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期間,全區上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將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作為重點發展的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主導產業實施人才撬動戰略,精準施策、真情用才,高質量構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政策、環境體系,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推動全區產業邁向高端化。
注重平臺搭建,打造創新合作引擎
總投資10億元的百奧賽圖模式動物中心項目廠房已經完工,正在進行設備調試,投入運行後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模式動物基地。項目領銜者百奧賽圖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模式動物專家沈月雷介紹,當初選擇海門,看中的就是臨江新區打造的生物醫藥科創園。落戶於謇公湖科創中心的江蘇武珞科技園則主要依託武漢大學人才、優質科技成果,根據開發區的產業定位,導入武漢大學蘇州研究院資源,積極引進培育高科技企業。運營總監楊濤說,選擇落戶謇公湖科創中心,就是因為這裡鮮明的產業發展定位。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十三五」期間,我區聚焦高品質創新平臺,堅持政府與企業雙向打造,成功培育了生物醫藥科創園、謇公湖科創園、中科院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機器人科創園等一批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園區、社區、孵化區相融合的新型「雙創」載體。緊跟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步伐,我區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與上海教委科技發展中心、上海飛天眾智科技服務平臺等眾多長三角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合作,加速優質科創資源配置,共組織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百餘次,解決技術難題超600項。同時,建成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2家,院士、研究生工作站38家,省級眾創空間6個,這些平臺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舞臺。
2020年,我區還創設了「東洲智薈」引才新品牌,在臨江新區、開發區等重點區鎮建設路演大廳。在同年7月舉行的2020中國海門「東洲英才」創業周開幕式上,國家「傑青」、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組長繆澤鴻,瀋陽藥科大學教授王淑君等6位領軍人才分別獲得300萬元項目資助啟動資金,他們的項目入選海門「東洲智薈」創業項目。
構建人才結構,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我國正在處於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加速階段。「十三五」以來,我區一直在相關改革上持續發力,著力構建創新發展的人才結構,推動產業配套體系與科教體系相融合,發展創新友好型金融體系,抓「體量」、提「質量」,營造涵養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
「為吸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我區注重政策集成創新,打造優質創業環境。」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區以產業為導向,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實打實拿出真金白銀扶持創新創業項目,對引進的頂尖人才(團隊)扶持額度最高提至3000萬元。在「創業海門『523』人才計劃」「人才新政10條」「人才強企10條」等30多個政策文件的基礎上,我區還出臺了生物醫藥、海工裝備及郵輪產業人才發展專項扶持政策,更加突出了精準化導向,推動政策由「普適性」向「個性化」、資金扶持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實現了人才與項目的深度融合。五年來,我區通過科技獎勵資助企業科技創新超1000家,金額超1億元。
我區依託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人才窗口,為高層次人才發放「綠卡」,設立「人才驛站」,在創新創業、融資擔保、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以及安居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為各類人才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此外,我區還建立了區領導聯繫服務人才等制度,推出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重大項目服務專員等「店小二」式服務舉措,形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發展生態。
「十三五」期間,我區先後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頂尖人才65人,入選省「雙創計劃」人才74人,省「雙創團隊」10個,連續三年新增雙創人才和團隊數居南通第一;建成省級以上眾創空間6家、國家級孵化器2家。其中,益諾思生物技術海門有限公司建設的江蘇省一站式高效藥物評價平臺有望成為南通首個省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長三角藥物研究院列入省級重大創新載體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我區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累計實現新增稅收超5億元。
強化培育引導,壯大創新主體集群
自主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以來,我區不斷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主導作用,大力實施創新主體培育計劃,建立全方位、全鏈條、定製化企業培育服務機制,壘「高原」、造「高峰」,持之以恆培育引導,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區科技型企業隊伍不斷壯大。至2020年底,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37家,比2015年淨增145家,高新技術企業數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例超30%;省民營科技企業336家,省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兩家,省農業科技型企業9家;江蘇通光電子線纜股份有限公司入選省創新型領軍培育計劃;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發明專利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海門慧聚藥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獲批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中寶食品被確認為省級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2019年度南通惟一入選單位。
南通振康機械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焊接機器人的研發,2020年11月,該公司與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北京工業大學等共同研製的500公斤重載攪拌摩擦焊機器人完成整機裝配並成功試焊接作業,它的問世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巨無霸」焊接機器人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項目之一,獲中央資助1370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童彤表示,項目周期為三年,至2022年5月結束,但他們已經提前完成了國家指標。
五年來,我區科技創新成果成效突出。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優質肉雞新品種京海黃雞培育及其產業化」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門實現了國家科技進步獎零的突破;江蘇海新船務重工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區獲省級科技進步獎6個,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4個,省重點研發項目、政策引導計劃項目7個,各類省級研發項目累計獲省級資金支持超6500萬元,智能製造、機器人、現代建築、現代農業等產業領域成為海門的創新地標產業。
來源:無線海門
編輯:陸文韜
審核:吳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