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2020-12-06 銳媽育兒百科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在如今社會裡,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一直都被我們提起,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為家庭分工做的事情有不一樣。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這句話就不適合用了,更多的聽說是:「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那麼,家庭中爸爸媽媽對教育孩子定位,到底是在哪一種模式下,會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呢?帶著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

嚴,並不是以嚴肅的態度批評打罵,而是嚴厲的管教,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

慈,並不是護著慣著順著哄著的教育模式;慈我們可以理解為:堅定而溫和的大愛。

在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必須是爸爸媽媽相輔相成的,也不會一味的嚴,也不會一味的慈。肯定會有人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孩子才會在約束中帶著愛健康的成長。不同的家庭,說不定也有不一樣的角色扮演,對於教育男孩和女孩都是不同的,看看4組家庭他們是怎麼分工的。

家庭1:

嚴父 慈母 男孩子

對於男孩子的管教,最好的還是交給爸爸了,畢竟男人才是最了解男人,孩子性格的形成,人生的三觀,影響最大的就是爸爸。一個嚴厲的爸爸,對於家庭中,話語分量是非常強的。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男孩子,具有陽剛之氣,責任感,有承擔壓力的勇氣。

而媽媽在這家庭裡,就是成為互補,更多的教育孩子人生的道理,孩子的內心善良而外表強勢。同時有一個慈母,未來也會懂得尊重女性。

家庭2:

嚴父 慈母 女孩子

很多人都說兒女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爸爸教育嚴厲的話反而會令女兒產生抗拒,因為女孩會有很多的小心思都會和爸爸分享,但是爸爸角色的嚴謹,所以女兒的想法和小心思都會收在心裡,比較容易自卑,不知道怎麼與男生交往。

總結:家庭1與家庭2,嚴父慈母這樣的教育模式,其實更加適合家庭中有男孩子。強母必弱兒,這是一個教育上一個基本認同的觀點。但是嚴父慈母就不適合於家庭中有女孩子,嚴父的角色更加容易適合女孩子自卑,也會對女孩子未來的戀愛婚姻有所影響。

家庭3:

慈父 嚴母 男孩子

這組合就是典型的強母必弱兒,強母的角色在家庭中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往往導致缺失孩子在成長中所需要的向爸爸學習的男子氣概,在這種家庭下成長起來的男孩子都是沒有主見,並且會害怕媽媽也會服從媽媽的建議,在媽媽的背後都會藏著一個畏畏縮縮的孩子。

家庭4:

慈父 嚴母 女孩子

這樣的組合卻非常適合女孩子的成長了,女孩子在成長中可以得到爸爸的愛,媽媽的管教也是同步進行,這種女孩會比較聽話。在媽媽的影響下也會有自己堅強的一面,因為在媽媽從小管教強勢下。這樣的女孩也會更加勇敢,不會害怕遇事,也不會害怕被別人欺負。

總結:家庭3與家庭4,慈父嚴母這樣的教育模式,更加適合女孩子的成長,父親給予的關愛是非常重要,讓她有愛的溫暖也不會造成性格上缺失。但是對於男孩子來說,母親的強勢卻是對人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導致了男孩子缺失陽光之氣。

當然了,以上的說法也是因人而異的,並不能一棒子打死。李玫瑾教授在教育下總結出的經驗來說,男孩子還是嚴父慈母模式下,會更加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長;女孩子需要在慈父嚴母教育下更加懂得愛和堅強。

最後來說,教育,其實就是:「教」和「育」。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應該怎麼分工合作,怎麼樣的角色模式,還是根據自身情況決定。但是各位家長還是需要注意了,「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不管哪種嚴厲都必須有一個底線原則,慈愛也必須有一個圈定的範圍。教育其實就是「陰陽平衡」一個好人,一個壞人,這樣的生活方式教育模式才會更加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PS: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和支持,每日更新創作路上感謝大家的陪伴;我會繼續努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銳媽育兒大百科點亮下方大拇指並轉發、也可以在文章下面評論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相關焦點

  • 父嚴母慈還是母嚴慈父,你選哪個?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是有著決定性作用的,甚至對孩子以後的家庭教育觀都會有影響。這並不是誇張之言。在一個家庭中,有很多家庭都是父親表現得比較威嚴具有震懾力的形象,而母親大多表現為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勸說著父親的形象。
  • 慈父嚴母和慈母嚴父,哪種家庭更利於孩子成才?你可能想錯了
    題記: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個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就一定可以找到正確有效的教子方法。所以,面對未來,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微笑吧!——《不做虎媽,不做狼爸》《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母屬於嚴母慈父,林妙妙任何一個舉動都能引起她媽媽的吐槽,在家裡妙妙媽媽明顯佔據話語權和決策權,妙妙爸爸在家裡的角色只能算一個和事佬,充其量是一個高情商的和事佬。
  • 心理學家李玫瑾來紹作講座,告訴你用哲學的眼光看家教
    昨天晚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應紹興市婦聯的邀請來紹作《家庭中的心理撫養》的講座,吸引眾多家長前去聽課。在講座開場前,記者在後臺採訪到了她,她就家庭教育問題,以及最近的熱點案件,給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記者:您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學,為何現在更多是在作家庭教育的巡講?
  • 養狗人類型大全,看看你是「慈母型」還是「嚴父型」?
    根據不同人的飼養風格,可以分為很多類型,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是「慈母型」還是「嚴父型」?1、「嚴父型」養狗人這類型的人主任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認為只能不斷學習才能追上社會的發展,所以在對待狗狗也是比較嚴格,希望它們能按著自己的意思走。也更熱衷於讓狗狗學習更多技能,是很好學的主人。
  •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以羅馬共和國為例,看父系社會的形成
    男子有著天生的生理優勢,格外適合一些勞動強度大的工作,因此農業中開墾出力的分工中,男人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女人則轉向承擔一些家務活,例如紡織、養育孩子等。這一分工的交接正是決定氏族關係變化的重要原因,母系氏族也由此逐漸轉變為父系氏族。 生產中男人佔據主導地位,決定了男人同樣再分配中佔優勢。
  • 李玫瑾提醒:「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雖說12歲之前不看電視有些不可能,但家長能做到的是儘可能不讓孩子沉迷於電視。因為0~3歲是生命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孩子需要在真實的世界中發展和構建自我,把孩子交給屏幕上的虛擬世界,除了能讓家長輕鬆一些之外,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 《喬家大院》被挑錯:「家慈」是對方母親?
    ◆陽 春    《喬家大院》第23集中,喬致庸和掌柜孫茂才、夥計鐵信石等人一起在公堂受審。其間,鐵信石在喬的默許下,藉故上廁所得以脫身。喬致庸等人被關進大牢後,孫茂才急切地責問喬為何要讓鐵信石先逃走,喬反駁說自己沒有這麼做,孫茂才說:「我看見他撞了你,你,你還跟他說耳語呢!」這裡的「說耳語」,顯然不合漢語表達習慣。
  • 安家:嚴家和房家父母,同樣的共性,潘貴玉更顯自私
    大家今天就來看看《安家》中的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都是農村家庭。都很平凡,但一個相當的另類,一個卻是很普通。這就是包子鋪的嚴叔一家,以及房似錦和潘貴雨一家。嚴叔一家很普通是因為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掙錢,為自己的子女鋪墊好一切,任勞任怨,不求匯報。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家裡再窮,這4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李玫瑾: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近來發覺李玫瑾教授在網絡上的育兒講座越來越火了,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因犯罪心理問題許多有源於人早期的生活環境故此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的過程中時常會了解兒童的一些行為和表現,正是因這種長期的調查和了解,讓李玫瑾教授針對育兒方面也擁有 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 李玫瑾教授提醒: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想要養出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家長在很多方面必須要捨得!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因為市場上的物價比過去高很多,所以,還是有不少家庭過著拮据的生活,為了保證家庭的日常花銷,有些東西經常會早早的斷掉。
  • 嚴濟慈之子嚴陸光憶父親「嚴」與「慈」
    嚴濟慈之子嚴陸光院士回憶——父親的「嚴」與「慈」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嚴濟慈先生是第一個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居裡夫人與徐悲鴻是他的朋友,很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在即將迎來嚴濟慈110周年誕辰之際,筆者走訪了他的兒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名譽校長嚴陸光。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再加上多少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生怕自己的閨女去別人家會受苦,所以姥姥們心甘情願地去給女兒帶孩子。其次,對於女兒來說,姥姥帶孩子會比奶奶帶孩子讓這個家更和諧。畢竟兩代人的代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自己的親媽說兩句也無所謂,但換成了婆婆,一個不消息就是矛盾升級,輕則讓老公左右為難,重了就是離婚。尤其是對於那些又生了女孩的家庭來說,姥姥帶女孩子怎麼也比婆婆有經驗。
  • 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導語: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現如今社會,很多80後父母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自己成家之後,基本都是跟老人一起住,那麼一家「三代」已經成了現如今社會的一個整體現象。現在生活又都那麼的緊張,更多的家庭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比較多,那麼「隔輩親」帶出的孩子,和父母自己帶出來的孩子一樣嗎?朋友小媛就是和公婆一起住,日常小夫妻倆都忙著工作,帶孩子的「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家中退休在家的兩位老人身上。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幾乎每一次和寶媽們聊天,都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明明孩子平時挺機靈的,老師也誇他聰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其實這個問題,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答案。李玫瑾教授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發現,就是小嘴巴巴的,看著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相反,不吭不哈的孩子、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同母異父和同父異母,哪種關係比較親?遺傳學給了答案,你認同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從血緣上看,同母異父和同父異母的孩子,哪種關係比較親?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就衍生出了人們對於這種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並非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關係的看法。到底是同父異母的孩子比較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孩子感情深?對此大家都各執己見:看法一:肯定是同母異父的更親啊,那再怎麼樣還是一個娘胎裡出來的,在同一個子宮待過,那和別人能一樣嗎?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
    李玫瑾幫助家長解惑,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入手,做到讓孩子遇到問題早點解決。家長從李玫瑾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次講座中,他提及了孩子的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從情商上培養孩子。那麼,李玫瑾提到的「孩子4種表現」,都是哪些表現?
  • 我們對「父」刻骨銘心的畏懼!源自那個手持棍子的「父」!有趣
    今天我們來講講「父」這個字。我小時特別怕自己的父親,而且印象中他從未對我動過粗,就是有種莫名其妙的畏懼。即使現在長大成年了,父親也已年邁,可不變的還是對父親的「畏」。後來我從「父」這個字中發現,原來幾千年以來中國人對父親的「畏」是如此的刻骨銘心,所謂的「慈母嚴父」又有這如此深厚的歷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