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一個漢字故事。大家好!歡迎來到泠之硬筆書法講堂。今天我們來講講「父」這個字。
我小時特別怕自己的父親,而且印象中他從未對我動過粗,就是有種莫名其妙的畏懼。即使現在長大成年了,父親也已年邁,可不變的還是對父親的「畏」。
後來我從「父」這個字中發現,原來幾千年以來中國人對父親的「畏」是如此的刻骨銘心,所謂的「慈母嚴父」又有這如此深厚的歷史根源!一起來看看吧:
甲骨文時期的「父」字,是一個會意字
這個時候的「父」字右邊是一隻手,左邊是一根棍子,右手持棒,教育子女守規矩。也有人認為左邊的豎線是斧石之類的工具,右邊是一隻手,手拿工具從事野外勞動的男子。不管是教育人的棍棒,還是勞動使用的斧石,總之手裡拿一工具是肯定的了。
金文時期的「父」和甲骨文差不多
這一時期因距離甲骨文時期不遠,因此兩個時期的字形差別不是特別的大,只是金文「父」中的這隻手將工具舉得更高了一些,而且工具也較甲骨文的形體更粗壯。
小篆時期的「父」字
這一時期的「父」字開始逐漸的符號化了,字中右手之形基本還能看的出,但工具之形已經很不明顯了。
隸書時期的「父」和楷書中的「父」形體則完全符號化了
儘管隸書時期的「父」字與小篆時期的字形相差甚遠,但它們在相當一段的歷史時間中其實是同時存在的。漢隸字形很大部分是繼承了秦隸的字形特點,而楷書則是於隸書的字形特點基礎之上在書寫筆法上做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雖然分處兩個不同文字時期的同一個字,字形卻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我們仔細去比較還可以發現工具變成第一筆的「短撇」;右手變成最後兩筆「撇」和「捺」;多出了第二筆「斜點」。
《說文解字》中對「父」的解釋:「父,矩也,家長率較者。從又舉杖」。
許慎也覺得「父」的手裡持的棍子是用來教育孩子的。
在《禮記·學記》中甚至規定了這棍子要用什麼材料製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就是山楸木,跟荊樹一樣堅硬;「楚」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開青色或紫色的穗狀小花,葉子可入藥,關鍵是枝幹堅硬。用這兩種樹的枝幹製成杖,用來對付那些不好好學習的調皮搗蛋學生。後來「夏楚」連用,指用棍棒進行體罰,主要用於未成年人。夏、楚、就是家長舉得那根棍子,而舉杖的家長,就是父親。這就是「父」的本義。
父親的朋友稱「父執」有代父執教之意。
《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三形也」。
按照「父」字的第二種說法,就是「父」字是「斧」的初文。手拿石斧從事艱苦的野外勞動的男子即為「父」,後來才引申為「父母」之「父」。由「父母」之「父」有可以引申為對老年人的尊稱,比如「田父」、「漁父」等等,不過這裡的「父」字讀「fu(三聲)」。周武王當年就尊稱輔佐他的姜太公為「尚父」,管仲被齊桓公尊稱為「尼父」,範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
男權社會中父子關係是這個社會中最重要的關係。
《論語》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
意思是: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去檢舉了自己的父親』。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跟這個人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這種行為之中了』。
在古代,以何種方式為血親復仇也有諸多要求。
《禮記·曲禮上》記載:「夫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意思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也就是不能頭頂同一片天空;殺兄弟之仇,則要隨身攜帶兵器,見到仇人不廢話,直接殺掉,不需要再回家取兵器;殺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處一個國家之內。
同樣在《禮記·檀弓上》中又記載,孔子的學生子夏詢問為父母復仇之道,孔子的回答與前面所說差不多:「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意思要兒子睡在草墊子上,拿盾牌當正頭,還不能做官,臥薪嘗膽,一旦在街上遇到仇人,拿出隨身攜帶的兵器就殺掉仇人。
在文化觀被認可的古代,為復仇而殺人大多能獲得社會的認可。
《春秋公羊傳·定公》上記載:「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
意思是說:父親無辜被殺,兒子可以復仇;如果父親有罪被殺,兒子為父親復仇就會形成「推刃之道」,即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後者是不被讚賞的。比如歷史上伍奢被奸佞之人迫害,被楚平王給殺了,後來他的兒子逃到吳國為臣,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都城,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三百,這一行為得到當時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一個漢字描述的只是一個瞬間,而解讀它卻需要萬語千言!本課的漢字小故事就講到這裡吧,後續精彩不斷!如果你喜歡就敬請關注:泠之硬筆書法講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讓我們一起去探究漢字背後的歷史和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