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極大與極小交叉 理論與手段同重

2020-12-03 中國數字科技館

觀看直播回放:https://www.cdstm.cn/subjects/kjgldkxk/kxkzb/kxlx/202010/t20201021_1036023.html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試圖用哲學解釋科學,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

自1978年訪問中國後,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首次面向中國公眾講述「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連線》欄目中指出,根本的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物理學家研究的『極小』就是大自然的最小尺度,比原子核還小更多,『極大』就是大自然的最大尺度,大到整個宇宙。」斯蒂文·溫伯格表示,「『極大』與『極小』的研究相互促進,共同支撐物理學家在終極目標中前進,以了解自然的最終定律。」

此外,在斯蒂文·溫伯格看來,基礎理論為科學家開展研究指明了方向,而實驗手段則是驗證理論的重要途徑。

基礎理論是指引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鬱受《科學連線》委託,不僅為中國公眾邀請了斯蒂文·溫伯格,還擔任了本期節目的科學顧問和嘉賓主持,並為斯蒂文·溫伯格的線上演講作即時翻譯。

根據斯蒂文·溫伯格的演講摘要,施鬱解讀道:「現代宇宙學指出,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此後還經歷了快速的爆漲階段。在宇宙剛誕生和極早期,宇宙中只有場和基本粒子,後來才形成原子和更大的物質,形成星系。所以,宇宙學和粒子物理是自然交叉的。」

在節目的對話環節,施鬱認為,物理世界中有些現象是基本定律的直接後果,比如行星軌道的形狀,而有些現象則出於偶然性,比如行星軌道的大小。他問斯蒂文·溫伯格如何看待目前的一些科學前沿問題。「了解什麼是定律,什麼是偶然,是很重要的。」斯蒂文·溫伯格表示。

對此,施鬱提出未來基本定律的兩種可能性,一是在未來有限的年限中發現基本的定律,此外再沒有更基本的定律被發現;二是隨著時間推移,又找到更基本的定律,從中推導出原本以為基本的定律。他問斯蒂文·溫伯格,哪種可能性更大。

斯蒂文·溫伯格表示:「沒人知道哪種可能性更大,最好假設存在最終的基本定律。因為如果不這樣,我們就不行動了。」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負責人高傑對此表示贊同,「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而從他們提出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假設到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通過實驗證實,經歷了50多年。由此可見,沒有理論的指導,我們的研究則漫無目的。」

實驗手段是途徑

在高傑看來,理論固然重要,但並非所提出的理論就一定正確,這需要通過實驗手段驗證,「只有理論,不通過實驗手段去驗證,科學研究就是『紙上談兵』,無法繼續發展。」

高傑解釋道:「目前人類所認識的宇宙分為三大部分:物質世界、暗物質和暗能量。宇宙中物質世界約佔4%,暗物質約佔23%,暗能量約佔73%。但是,到目前為止,暗物質和暗能量還停留在科學家的預測階段,還需通過實驗手段進行驗證。」

而研究暗物質等這些新問題則需要將微觀世界的粒子物理與描述宇觀世界的宇宙學相結合。因此,極大與極小的關係成為21世紀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的新特點。

「極大和極小聽起來是兩個極端,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這也是一種哲學問題,要大膽去思考和假設,但未來將假設變成科學知識,就需要理論和實驗驗證。」高傑說,「基礎研究猶如大樹的根,紮根越深,樹才能長的越好,因此,先進的實驗手段顯得極為重要。」

高傑認為,認識和探索世界是人類的天性和原始動力,物質科學研究是最基本的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研究不僅可以推動人類對科學本身的認識,在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通過帶動技術、企業、產業等,反過來還會推動其他方面的廣泛應用,使人類對科學的研究與生活本身更進一步。

在高傑看來,正因為人類的好奇心和原始驅動力,才促成了基礎研究、技術和社會的協同發展,並在此過程產生了眾多的「副產品」,「展望科學未來,必須回顧科學歷史,通過回顧歷史,才能更有勇氣突破科研過程中的困難。」

初心讓「冷板凳」不「冷」

實際上,雖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斯蒂文·溫伯格的科研路並非一帆風順。1954年,斯蒂文·溫伯格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攻讀研究生,自此開始了理論物理的研究生涯。

回首這60多年的科研歷程,斯蒂文·溫伯格見證了諸多理論被驗證,但他也坦言:「我科研生涯中的絕大部分是失敗經歷,但我依然很開心,因為哪怕只有一次很小機會的成功,都會讓所有的努力變得有價值,這是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高傑對此頗有同感,「做科研就像踢足球,全程的努力都在『臨門一腳進球成功』的喜悅中得到滿足,這就是科學體驗,充滿挑戰的同時也非常有趣。」

在高傑看來,真正的科學家的初心是純真的,非功利的,「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從提出到被證實歷經了一百年,但這期間,人類的思想沒有停止,科研的進程沒有中斷,更沒有因為一個理論沒有被驗證而使科學探索變得沒有意義。此外,引力波被發現的關鍵在於技術的發展,沒有發達的技術手段就無法完成科學驗證,這需要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發展的技術水平。」

對於科學家甘坐「冷板凳」的說法,高傑並不認同「冷板凳」的說法,「真正的科學家不會認為自己坐的是『冷板凳』,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和科研工作充滿了喜愛和熱情。」

「科學大廈就是由一塊塊的『磚頭』累積而來,也許後人就是站在前人搭建的基礎上繼續建造。」高傑表示:「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未來,我國科學家要更加考慮為科學,為人類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貢獻中國智慧。」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極大與極小交叉 理論與手段同重
    自1978年訪問中國後,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再次面向中國公眾講述「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連線》欄目中指出,根本的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 諾獎得主:極大與極小交叉理論與手段同重
    自1978年訪問中國後,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再次面向中國公眾講述「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連線》欄目中指出,根本的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 「極大」與「極小」|諾獎得主:根本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近日,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連線》欄目中講述了「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並指出根本的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物理學家研究的『極小』就是大自然的最小尺度,比原子核還小,『極大』就是大自然的最大尺度,大到整個宇宙。」溫伯格表示,「『極大』與『極小』的研究相互促進,共同支撐物理學家了解自然的最終定律。」此外,在溫伯格看來,基礎理論為科學家開展研究指明了方向,而實驗手段則是驗證理論的重要途徑。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阿比吉特·巴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獲獎理由是他們為減輕全球貧困所做的實驗性貢獻。結果公布後,收穫各方普遍讚譽,也引起對脫貧工作的更多廣泛討論。基於此為廣大頭條號網友轉載一篇我本人對諾獎經濟學獎獲獎理論和中國減貧經驗進行比照解讀,以饗讀者。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理察·塞勒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行為經濟學;其弟子稱他希望將學術成就用於普通人投資【名詞解釋】行為經濟學作為一種實用的經濟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意在通過行為分析理論、經濟學、心理學、經濟規律的結合,將身份、社會地位、人格、情緒、個性等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之中。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他們二人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也是因為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芝加哥10月9日電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強 苗壯  美國中部時間9日凌晨4點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吵醒了睡夢中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察·塞勒。  塞勒的助推論認為,與其使用強制手段或硬性規定,不如「助推」人們自由作出更明智的選擇。例如,超市若將健康食品擺放到顧客容易看到的位置,就能擴大銷量,這比利用各種科學數據大力宣傳垃圾食品如何有害健康更為有效。同樣,如果學校食堂的水果能讓學生一眼看見,易於拿到,也能有助於青少年身體健康。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丨Wikimedia Commons真的沒去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1964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和作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瑞典那邊只好發公告說:給出去的獎不會收回,但不會舉行頒獎儀式。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那為什麼梶田隆章還能以這篇論文再獲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