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應:Amphiphile(兩親分子)

2021-02-20 晶品TRIZ

效應:Amphiphile(兩親分子)

圖1 [1]

來源: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Amphiphile

An amphiphile (from the Greek αμφις, amphis: both and φιλíα, philia: love, friendship) is a chemical compound possessing both hydrophilic (water-loving, polar) and lipophilic (fat-loving) properties. Such a compound is called amphiphilic or amphipathic. This forms the basis for a number of areas of research in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notably that of lipid polymorphism.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philic groups at both ends of a prolate (in the aggregate) molecule are called bolaamphiphilic. Common amphiphilic substances are soaps, detergents and lipoproteins.

兩親分子(源於希臘語αμφις,amphis:both andφιλíα,philia:love,friends)是一種具有親水性(親水的)和親脂性(親脂的)特性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稱為amphiphilic 或 amphipathic(都翻譯為兩親性)。這為化學和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脂類多態性。在長鏈(聚合)分子兩端含有親水性基團的有機化合物稱為玻拉親性(bolaamphiphilic)。常見的兩親性物質有肥皂、洗滌劑和脂蛋白。

來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4%E4%BA%B2%E5%88%86%E5%AD%90

兩親分子(Amphiphile)是同時具有親水性以及親脂性這兩種性質的化合物的術語,這類物質被稱為是「兩親性」的。

兩親分子(英語:Amphiphile)是一個描述一類同時具有親水性以及親脂性這兩種性質的化合物的術語。具有親水的頭部和疏水的尾部,親水頭一般由膽鹼、胺鹽等極性基團構成,而疏水尾部一般由長的脂肪鏈構成。這類物質被稱為是「兩親性」的。這成為了眾多化學與生物化學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石,尤其是脂多型性。

參考文獻: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Amphiphile

一些說明:

鑑於目前似乎沒有網友整理中文版的「科學效應庫」(或者有人整理,但我孤陋寡聞),我正好閒著,就慢慢做,以方便國內網友查閱;

內容方面,暫定「名稱」和「應用」兩個部分,其他的內容大家可以根據引用的連結自助查詢(歡迎提出整改意見,合適的話,我會修改);

目前並沒有「有計劃的順序」,基本的原則是:看到哪個整理哪個,儘量完整,不重複;

文中所有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本人僅僅做了整理(文字和圖片的來源我都會註明出處);

翻譯大部分是機翻,本人做了簡單的校對與語序的調整。如有錯誤,請讀者諒解並指出,我會在留言區更正;

原文中的某些引用在維基或百科中有超級連結,如想深入了解,請轉入維基詞條;

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我將立即對侵權內容做出調整(純粹是愛好,沒有盈利意圖,懇請高抬貴手)。

在公眾號主頁面點擊「TRIZ工具」,選擇「科學效應」,可查看其他效應哦!

相關焦點

  • 原子與分子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
    疏水作用因為氫原子和碳原子對電子的親和力一樣,所以對於只有氫和碳的有機分子來說,是不帶電荷的,也就是電中性,沒有多餘的電子或質子,比如說這樣一個有機分子: CH3-CH2-CH2-CH2-CH3 它的學名叫戊烷(因為有5個C),當把它放在水中,因為它不帶電,而水分子之間是帶電的,
  • 分子碰撞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
    80年代以來,在雷射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中,發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技術,研究了分子激發態碰撞傳能的機制、傾向規則及取向變化規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幹涉效應。 光子、電子、原子、分子等,在其運動過程中,既有粒子的特性,同時也有波動性,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原理」。分子在微觀粒子中可說是最大的了,其波動性不顯著而難於實驗觀察。
  • 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分子水平器件模型
    在各種電子、傳感器件中,場效應電晶體必不可少。目前,大部分電晶體都以矽等無機半導體為基礎。而近年來,隨著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出現,具有易加工、低成本等優點的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PRL: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分子層面都卜勒效應
    ,證明單分子的旋轉也會產生都卜勒效應。 都卜勒效應也被稱為「平移」效應:當物體以直線運動時,它發出的光或聲波頻率會發生改變。即朝觀察者移動時接收頻率變高,遠離觀察者移動時接收頻率變低,當觀察者移動時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奧地利物理學家克裡斯琴·都卜勒1842年首次提出該理論,100多年來,人們只能在宏觀物體的直線運動中以及行星或星系等大的旋轉物體上觀察到這種效應。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浙大學者揭示「遺傳補償效應」分子機制
    每個細胞的基因組DNA每天會遇到約10000次的損傷,對由此產生突變,從而徹底失去功能的基因,機體會提高其他基因的表達進行代替,這一方式被稱為「遺傳補償效應」,其具體分子機制,科學界卻知之甚少。近日,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誘導「遺傳補償效應」的「中介」upf3a分子,從而提出了「遺傳補償效應」的分子機制模型,為基因功能研究與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 通過量子尺寸效應操控單分子的近藤共振
    近藤效應來源於局域磁性雜質與金屬中傳導電子的交換作用,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重要問題。在一定溫度(近藤溫度)之下,交換作用產生的自旋翻轉散射使得傳導電子與局域磁矩形成自旋單態,進而對局域磁矩產生屏蔽效應,導致了費米能級附近的所謂近藤共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2月21日從廈門大學獲悉,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課題組在單分子電子器件電輸運的相消量子幹涉效應調控方向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增強幹擾素抗病毒效應新分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日前發現,甲基轉移酶分子SETD2能夠顯著增強幹擾素的抗病毒效應,促進機體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擾素療法清除B肝病毒效果
  • 用分子解析度對有機場效應電晶體進行建模
    馬特, 2018, 28, 1803096).來源:科學中國出版社 場效應電晶體是傳感器、電路和數據存儲設備的關鍵部件。迄今為止使用的電晶體主要基於無機半導體,如矽。最近,有機材料已經出現,具有半導體特性,使得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s)的製造。使用有機組件作為設備活性層帶來了有希望的功能,如易於加工和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