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9
人類喜歡尋根究底,我是人類的一員,自然也不例外,於是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創世說。我的創世說源於現實宇宙和《元素周期表》的分析,僅供參考。
《元素周期表》的基礎是地球元素,也是我們公認的元素,相信大家沒有疑問。元素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組成,相信大家也沒有疑問,這樣我們就有了討論的基礎。
《元素周期表》有七個周期的元素,第一周期的元素只有「氫」、「氦」兩種,卻概括了質子、中子結合的五種基本形式,也是宇宙射線的基本成分,說明可以在外太空環境形成,屬於太空元素,一般隕石和小行星由它們形成,這是星球的冰球階段。
再來分析核外電子現象。
首先我們發現核外電子數目等於核內質子數目,等於元素序號,說明元素形成具有承前啟後的可能。其次我們發現核外電子構型具有規律性,也就是元素形成具有規律性,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依次演變的。深入分析,我們還會發現宇宙中可能存在正反兩種元素:核外負電子為正元素,核外正電子就為反元素,二者可能相互排斥,所以我們沒有發現二者結合的物質形態,化合物形態也沒有。
那麼,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有元素形成的夸克理論和光子聚變理論,我是後者的創立者,只負責闡述後者,前者有許多專著,就不用我贅述了。
我的分析從燃燒現象開始。
一般認為燃燒現象屬於分子振動,是一種氧化現象,我認為屬於核裂變,是光合作用的逆過程。當然,不是所有元素都能燃燒,反映了元素的穩定性。沒有元素的穩定性,就沒有宇宙的穩定性。
現在需要分析光子結構了。
從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看,光子可能由正負電子組成,可以釋放一個負電子,轉化為正電子,不能解釋核外電子現象,於是我想到了偏電荷光子存在的可能性:兩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組成偏正電荷光子;兩個負電子、一個正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它們各自擁有核外電子組成正反光子;正負偏電荷光子相互糾纏組成巨光子。雙子星系和單核星系的存在可以為偏電荷光子的存在提供佐證,光子在磁場中的表現應該可以證明偏電荷光子的存在,只是我沒有相應條件進行證明。
某教科書介紹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不能解釋質子的核外電子現象。經過計算我認為質子由一個正反光子和305個巨光子組成,中子由306個巨光子組成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質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4倍,中子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相對合理,質子的離子形態與中子形態相差一個偏電荷光子。
元素的光子聚變說可以合理解釋質能定律,否定「聚變能」。
初始宇宙是什麼樣子我不清楚,至少不會是一個奇點,因為物質有正反之分,電子有正負之別,任何作用力都有一定的範圍,不可能全部宇宙物質聚集到一起,一定範圍的聚集還是可能的。所以,初始星球、星系可能是正反物質類似光子形態的對偶聚集,初始元素可能只有第一周期元素。
根據元素的光子聚變說,核聚變是吸熱反應,核裂變才能是放熱反應,外太空的寒冷源於星球、星系的形成,星球內部的溫度變化也與光子在電子和原子之間的形態轉化有關。
由於外太空的寒冷,初始星球只能是冰球。
但是,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可能是客觀規律,所以才有正負電子、光子、原子、星球、星系的對偶形成,這種對偶形成必然產生對偶磁場和正負電荷的交流,形成電磁作用力,三者成為基本物理作用力。共同的物質基礎才能形成共同的基本物理作用力。
正反物質的對偶聚集包括正反光子和正負偏電荷光子的對偶聚集,星際磁場和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也會產生新的光子,冰球可能因此轉化為氣體星球,達到臨界點發生核裂變,也就是超新星的爆發。超新星的爆發類似氫彈爆炸,產生擴張力和壓縮力,完成元素重組,轉化為擁有巖石圈的金屬星球,這就是初始星球的演化過程。
分析《元素周期表》,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第二周期元素就是大氣層元素,第三周期元素可能是地殼和軟流層元素,第四、第五周期元素是上下地幔元素,第六、第七周期元素可能是地核元素。前五周期元素可能通過連續核聚變形成,第六周期開始原子結構發生「跳躍式」改變,出現了中間32個質子的層次。據此,可能形成星球內部不同的對偶層次,對偶產生星系。星系內部的星際關係不是星球關係,而是層次對偶關係:不是整個地球對偶整個太陽形成,而是地球的第一對偶層次,包括大氣層、地殼、軟流層、上下地幔對偶太陽的倒數第三對偶層次形成和交流正負電荷,組成共同磁場。地核分裂於原始層次,對偶產生月球,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
地球形成以後,至少經歷了金星、水星誕生產生的兩次超新星爆發帶來的「瘋長」,所以表面破爛不堪。由於銀河系所有二級星系同期形成,子系統也同期形成,超新星爆發帶有周期性、同期性的特點,帶來宇宙中的光子分布、電子分布的非均衡,氣候變化和星球、星系成長速度的不均衡。所以,研究氣候變化不能拘泥於星球自身,還要考慮宏觀宇宙環境,包括星際關係。
本文主要闡述星球的初始演變過程,所以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