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文化就是「標準」?| 未來組織

2020-12-0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組織官」(ID:COO-STRATEGY),作者:房晟陶,36氪經授權發布。

科層式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已經存在了百年,隨著個體意識的崛起,隨著Z時代進入職場,隨著黑天鵝事件不斷並高頻發生,組織需要尋找面向VUCA時代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組織形態,請跟隨36氪最新欄目「未來組織」,共同探索和發現組織進化的方向和方法,打造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

什麼是企業文化?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

本文跟讀者分享一下我對企業文化的最簡版定義:文化就是「標準」。

這個理解是怎麼一步一步進化來的?容我簡單闡述。

我對企業文化的定義不是起源於某本書或某個理論。我的對企業文化的定義首先來自於我職業生涯中第一個大咖領導:1995-2001年期間我在寶潔工作時的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總監(後來他做了寶潔全球的CHRO/首席人力資源官)。

他說:culture is common behavio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文化就是普遍的行為」

我估計這句話也不一定是他的原創。他也是經過了多年的觀察、學習、總結而來的。也許,這個定義也是來自於他職業生涯早期的某一個領導,或者來自於參加了某個培訓課程的講師。

他這麼說,我覺得挺有道理、言簡意賅,而且這位領導本身既有能力又有人格魅力,於是我就自然地信了。我也沒有太深究其理論來源如何、有沒有其它更好的定義、有什麼局限性什麼的。

我估計,絕大部分的實戰派,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

這個定義指導了我的工作多年。挺好用的。既然文化是普遍的行為,那麼塑造文化就是塑造普遍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塑造「好習慣」。這跟培養一個孩子的道理是類似的。比起那些把文化理解為員工活動、年會、內刊、年度口號、員工表彰等事情的那類定義,這個定義要英明至少兩個數量級。

十年之後,當我做了一個公司的CHO之後,我開始覺得這個定義有點不足了,尤其是將這個定義用於公司的高層人員的時候。對高層人員,普遍的行為雖然仍然適用,但是行為背後的理念也非常關鍵。這幫「老油條」們,很容易在行為層面表現的很「普遍」,但在背地裡並不認同。所以,不能光看行為,還得挖掘一下理念。

於是我就把這個定義進化了一下:文化就是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

新的定義雖然承認文化中要包含「共同的理念」這一部分,但我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比較強調「普遍的行為」。因為我認為「理念」也需要通過「行為」去塑造。而且,我還有另外一個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念:優秀的企業文化大體相同;不優秀的企業文化各有不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企業要去塑造的「共同的理念」都差不多,無非就是這四項:追求卓越、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信任。一個企業的文化出了問題,一定是這幾個基本方面出了問題。

這個定義又指導了我幾年。用著也還不錯。

當我再次跳出單個企業,從外部、從比較的視角看很多企業,尤其是在觀察很多處於創始人時代的民營企業的時候,這個定義又遇到了一些挑戰。

到這個時候,我有意識地去認真閱讀了一些文化方面的「教科書」。比如,埃德加·沙因的《組織文化與領導力》這本書,我雖然很早就知道,但真正認真讀還是這幾年的事情。埃德加·沙因教授對組織文化是這麼定義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定,由特定群體在處理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而來,由於運作效果好而被認可,並傳授給新成員作為感知和思考與外部適應和內部整合有關的問題的正確方式。」

另外,他把文化分為了三個層次:1)外顯的人為事物,包括組織結構、政策規定、員工行為;2)表層的價值觀,反映在戰略、目標、運營方式、決策方式和管理風格中;3)核心的基本假設,它看不見,但驅動著組織成員、反映在組織成員的行動中。

我覺得這個定義及層次劃分都非常好。在定義中關於外部適應、內部整合這兩個要素的同等強調非常關鍵。在對待文化這個事情上,把文化弄成了一個偏內部的事務(比如就變成了領導希望的價值觀落地)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和致命的問題。

參考沙因教授的定義,我試著又對文化的定義進化了一下:文化就是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

比起之前的定義,這個定義多了「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個部分。

文化中「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個層次,過去我雖然承認有這個事情,但是並沒有充分地重視它。當我從外部觀察和比較創始人與企業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這個要素才變得必不可少。這些創始人們虛心學習,比著葫蘆畫瓢,參照標杆企業的行為、理念要求去管理自己的組織,但是管出來的組織又完全是沒有別人家企業的味道。那這背後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創始人的一些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些無意識的基本假設與創始人的人生經歷、職業經歷直接相關。表面上同樣的行為要求、理念要求,在不同創始人的無意識的基本假設的影響下,產生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有的甚至是嚴重走形的。

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是個相當全面的定義(既有冰山上的又有冰山下的)。這個定義我還沒使用多長時間。不過,我已經發現了這個定義的一些問題。

首先,「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三部分都太強調共同性,但比較忽略行為、理念、假設本身的「正當性」。舉個例子來說,中國歷史上「三綱」以及「三字經」這種統治、管理、教育實踐也塑造了「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而且應該說塑造的也相當成功。但如果這就是成功的文化塑造,似乎總是讓人覺得有點不舒服。

還有,新增加的「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個部分,在實踐中有無從下手之感覺。既然是「無意識的」,你能怎麼去影響呢?加上這個好像只是從外部人、學者的視角把文化這個概念搞得比較圓滿而已。對組織內部的管理者有什麼幫助呢?

當然,最致命的問題是,這個定義有點複雜。

我自己是個實戰派。我深知,實戰派天然地就喜歡簡單。簡單代表著銳利,代表著「易理解」、「易傳播」、「易操作」。就像我當時用「普遍的行為」這個簡單的定義指導了我自己多年的實踐一樣。

在不否定複雜性所包涵的豐富性的同時,我得給實戰派們(包括我在內)一個更簡潔的定義。

一個方案是再返回到「普遍的行為」這個簡單的定義。這麼做雖然有點返璞歸真,但是這個返璞歸真並沒有把過去幾次進化的精華(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包涵進去,也沒有修正這個定義的一些問題(比如過於強調共同性)。

新的定義必須既要簡單,也要與過去的理念有機關聯,還要對「實戰派」有指導意義。

………

略去無數的思考、鬱悶、苦惱、欣喜、希望的瞬間。

突然,這樣的一句話就冒出來了。

文化就是「標準」。

如何理解這句話?以下拋出一些不同角度的詮釋,供讀者體會。

首先,什麼是標準?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比如,在如何對待工作中的模糊、混亂和變化這個事情上,從1)視模糊混亂變化為「不對」的事情;到2)勉強接受模糊、混亂和變化的不可避免性;到3)接受模糊、混亂和變化的正當性且能主動去適應;到4)能在模糊、混亂和變化中保持輕鬆心態;到5)能在模糊、混亂和變化中發現創造價值的機會;到6)能夠創造建設性的模糊、混亂和變化以促進創新及突破。這樣的遞進就是標準的遞進。你可以評估一下你的員工群體、中高層群體在這個維度上能達到什麼標準。

標準當然不需要都弄成這樣規整的遞進關係,可以就是簡單的一兩條線。比如,你的公司為客戶提供什麼標準的產品及服務(注意,高端不代表高標準)?你的組織有沒有真正的價值觀,還是只是個利益團夥?上下級一起吃飯,是否上級買單?敢不敢於辭退低績效的員工?能否用6頁紙公文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方案?敢不敢承諾客戶只要你說不好吃就可以退菜?敢不敢於承諾衣服賣出去兩周內可退可換?高管能否做到能上能下?高管能否召開「走心會」?能不能主動披露可能的利益衝突事項?等等。

這些都是標準。一個企業的文化,就是由這樣的一個個的具體的標準凝聚而成的。

這些標準不僅涉及「行為」層面。標準至少已經包括了「行為」背後的「理念」,也會觸及到「假設」層面。所以它已經包括了全面定義(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的大部分內涵。

標準不是一個創始人及一個組織天生就有的。

標準需要被學習、被塑造。塑造文化就是塑造標準,塑造集體標準、共同標準。標準有從刻意的、想像的標準到自然的、習慣性的標準轉化的過程。也有從個人標準、局部標準到集體標準、共同標準的轉化過程。

在哪裡體現和塑造標準?在實際的對人、對事中體現、塑造標準。再具體來說,標準可以分為對客戶的標準、對員工的標準、對供應商的標準、對領導者的標準、對質量的標準、對團隊合作的標準,等等。塑造文化,就可以從這些領域下手。

標準比「行為」更豐富。

一個組織在某方面有標準,一定意味著這個組織在這方面的行為、理念已經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普遍」。從這個角度講,「標準」已經包括了「普遍的行為」的大部分內涵。

標準具有相對性。

在對比和競爭中更能明顯地看出標準。每個組織都會有「普遍的行為」,但不是每個組織都有「有競爭力的標準」。 將文化定義為「標準」這會引導組織的領導者們首先從外部視角看文化問題。

標準更容易激發對「正當性」的關注,而不僅是考慮「共同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個定義在過於偏重於共同性的問題。

用標準這個定義,比起「普遍的行為」,更容易建立「文化」與創始人的價值觀、無意識的基本假設之間的聯繫。組織在某一方面的標準問題,一定可以聯繫到創始人及領導人個人在該方面的的標準問題。創始人的標準問題可能是因為視野不夠(比如沒有見過有標準的案例),或者因為能力不夠,或因價值觀模糊,等。

標準的「行動性」更強。

與標準相關的動詞一般是建立、提高、改變。標準要隨著外部、內部環境的變化不斷演進。這種「行動性」,對於實戰派來說更加適合。相對來說,「行為」、「理念」、「假設」這幾個詞,更偏向於靜態分析。

總而言之,文化就是「標準」。這就是我對企業文化最簡潔的定義。我把這個定義以及它的來龍去脈分享出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這個定義本身並不否定「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無意識的基本假設」這個全面的定義。它只是給實戰派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替代方案。對全面性比較看重的人仍然可以使用比較全面的定義。當然,如果你還是比較喜歡「文化就是普遍的行為」這個定義,或者「普遍的行為+共同的理念」那個定義,也沒有問題。正所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必要整齊劃一。了解你為什麼那樣定義以及你選擇的定義的優劣勢更加關鍵。

對該話題感興趣的話可以添加微信Julia_zsn,期待交流~

相關焦點

  • 綠色和平組織就是一個跨國公司
    2014年夏天,綠色和平組織(以下簡稱綠和)爆出了一系列醜聞,先是被內部人士爆料說有一名成員在外匯交易中犯了錯誤,損失了300萬英鎊,接著又有媒體爆料說綠和的國際部負責人Pascal Husting每周坐飛機上下班。英國《衛報》窮追不捨,繼續爆料說該組織財務不清,每年高達5800萬英鎊的財政預算多次出現問題,目前已經陷入了財政危機。
  • ——組織能力
    是組織能力。組織能力是企業形成市場地位和核心競爭力的的前提和保障。為什麼這麼說?打個比方,核心競爭力是車的性能,組織能力是造車的能力,如果沒有造車能力,如何去打造一輛高性能的車呢?人的動力問題解決了,他的價值自然就會被放大。
  • 從朱光的「拜師」看百度金融的組織文化
    本來,當朱光決定接手創立百度金融事業群組的時候,就已經想清楚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或者說金融科技領域,正是需要一群「新鮮血液」來給這個古老而成熟的金融行業做出一些變革。而變革的前提就是要不斷學習,這也是百度金融學院成立的初衷。所以,朱光給百度金融團隊定的基調就是邊戰邊學,要打造一個學習型組織、讓每一個員工從骨子裡,每一個毛孔裡,每一天都張開著,吸收新的知識和信息。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到忠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文化的科學內涵。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文化特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這是《辭海》的釋義。
  • 加速奮鬥型組織進化,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體系? | 2萬字乾貨
    企業進化的底層邏輯來自於兩方面:一是企業對外部需求的響應;二是企業如何組織內部的資源進行價值創造,然後和外部的環境進行價值交換。價值需求與價值創造是企業進化的DNA, 決定了業務形態和組織形態。也就是說,企業進化包括業務形態進化和組織形態進化,這兩條線索是我們研究企業文化內在規律的主線。
  • 為什麼說指數型組織的產生是個必然? | 獵雲網
    世界變化得太快,革新幾乎就是企業存在的意義。從Salim Ismail的《指數型組織》延伸開去,文章試圖弄清什麼樣的組織結構最能適應這個每分每秒都在自我進化的世界。本期推薦人 天雲大數據CEO雷濤銥星悲劇,指使用線性的工具和過時趨勢來預測加速變化的未來。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甲乙丙丁到底從哪裡來的?
    」 說的就是倉頡造字之日,天上下起了穀子雨,群鬼也要在夜晚哀嚎了。如此驚人的筆調,是為了強調文字產生對於中華民族影響的重要性。漢字的具象性和表意性,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要知道原始的甲骨文,看起來就像一幅畫一樣,每個字都在表達著一種意境,這也為後來我們開創的詩詞文化和國畫奠定了基礎。
  • 【熱點解讀】為什麼說「北鬥未來的應用只受想像力的限制」?
    對話專家,權威解讀——為什麼說「北鬥未來的應用只受想像力的限制」?隨著國際標準快速推進,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已成功立項。三、北鬥逐步走入我們的生活,如北鬥賦能智慧型手機,主要得益於它的什麼優勢?
  • 北京文化攜《749局》打造中國的「神秘組織」
    北京文化未來不僅有《封神三部曲》《你好,李煥英》《沐浴之王》《我和我的家鄉》等,還有神秘感十足的《749局》。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可以先從演員陣容說起,由陸川編劇並執導,王俊凱領銜主演,李晨特邀主演,不僅大牌,而且實力也是毋庸置疑,這些人演繹出來的影片,完全能匹配上中國的這個"神秘組織"!為啥說《749局》無疑是一部商業類型與情感元素並重的影片?
  • 微景觀|對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何為
    時至今日,文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概念嗎?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旅遊文化、政治文化、消費文化、團隊文化、企業文化……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似乎都可以附加「文化」的後綴。在商業世界,文化也已泛濫了,言必稱文化就是要顯示布爾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麼?是地位與品位的象徵?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這種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乏一定標準導致的,若任其發展必將導致該美術形式傳承發展出現極大的扭曲,也會給同類的傳統美術及傳承者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故擬定並實施有關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成品的生產標準有助於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推廣,有助於維護眾多文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能夠對抗混沌的唯一辦法,就是組織
    甚至於不只是公知群體,網際網路上有大量的左翼文化愛好者也同樣如此。馬列毛經典也許讀了很多,也許沒讀多少,但開口閉口都是一些詞彙,甚至說就算把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這些最基本的概念天天掛在嘴邊,卻沒法在現實中解決自身的困境,沒法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甚至都沒有真正去一些地方走過,也沒真正跟底層人接觸過,就指望著在暖氣房裡敲個鍵盤就能自我滿足了。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杭州市營利性文化課程培訓機構設置標準》政策解讀
    5月18日上午,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剛出臺的《杭州市營利性文化課程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 (以下簡稱《設置標準》)進行了介紹並作政策解讀。答:《設置標準》適用於專門從事以中小學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文化課程培訓服務的營利性非學歷培訓機構,即由國家機構以外的法人或自然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面向社會舉辦的營利性文化課程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類等其他培訓機構以及從事託管、嬰幼兒照護的市場服務機構不適用《設置標準》。
  • 《加國無憂》​為什麼說美國是邪教組織滋生的天堂?
    《加國無憂》為什麼說美國是邪教組織滋生的天堂?
  • 為什麼說「預言未來」的神秘卡牌 極有可能正在發生?新世界秩序
    今天咱們繼續光明會卡牌,這個光明會卡牌一共是有526張之多,評論裡我看大家都說不想看已經發生的想看對未來預測的 ,這套卡牌裡確實有一寫是關於神秘事件和未來預言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幾件不被承認的神秘事件(神秘事件)這些神秘事件,光明會通過卡牌的形式展示出來了,第1個就是巨人
  • 許小年:未來的企業像什麼?樹、細胞組織,或者……
    而困惑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時,很多企業卻依然抱守著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科層制,難免會貽誤創新、影響效率。在本文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許小年講述了科層制的緣起,以及其優勢與劣勢,並結合稻盛和夫所提出的阿米巴組織和德魯克所提出的「團隊結構」,分析了數位化時代企業未來管理模式的演進之路。
  • 為什麼說指數型組織的產生是個必然?
    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薩利姆•伊斯梅爾) 精華解讀 創業的核心就是打造指數型組織,否則根本無法混到獨角獸這個行業當中去,混不進去的話,就會不斷的被獨角獸企業欺負死。
  • 丁學良:香港科大副教授標準就是經濟學家標準
    現在,20年過去了,還有那麼多人猶如當年的我,在自家院子的小池塘裡戲水,卻認為這就是汪洋大海了。這讓我難過。  記者:按照國際學術標準,什麼是合格的經濟學家?  丁學良:對於這個標準,我在《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國際上有13種不同的方法比較經濟學系和經濟學家,其中的核心是對研究成果進行評介。
  • 聖誕樹都要打碼,這就是文化自信嗎?
    然而,在聖誕的節日氣氛中,總有一些人跳出來說要抵制聖誕節。搞得聖誕節好像什麼洪水猛獸一般。昨日,在芒果TV的明星大偵探節目中,就出現奇怪的現象,節目組把聖誕樹及聖誕帽全部打碼。人就在一堆馬賽克中活動,這畫面不忍直視。把聖誕樹打碼後,又用卡通的聖誕樹來代替,這操作,真是絕了。馬賽克打得只看得到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