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養老場景竟然是群居生活,兩種現象已現端倪

2021-01-12 幸福老年規劃師

本文為原創首發。未經本號許可,謝絕轉載。

核心觀點:在不遠的將來,養老的主流場景將是群居,這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這個過程不會太久,十年之內,這種改變就會全面到來。

一點也不用驚訝,大概率的灰犀牛遲早會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演化,每天都在上演,相應的人類活動與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有時潛移默化、細水長流,有時驚天動地、劃時代變革,無論哪一種改變,其實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區別只在輕重緩急。

這樣的例子俯首皆是,比如人的社交隔離。今年突發疫情,人人都戴口罩。早些年,開始監測PM2.5數據以前,誰能想到戴口罩會是每天的常態?今年以前,誰又會想到人與人之間要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同樣的,我們想過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嗎?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的改變,姑且不說人類是否逃離地球,恐怕人人都生存在隔離倉裡,在可移動的狹小密閉空間內,獲得潔淨的空氣和給養。到那時,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將是最大的奢侈品,再回味今天的無隔離社交,是何等的幸福。

人類活動改變了自然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活動。同時,人類也在不停地改變社會運行模式,以適應自身和環境的變化。

人口結構的變化,就是推動社會運行模式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常說,老齡社會是一隻碩大的灰犀牛,如今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昨天(6月19日),媒體公開報導了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報告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在此之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

拋開這些數字,我們已經在實際生活環境中能夠感受到身邊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比如在公交車、菜市場、銀行、休閒娛樂場所等。人口結構的變化,顯然帶來了社會運行模式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率先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銀髮勞動者」就是典型的社會運行變化的代表。比如近鄰日本,公務員70歲退休,對企業也鼓勵將退休年齡定在70歲。計程車、外賣、餐廳、商業網點,老年服務者身影比比皆是,而在傳統模式裡,70歲當然是頤養天年的時候。在我國,「銀髮經濟」已經成了新風口,也是未來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社會模式的改變,一定會帶動生活方式的變化。按照預測,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5億人,佔人口總數約1/3,從現在起到未來30年,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口流動聚集的趨勢和生存方式一定會發生質變。

如今,已經有兩大現象顯示,未來主流的養老場景是群居生活。

一種現象是自然群居,筆者將其定義為自然形成的養老住區。

現在的城市社區已經顯露出相同或相近年齡段人群聚居的端倪。地段、樓齡、周邊配套等基本指標,賦予了社區差異化的特色,也明示了聚居人群的年齡符號。比如,圍繞著配套學校的新建小區,在社區裡面,年輕家庭居多,婚齡、育齡年輕人,幼齡、學齡兒童為居住主流人群,社區周邊布滿了校外培訓機構和教育資源。在社區內,甚至常見孩童成群嬉戲的場景,一度會讓老年人回憶起自己的孩提時代,產生時空錯覺。不過兩者也有顯著區別:遊戲的內容與工具不同,是否有監護人在場也完全不同。

同樣的,一些老齡人口聚居的社區也日漸形成。在一些曾經人口密度較大、樓齡較長的社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結構發生改變,年輕人逐漸結婚搬離,老年人的比重不斷提升。社區配套建設也逐步向為老年人服務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社區周邊,傳統小賣店、理髮店、大眾浴池、藥店、中醫保健場所林立。人口特徵和服務配套會形成聚集效應和擠出效應,新入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搬離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在這裡,久違了的老街坊式生活場景也令人非常眼熟。這樣的小區,自然形成了老年家庭群居的現象,會在不知不覺中演化為實質性的養老住區。

這是一條從普通混居社區,發展為老齡化社區,直至演化為養老住區的路徑。在這個演化過程,有兩個要素非常重要,一個是老年人聚集,一個是為老服務聚集,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細心的讀者朋友,如果住在城市,可以很容易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發現這類典型社區。而在農村,人口的空心化持續演化,一座座老人村落,不正是更廣闊背景下典型的養老住區嗎?

第二種現象是定向群居,筆者把它定義為專業化養老社區,近年,這一類社區的開發建設漸成趨勢。

與自然形成的養老住區不同,專業化養老社區順應老齡趨勢,主動而為,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專門為老年人養老建設集居住與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社區。這一類社區在規劃和配套建設上就有了明顯優勢。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徵:房屋標準化程度高,面積普遍為中小戶型、以小戶型公寓為主,適老化設施相對齊全,餐飲、家政、照護、醫療等配套比較專業和豐富。不過,這一類社區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還不夠成熟,也不夠均衡,目前以高端住區為主,多數價格不夠親民。不過,它發展空間很大,接地氣是遲早的事。

定向群居還有一類典型代表,就是傳統養老院。養老院有典型的時代特色,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它是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筆者以為,傳統養老院是一種過渡期產品,未來會被社區照料和差異化養老社區所取代。這是後話,以後我們再討論。

了解未來的養老趨勢,對提前做好老年規劃非常重要。下一期和大家科普一下,介紹現在的養老居住和服務模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頂部點擊關注本號(幸福老年規劃師),並且收藏本文,這樣保證你需要的內容不會錯過。

相關焦點

  • 可在獨居與群居兩種生活方式轉變的沙漠蝗蟲,這一技能影響了後代
    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來回的「切換」,這樣的習性,使得沙漠蝗蟲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對於什麼時候獨居,什麼時候群居,這與沙漠蝗蟲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況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繫。在綠色植物生長繁盛的時期,由於食物的充足,這個時候沙漠蝗蟲會以獨居的方式生活。
  • 專家預警:2020多種極端氣候將襲擊地球,地球系統性崩潰已現端倪?
    專家預警:2020多種極端氣候將襲擊地球,地球系統性崩潰已現端倪?
  • 動物老了,它們的子女會像人類一樣給它們養老?
    據動物學家追蹤研究,只有少數群居動物才會對長輩有撫養之心,其它都是由他們自生自滅終此一生!說起這個問題也是挺無語的,我們常常罵人時都會說狼心狗肺,恰恰相反狼和狗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動物,它們不但懂得感恩還懂得給自己的父母養老,類似會為父母養老的動物還有大象之類的群居動物。
  • 杭州老人的「群居觀」
    時代更迭,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活出自己的精彩,「夕陽紅」已不只是一瞬間的燦爛。新消費的背景下,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面臨迭代,一個超級養老市場正在形成,一幅生機勃勃的杭城「銀髮經濟」圖鑑正在鋪開。在哪兒養老,誰來養老,老了該做點什麼?我們選取了若干事例,奉上本組系列報導,與讀者共同觀察新一代銀髮群體的嶄新「夕陽紅」。當你老了,頭髮白了,誰陪你在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 首創深耕養老生態鏈「首創」智慧養老社區
    養老行業歷經十年發展,所謂生活方式升級,如何完成新舊迭代?從建築語言、空間表述到服務內容、 生活享受,如何定義中國當代長者幸福生活?11月26日,「共享幸福生活—創新養老社區發展論壇」正式啟幕,首創置業與遠洋地產攜手共創的「椿萱茂·和園長者社區」正式面世。
  • 60歲以後,要有多少存款才夠養老?
    以從前多數人心中重男輕女的舊社會觀念來說,這種現象可以流於表面,其中原因多數源自於「養兒為防老」這種養老憂慮。但從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養兒防老似乎成了人們口中的笑談,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物價,讓多數人感覺到壓力很大。且不提養老問題,現如今「啃老」這種現象,在社會上也極為普遍。
  • 集體生活影響腦 群居蝗蟲變大頭
    科學家發現,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比前者大許多。然而根據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居然也比前者大許多,這說明群體生活方式會對生物的腦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沙漠蝗蟲平時喜歡單獨生活,但有時也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 未來健康建築雛形已現,將迅速崛起!
    此時的城市逐漸開始擺脫「工業附庸」的地位,自身具備了一套內在性原則,開始回歸生活,回歸到本地社群的屬性,一切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都是城市需要:美食、酒吧、品茶、咖啡館、畫廊、公園、學校、博物館、俱樂部、沙龍等舒適性設施、活動與服務,這些元素組合形成豐富且多樣的場景,賦予城市生活以體驗、價值、意義與情感共鳴,城市空間的營造所呈現出的生活邏輯變得越來越重要。
  • 土撥鼠的群居生活與習性,土撥鼠群居的根源
    土撥鼠的群居生活從冬眠開始。所有14種土撥鼠都生活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冬季無法獲得食物的多山地帶。天氣良好的時候,它們會儘量增加體內的脂肪,以度過可能持續9個月的冬眠期。有些種類,包括勘察加土撥鼠、長尾土撥鼠以及中亞土撥鼠,其生活環境是如此嚴酷,以至於出現在地面之前,它們便開始交配、懷孕及產崽。活動的時候,土撥鼠能量的消耗率是冬眠時期的8~15倍。為了滿足這麼巨大的能量需求,它們在體內會儲存大量的脂肪——中亞土撥鼠體內脂肪佔體重的30%。歐山土撥鼠佔到53%。體型越大儲存的脂肪越多,相對於小些的種類來說,消耗得越慢。
  • 未來智慧生活什麼樣?在這裡尋找答案→
    未來的智慧生活會是什麼模樣?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四足機器人:整個展館最靚的「崽」   踱步、搖擺、伏地挺身……在中國電科展臺上,一隻紅黑相間的「機器狗」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拍照。這是由瑞士ANYbotics公司和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ANYmal四足機器人。
  • 流浪貓咪豪橫的群居生活
    我看到大多的流浪貓體態都比較胖,臉大腰粗,生活條件還是很不錯的。食物的供給食物一般都來自是小區居民,有好吃的話一定會想著給樓下貓咪送一些,喜歡貓咪的人比較多,所以,他們會不斷地去投食貓糧、貓罐頭、火腿腸、水、肉等等,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流浪貓們聚集在了一起,貓咪發胖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小區的流浪貓們看著可憐,其實他們吃得還挺豐富的呢。
  • 「高原精靈」藏羚羊 迎來「群居」生活
    每年的11月至12月是藏羚羊的交配期,在這一時期,「分居」半年之久的雌雄藏羚羊從各自生活區域遷徙數百公裡,聚集到冬季交配地,開始「群居」生活。據悉,近年來,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現恢復趨勢。其中,藏羚羊由保護前的6萬多隻已恢復到現在的15萬多隻。
  • 2017全球養老指數發布:哪個國家的退休老人生活最好?
    該報告起始於2012年,以全世界43個國家為調研對象,指數的計算基於四大標準,分別是健康服務、物質福利、養老財政和生活質量。基於這四個標準,每個國家都獲得一個介於1%至100%之間的綜合比率指數,代表該國退休老人的生活水平。
  • 深度:一文看懂養老機器人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1.從1960年代開啟的養老機器人發展浪潮  養老服務機器人的起始時間要追溯到20世紀下半葉,最早是從醫療、軍事、工業等領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各研究機構開始察覺到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求都可以通過機器人解決,才開始在老年人群的需求上逐漸聚焦。
  • 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時間:2020-11-27 18:31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 突然對某個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竟然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感覺並不陌生。 「咦?好奇怪啊,這個場景,我好像在哪見過」、「明明第一次見面,這個人卻感覺好熟悉啊」這些話,你一定曾默默對自己說過,那一刻,也會覺得驚訝或神秘。 但其實,你突然對第一次見面的某個人,對正在做的某件事,對第一次去的某個地方,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 巴基斯坦唯一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近日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在他們多年的努力下,35歲的斯裡蘭卡公象卡萬終於可以前往條件更好的柬埔寨「養老」。《曼谷郵報》25日報導稱,卡萬一直生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的馬拉哈扎動物園,因常年疏於照料,卡萬體重超標卻營養不良,不僅飽受心理疾病折磨,腳趾甲也因長期踩踏不合適的地板而破裂。此外,在伊斯蘭瑪巴德高達40℃的酷暑裡,卡萬也未得到任何保護措施。
  • 虛擬管家、「智慧」養老 涼州區老年人生活越來越豐富!
    中心利用呼叫平臺和功能設置,採用信息化、網格化、「網際網路+」的創新型智慧養老集群式雲服務模式,為涼州區符合條件的城鄉老人提供在家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健康管理、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全方位、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 除了「網紅」水錶,上海還有這些智能養老利器
    近日,上海智慧養老走紅網絡。在日前公布的《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進一步明確「積極推進智慧養老。」同時,《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也對發展智慧養老提出了系統要求。上海智慧養老建設已取得怎樣的進展?今後還有怎樣的規劃?
  • ...生物群又現新物種 群居喇叭蟲揭示5.18億年前就有體內共生關係
    原標題:澄江生物群又現新物種 群居喇叭蟲揭示5.18億年前就有體內共生關係 古蟲以及共生在其內表面的群居喇叭蟲 楔形古蟲(左)與長方形古蟲(右)手繪復原圖,顯示前體殼內表面被群居喇叭蟲汙染。寒武紀早期後生動物的輻射演化構建了最早的、以現生動物門類為主的海洋生態系統。以前各項研究認為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可能不高,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捕食、表共生(如腕足動物固著生長在彼此的硬殼上)等為主。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