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原創首發。未經本號許可,謝絕轉載。
核心觀點:在不遠的將來,養老的主流場景將是群居,這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這個過程不會太久,十年之內,這種改變就會全面到來。
一點也不用驚訝,大概率的灰犀牛遲早會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演化,每天都在上演,相應的人類活動與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有時潛移默化、細水長流,有時驚天動地、劃時代變革,無論哪一種改變,其實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區別只在輕重緩急。
這樣的例子俯首皆是,比如人的社交隔離。今年突發疫情,人人都戴口罩。早些年,開始監測PM2.5數據以前,誰能想到戴口罩會是每天的常態?今年以前,誰又會想到人與人之間要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同樣的,我們想過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嗎?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的改變,姑且不說人類是否逃離地球,恐怕人人都生存在隔離倉裡,在可移動的狹小密閉空間內,獲得潔淨的空氣和給養。到那時,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將是最大的奢侈品,再回味今天的無隔離社交,是何等的幸福。
人類活動改變了自然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活動。同時,人類也在不停地改變社會運行模式,以適應自身和環境的變化。
人口結構的變化,就是推動社會運行模式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常說,老齡社會是一隻碩大的灰犀牛,如今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昨天(6月19日),媒體公開報導了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報告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在此之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
拋開這些數字,我們已經在實際生活環境中能夠感受到身邊老年人比重的增加,比如在公交車、菜市場、銀行、休閒娛樂場所等。人口結構的變化,顯然帶來了社會運行模式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率先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銀髮勞動者」就是典型的社會運行變化的代表。比如近鄰日本,公務員70歲退休,對企業也鼓勵將退休年齡定在70歲。計程車、外賣、餐廳、商業網點,老年服務者身影比比皆是,而在傳統模式裡,70歲當然是頤養天年的時候。在我國,「銀髮經濟」已經成了新風口,也是未來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社會模式的改變,一定會帶動生活方式的變化。按照預測, 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5億人,佔人口總數約1/3,從現在起到未來30年,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口流動聚集的趨勢和生存方式一定會發生質變。
如今,已經有兩大現象顯示,未來主流的養老場景是群居生活。
一種現象是自然群居,筆者將其定義為自然形成的養老住區。
現在的城市社區已經顯露出相同或相近年齡段人群聚居的端倪。地段、樓齡、周邊配套等基本指標,賦予了社區差異化的特色,也明示了聚居人群的年齡符號。比如,圍繞著配套學校的新建小區,在社區裡面,年輕家庭居多,婚齡、育齡年輕人,幼齡、學齡兒童為居住主流人群,社區周邊布滿了校外培訓機構和教育資源。在社區內,甚至常見孩童成群嬉戲的場景,一度會讓老年人回憶起自己的孩提時代,產生時空錯覺。不過兩者也有顯著區別:遊戲的內容與工具不同,是否有監護人在場也完全不同。
同樣的,一些老齡人口聚居的社區也日漸形成。在一些曾經人口密度較大、樓齡較長的社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結構發生改變,年輕人逐漸結婚搬離,老年人的比重不斷提升。社區配套建設也逐步向為老年人服務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社區周邊,傳統小賣店、理髮店、大眾浴池、藥店、中醫保健場所林立。人口特徵和服務配套會形成聚集效應和擠出效應,新入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搬離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在這裡,久違了的老街坊式生活場景也令人非常眼熟。這樣的小區,自然形成了老年家庭群居的現象,會在不知不覺中演化為實質性的養老住區。
這是一條從普通混居社區,發展為老齡化社區,直至演化為養老住區的路徑。在這個演化過程,有兩個要素非常重要,一個是老年人聚集,一個是為老服務聚集,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細心的讀者朋友,如果住在城市,可以很容易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發現這類典型社區。而在農村,人口的空心化持續演化,一座座老人村落,不正是更廣闊背景下典型的養老住區嗎?
第二種現象是定向群居,筆者把它定義為專業化養老社區,近年,這一類社區的開發建設漸成趨勢。
與自然形成的養老住區不同,專業化養老社區順應老齡趨勢,主動而為,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專門為老年人養老建設集居住與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社區。這一類社區在規劃和配套建設上就有了明顯優勢。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徵:房屋標準化程度高,面積普遍為中小戶型、以小戶型公寓為主,適老化設施相對齊全,餐飲、家政、照護、醫療等配套比較專業和豐富。不過,這一類社區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還不夠成熟,也不夠均衡,目前以高端住區為主,多數價格不夠親民。不過,它發展空間很大,接地氣是遲早的事。
定向群居還有一類典型代表,就是傳統養老院。養老院有典型的時代特色,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它是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筆者以為,傳統養老院是一種過渡期產品,未來會被社區照料和差異化養老社區所取代。這是後話,以後我們再討論。
了解未來的養老趨勢,對提前做好老年規劃非常重要。下一期和大家科普一下,介紹現在的養老居住和服務模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頂部點擊關注本號(幸福老年規劃師),並且收藏本文,這樣保證你需要的內容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