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殲-12與日本的F-2戰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三代戰機,都屬於重型戰鬥機,都是單發等等,但兩國對於自己的戰機定位卻很不一致。凱爾·溝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結論,他認為近距離格鬥時殲-2的優勢多,而F-2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可這樣的對比,太狹隘了。
對於F-2的定位,它是一款空中支援戰鬥機,主要負責對艦對地打擊,它還有較強的空戰自衛能力。對於殲-10的定位,正好與此相反,它的主業是爭奪制空權,閒時幹點雜活也是任勞任怨。因為這兩者戰機的用處天差地別,所以今後很難在戰場上直接碰面。不過我們也可以腦補一番,若是這兩個傢伙真的碰面了,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F-2的研製是以F-16為基礎開展的,是日美兩國傾力合作的結果,日本有實力製造出很發達的電子元器件,所以F-2也有幸裝備了全球第一款有源相控陣雷達J/APG-1,但是因為在軟體整合方面能力不足,F-2的性能很不穩定,探測距離縮水很多,被人嘲笑「近視眼」。
F-2的空戰武器主要有AAM3、AIM7F/M和AAM4,發動機是一臺F110-IHI-129,推力最大能達到13.3噸。這款戰機是2000年才開始服役的,2011年停產,總產量才93架。但停產期間日本對它進行了升級,更換成更為先進的J/APG-2,還增加了新一代的AAM5與AAM4B,空戰能力進步不小。
再來看看我國的殲-10,它採用了翼身融合的鴨式氣動布局,敏捷靈活,採用的雷達是機械掃描的脈衝都卜勒雷達,空戰武器主要有PL8、PL11與PL12,它的發動機是一臺AL-31FN,推力最大有12.5噸。殲-10於2004年開始服役,待2009年以後又推出了改進型號,比如10B、殲10C,現如今還在大量生產當中,總產量約在400架。
經過升級的10B、殲10C採用了進氣道,雷達反射面積被降低許多,雷達換成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增了新一代PL10與PL15,還升級發動機為AL-31FN(Serise3),最大推力已經達到13.7噸,全然具備了三代半戰機的實力。
總的來看,殲-10與F-2是很像的,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但要比發展和前途,F-2就遠不及殲-10了。最主要的是,F-2整個生產周期有十幾年,總產量還沒達到100架,但殲-10隻花費了兩年多就在數量上超過了現役F-2的全部機群,兩國航空工業發展誰更有潛力,已經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