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巴倫
(ID:barronschina)
編輯 |王天倪 彭韌
導讀:最近,幾乎所有人的關注力都被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和疫情新聞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們都開始關心「基本再生數」、「逆轉錄酶」和「傳播樹」這些聽上去十分晦澀的專業名詞,但是醫學和生物學知識的缺乏讓人們對於這些新聞真偽難辨。此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讀一些關於病毒和瘟疫的書,不但能夠擴展我們的知識視野,同時還能對當下的防疫形勢做出更加科學和理性的判斷。
即使是研究病毒多年的科學家也承認,作為一種能夠探索月球和火星的高等智能生物,我們對遍布身邊的病毒卻知之甚少,甚至對於病毒到底算不算是生命,科學家也充滿了分歧。病毒的存在讓生命的定義變得模糊不清,因為它既像是生命,又不像是生命。如果我們一定要把病毒看作是一種生物的話,那麼它也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寄生生物,只不過一般的寄生生物往往只利用宿主的某種行為或身體的某個部分,而病毒利用的是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器,甚至還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裡。
但與此同時,人類又極其擅長製造新的病毒,有時候我們在養豬場就能調製出一款新型流感病毒,然而我們卻不擅長清除病毒。就在此時此刻,世界上某個偏僻的村落可能已經產生了一種新型病毒,但只是因為交通不便而不為外界所知,但近幾百年人類流通速度的加快為病毒提供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飛機、輪船和火車這些交通工具在大幅增加了人類活動半徑的同時,也讓微生物的擴散效率實現了飛躍。這些交通手段創造了一個互聯世界——對以前分散在各處,並處於靜止狀態的感染源而言,它是一個巨大的微生物混合器。地球成了一個巨大的新型微生物混合器,這一事實將永久改變流行病影響人類的方式,真正把我們帶入了流行病時代。
下面的這十本書,有關於病毒知識的科普讀物,也有基於傳染病視角的人類歷史解讀,還有人類如何抗擊病毒的真實故事,不妨一讀。
1. 《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
原作名:The Viral Storm: The Dawn of a New Pandemic Age
作者:【美】內森·沃爾夫(Nathan Wolfe)
譯者:沈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湛廬文化出品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象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愛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幹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係,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愛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作者適時地提出公眾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導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媒體報導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也能告知公眾採取必要的自我防護。
作者在本書最後樂觀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來。但是,鑑於人類與病毒的共存關係,只要有人類存在,病毒末日就永遠不會來臨。如同地球自然風暴永遠存在,病毒風暴也將永遠存在。但是,隨著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傳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斷增加,防治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風暴的前景是樂觀的。
2.《病毒星球》
原作名:A Planet of Viruses
作者:【美】卡爾·齊默(Carl Zimmer)
譯者:劉暘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病毒就佔領了這顆星球,歷經高溫、酷寒或乾旱等極端條件,到現在病毒仍然無處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漿等最近用來對付它們的小玩意,更是無法傷及病毒毫髮。
病毒在我們的DNA裡留下了豐富的信息,人類DNA片段中8%來自病毒,說它們是我們親緣有點遠的祖先也不為過。但是要小心,這些休眠在人類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復甦,重新組織成活躍的病毒。
病毒並不總是面目可憎,人類吸入的氧氣裡,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視為宮頸癌罪魁禍首的HPV,其實男女通吃且分布廣泛,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與人類和平共處。病毒在不同宿主間穿梭,有一定機率攜帶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後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裡,在你感嘆人類或其他物種多樣性的時候,別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勞。
不可否認,病毒也是自然創造的冷血殺手。甲流、伊波拉、SARS,這些病毒讓人類措手不及,它們本來只攻擊蝙蝠、老鼠或鳥類等,怎料自然演化無意之間將人類寫進了病毒的黑名單。儘管疫苗不斷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讓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們的防線。
這本書會讓你重新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係,認識人類在萬物中的位置。
3.《瘟疫與人》
原作名:Plagues and Peoples
作者:【美】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譯者:餘新忠,畢會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與斯巴達之戰勝負難分,一場來去無蹤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變了地中海世界後來的歷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爾特斯以六百人徵服擁有數百萬之眾的阿茲特克帝國,他們帶去的「致命殺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連阿茲特克人的首領也死於那個「悲傷之夜」,於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戰爭之際,同樣是天花病毒,使兩萬法軍喪失作戰能力,而普魯士軍人由於做了預防接種而未受影響,戰爭勝負改變於朝夕之間。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重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他以流暢的筆調、敏銳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藝,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續人類壽命》
原作名:Survival of the Sickest: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ease and Longevity
作者:【美】沙龍·莫勒姆(Sharon Moalem),【美】喬納森·普林斯(Jonathan Prince)
譯者:程紀蓮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日光浴能夠降低膽固醇嗎?
為什麼亞洲人喝酒容易臉紅?
為什麼天冷的時候我們想撒尿?
為什麼地中海地區的人都有蠶豆病的遺傳基因?
「絕命毒師」老白從蓖麻裡面提煉出劇毒來是什麼原理?
如果說進化是適者生存,為什麼還有如此多的遺傳病在進化的長河中繁盛不息?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缺鐵、貧血、瘧疾、蠶豆病、線蟲……這些我們連提都不願提的負面字眼,實際上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獨特奇蹟。美國猶太裔醫學博士沙龍•莫勒姆通過切身經歷和紮實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進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驚詫的生命奇觀——
血色素沉積症在中世紀黑死病爆發的年代裡拯救了大量缺鐵的兒童和婦女;
糖尿病幫助我們的祖先從冰河世紀的嚴寒中倖存下來;
膽固醇幫助熱帶地區深色皮膚的人帶來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D;
高血壓幫助從非洲移民或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在惡劣條件下合成更多的鹽分和水分;
土豆、曼陀羅、小麥、苜蓿,為了抵禦天敵進犯而進化出「毒素」……
本書深入研究了人類的進化史,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生存、人類的身體及我們對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過去很多時候,正是遺傳至今的疾病讓我們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競賽中佔據了上風。
5.《死亡之書》
原作名:How We Die
作者:【美】舍溫·努蘭(Sherwin B. Nuland)
譯者:楊慕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曾說過:「生命的用處,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只活了一點點。」
生命的終結如同落葉歸根一樣,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坎,對於死亡,很多人不願提起,甚至忌諱。如果我們能夠對死亡多一些科學、理性的了解,不論作為病人,還是家屬,面對它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多一些坦然。作為健康的人,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話,我們是否能對生活多一些大氣和寬容。只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才能面對那些我們最害怕的事情。
本書凝結了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的智慧與思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死亡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只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才能超越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
死亡的尊嚴源於好好活過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種族延續的必要步驟。同時,也承認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圖都是虛幻的。最明智的建議是把每天當成最後一天過,同時竭力生存,就像永遠會活在世上一樣。
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求。活著時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後將被回憶的,後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6.《人類網絡:社會位置決定命運》
原作名: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
作者:【美】馬修·傑克遜(Matthew O. Jackson)
譯者:餘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這本書我們曾經在2019年年度書單中推薦過,但是其中關於傳染病如何擴散和傳染的部分此時值得我們重讀。它深入淺出的解釋了「基本再生數」和「網絡相變」這樣的概念,讓人們更加能夠理解傳染性疾病是如何通過人際網絡來進行傳播的。這本分析人類網絡的專著裡甚至還詳細分析了H1N1病毒在2009年是如何通過環球旅行來迅速傳播到世界的例子,以及提出了基於網絡傳播的傳染病防治建議。
除了讓我們對於傳染病有著更深入的理解,重讀這本書也能更加理解作者為什麼會認為人類網絡的結構和位置決定著每個人在交友、擇校、就業、理財、養育子女和休閒娛樂等所有方面的選擇,甚至包括患病,沒有人能逃脫生活編織的大網。
7.《疫苗的史詩:從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殤》
原作名:La saga des Vaccins: Contre les Virus
作者:【法】讓-弗朗索瓦·薩呂佐(Jean-François Saluzzo)
譯者:宋碧珺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當愛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當地居民的平均壽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研製出愛滋病的相關疫苗……在這個時代,疫苗常常成為公眾輿論撻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許能提醒大家,在20世紀人類平均壽命的巨大增長中,疫苗起到了多麼重大的作用。
疫苗的研製與改進是一部人類的史詩,也是科學與工業的傳奇。人類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質炎、B肝、黃熱病……作者娓娓道來的筆法不僅引人入勝,還回答了關於疫苗製造、疫苗成分與愛滋病疫苗研製等相關問題。當然,書裡也沒有迴避疫苗引起的爭議,例如B肝與麻疹疫苗被認為可能導致多發性硬化症與自閉症。然而事實當真如此嗎?
8.《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
原作名: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作者:【美】約翰·巴裡(John M. Barry)
譯者:鍾揚,趙佳媛,劉念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橫掃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過去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2000萬,最新的權威估計數字為5000萬-1億。這個數字不僅高於歷年來命喪愛滋病的人數總和,更遠超中世紀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本書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數據,重繪1918年的慘狀,為我們再現了這場最致命瘟疫發生、發展及其肆虐全球的過程。
在本書中,作者多線索展開論述,縱橫交錯地記述了有史以來最具毀滅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紀科學與醫學發展的歷史。本書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科學、政治與疾病傳播互動的過程,並述及傳統醫學演化至現代醫學的重要裡程碑,以及當年科學家、醫學工作者等在巨大壓力下所顯示出的勇氣或怯懦,信仰、價值觀、研究態度和方法。
這部著作不只是簡單講述1918年發生的事件,它同時也是一部權威性的有關科學、政治和文化的傳奇。
9.《第四級病毒:一對病毒學家與致命病毒的戰爭》
原作名:Level 4: Virus Hunters of the CDC
作者:【美】約瑟夫·麥科明克(Joseph B. McCormick),【美】蘇珊·費雪賀區(Susan Fisher-Hoch)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最前線病毒學家的親身經歷,包括麥科明克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劃最先進的「熱實驗室」,也包括他們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後的地區追蹤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動亂的政治和疾病一樣致人於死地。
他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的村落,巴西的貧民窟與熱帶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遊牧部落裡,以無窮的好奇心、無畏的勇氣、偵探的技巧與誠摯的熱情追蹤危險的毒。麥科明克與費雪賀區不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舉世聞名的病毒學家,他們在書中以第一人稱口吻,帶領讀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讓我們見識了赤道非洲的美麗,也帶領我們一起摸索電子顯微鏡下神秘的病毒世界。
當其他的病毒學著作局限在「熱實驗室」、病猴與枯燥乏味的實驗數據,本書卻巧妙地將病毒世界的苦難、死亡與存活結合在一起。
本書展現了追逐病毒的傳奇之旅,帶領你走過致命病毒的世界,揭開了第四級病毒的真相,籍此了解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傳播和防控舉措。告訴我們哪些人為了捍衛我們的健康,冒著生命危險追獵病毒。
10.《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原作名: The Hot Zone
作者: 【美】理察·普雷斯頓
譯者: 姚向輝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發現和對抗伊波拉病毒的非虛構作品,它對於伊波拉病毒之「狡猾」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你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會覺得它們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來越像獵食者。獵食者的特徵之一就是會無聲無息地潛行,有時候會埋伏很長時間,而後突然暴起襲擊。人們公認最擅長「嚇人」的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也說:「《血疫》的第一章,是我這輩子讀過最可怕的」。
作者理察•普雷斯頓是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擅長以非虛構手法來處理科學題材。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
在這本關於人類如何對抗病毒的非虛構著作的最後,作者還對人類必須「戰勝」病毒的執念做出了反思: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壞死點遍布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症的爛肉,擠滿了不停複製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也許生物圈並不「喜歡」容納五十億人類——也許對於生物圈來說,人類才是一種病毒。
(全文完)
聲明:本內容獲原創號授權轉載,僅代表原創號或原作者的分析、推測與判斷,登載於此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高毅資產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高毅資產與原創號有任何代理或合作關係。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高毅資產不作任何明確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且不承擔信息傳遞的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廣告、銷售要約,或交易任何證券、基金或投資產品的建議。本內容中引用的任何實體、品牌、商品等不代表高毅資產的投資實例。
版權聲明及風險提示:本文刊登僅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不構成投資建議。如轉載使用,請註明來源及作者、文內保留標題原題以及文章內容完整性,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上海高毅資產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國內投研實力較強、管理規模較大、激勵制度領先的平臺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匯聚了邱國鷺、鄧曉峰、孫慶瑞、卓利偉、馮柳等多位長期業績優秀的明星投資經理。目前投研團隊逾40人,包括千億級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公募股票型基金8年業績冠軍(2007年-2014年)、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6年業績亞軍(2007年-2013年)、公募基金十周年金牛獎特別獎得主、私募基金三年期金牛獎得主、英華獎中國基金業20年最佳基金經理得主等。高毅資產專注於資本市場,致力於為優秀的投資經理配備一流的研究支持、渠道資源、品牌背書、資本對接和運營維護,打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讓優秀的投資經理專注於投資,全力以赴地為投資者創造更佳的收益。
高毅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