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場村食用菌生產大棚鳥瞰。
久場村村民郝青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高寨,地如其名。
村落擠在高高的山上,封閉而孤單。這個開陽縣最偏遠的鄉,8個行政村中,6個是國家級貧困村,2個是省級貧困村。
大山,千年橫亙。貧困,枷鎖難去。
時間來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山還是那座山,鄉卻已不是那個鄉。兜兜轉轉的盤山路旁,陡生出一排排大棚;祖祖輩輩種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主糧,換做金絲皇菊、辣椒、葡萄、八月瓜、艾草等琳琅滿目的「奼紫嫣紅」。
是誰,點燃了火種?是誰,讓「那隻蝴蝶」扇動了翅膀?
2020年11月17日,原本窮中之窮、困中之困的高寨鄉久場村裡,一堂主題為「食用菌種植」的培訓課正在鄉村夜校裡進行。臺上,是農技專家特意放慢語速的悉心教授,臺下,是一雙雙如饑似渴、閃亮著求知光亮的眼睛。
故事,正好從這裡說起。
志氣之變: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下午2點,久場村楊家寨組村民李群,從食用菌種植基地請假趕回家中,帶上筆和小本,便匆匆趕往位於村委會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
儘管距離開課還有段時間,但生怕錯過的李群一路上不停小跑,第一個趕到夜校,靜靜等待開課。
這是貴陽目前唯一的省級示範夜校,課程內容設置靈活,「有講優惠政策的,有講種養殖技術的,還有文明宣傳的。」李群說,開課時間也「隨行就市」,「農忙時就晚上開,平時有需要就加開,你像這個食用菌種植,現在正是關鍵時候,我們白天也上課。」
回想起三年前的首次夜校課,李群記憶猶新。
那是夜校正式開課的前一天。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動員大家上夜課,但是響應的村民並不多。李群笑道,不說別個,那時他自己思想上也有點「懶」。「過久了在田土上靠天吃飯的日子,有農活就忙起,沒農活就在家休息,一年到頭夠吃就行,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富不起來,自己能有什麼辦法?」
「村裡馬上就要開始上夜校課,你去聽聽,看看能有些啥收穫。」
「什麼夜校課,有啥好聽的,能有什麼用?簡直浪費時間,還不如在家帶娃!」
「老師們是來講脫貧的好政策,是教你們脫貧的正兒八經的技術。你還年輕,學到了技術,還怕以後富不起來嗎?」
在村幹部苦口婆心地勸說下,李群最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夜校。「反正離家近,不如去湊個熱鬧。」
2017年10月25日,久場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正式開辦。這一村民眼中的「新鮮玩意」,瞄準了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以「志智雙扶」為主線,著眼於產業帶動、技能提升、政策宣講、知識普及,力求通過精神補「鈣」,激發當地群眾的內生動力,鼓舞群眾脫貧致富的士氣和信心。
「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確實好,我們再不能甘心過窮日子了,絕不能拖後腿!」「原來,地裡不是只能種水稻、種苞谷,靠發展產業也能致富……」上了第一堂課,李群受益匪淺,一下子喜歡上了夜校。
往後,李群只要有空就來夜校,政策、技術樣樣都聽,還認真做好筆記,想著總有一天會用得上。夜校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主動當起學員……
扶貧先扶志。如何讓群眾擺脫思想上的貧困,是脫貧攻堅關鍵的一環,這也是夜校開設的目的所在。
「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志氣、有拼勁的,但也有一些人『安貧樂道』,認為『窮有窮快活,富有富煩惱』,有的人也缺乏信心,還有的人『等著別人送小康』……這些成了少數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必須克服的攔路石。」久場村黨支部書記劉勇說。
針對群眾發展信心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等問題,脫貧攻堅夜校狠抓群眾文化素質提升和思想觀念轉變。考慮到部分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一知半解的實際情況,夜校「流動」起來,進組入戶向群眾詳細講解「兩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等相關政策,提升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
夜校還專門組織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到縣內外產業發展較好的村進行現場觀摩學習,眼見為實,開拓了大家的眼界,激發了大家發展特色產業的動力。
李群的觀念變了,眼光也長遠起來。家裡的地流轉給了食用菌種植基地,自己當起了產業工人,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現在大夥幹起事來,可是雄赳赳、氣昂昂。」
夜校的一堂堂課,把脫貧攻堅的志氣、信心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引導他們樹立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精氣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智力之變:
富了「腦袋」富「口袋」
「菌棒是用什麼來做的?有木屑,也有石膏。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乾淨,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臺上,來自貴州藍阿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常俊方,正詳細講解著食用菌的種植要點。
臺下,34歲的郝青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做筆記。對於郝青來說,夜校的這節課可謂恰逢其時,她聽得格外專注。「現在的工作正好需要用到這個技術,我必須把這些細節記好了,回頭自己掌握熟練了還要教給別人。」
時至今日,郝青依舊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會靠技術吃飯的「上班族」。
「這個偏遠的窮地方,能有什麼發展?自己什麼也不會,怎麼可能富起來?」自從嫁到久場村,郝青就做好了「過一輩子苦日子」的心理準備。
過去,郝青一家靠著傳統種植業為生,田少人多,靠著不到2畝的稻田只能填飽肚子,農閒時就在周邊打點零工,多年過去了,生活一直都過得緊緊巴巴。郝青不是沒有想過要做出一些改變,當看到電視上的產業脫貧故事時她也很動容,但是轉念一想,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能做什麼?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變化接踵而至。
去年10月,村裡引進企業發展食用菌產業,種植基地就位於離郝青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食用菌基地建成後,夜校很快組織了食用菌種植技術的系列培訓,為村民實現就業鋪路。聽到消息後的郝青毫不猶豫,立即趕去報了名。
初學到種植技術的郝青,很快成為了該基地的首批工人。憑著在夜校學來的技術要領,以及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郝青靠著踏實肯幹,漸漸成長為基地的技術骨幹。
「前不久,公司提拔我當管理人員,還給我漲了工資。現在靠技術吃飯,過上了在家門口上班的好日子,再不不用守著田土過苦日子了,而且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是越來越有滋味。」郝青有些動容。
腦袋「富」了,口袋才能一直「富」下去。
針對部分群眾缺乏脫貧致富的「門道」,不懂該做什麼,不知該如何做的問題,久場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結合當地產業需要,按需「下單」,有針對性、分層分類地開展致富知識和技能培訓,讓群眾在產業發展實踐中長見識、強本領,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應,增強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
自開課以來,夜校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起來,持續開展「農業實用技術進田間」活動,結合久場村發展的食用菌、哈密瓜、勞保手套、獼猴桃及冷鏈蔬菜等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全力提升貧困戶自我脫貧、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潛能。
如今,郝青家的月收入已達到8000元,不久前剛買了小汽車,全家人正在全力為修新房的目標而努力。比起以前的生活,現在多了些忙碌和辛苦,但郝青一點也不想偷懶。她說:「這樣的日子才有奔頭!」
產業之變:
「一堂課」帶來「多業興」
「我們的食用菌基地接下來還要繼續擴大規模,大家要積極動起來,認真學習技術,全力支持我們的產業發展。」夜校課堂上,劉勇對村民說。
在他眼中,沒有什麼比把村裡的產業做大做強更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全村人的增收致富。而這所夜校,就是全村產業發展的精神動力策源地。
脫貧攻堅夜校,攪活了一池春水。
從2018年的食用菌養殖「初體驗」,到2019年的外出考察、引進人才、村企合作,久場村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將原有的兩個食用菌出菇棚發展成為現在集菌棒生產車間、接種棚、養菌棚、出菇棚、冷庫為一體的佔地百畝的食用菌基地。
在夜校的智力支持下,食用菌種植基地發展快速,成效顯著——
目前已建成20000平方米的種植大棚,年產30食用菌多萬棒,預計大棚全部建好後年產110萬棒,已實現銷售收入150萬元,銷售市場覆蓋廣州、重慶等地;帶動固定就業80人,帶動臨時就業數千人次,村民務工收入年平均20000餘元;基地還利益聯結全村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分紅。
如今,久場村產業遍地開花,引領群眾脫貧致富、創業增收——葡萄種植面達200畝、茶葉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30多畝……全村產業覆蓋率達到100%,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11月全部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1800元,今年預計達到14000元。
如今,久場村舊貌換新顏,青瓦屋,白泥牆,桑麻映日,榆柳成行。一個個黑色的食用菌生產大棚錯落排列,一幢幢新建的樓房,在遠處青翠高山的襯託下,構成了一幅產業興旺的新農村圖景……久場村這個曾經的「特別困難村」,蝶變為遠近聞名的「蘑菇村」。
久場之變,濃縮著高寨之變。
作為開陽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高寨鄉,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高寨鄉按照「因地制宜、長短結合、多元培育」的發展模式,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促進特色產業規模化,勾勒出全鄉「一村一品」輪廓。
盆景產業、高效精品農業穩步壯大,冷涼蔬菜產業陸續見效,獼猴桃、八月瓜、水晶葡萄長勢良好;「五千」產業——1000萬棒食用菌、1000畝辣椒、1000畝黃花菜、1000畝金絲黃菊、1000畝艾草已成規模……以產業作支撐,2019年10月,全鄉57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高寨鄉從「高貧寨」邁向「致富寨」。
「我們將繼續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圍繞『農旅文』一體的發展道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思考謀劃,持續增強產業『造血』功能,進一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品牌競爭力,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穩步邁向鄉村振興。」高寨鄉黨委書記黃健說。(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佘崇忠 張可 佘佐傑 樊榮/文 鄭雄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