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鄉村夜校激起的「蝴蝶效應」

2020-12-06 金臺資訊

久場村食用菌生產大棚鳥瞰。

久場村村民郝青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高寨,地如其名。

村落擠在高高的山上,封閉而孤單。這個開陽縣最偏遠的鄉,8個行政村中,6個是國家級貧困村,2個是省級貧困村。

大山,千年橫亙。貧困,枷鎖難去。

時間來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山還是那座山,鄉卻已不是那個鄉。兜兜轉轉的盤山路旁,陡生出一排排大棚;祖祖輩輩種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主糧,換做金絲皇菊、辣椒、葡萄、八月瓜、艾草等琳琅滿目的「奼紫嫣紅」。

是誰,點燃了火種?是誰,讓「那隻蝴蝶」扇動了翅膀?

2020年11月17日,原本窮中之窮、困中之困的高寨鄉久場村裡,一堂主題為「食用菌種植」的培訓課正在鄉村夜校裡進行。臺上,是農技專家特意放慢語速的悉心教授,臺下,是一雙雙如饑似渴、閃亮著求知光亮的眼睛。

故事,正好從這裡說起。

志氣之變: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下午2點,久場村楊家寨組村民李群,從食用菌種植基地請假趕回家中,帶上筆和小本,便匆匆趕往位於村委會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

儘管距離開課還有段時間,但生怕錯過的李群一路上不停小跑,第一個趕到夜校,靜靜等待開課。

這是貴陽目前唯一的省級示範夜校,課程內容設置靈活,「有講優惠政策的,有講種養殖技術的,還有文明宣傳的。」李群說,開課時間也「隨行就市」,「農忙時就晚上開,平時有需要就加開,你像這個食用菌種植,現在正是關鍵時候,我們白天也上課。」

回想起三年前的首次夜校課,李群記憶猶新。

那是夜校正式開課的前一天。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動員大家上夜課,但是響應的村民並不多。李群笑道,不說別個,那時他自己思想上也有點「懶」。「過久了在田土上靠天吃飯的日子,有農活就忙起,沒農活就在家休息,一年到頭夠吃就行,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富不起來,自己能有什麼辦法?」

「村裡馬上就要開始上夜校課,你去聽聽,看看能有些啥收穫。」

「什麼夜校課,有啥好聽的,能有什麼用?簡直浪費時間,還不如在家帶娃!」

「老師們是來講脫貧的好政策,是教你們脫貧的正兒八經的技術。你還年輕,學到了技術,還怕以後富不起來嗎?」

在村幹部苦口婆心地勸說下,李群最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夜校。「反正離家近,不如去湊個熱鬧。」

2017年10月25日,久場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正式開辦。這一村民眼中的「新鮮玩意」,瞄準了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以「志智雙扶」為主線,著眼於產業帶動、技能提升、政策宣講、知識普及,力求通過精神補「鈣」,激發當地群眾的內生動力,鼓舞群眾脫貧致富的士氣和信心。

「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確實好,我們再不能甘心過窮日子了,絕不能拖後腿!」「原來,地裡不是只能種水稻、種苞谷,靠發展產業也能致富……」上了第一堂課,李群受益匪淺,一下子喜歡上了夜校。

往後,李群只要有空就來夜校,政策、技術樣樣都聽,還認真做好筆記,想著總有一天會用得上。夜校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主動當起學員……

扶貧先扶志。如何讓群眾擺脫思想上的貧困,是脫貧攻堅關鍵的一環,這也是夜校開設的目的所在。

「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志氣、有拼勁的,但也有一些人『安貧樂道』,認為『窮有窮快活,富有富煩惱』,有的人也缺乏信心,還有的人『等著別人送小康』……這些成了少數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必須克服的攔路石。」久場村黨支部書記劉勇說。

針對群眾發展信心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等問題,脫貧攻堅夜校狠抓群眾文化素質提升和思想觀念轉變。考慮到部分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一知半解的實際情況,夜校「流動」起來,進組入戶向群眾詳細講解「兩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等相關政策,提升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

夜校還專門組織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到縣內外產業發展較好的村進行現場觀摩學習,眼見為實,開拓了大家的眼界,激發了大家發展特色產業的動力。

李群的觀念變了,眼光也長遠起來。家裡的地流轉給了食用菌種植基地,自己當起了產業工人,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現在大夥幹起事來,可是雄赳赳、氣昂昂。」

夜校的一堂堂課,把脫貧攻堅的志氣、信心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引導他們樹立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精氣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智力之變:

富了「腦袋」富「口袋」

「菌棒是用什麼來做的?有木屑,也有石膏。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乾淨,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臺上,來自貴州藍阿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常俊方,正詳細講解著食用菌的種植要點。

臺下,34歲的郝青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做筆記。對於郝青來說,夜校的這節課可謂恰逢其時,她聽得格外專注。「現在的工作正好需要用到這個技術,我必須把這些細節記好了,回頭自己掌握熟練了還要教給別人。」

時至今日,郝青依舊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會靠技術吃飯的「上班族」。

「這個偏遠的窮地方,能有什麼發展?自己什麼也不會,怎麼可能富起來?」自從嫁到久場村,郝青就做好了「過一輩子苦日子」的心理準備。

過去,郝青一家靠著傳統種植業為生,田少人多,靠著不到2畝的稻田只能填飽肚子,農閒時就在周邊打點零工,多年過去了,生活一直都過得緊緊巴巴。郝青不是沒有想過要做出一些改變,當看到電視上的產業脫貧故事時她也很動容,但是轉念一想,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能做什麼?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變化接踵而至。

去年10月,村裡引進企業發展食用菌產業,種植基地就位於離郝青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食用菌基地建成後,夜校很快組織了食用菌種植技術的系列培訓,為村民實現就業鋪路。聽到消息後的郝青毫不猶豫,立即趕去報了名。

初學到種植技術的郝青,很快成為了該基地的首批工人。憑著在夜校學來的技術要領,以及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郝青靠著踏實肯幹,漸漸成長為基地的技術骨幹。

「前不久,公司提拔我當管理人員,還給我漲了工資。現在靠技術吃飯,過上了在家門口上班的好日子,再不不用守著田土過苦日子了,而且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是越來越有滋味。」郝青有些動容。

腦袋「富」了,口袋才能一直「富」下去。

針對部分群眾缺乏脫貧致富的「門道」,不懂該做什麼,不知該如何做的問題,久場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結合當地產業需要,按需「下單」,有針對性、分層分類地開展致富知識和技能培訓,讓群眾在產業發展實踐中長見識、強本領,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應,增強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

自開課以來,夜校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起來,持續開展「農業實用技術進田間」活動,結合久場村發展的食用菌、哈密瓜、勞保手套、獼猴桃及冷鏈蔬菜等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全力提升貧困戶自我脫貧、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潛能。

如今,郝青家的月收入已達到8000元,不久前剛買了小汽車,全家人正在全力為修新房的目標而努力。比起以前的生活,現在多了些忙碌和辛苦,但郝青一點也不想偷懶。她說:「這樣的日子才有奔頭!」

產業之變:

「一堂課」帶來「多業興」

「我們的食用菌基地接下來還要繼續擴大規模,大家要積極動起來,認真學習技術,全力支持我們的產業發展。」夜校課堂上,劉勇對村民說。

在他眼中,沒有什麼比把村裡的產業做大做強更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全村人的增收致富。而這所夜校,就是全村產業發展的精神動力策源地。

脫貧攻堅夜校,攪活了一池春水。

從2018年的食用菌養殖「初體驗」,到2019年的外出考察、引進人才、村企合作,久場村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將原有的兩個食用菌出菇棚發展成為現在集菌棒生產車間、接種棚、養菌棚、出菇棚、冷庫為一體的佔地百畝的食用菌基地。

在夜校的智力支持下,食用菌種植基地發展快速,成效顯著——

目前已建成20000平方米的種植大棚,年產30食用菌多萬棒,預計大棚全部建好後年產110萬棒,已實現銷售收入150萬元,銷售市場覆蓋廣州、重慶等地;帶動固定就業80人,帶動臨時就業數千人次,村民務工收入年平均20000餘元;基地還利益聯結全村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底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分紅。

如今,久場村產業遍地開花,引領群眾脫貧致富、創業增收——葡萄種植面達200畝、茶葉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30多畝……全村產業覆蓋率達到100%,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11月全部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1800元,今年預計達到14000元。

如今,久場村舊貌換新顏,青瓦屋,白泥牆,桑麻映日,榆柳成行。一個個黑色的食用菌生產大棚錯落排列,一幢幢新建的樓房,在遠處青翠高山的襯託下,構成了一幅產業興旺的新農村圖景……久場村這個曾經的「特別困難村」,蝶變為遠近聞名的「蘑菇村」。

久場之變,濃縮著高寨之變。

作為開陽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高寨鄉,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高寨鄉按照「因地制宜、長短結合、多元培育」的發展模式,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促進特色產業規模化,勾勒出全鄉「一村一品」輪廓。

盆景產業、高效精品農業穩步壯大,冷涼蔬菜產業陸續見效,獼猴桃、八月瓜、水晶葡萄長勢良好;「五千」產業——1000萬棒食用菌、1000畝辣椒、1000畝黃花菜、1000畝金絲黃菊、1000畝艾草已成規模……以產業作支撐,2019年10月,全鄉57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高寨鄉從「高貧寨」邁向「致富寨」。

「我們將繼續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圍繞『農旅文』一體的發展道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思考謀劃,持續增強產業『造血』功能,進一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品牌競爭力,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穩步邁向鄉村振興。」高寨鄉黨委書記黃健說。(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佘崇忠 張可 佘佐傑 樊榮/文 鄭雄增/圖)

相關焦點

  •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深觀察)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雲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2021年元旦小長假,在越聲清韻中,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連續上演了三晚新版越劇《梁祝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大約自70年代以來,混沌理論就成為了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當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所著的《混沌的本質》突然風摩世界。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
  •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告訴你生活背後的蝴蝶效應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這一切,也許是我們小時候無意間的一個決定就已經註定了。這是電影《蝴蝶效應》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學子論文]微博「蝴蝶效應」的勃發與流變
    「蝴蝶效應」理論於1963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最初用於氣象研究,被表述為「一個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①指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 解讀「蝴蝶效應」
    相信提起「蝴蝶效應」每個人都不會那麼陌生,多多少少有些認知。但你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嗎?下面我為大家解讀一下。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蝴蝶效應是在可預測性的背景下提出的,實際上,最初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是海鷗翅膀,而不是蝴蝶翅膀,可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蝴蝶效應是由菲爾·梅裡萊斯博士提出的,該術語被愛德華·洛倫茲在談話中引用,並在196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以蝴蝶效應作為標題。
  •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蝴蝶由於你的一個噴嚏,使氣流發生強運動,通過氣流之間力的作用,最終使美國的一朵雲達到了降水的條件,由於你的一個噴嚏,使美國降了一場雨!而沒有你的噴嚏,那個雲的運動也是一定的,降水就不可能了。下雨所謂蝴蝶效應,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蝴蝶在太平洋那邊扇了下翅膀,另一邊可能因此颳起颱風。颱風1颱風2蝴蝶效應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由埃裡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執導,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約翰·派屈克·阿梅多利、傑斯·詹姆斯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巾幗夜校」持續開展
    自「巾幗夜校」開班以來,熱堆村將「巾幗夜校」作為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的重要載體,以「巾幗夜校」為陣地,用喜聞樂見、易於接受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農牧民婦女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健康知識等,引導婦女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 「蝴蝶效應」是如何被誤解的?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個詩意化的比喻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應」。這句話很形象,以至於現在很多人一想到蝴蝶效應就能想出很多典故,比如有人認為砸中牛頓的那個蘋果就是扇動近代科學起步的蝴蝶,有人認為一顆鐵釘的缺失導致了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的戰敗。中國古代很多諺語也被披上「蝴蝶效應」的外衣,比如:防微杜漸、風起於青萍之末。另外,再說一個暴露大家年齡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憑名字就很容易看出蝴蝶效應的印記。
  • 陝西太白縣:機關夜校提素質 凝心聚力促振興——鸚鴿鎮舉行機關...
    本網訊【記者 楊紅軍】為進一步改進機關幹部作風,激發鎮機關幹部幹事創業激情,提升思想境界、增長知識才幹、強化業務本領、提升履職能力,練就幹部「站起來能說、做下來能寫、走出去能幹」的本領,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高效能,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的幹部隊伍,為推進「四鎮」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持和能力保證,經太白縣鸚鴿鎮黨委研究,決定舉辦機關夜校
  • 祖母綠的「蝴蝶效應」一詞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你應該聽過這樣的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那麼你有沒有聽說過祖母綠裡也有名稱一樣的「蝴蝶效應」,此蝴蝶效應是彼蝴蝶效應嗎,讓我們往下看!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2004年好萊塢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人類認為蝴蝶效應具有神奇的效果,小規模的事件可以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甚至導致戰爭、核災難等……事實上,蝴蝶效應僅是一個氣象術語,源於半個世紀前,它實際是什麼對於多數人是很難理解的,我們來看看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如何分析蝴蝶效應的真實作用及意義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真正的「蝴蝶效應」和真的好看的《蝴蝶效應》
    後來洛倫茲正式發表演說,用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颶風的描述,說明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結果。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這就是蝴蝶效應。
  • 蝴蝶效應: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按照計劃做?細微變化帶來的影響
    聲明:本文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和書籍(若侵則刪),而本人非專業人士,所寫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會有錯漏,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謝謝!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蝴蝶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 「蝴蝶效應」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蝴蝶效應」這個詞,那「蝴蝶效應」是什麼呢?蝴蝶效應指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產生極大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他通過電腦進行「天氣預報」的模擬,發現如果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微調,得出的計算結果差別會非常大。這個概念被形象的表述為: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月前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打翅膀。「蝴蝶效應」這個名稱也就此誕生。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當然,「蝴蝶效應」主要還是關於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也是蝴蝶效應的真實反應。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3、蝴蝶效應的影響今天的企業,其命運同樣受「蝴蝶效應」的影響。消費者越來越相信感覺,所以品牌消費、購物環境、服務態度……這些無形的價值都會成為他們選擇的因素。
  • 何為蝴蝶效應?
    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飛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 「蝴蝶效應」也可稱「撞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 「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
    亞馬孫雨林的一隻蝴蝶振動兩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名詞,將類似「蝴蝶引起龍捲風」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用來比喻初始條件的一些小偏差會帶來結果的巨大改變,其他如馬蹄鐵掌上丟失了一個釘子,會讓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秋天一片飄落的桑葉,會點燃七國混戰的戰火等等,都是「蝴蝶效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