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對抗混沌的唯一辦法,就是組織

2021-01-14 風雲銳評

和很多人的感受不一樣的是,2020年反而讓我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無論是公開還是私下,2020年以前我描述社會的用詞是「混沌」。混沌意味著無方向的、混亂的。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布朗運動。儘管有黨和國家的五年計劃牢牢確定著大方向,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治理成本事實上是進一步增加的,甚至說是指數倍的,不然去年底四中全會也不會專門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問題專門出臺《決定》了。

治理成本的增加本身就意味著社會無序狀態的進一步增強。這種增強是有跡可循的。

在過去,當我們接受信息的媒介還是電臺、報刊和電視時,我們所收到的信息是單向的。這導致我們的社會事實上具備公共性。但隨著電臺、報刊、電視的逐步深入,公共性事實上是不斷縮減的,人們擁有了表意上更加多元的生活秩序。

來到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再考慮到行動支付的大面積鋪設,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率非常高。而網際網路是什麼?它不是由一個編輯主動選擇信息然後放去公共平臺,而是由每個網民自發選擇。

這一點大家都很熟悉了。微博、公眾號、微信群聊等多個平臺事實上都是如此,大家都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對主體性的爭奪。但爭奪本身並不意味著主體性的必然存在。

前些天又有一些精日穿著日軍軍服COSPLAY,他們真的明白嗎?他們不明白的。拋開這種極端的例子,就拿這麼多年來的公知群體來說,他們暢遊在符號概念裡那麼久,每天念叨的都是一些抽象名詞。但抽象名詞不能當飯吃啊,它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種種原因導致他們最終只能沉浸在這種環境中。

甚至於不只是公知群體,網際網路上有大量的左翼文化愛好者也同樣如此。馬列毛經典也許讀了很多,也許沒讀多少,但開口閉口都是一些詞彙,甚至說就算把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這些最基本的概念天天掛在嘴邊,卻沒法在現實中解決自身的困境,沒法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甚至都沒有真正去一些地方走過,也沒真正跟底層人接觸過,就指望著在暖氣房裡敲個鍵盤就能自我滿足了。

你問他們意義,也許他們能夠跟你說個三天三夜。但這個在現實中有用嗎?

人活著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的。人是要在客觀唯物的現實世界中找到活著的意義的。

意義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當很多人在現實中受挫時,他們想到的不是試圖去理解去解決,而是去解釋去安慰,然後學到了大量的抽象詞彙。模型總是很容易用的,把一個個複雜的人簡單抽象為幾個形象就可以了,啊,他是張麻子,他是黃四郎,多簡單是吧。可是簡化後呢?真以為這是屠龍術嗎?

我並不曾把問題的成因單單歸結為移動網際網路,但是可以想見,移動網際網路大大增加了這許許多多的無意義概念的泛濫。無論是在賽博格空間還是在物理空間,它都在無形擴張著這張網。所以會有許許多多的自表達出現。

大量的自表達並不意味著自由,那只是無序。什麼是自由?在理解了每個選擇要承擔的代價後依舊去做的選擇。問題都沒想明白就完全憑藉情緒和直覺行動,還嚷嚷著這是世界的多元化體現,除非你是天才。殘酷的事實是:世界是多元的,但你從沒見過世界的多元是什麼樣。

所以我們看到,在面對這樣的無序狀態,我們的治理成本事實上是極大增加的。一項政策的推行需要依賴更多的人力和資金,還需要不斷發揮每個工作人員的技巧。經常有人會指責宣傳工作的問題,但宣傳工作事實上是雙方都要形成良好互動的,而這個雙方,就已經比過去需要更多成本了。祖國七十周年時鋪天蓋地的《我和我的祖國》長達數月,最終在國慶節那天完成集體情緒最大化,但更多時候是各種無序的情緒在蔓延、在泛濫。

疫情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它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動員,而是一個憑空出現的、橫亙在每個個體面前的巨大困境。

疫情逼著每個個體重新開始公共性對話。

在網上高呼入關的,在搶著屯糧買菜時會跟菜市場的大媽聊起疫情,如果他願意自己買菜的話,而在此之前他不會跟大媽談起入關。趕在封城前離開的富豪也可以跟農民工好好聊一下疫情了,雖然他可能還欠著農民工的錢。

但談論並不意味著有序,它只是讓大量無序的個體從琳琅滿目的無數孤島集中到了一個固定區域,但區域內部依舊是一個更加巨大的布朗運動。大家依舊只是有共同話題,而沒有共識,於是會更加瘋狂地吵鬧。

重要的是怎麼辦。今天誰都能說了,首先,要戴口罩。那麼口罩的原材料(熔噴布、無紡布等),又或者PVC手套,這些物資的生產怎麼確保?其次,要保證隔離。誰來保證?指望每個人自發嗎?信息交流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很實際的,喊著入關解決不了,全心全意賺錢也解決不了。當然,入關和賺錢都有各自的現實意義,這個以後再聊。

在疫情初期,我就很直接跟說了這樣一句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在當時很多人還對這一切產生巨大質疑時,我這句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我今天還是會把這句話再亮出來。因為能夠對抗混沌的唯一辦法,就是組織。

如果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那它只寫了上半段,它只是將2020年表達了出來,但重點不是2020年,而是未來。

唯一能擊潰布朗運動的,只有外部巨大矢量。

從去年年中開始,我花了半年時間寫了九篇文章,正正好在疫情爆發初期寫完。我稱之為「我們」九篇。這個「我們」是我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來自「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但那篇文章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誰是我們。

在那篇文章的作者所處的時代,這個問題是很容易回答的,因為他者太明顯了,軍閥,列強,地主。但今天是什麼樣的時代呢?

城市的發展帶來了現代性,現代性帶來了大量社會分工,這些社會分工造就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這許多的社會財富並不構成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在不斷造就新崗位、新工作的情況下,它可以維持下去,但只要思考一下就很清楚,它不治本。

陳雲穩定上海物價不是靠的人民幣本身,是靠的槍,靠的大量米和棉花。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貨幣本身是信用,是動員能力,它不是根本。我黨是很明白這一點的,要不然怎麼會有供給側改革呢?

我舉陳雲在上海的米棉大戰的例子是想說明什麼呢?我想說,成為「我們」的第一要義:唯物。

很多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他們只能被大量抽象概念所束縛、所異化。追求民主自由沒有錯,可這些東西不是以實體存在於現實世界的,你必須先告訴自己,它們的表現形式是什麼,它們能夠帶來什麼。大量這樣的詞彙構成了不必要的情緒。

所以在那九篇文章的第二篇裡,我著重強調了一件事:不要產生無端的情緒。有人想當嵇紹,可他卻從不曾想過當嵇紹是因為他爹叫嵇康,他媽是曹操曾孫女。有些事不是你現階段可以做到的。

但第三篇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你做不到,只是因為你無法付出和嵇康的兒子一樣的努力就能做到,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到,如果你願意付出更多,你依舊可以做到。

一切都是公平的。這是代價。只要你願意付出代價,你願意為了你要的而努力,那你一定會成功。成功的定義不該由別人掌握,而是自己。

當我寫下這幾篇的時候,還沒有做題家這個概念。現在說起來。事實上就是在說,不要總是做題,沒有人會給你出題。你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哪怕最終失敗,但成功的定義在你自己手上。

不過在這一段之前,我還是要強調一件事:如果做題都做不好的話,那麼還是要想辦法做題。否則一定會被做題這件事異化,把自己躲在了嘲諷做題的背後,事實上依舊不能真正跳出做題家的框架。

第二篇說的是,你不是誰;第三篇說的是,但你可以定義你自己是誰。

於是,「自我」就出現了。

這件事很重要。它出現在幾千年長河中的每一個動人瞬間。文天祥的《正氣歌》裡寫下的那些人是自我,文天祥寫的時候是自我;你在讀書時發現你身邊都是城裡人,衣著光鮮時,你知道了你和他們不一樣,這是自我;你忙完了一天的辛苦工作,看著一群人用各種誰也聽不懂的複雜概念來回辯經時,你知道你對這種狀態不感興趣,這也是自我。無論是文天祥還是你,只要真正知道哪裡和別人不一樣,那個瞬間就是自我。

那麼「自我」的意義在哪裡呢?當你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你自然就清楚,你沒法按照別人的路走了。每個人都會因此發揮主觀能動性。

《塔希裡亞故事集》裡有一個故事。有一條翅膀有殘疾的龍在抱怨命運的不公,但它的父親訓斥它說:翅膀殘缺怎麼了,那反而可以讓你更加早地掌握法術。命運的悲慘又怎麼了?那是命運給你的禮物,但這不是你逃避的理由,是你要正視的東西。

什麼是獨屬於你的東西?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切的你本身,而不是那些紛繁複雜的概念。概念必須是被人所用的,但人永遠不能被概念所用。馬克思主義從頭到尾的落點都是人。忽略這一點的話那不如丟掉書本,去餐館打工也比這個來得好。

所以當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誰時,你就會找到你在現實世界中的意義了。一個你有一個意義,許多個你呢?那就是「我們」。我在疫情初期就強調跟黨走,是因為那是可以給我們提供組織、讓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我相信有人在擁有自我後還是會選擇相反方向,但這不重要,就好像鄧中夏在少年中國學會說的那最後一句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對概念的爭吵無意義,去實踐吧。

所以當很多人在感慨世界不再熟悉時,辯證地看,這反而是值得我們滿懷希望的。公知和美國在輿論場上的節節敗退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事情。它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劇變中,一個接一個地理解了自我。你在家裡14天不能出去時感受到了自我,你在疫情公共輿論場上受到的事件衝擊感受到了自我。無數個瞬間讓你開始思考:我究竟是誰。

所以為什麼中國的疫情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很多人說因為黨的領導。是的。但黨是什麼?是九千萬個個體。當許許多多的人都為了一個目標來努力時,大量無序的狀態迅速變成了有序的個體。這是別的國家所不具備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層面達成了有效的互動,這種互動事實上是什麼?是兩個具有主體性(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碰撞。

什麼叫可能的驚濤駭浪?什麼叫百年大變局?答案是誰也不知道會具體發生什麼,只能拿出一個比較粗的大綱,但沒法真正給出細緻到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事件、每個個體的方案。很多人寄希望於有一個完美的制度解決一切問題然後讓他們可以免於思考。如果這樣,那要深化改革做什麼?

未來我們要怎麼辦。這是全世界所有人都不能給出答案的。但我可以選擇去找,我們都可以去試。但選擇的前提是什麼?必須在用唯物主義真正理解了這個世界是什麼以後,你的選擇才是有價值的。

完全正確是一個後驗的東西。

拿近代史來說,過去的人追求農業化,後來有人追求工業化。到今天產生了工業黨。工業有錯嗎?沒有。但工業黨呢?土改是維持農業社會穩定,現代化是為了維持未來的和平與穩定。一定不能本末倒置。本末倒置的話,很多人就會忘記現代化究竟是什麼,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現代化。本一定是每個個體。地主階級也好,民族資產階級也好,包括梁漱溟、盧作孚這些人,包括今天的這些工業黨,他們事實上都是這樣的問題,舍本求末。但這個東西不是多餘的,它是由階級局限性所生發的。辯證地看,存在這樣的狀態,才會真正存在尋求穩定和統一的和平的方法論。而這種情況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很多人只著眼於第一個原本狀態是什麼,卻很少去思考具體操作情況。這樣的話,十有八九會變成刻舟求劍,將歷史或現狀淪為解釋,而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

革命時期,互相噴左傾右傾。但正確路線到第一份《決議》才確定下來。因為整風運動後,大家總結二十年革命經驗,發現只有這條路走出來的。全國各地起義幾百起,大多數都失敗了,犧牲了。就連秋收起義都有二三十場。為什麼只有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成功了?說好打長沙,為什麼不打了?說好不跟土匪結合,為什麼要找袁王部隊?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那最後勝利了的被證明正確的路線。但大量失敗的路線,我們可以不學習,但一定要明白,它永遠會存在。主席的地位就是在一次次領導勝利中被確立下來的。在此之前,他被扣左傾右傾甚至不停地被要求離開崗位不知道多少次。天天高呼世界革命的李立三,最後搞出了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李立三最後也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概念理論是後置的。

為什麼說要堅定不移跟著黨走。不是因為黨絕對正確這個概念前置,而是因為它是有方向的,有綱領的。多少年來無數反對它的,甚至連自己想幹什麼都沒想明白,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太過關注。

我今年強調了很多次,實在不行先去談個戀愛呢?情感問題對現代性下的個體來說是普遍的,而我起初以為戀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後來我發現,情感問題不是方法,而是結論。因為現代性最重要的東西是身份,是身份證明,是名分。資本金融、房產地產,都是基於這個由現代性政府分配的名分的再分配。因為人是需要有共同體的,但在現代性大多數人沒有能力以城市作為他們的共同體。這裡的「戀愛」是要打引號的,但它是最能讓你迅速知道自己是誰的辦法。去吧,去跟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但一定要記住,人與人建立聯繫。歸根結底是人,不是聯繫。

總結一下,2020年帶給我們的,事實上有很多。很多人說這是元年。我也認同。但這不是悲觀的元年,而是樂觀的元年。如果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誰,你就立刻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

明知輝煌,過後是暗淡,仍期待著把一切從頭來過。

共同期待一個永恆的春天。

轉自新潮沉思錄

相關焦點

  • 陳春花:在混沌狀態下,組織如何勝出?
    所以每一個企業組織都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現實,這個現實的特徵就是:第一,組織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第二,組織的經營環境已經不再是穩定的狀態;第三,組織中不再存在明確的槓桿。如果我們承認這些觀點,那麼組織管理所要解決的就是在混沌狀態下如何運行的問題。我認為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層面的思考。
  • SCP基金會內部內訌,被自己人狠狠坑了一把,這就是混沌分裂者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星空極冰,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的內部故事,混沌分裂者事件。什麼是混沌分裂者混沌分裂者是一個從SCP基金會分裂出來的一個組織。具體的來講的話混沌分裂者是在1924年有一部分人偷偷攜帶部分強力的SCP收容物出去叛逃的人組建的組織。從此之後世界上的各個勢力也慢慢浮現。混沌分裂者的背叛混沌分裂者背叛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前面說的1924年SCP基金會的分裂事件。當時SCP基金會成立了一個叫做分裂者的部門,這個部門由紅右手特遣隊的部分組成。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
    最近無意中接觸「熵增定律」這個物理學原理,三觀地震,豁然開朗,原來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最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在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中科學的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並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熵增定律是什麼?熵增定律完整表述:  一個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無外力作用下,熵永不減小。
  • 混沌理論告訴我,接受焦慮便是對抗人生焦慮無序的方法
    在後面計程車的男主目睹了一切,震驚之餘慶幸自己命大,剛剛差點死的就是自己。回家之後,他無法抑制地感到不安焦慮,眼睛不受控制的不停眨。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跟他解釋了這是由於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引起的焦慮、無力和失控感。混沌理論裡大眾比較熟悉的是「蝴蝶效應」,數學家發現一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
  • 愛是對抗虛無的唯一法則.
    愛是唯一能對抗虛無的,我是這樣想的。
  • 高層講混沌,基層要秩序-虎嗅網
    舊有的習慣、舊有的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結構、舊有的利益模式已經鎖定了公司的管理模式,那麼即便改成事業部制,把組織結構畫得很清晰,但是這樣一批人,肯定已經被過去的習慣綁架,沒有辦法建立新秩序。在這種認識之上,他一定要打破現有的結構,一定要重建一種秩序。
  • 賽爾號:老牌勢力「大暗黑天」為什麼不如「混沌教派」?
    歡迎觀看百家平臺【小飛俠遊戲點評】為您帶來的文章,本期和大家聊一下老牌勢力「大暗黑天」為什麼不如「混沌教派」?,下面請收看正文。尊敬的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賽爾號這一款遊戲,在座的各位讀者肯定會有賽爾號的老船員,那麼今天和大家說一下賽爾號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個反派組織。就是大暗黑天和混沌教派。提到這兩個組織,大家首先就會想到的是戰神聯盟。
  • 思維模型23 - Chaos | 混沌理論
    非線性科學中的混沌仍然從概念入手,非線性科學家對於混沌的定義是:混沌是指發生在確定性系統中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一個確定性理論描述的系統,其行為卻表現為不確定性一不可重複、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這概念還是一如既往的抽象和難以理解。
  • 雖然很難,但這可能是戰勝疫情的唯一辦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芮博瀾(Bala Ramasamy)為《中國日報》(China Daily)撰寫了題為《國際合作是抗擊疫情的唯一辦法》(Unity is the only way to beat the pandemic)的文章,詳述了其中邏輯,本文是其雙語呈現。
  • 戰錘混沌禍根職業有哪些 全職業詳解攻略
    職業背景 沃爾倫出生在戰亂時代,當兵是唯一的出路。他也在戰後加入了馬格努斯的扈從團,繼續成為對抗黑暗的先鋒。木精靈風騎士在舊大陸遊歷時正巧趕上了馬格努斯組建聯軍對抗混沌軍團。這樣史詩般的戰役正是她渴求的經歷。
  • 「幻想宇宙觀」03 混沌天球與混沌之外
    一般概念中我們認為宇宙海並不是唯一的,一定存在一個由大量宇宙海組成的基本時空概念,我們把這種時空概念定義為混沌,把這一概念的模型描述為混沌天球。混沌天球的組成和模擬形態我們都可以參照宇宙天球。在充斥著狂暴能量的混沌天球內,基本能量在引力規則的作用下 不斷的衝撞演變,這種演變也會誕生組成物質元素的基本穩態,但是混沌天球內這種穩態會在誕生的那一刻被撕碎,換言之這種穩態在混沌天球內不會出現。因為能量的不斷變換,混沌天球內會誕生獨特的能量奇點,這種奇點在爆發後會形成宇宙天球。
  • 陳春花:混沌的商業環境下,轉變管理的4項工作
    我們要嘗試著理解,在這樣的一個混沌的商業背景下,組織需要做什麼樣的管理轉變,關注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才能保證做好自我調整,適應混沌的現實。01混沌的商業環境下,企業常常處於矛盾之中今天,中國的大部分企業組織仍處在一個相當穩定的結構中,也就是「超穩定結構」——最高管理者制定戰略,中層管理人員執行戰略,基層管理者則負責不斷強化組織的穩定。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而生命不正是如此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薛丁格把熵增理論擴及到生命領域,他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寫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一切對抗熵增的行為都會讓人感受到短暫的痛苦。比如懶散遠比勤勞容易,放縱遠比自律容易。人為什麼要吃苦?通俗來講人吃苦的過程就是對抗熵增的過程。
  • 混沌與分形:命運無常,是天意還是混沌的力量?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人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如此。表面看來,我們只能沿著一條軌跡前進。然而多年後回想起來,似乎當初的每一刻都是重要的時間點。每一個細小的決定都會在長期的醞釀裡發酵,最終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全方位地塑造我們的生活。(圖片來源:《殺鵪鶉的少女》截圖)回首往事,人們總是感嘆命運的無常。
  • 陳光祖: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混沌發展年代
    又如古希臘赫西俄德的詩中所說那樣:「萬物之前,先有混沌。」當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正經歷著極為複雜的,無周期的,無序的運行狀態,那就是處在混沌年代激變之中,萬物都在變幻無定,形上學的思維幾乎走向盡頭,至於混沌思維又有待完善,這可能為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做些解脫罷了。
  • 從「混沌」到「共生」
    同時,我總覺得在世界上,在生命和理智中出現的種種重要的問題,必然與組織的形成有關……,這裡是一枚有反正面的硬幣,一面是有序,其中冒出隨機性來,僅僅是一步之差,另一面是隨機,其中又隱含著有序。——詹姆斯·格萊克《混沌開創新科學》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系英國著名建築師和園林設計師,也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學理論家、評論家。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薛丁格《生命是什麼》一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說是廢話,都可以是多餘的,但唯獨「熵增定律」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價值總價。熵增原則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原則,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搞懂了這個定律,就參透了世界的本質。什麼是熵?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川普就是混沌未來的幽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川普就是混沌未來的幽靈」。對於川普的強硬表態,即將接任眾議院議長的民主黨人佩洛西指責他在利用「恐嚇戰術」為修隔離牆爭取支持。佩洛西25日接受《今日美國報》採訪時稱,川普聲稱移民會給美國帶來毒品和其他危險,但沒有任何證據,「他簡直就是一個販賣恐懼的販子」。
  • 我在混沌大學,等你
    從2018年註冊加入混沌大學,成為一個普通學習者,到今天646天,我想向朋友們講講混沌大學是一家什麼樣的學習機構,也想向大家說一下,我已成為一名混沌大學認證的創新助教,並作為聯席社長,正式加盟混沌大學鄭州分社,負責鄭州分社的全面工作。
  • 顛覆常識的混沌學,如何展示地震的存在?
    後來經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理論,那就是混沌理論,因此羅倫茲又被稱為混沌學之父。而蝴蝶效應其實就是混沌學的一個簡單描述而蝴蝶效應,就是在事物發展過程當中,一個輕微的細節很有可能暫時被封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演變成一場大事件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