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嚴母和慈母嚴父,哪種家庭更利於孩子成才?你可能想錯了

2020-12-05 莓果媽媽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題記: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個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就一定可以找到正確有效的教子方法。所以,面對未來,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微笑吧!——《不做虎媽,不做狼爸》

《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母屬於嚴母慈父,林妙妙任何一個舉動都能引起她媽媽的吐槽,在家裡妙妙媽媽明顯佔據話語權和決策權,妙妙爸爸在家裡的角色只能算一個和事佬,充其量是一個高情商的和事佬。

當林妙妙剛入高中時,頭幾次考試排班級倒數第一,她不敢給媽媽打電話,只敢給爸爸打電話。電話裡爸爸讓妙妙放心,他來搞定媽媽。最後妙妙媽開家長會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居然倒數第一,於是回家對林妙妙一頓訓斥,這時妙妙爸爸躲在衛生間不敢出來。

劇中的林妙妙並非成績不好,只是她擅長文科,不擅長理科,後來她分班到文科班後如魚得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某一次或某一方面做不好不代表這個孩子就是失敗的。父母不需要事事都上綱上線,一次考不好就好像天塌了一樣,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利於幫助孩子揚長補短。

一、虎媽貓爸,容易教出虎女兒、貓兒子。

案例一:

小喬的媽媽是公司聞名的女強人,脾氣也不是一般的臭。上班時她在公司訓斥下屬,回家時訓斥丈夫和女兒。小喬爸爸總是忍氣吞聲,不想與小喬媽計較,也爭論不過她。但小喬就不一樣了,她非要跟自己的母親爭個你勝我負,脾氣跟她媽不相上下,有時一吵架母女倆一個星期誰都不理誰,好像在玩「誰道歉誰就輸」的遊戲。

分析:

女孩的模仿對象往往是母親,她會從母親身上學習如何為人處世。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平等,母親盛氣凌人,父親軟弱不堪,女孩就會學會母親那一套,在以後的婚姻中也會延續這個模式。但如果這個女孩不幸生了一個男孩,那麼她的兒子將會形成懦弱的性格。

案例二:

波波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而爸爸常常被欺負到無法反抗。波波在同學當中也常常被欺負,特別是被那些強勢的女孩欺負,他卻不敢還手。因為一次打鬧,波波爸媽被叫到學校,波波媽當著老師的面就開始罵波波爸和波波,場面變得十分難堪。波波老師趕緊讓波波媽把波波帶回家。

分析:

男孩會從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中學習與他人互動的模式,如果媽媽兇、爸爸不敢反抗,孩子會認為連爸爸這樣的大人反抗都沒用,自己只是個小孩子更無法反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懦弱的性格,這樣的孩子往往成為同學們的「出氣包」。

同樣,「虎爸貓媽」的家庭,如果是兒子,便會教出虎兒;如果是女兒,就會教出貓女。總之夫妻之間不平等,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

二、在教育上,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樣,無論誰勝利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案例:

晴晴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她有時做事非常認真,有時又敷衍了事,讓人捉摸不透。後來我們發現她做事認真時她媽媽往往在旁邊,做事敷衍時往往是爸爸在旁邊。晴晴爸爸媽媽對她的教育理念並不相同,誰也不服誰,媽媽要求晴晴做事要認真,爸爸要求晴晴只要開心就行了。

有一次晴晴去書店,好朋友瑞瑞讓她幫忙借一本非常重要的參考書,她滿口答應下來,等到瑞瑞問她時,她卻輕描淡寫地說:「我去找了,沒找到。」這本書對瑞瑞很重要也很緊急,而且他知道那本書就在那家書店,只要晴晴讓老闆查一下就可以找到,但晴晴沒有這麼做。這件事後瑞瑞就慢慢疏遠晴晴,奇怪的是晴晴身邊的朋友全是新朋友,很少有老朋友。過幾年再看到晴晴時,她還是那樣,身邊有一群新朋友,老朋友沒幾個。

分析:

晴晴是那種明顯兩面派性格的人,這種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脫不了干係。這就是為什麼她的新朋友多,而老朋友少的原因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晴晴是那種認真的人,就能吸引認真的朋友;如果晴晴是那種享樂派的人,那麼她也能吸引一群追求快樂的朋友。但她正好兩者兼具,成了一個矛盾的結合體,這就致使較少人會喜歡她。

三、真正良好的教育不是誰嚴誰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案例:

小潔在性格完全不同的家庭裡長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大家住在一起有一個原則「可以不認同但要相互尊重、可以建議但不可幹涉」。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小潔也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但似乎都像。

鄰居們都誇小潔把父母好的一方面全繼承過來了,壞的方面一點也沒要。小潔自己非常獨立、有主見,她的父母也非常尊重她的看法和意見。小潔在學習上並沒有什麼天賦,這是她經過十幾年學習得出的結論,但她在手工上非常有創意,於是在高中時選擇了藝術生方向,後來高考進入一個211重點大學的建築專業。用小潔自己的話講:「我這算是物盡其用吧。」

小潔的事情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家長不過多的幹涉他們,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龍、成為鳳,我們家長希望的是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多的光和熱,照亮自己人生的道路。

我們並不能成為「別人」,我們只能成為「我們自己」,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也只能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希望的「別人家的孩子」。借用《不做虎媽,不做狼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面對未來,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微笑吧!」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與莓果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在如今社會裡,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一直都被我們提起,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為家庭分工做的事情有不一樣。
  • 父嚴母慈還是母嚴慈父,你選哪個?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是有著決定性作用的,甚至對孩子以後的家庭教育觀都會有影響。這並不是誇張之言。在一個家庭中,有很多家庭都是父親表現得比較威嚴具有震懾力的形象,而母親大多表現為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勸說著父親的形象。
  • 養狗人類型大全,看看你是「慈母型」還是「嚴父型」?
    養狗是一件「終身大事」,不但影響你,也決定狗狗今後十幾年的生活。根據不同人的飼養風格,可以分為很多類型,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是「慈母型」還是「嚴父型」?1、「嚴父型」養狗人這類型的人主任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認為只能不斷學習才能追上社會的發展,所以在對待狗狗也是比較嚴格,希望它們能按著自己的意思走。也更熱衷於讓狗狗學習更多技能,是很好學的主人。
  • 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養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當今的許多的家庭,家長不懂或不注重感恩的本質教育,把孩子養育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這個「想當然」,是指想要什麼就得滿足什麼的索要心態。
  • 心理學家李玫瑾來紹作講座,告訴你用哲學的眼光看家教
    李玫瑾:我從事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嫌疑人很多時候是不會和你說實話的,甚至有各種各樣的掩飾,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我多了解他經歷了什麼。當你了解了他經歷了什麼,就會明白。因為所有人的行為,都是之前的一個折射。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大人的問題,是他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顯現。林森浩、藥家鑫、馬加爵,他們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的問題其實是他們經歷的一種折射。
  • 安家:嚴家和房家父母,同樣的共性,潘貴玉更顯自私
    大家今天就來看看《安家》中的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都是農村家庭。都很平凡,但一個相當的另類,一個卻是很普通。這就是包子鋪的嚴叔一家,以及房似錦和潘貴雨一家。嚴叔一家很普通是因為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掙錢,為自己的子女鋪墊好一切,任勞任怨,不求匯報。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4、中國的傳統教育就是慈母嚴父,爺爺的愛表達的是最少的,不是不愛,是不善於言辭,實際上他們的愛很深沉,但因為跟奶奶是一起的,不帶孩子的接觸孩子就少,因此,爺爺的愛排在最後。這個論斷引起了大家的不滿:有的說,一派胡言,外婆和奶奶都一樣疼愛,現在年輕人都會惦量,哪邊條件好小孩就放在哪邊帶,相處久了自然更親切些,並不代表沒帶的就不疼愛,有些家庭本來就婆媳關係不好,跟孩子無關;有的說,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姥姥姥爺更愛孩子,還是爺爺奶奶更愛孩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更愛孩子,有的家庭則是姥姥姥爺更愛孩子。
  • "錯換人生28年" 姚策對話生母杜新枝:命可以重來,媽媽會用生命去愛你
    因醫院工作失誤,將同產房杜新枝、許敏的孩子抱錯,姚策與郭威的人生就此錯換。「原來幾千裡以外還有一個我的兒子」,杜新枝語帶哽咽,母子間缺失的這28年,就像是老天開的一個玩笑,沒能親自照顧姚策長大,她總覺得虧欠孩子很多。坐在病床邊,杜新枝一直想拉拉兒子的手,但又不好意思。
  • 北大教授直言: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小時候老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吃苦、遇到困難時好事,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吃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一位北大退休老教授直言:「熊孩子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慣子如殺子,家長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將來想不成才都難!」
  • 「福彩公益行·走近慈母」活動收官
    原標題:「福彩公益行·走近慈母」活動收官  本報訊 (記者邱玥 通訊員郭麗雲)由省婦女聯合會、省民政廳福利彩票發行中心、江西日報社聯合開啟「踐行核心價值觀·福彩公益行·走近慈母」活動,近日收官。50位「慈母」每人獲贈5000元公益慰問金。
  • 同母異父和同父異母,哪種關係比較親?遺傳學給了答案,你認同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從血緣上看,同母異父和同父異母的孩子,哪種關係比較親?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就衍生出了人們對於這種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並非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關係的看法。到底是同父異母的孩子比較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孩子感情深?對此大家都各執己見:看法一:肯定是同母異父的更親啊,那再怎麼樣還是一個娘胎裡出來的,在同一個子宮待過,那和別人能一樣嗎?
  • 別想那隻大象:「隱喻」和「框架」是控制話語權的兩大利器
    我把對國家的兩種不同觀點放進去,結果彈出了兩套不同的家庭模型:嚴父式家庭(strict father family)和撫養式家庭(nurturant parent family)。我想你應該知道保守派和進步派各自對應哪個。嚴父式模型始於一整套的假設:世界是一個危險的地方,而且永遠如此,因為外面有魔鬼。世界也很難對付,因為競爭激烈,總是會有贏家和輸家。錯與對都是絕對的。
  • 「嚴父出孝子」?避無可避的羞愧感,或將成孩子一生難愈的傷
    顯然,在孩子平時的生活中,這種「我幹什麼都不行」、「對不起」的念頭就已然揮之不去,於是在完不成作業的當下,這些念頭便一窩蜂地把小女孩包圍了。在發現自己無力面對和改變時,孩子選擇了最決絕的逃避。中國式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總是習慣於採用一些讓自己和孩子彼此「難受」的方式,比如說,父母們堅信「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 羊奶粉和牛奶相比,哪個更有營養?兒童更適合喝哪種?醫生告訴你
    一部分價家長更青睞於牛奶,羊奶粉,準確來說也就是上羊奶,經常聽別人說羊奶粉比牛奶更有營養,是真的嗎?羊奶粉和牛奶相比,哪個更有營養?羊奶大概一百毫升中脂肪含量為四克,牛奶中的脂肪含量一百毫升大概為三克,而且羊奶粉中的脂肪球細胞為牛奶的三分之一,不飽和脂肪酸較牛奶高一倍,與母乳相似,所以羊奶更便於人體吸收。兒童更適合喝哪種?
  • 明星教育孩子不易!Jasper學中文畏難痛哭,應採兒循循善誘太用心
    明星教育孩子不易!應採兒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看到兒子學習困難時,也不會大聲呵斥,而是以溫柔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除了有父母的支持還不行,應採兒還為此Jasper找到了語言教育專業人士,幫助Jasper重新建立信心,這對夫婦對Jasper賦予很大的期望,都很希望兒子長大後去考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
  • 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哪種油更適合家庭使用?區別大,別用錯
    那究竟哪種食用油更加適合我們家庭使用呢?食用油的選擇也是一門學問哦,趕快跟我一起學起來吧。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哪種油更適合家庭使用?區別大,別用錯。1、大豆油首先來說說大豆油,因為大豆油是大家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大豆油是從大豆裡壓榨提取出來的一種油,它富含卵磷脂和不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和吸收。
  • 母愛非常偉大,為何「毒」字下邊還有一個「母」字?很少有人知道
    匠人傳承:「毒」與「母」「毒」字和母字,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甚至本身含義相差甚遠的字為何能有所聯繫?有的人可能會說「一定是最毒婦人心」,又或「女人狠起來是最狠的動物」云云,筆者在這裡想說,這兩個字縱然含義相去甚遠,但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謂母愛,通俗地說就是母親對子女的愛,這種愛是無私、是偉大,更是母性最直觀的反應,任誰來說都是一個積極讓人感到溫暖的字眼,米爾之子也說過「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你想證明我教育孩子錯了,先發明出時間機器
    前陣子與一朋友交談,她提到經常遇見各種家長想證明她的教育理念是錯的,以後一定會後悔。 這種事很常見,我遇見過類似勸誡最多的是:你現在對孩子沒有要求,是因為你孩子還沒上一年級。等他上了一年級,你就知道你錯得多麼離譜。 當你問她:你怎麼知道?她會說,因為我的孩子已經三年級了。你問她那你如何斷定我一定會這樣?
  • 教育應講求科學方法 讓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機會
    幫助孩子成長不僅靠意識和態度,更應講求科學方法,彰顯教育的智慧少年兒童代表著希望和未來;關愛孩子成長,體現著社會的溫度。這種注重實物展示和親身體驗的做法,遠勝於從書本到作業本的傳統教學。應當看到,也存在一些「進校園」項目,只重形式不看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100多項相關工作進校園。在有些地方,各類部門甚至採取下任務、定指標、搞檢查等形式推動工作「進校園」。類似活動如果過多過濫、不加分別、缺乏統籌,反而容易給學生增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