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2020-05-10 基因看歷史

父系Y染色體上的單倍群名稱會不時發生變化。

有人會問,Y染色體上的突變這麼多,單倍群名稱也這麼多,這些單倍群名稱每年可能都會變化,就不能一直保持不變嗎?


回答是:不能。因為這樣不符合科學的事實。由於不斷發現新的支系和新的突變位點,父系Y染色體譜系樹的分支結構是在不斷細化的。相應地,Y染色體單倍群的名稱也是不斷改變的。因此,父系Y染色體名稱的變化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目前的單倍群命名的改變規則,是在很多種規則中選出的最合理、最科學、最規範的改變方法。這套規則,也是唯一完全符合計算機邏輯、能夠實現自動化命名的規則。經過16年的使用,這套規則目前沒有出現大的使用問題,目前也沒有出現其他更符合科學邏輯的規則。

不過,由於人類父系本身的分支層級非常多,當前的命名規則和改變規則會導致很長的單倍群名稱。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方便使用,目前也存在很多其他的Y染色體上單倍群命名法。最終能否出現一種即符合科學邏輯、又簡潔實用的新規則,目前尚不確定。


改變規則的說明


參考論文[1]和下圖1。說明:下文的突變「u」不是真實的突變,只是為了說明示例。

1. 新發現的突變(比如突變u)合併了兩個原來並列的單倍群(G1-P20和G2-P15),就用新突變命名新的支系(G1-u),把原來的兩個單倍群定義為新支系(G1-u)的兩個下遊分支(G1a-P20和G1b-P15),同時,嚴格按照命名規則來改變其他的旁系支和下遊的支系(如原G2a-P16變成G2b1-P16)。

2. 在原有支系(G1-P20)之下,發現了由新的突變位點(u)定義的新的分支。原支系中不屬於這個支系的樣本就被歸類為 帶「*」的單倍群(G1*-P20),定義新分支為新的下遊支系(G1a-u)。

3. 原有支系有多個等價位點。新的樣本在這些位點上部分有突變,部分沒有突變,從而形成了新的級別,所有支系的名稱都按命名規則改變。

4. 例外的情況:由字母 A~T定義的全世界的大類單倍群,由於常年使用並約定俗稱,無論人類父系主幹的分支結構如何變化,這些大類支系的名稱本身都不變化,而是靈活處理。比如,新發現位點L298合併了原來的L-M20和T-M184。L-M20和T-M184的定義不變,而是定義新的 LT-L298支系。

經驗:父系Y染色體單倍群的名稱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O3-M122變成O2-M122). 但只是單倍群編號本身在變(O3變O2),而突變名本身不變(M122)。因此,牢記突變名,可以大致解決單倍群名稱的變化帶來的困擾。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1. 命名變化規則,參考論文[1]


單倍群名稱改變的實例


1. 新發現的突變(比如F75)合併了兩個原來並列的單倍群(O1-M119和O2-M268),就用新突變命名新的支系(O1-F75),原來的兩個單倍群定義為新支系(O1-F75)的兩個下遊分支(O1a-M119和O1b-M268),同時,嚴格按照命名規則來改變其他的支系(原O3-M122變成O2-M122)。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2. O-M175譜系最大的一次變化


一些小故事:F系列突變位點是復旦研究者發現的。2014年我們已經預見會有這次很大的變化。O3-M122這個單倍群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出現在很多文獻裡。變成O2-M122的話,會讓很多文獻變得難以讀懂。我們給ISOGG管理員寫信,希望保留 O2-M122的命名,而使用O1』2-F75這個命名來包含O1-M119和O2。不過,ISOGG管理員認為,這不符合於當前的規則。況且,連西方人群中支系最多、人數最多的R1b-M269的名稱都變成R1b1a1a2-M269了, M269之下的所有支系名稱也都變了。歐美學者和公眾都接受這種改變,O3-M122也不應例外。這樣的話,我們也就接受了這個改變。


2. 新發現的突變(F6251等)合併了兩個原來並列的單倍群(D1-M15和D3-P99),就用新突變命名新的支系(D1a-F6251),原來的兩個單倍群定義為新支系(D1a-F6251)的兩個下遊分支(D1a1-M15和D1a2-P99),同時,嚴格按照命名規則來改變其他的支系(原D2- M46.1變成D1b-M46.1)。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3


3. 之前,因為突變數量少,所以認為 C1-M8、C2-M38、C3-M217、C4-M347和C5-M356是平行的5個支系。在發現了更多位點後,除了C3-M217外,其他的支系都是另一個分支下的下遊支系。所以,單倍群命名全部改變,C3-M217變成C2-M217。


從 ISOGG歷年的譜系樹的對比上,可以看到因為不斷發現新支系和新位點而導致的單倍群名稱的變化。可參見https://isogg.org/tree/index.html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4


4. 在東亞人群中,有幾個父系支系在距今1.1萬年以來的新石器早期、中期和晚期經歷了非常顯著的人口擴張,在很短的歷史時期內(相對而言,1-2千年內或稍長的時段內)產生了很多個下遊支系。這樣的支系在現代人群中佔有較大的比例,被稱為「超級祖父支系」。

為了研究和討論的方便,復旦大學的嚴實博士對這些支系進行了特殊的命名,包括O3a2c1a-F5 (), O3a2c1-F46 (), O3a1c1-F11 (), C3a1-F2613 (), Q1a1-M120 (), and O1a1a1-F78 ()。[2]

命名原則是:在父系譜系上發生爆發性支系擴張之前的最後一個級別的支繫上,存在一系列的等價位點。從這些等價位點選取一個位點(例如F11)來命名這個支系(例如,命名為Oγ-F11)。

隨著測序數據的增加,譜系樹會細化。在今後,可能會發現新的旁系支,導致這個「超級祖父支系」支系上的最後一個分化級別沒有那麼多等價位點。這時候,仍然從剩下的一系列等價位點中選取一個位點(例如F325)來命名這個支系(例如,命名為Oγ-F325)。也就是說,Oα或Oβ這樣的「超級祖父支系」的名稱保持不變,而定義突變位點可以變。

這樣的特殊命名法確實是方便的,但不符合普遍接受的ISOGG的規則。現階段,可以兩種方式都使用。


4.1. O2a1c-MS-JST002611下O2a1c1a1a1a1-F325(Oγ-F325)的命名法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5

註:Oγ最初的定義位點是F11, 當時F11與F325是等價的。後來發現了F11+, F325-的罕見支系,所以命名修改為 Oγ-F325,仍然包含那些經歷爆發性擴張而出現的支系。


4.2. O2a2b1a-M117下O2a2b1a1a-F5(Oα-F5)的命名法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6


4.3. O2a2b1a2-F444下O2a2b1a2a1-F46 (Oβ-F46) 的命名法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7


5. 「超級祖父支系」在新石器時代之後的爆發性擴張,與傳統學科研究提出的「新石器革命」引起的人口急劇增加的過程是一致的[2]。類似一系列的父系的擴張,最終造就了東亞現代人群的人口基礎。

父系單倍群名稱的改變——原O3改O2

圖8


6. 目前,www.yfull.com的譜系樹採用的命名法是:大類支系的單倍群編號都列出,但二級以下的單倍群編號都不列出。比如O1a-M119、O2-M122、O2a-M324和O2a1-KL1都只分別寫作O-M119、O-M122、O-M324和O-KL1。

因為人類的父系的層級很多,以後可能會更多,會出現這樣的單倍群命名:

O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a1-MXXX

很顯然,這樣的命名雖然符合邏輯,但常人使用起來是非常不方便的。

Yfull的命名法是簡潔的,但因為突變位點很多,一般人很難看懂這些支系分別都是原來常用的哪些支系,每次都需要參考整棵譜系樹才能看懂上下遊關係。

總之,就Y染色體單倍群的命名規則和改變規則而言,舊有的規則是最合理的,但目前也遇到了難題。而能解決所有問題、被普遍接受的新規則還沒有出現。


作者簡介:韋蘭海,復旦大學人類生物學博士,主要研究人類的父系Y染色體譜系樹、東歐亞地區族群及其文化傳統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於2010年開始創辦「分子人類學論壇」 (後更名為「人類生物學在線」),現已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業的分子人類學科普平臺和活躍的個人DNA測試數據討論社區。


參考文獻

[1] Y Chromosome Consortium. A nomenclature system for the tree of human Y-chromosomal binary haplogroups. Genome research. 12, 339-348 (2002).

[2] 嚴實, 王傳超, 等(2014) 四成的中國人Y染色體繼承自新石器時代的三個老祖宗. 科學公共文庫-一集9(8): e105691.

[3] 文少卿, 佟欣竹, 李輝(2016) 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轉型形成Y染色體遺傳結構. 第四紀國際, 426:50-55.

相關焦點

  • Sci Rep:國內首個基於消費級基因數據構建的中國人高精度父系祖源...
    該工作基於來自消費級基因檢測的 2139 名中國男性 Y 染色體數據,構建了更高精度的中國人父系祖源圖譜。對於人類基因組來說,Y 染色體是決定人類性別的染色體,因其只在男性中出現,而且不會有同源重組現象,可以忠實地保留父系信息,在分子人類學中,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遷徙有著重要意義。
  • 臺灣十三大原住民族 部分仍保有母系、父系特點
    人民網12月4日電 臺灣原住民約有48萬人,分為13個族。其中阿美族約17萬7千多人,為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達悟族定居於蘭嶼,是臺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約有3600人。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威爾遜在此前也針對沃爾潑夫等人的批評提出反駁,他認為,活人的生物學材料遠比死人的化石重要,「因為現在的活人必定有其祖先,而死去了的化石則不一定會留下後代」。 儘管坦普列頓的批評動搖了威爾遜小組的結論,但許多分子生物學家仍然相信對線粒體DNA的分析足以支持非洲起源說。
  • 美哭了的棚景-最美【氧氣O2studio客片】
    廣州高端定製婚紗攝影工作室品牌【氧氣攝影】★諮詢電話:020-38670614 / 020-38882772★氧氣攝影微信號:o2vision★氧氣攝影網站:http://www.o2vs.com★官方微博: @O2氧氣攝影★聯繫QQ:1076761668 微信號:1076761668★聯繫QQ:1132050017 微信號:o238670614(第一個為字母數字o)★聯繫QQ:2301325498 微信號:2301325498長按下面圖片二維碼,添加客服詳細為您解答
  • 北宋司馬光的基因——O1系,不是司馬懿後人
    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司馬光的基因是什麼類型呢?司馬光家族延續了上千年, 家譜記載較為完整, 為譜牒學、歷史學、遺傳學等人文和自然學科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材料。
  •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以羅馬共和國為例,看父系社會的形成
    但鮮為人知的是,身為高等動物的人類與憨態可掬類人猿有著相似的過往,二者曾經同樣生活在以父係為主的社會中。如今人類社會的大多數民族都是父系社會,甚至人類近親的大猩猩也同樣生活於以父係為主的社會,那麼父系社會對社會群體會帶來什麼樣的作用?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向來被塑造為一個敬而畏之的形象,而你是否又能想到這樣的一個角色與父系社會存在關聯?
  • 【中國姓氏的Y單倍群構成之八】​田、董、袁、於、餘
    漢族田姓男子Y染色體單倍群構成如下:(標紅加粗的單倍群為在該姓中較為富集的支系,在該姓中的比例一般為該支系在全國的比例的2倍或以上)這幾個支系在田姓樣本中的比例與其全國比例的比值分別為:O-CTS335:5.0O-F793:6.3O-A9457:5.0C-CTS2657* (CTS11990-):8.6=================================================
  • 走出非洲的智人中最早分化出的分支Y-D單倍群
    曾經認為,他們應該發生在南亞,因為安達曼人幾乎100%是D單倍群,時間大約是70000年前。現在一些重要的研究者認為,應該是發生在中亞、西伯利亞或青藏高原,時間在76000年前,因為藏人的多樣性最高。D單倍群是走出非洲的男性祖先——發生了Y染色體M168突變的群體中,首先產生新的突變的後代,E單倍群是其同輩(主要在西亞、北非與歐洲)。
  • 玻里尼西亞人Y染色體測序數據:父系基因型O-AM00476的全血統分析
    研究者報導了一組玻里尼西亞的古人基因組數據和現代玻里尼西亞人的基因組數據,其中通過捕獲測序獲得了高質量的Y染色體測序信息,可以用於父系祖源的深入分析。此前,大美基因Y染色體分型系統對下載編號為ERR2134225的玻里尼西亞人樣本進行Y染色體的父系祖源分析,結果顯示,該樣本屬於單倍體群O2a2b2a2b2a,攜帶AM00476等系列突變標記,是南島語系族群的重要父系遺傳標記。同時,其母系也攜帶南島語族常見線粒體DNA標記B4a1a1c。
  •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
    近日發表在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
  • 為什麼遠古時代人類會從母系社會變成了父系社會?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期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 代育父系技術出爐!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精子的...
    代育父系技術背後的理念是具有選定性狀的動物精原幹細胞移植到絕育的雄性宿主體內,從而能夠持續提供所需精子並將它輸送給雌性動物。Hansen說,這本質上是一種利用代育克隆雄性動物的方法。 Spencer指出,有了在體外培養精原幹細胞的能力,甚至有機會進行基因修飾,這會是「最終目標」。
  • PNAS:代育父系技術出爐!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
    代育父系技術背後的理念是將來自具有選定性狀的動物的精原幹細胞移植到絕育的雄性宿主體內,從而培育出能夠持續提供所需精子並自然地將它輸送給雌性的動物。Hansen說,這「本質上是一種利用代育克隆雄性動物的方法。」Spencer指出,有了在體外培養精原幹細胞的能力,甚至可能有機會進行直接的基因修飾,這將是「最終目標」。
  • Y染色體父系遺傳標記檢測是什麼技術?
    記者/李晶 圖文編輯/陳永傑新媒體編輯/陳炫之2月23日,南京市公安局發布公告,稱根據"偵查取得重大破案線索",於當日凌晨一舉破獲28年前發生在該市原南京醫學院的"3.24"命案(以下簡稱"南醫大命案")。24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舉行新聞通氣會發布了破案相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