實體腫瘤裡面都超量表達,因為實體腫瘤也是嚴重依賴於葡萄糖,它對於其他營養物質無感,它就是愛吃糖。這些腫瘤缺氧,它能代謝葡萄糖的產生的能量又太少了,怎麼辦?只能多吃糖。所以,葡萄糖轉運蛋白1和3就會在實際腫瘤中超量表達,也因此現在這些蛋白的表達已經變成了監測是否有癌變的指標,並且很多公司也是試圖開發針對於腫瘤特異性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抑制劑。

葡萄糖轉運蛋白4也是非常著名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經常說血糖,血液裡其實有非常高濃度的葡萄糖,它們是給紅細胞提供能量,讓它代謝,讓它燃燒,變成ATP,可是如果葡萄糖轉運蛋白不給力了,上不了這個膜,這個門打不開了,那麼大量的葡萄糖積蓄在血液中,後果就是糖尿病。所以當葡萄糖轉運蛋白產生異常的時候,確實是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或者現在慢慢也可以知道的多了,可以根據它的序列,能夠預測出一些疾病。

因為葡萄糖是如此重要的營養物質,它的轉運又是基本的生理過程,大家通過研究它,理解我剛才說過的這個物質跨越細胞膜的運輸。可以稍微給大家看一看,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科學家們花了多久。大概一百多年前,一個博士生發現,紅細胞可以攝入葡萄糖,而且攝入的濃度有關係,不是自由的擴散。直到1948年,法國的科學家才通過更多的實驗猜測,葡萄糖不能自由的進入細胞,可能是有一些其他的成份來介導這個過程,但是什麼成份不知道,那個時候對於蛋白質我們還知之甚少。又到了五十年代,當時科學家對於生化知識,聚焦於各種參數的測量,他們也不知道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但是根據測量出來的轉運參數,提供了這樣一個運載模型,而這個運載模型持續了幾十年,現在我們才知道這是不對的。

到了1977年,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兩位科學家從紅細胞裡分離出了這種蛋白,並且把這個蛋白放到體外系統來證明是可以介導葡萄糖的轉運,命名為GLUT1,第一個葡萄糖轉運蛋白。又過了8年,MIT科學家才終於把它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來,對於它到底是什麼,有了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但是說到直觀,也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字母,20種胺基酸的組合,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到了九十年代,很多科學家開始想把它的結構呈現出來,可是非常難。九十年代如果你看文獻,很多人根據它的序列,開始研究很多遺傳疾病與突變的關係,同時對於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研究也提上了日程。

說到結構生物學,再稍微講一點科普。什麼叫做結構生物學?其實我們觸目所見,我多高、多胖、多瘦,某種程度上已經是結構生物學了。在我們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中,視覺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主要的一種方式。我們很多時候,通過眼睛看這個世界,但是人類的眼睛能夠看到的是有限的,比如說我在海邊看到的海鹽,這是視覺看到的,可以嘗一下是鹹味的。在顯微鏡下看鹽發現,它是非常漂亮的晶體,我們可以藉助工具來呈現它,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等,都是為了拓展出我們能夠觀察到的物質的解析度。

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洋蔥皮大家都看到過,我們在初中或者高中時候就知道我怎麼看細胞,是把洋蔥表皮上皮細胞給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可是別忘了,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細胞,再往裡面,每個蛋白長什麼樣,染色體長什麼樣子,已經不是光學顯微鏡能夠完成的了,我們需要更高級的手段,這個手段在過去一百年最常用的就是X射線晶體衍射。當我們說結構生物學的時候,就是要藉助於這些物理、化學工具,把生命大分子的外形,以及它的動態過程呈現出來,這就叫做結構生物學。結構生物學因為探測的是非常基本的生命過程和生物大分子,所以也是諾貝爾獎的寵兒。從第一個諾貝爾物理獎,1901年就是倫琴射線的發現,這是諾貝爾獎第一個物理獎。之後又經過多少代科學家的,終於把X射線晶體學演變成一個成熟的學科,並且慢慢的把這個學科從無機物應用到有機物,最後應用到生命物質。這是經過了半個世紀,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才終於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解析出了第一個生物大分子,而且是兩個DNA以及血紅蛋白,把它的結構呈現出來了,標誌著結構生物學正式開始。

現在講一講X射線晶體衍射,晶體在X射線下就有了衍射,有了這個衍射的數據,因為上世紀前半個世紀的研究,成熟地把這些衍射的點轉化成數字,在利用一系列的計算,我們就可以重構出這個晶體內部到底是什麼結構,其實晶體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晶體,只要是晶體,對X射線就有衍射,對於生物大分子來說,就可以構建出它的本質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在過去所有的結構生物學諾貝爾獎,我們其實發現,對於膜蛋白,這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原因無非是兩點,第一是難,第二是重要。我們能夠呼吸,我們或者看到光和作用,這些都有賴於膜蛋白完成的。但是由於膜蛋白的表達量,它的生物操作難度太大了。在人體中,膜蛋白佔所有編碼基因的30%,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感官運動等等。可是,對於所有拿到結構的蛋白質來說,30%的膜蛋白結構佔不到1.5%,就是因為它太難了,也因此大家對於膜蛋白的結構是非常重視的,只要能夠拿到一個膜蛋白,通常都會在這個領域裡引起很大的歡呼。

給大家講一下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個蛋白質晶體血紅蛋白和肌球蛋白解析出來,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是到了30年之後,第一個膜蛋白技術才被解析出來,就是光和作用中,光反應中心,把光子採集下來,把能量轉化成一個生化反應,這是1988年就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蛋白,到了1997年才獲得,就是我們可以感光是依賴於眼睛中的視紫紅質蛋白。還有另外一個蛋白,叫鉀離子通道,1998年洛克菲勒的一位教授解析了它的結構,200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做的一類蛋白叫轉運蛋白,是另外一大類了。由於它的難度比其他幾類還要難,它的生物學進展尤其緩慢。剛才我提到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葡萄糖轉運蛋白,以1、2、3、4為代表,在我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時候,代表了當時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最為期待的生物學結構之一。通過我和我的學生的努力,非常幸運地在2014年1月份解析了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它怎麼工作呢?這是第一步,它怎麼工作,這是結構生物學的第二步,我需要把它的一個動態過程呈現出來,所以我要想辦法,把它處於不同狀態的結構解析出來。緊接著接下來,我的學生不負重望,又獲得另外兩個狀態,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現在就獲得了它的三個動態的過程。現在我們儘管只有三個靜止的畫面,但是已經可以重構出它的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且根據這個動態的過程,把它的一個工作機理呈現出來,但是下面要說的就是,現在我們終於通過自己的工作,可以呈現出一個小小的電影,把細胞生命過程中一個很簡單的但是又非常基本的過程比較真實地還原出來了。

這是大米,唾液分解澱粉,把澱粉分解成了葡萄糖,葡萄糖被攝入之後,下一步就要進入細胞,通過血液、通過紅細胞,轉變到肌體各個部位,這就是細胞膜,這上面鑲嵌的就是葡萄糖轉運蛋白,這就是結構解析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通過三個結構把它動態變化能夠呈現出來。圖片中的把門打開,葡萄糖結合上去,再向內打開,把葡萄糖釋放出來,進行葡萄糖代謝。所以我很高興的是,最開始給大家播放的那個電影,是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做的,剛才這個電影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們作為基礎科研工作者,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希望把我們的工作也能寫進世界通用的教科書,哪怕它只是小小的豆腐塊,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對於基礎科學、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現在有了這個結構,可以想像,我怎麼樣去理解,它如果產生疾病,如何導致疾病我們也是有了很多的理解,加深了這個理解,而且在我們解析這個結構之後,立即就有國際大的製藥企業和我們合作,希望開發他們的抑制劑來阻斷它的工作。我們是非常年輕的一個團隊,由鄧東博士,當時他是我的博士後,現在已經到四川大學做獨立研究員了,以及其他是從本科生開始做起,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實中國的學生們,本科生們,你只要給他機會,並且適當地激勵他,他們是有巨大的潛能可以挖出來的。

就講到這裡,講得比較快,不好意思,我自己覺得沒有及格,希望以後多加鍛鍊。

相關焦點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輸途徑大體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質,可通過物理擴散透過細胞膜;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或離子,需要藉助相關蛋白質的介導才能完成跨膜運輸;大分子物質或顆粒性物質,則通過細胞膜的整裝轉運進出細胞。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而且不同物質進出細胞的數量和跨膜運輸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有些大分子和顆粒物質不能以穿膜運輸的的形式進出細胞,而是通過內吞和外排兩種膜泡運輸的方式完成。 三、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屬於跨膜運輸 大分子或顆粒通過胞吞或胞吐作用進出細胞,穿過 0 層膜。而教輔資料的介紹和部分中學生物教師則認為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運輸的。那麼,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是跨膜運輸嗎?有關文獻指出,胞吞作用指通過質膜內陷形成膜泡,將物質攝入細胞內的現象,包括吞噬和胞飲。
  •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物質進出細胞是順濃度梯度得擴散,叫做被動運輸,它分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兩大類。特點:①順濃度梯度擴散;②不消耗能量;③不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實例:水、氧氣、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需要藉助載體蛋白質的擴散。
  • 胞吞與胞吐是跨膜運輸嗎?
    胞吞與胞吐的原理是細胞膜的流動性,穿越零層膜,這點大家能夠達成共識。但是胞吞與胞吐是否屬於跨膜運輸?百度搜索,說法不一。很多老師對此迷惑,希望以下解釋能幫您解開疑惑。現行的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及教參把物質進出細胞稱為跨膜運輸,並且把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分為被動運輸、主動運輸、胞吞和胞吐3種。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材大多也持此種觀點。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3、列舉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現象,總結出主動運輸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解決方法:通過列舉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現象,播放相關的多媒體動畫,講清主動運輸的概念及特點。  引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之一:自由擴散  1、自由擴散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由擴散的動畫(多媒體播放),同時提出:它們跨膜運輸的過程有什麼特徵?  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自由擴散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問題探討2:不能自由擴散通過的這些物質對於細胞的生命活動來說,是不是不需要呢?
  • 每天一個知識點:胞吞和胞吐是不是跨膜運輸?
    (3)免疫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時,會涉及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這兩種方式的共同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3.翟中和《細胞生物學》(第4版)第五章章標題為物質的跨膜運輸,第三節的節標題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此目錄編排與上述人教版教材的類似。均界定胞吞和胞吐屬於跨膜運輸。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一、說教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
  • 參與物質穿膜運輸的蛋白質稱為膜運輸蛋白
    細胞內部內膜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物質傳遞也要通過膜泡運輸方式進行:如內質網一一高爾基體, 高爾基體溶酶體, 高爾基體-質膜(分泌物的外排)等, 都要通過過渡性小泡進行轉運。胞內膜泡運輸是沿微管運行的,運動的動力來自馬達蛋白(驅動蛋白和動力蛋白)。
  • 胞吞和胞吐是不是跨膜運輸?
    胞吞過程示意圖2016年新課標Ⅰ、Ⅱ卷中均涉及本問題,Ⅰ卷中相關描述在31題第(3)小題中「免疫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時,會涉及到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Ⅱ卷中相關描述在30題第(2)小題則以提問的形式呈現
  • ...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蛋白的方法
    結合優化的蛋白脂質體分離,冷凍樣品製備和有效的顆粒選擇策略,以3.9Å的解析度獲得了嵌入脂質體中的AcrB的三維(3D)重建。該研究方法可廣泛應用於具有獨特可溶域的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為功能受跨膜電化學梯度或膜曲率影響的整體或外圍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奠定了基礎。
  • 2018教資生物學科知識: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 顏寧等在《細胞》發文報導ABCA1的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2017年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
  • Trends Plant Sci |中國農業大學發表細胞內膜系統蛋白質跨膜運輸的新方法
    該論文就大規模分析細胞內膜系統間蛋白質運輸和交換的技術手段作了綜述。真核細胞是由膜圍繞的多個細胞器構成的區室化結構。細胞膜的分隔形成多個相對獨立且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器,從而提高了細胞內生理生化反應的效率。細胞中蛋白質在內膜系統之間跨膜運輸和分選是個高度動態而又複雜有序的物流網絡。
  • 顏寧團隊利用單粒子冷凍顯微鏡成功揭示嵌入到脂質體中的膜蛋白的...
    2020年7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離子通道蛋白和膜轉運蛋白的作用是在細胞膜上移動離子和小分子,其對於細胞代謝和穩態的維持非常必要,同時還能作為機體多種生物性的信號通路,研究人員認為,這兩類蛋白對於機體健康極其重要,這些蛋白的缺陷往往與多種疾病發生直接相關;為了理解特殊蛋白的缺陷為何會引發疾病,我們不僅要知道這種蛋白的作用,而且還要知道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模塊教材是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為主線展開的,依次講述細胞的物質組成本章重點介紹細胞膜作為細胞大門在控制物質進出中發揮的作用,介紹了兩方面的內容:水分子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跨膜運輸的,一些離子的跨膜運輸並不是順著離子的相對含量進行的,最後總結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運輸」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這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觸探究實驗,通過對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養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細胞膜相當於半透膜,外界溶液與細胞質具有濃度差;水分子是順相含量的梯度進出動物細胞的。,有利於水分的吸收;鹽鹼地中的植物不易存活或一次施肥過多造成「燒苗」現象,都是因為土壤溶液濃度過高,甚至超過了根細胞液濃度,導致細胞不易吸水甚至失水造成的;糖漬、鹽漬食品不易變質的原因,是在食品外面和內部形成很高濃度的溶液,使微生物不能在其中生存和繁殖;3、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 如何預測蛋白的跨膜螺旋?
    而α-螺旋在細胞中通常具有信號傳導或轉運通道功能,細胞中的跨膜蛋白以此類型為主,在人類中,27%的蛋白質被預測為α-螺旋型跨膜蛋白。 那麼,如何預測一個蛋白是否具有跨膜螺旋(TMH)呢? 今天推薦大家一款比較好用的在線工具-TMHMM 2.0。
  • 福建醫學基礎知識材料:物質的跨膜轉運知識點梳理
    (一)單純擴散:小分子物質順濃度梯度的跨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物質:1.所有的氣體,如:O2、CO2、NH3等2.乙醇、甘油、水、尿素等3.所有的親脂性小分子物質(二)易化擴散:在膜蛋白的介導下,小分子物質順濃度梯度跨膜,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經通道的易化擴散:如Na+、K+進出細胞膜的方式2.經載體的易化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