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廣告是如何利用人的快思維來激發購買衝動的?

2020-12-07 騰訊網

編輯導語:消費者在反覆看到同一個商品的廣告時,腦子裡會對這個商品有一個基本認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消費者,可以提高購買率;比如說到礦泉水,我就能想到農夫山泉的廣告;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廣告對消費者快思維的影響,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內容電商VS貨架電商,消費者是如何進行消費決策的?》中,我說到了直播帶貨對消費者消費決策影響,這篇文章我就來說一說廣告對消費者快思維的影響。

首先,我以蘋果手機為例說一說消費者被廣告影響的過程。

小明每天下班,都會開車走高速回家;自9月以來他在回家路上每天都會看到一塊蘋果手機廣告牌,第一次看到時,非果粉的他對蘋果手機沒什麼太大印象,只是覺得手機很漂亮。

但每天在下班路上看一次廣告,讓他對蘋果的手機印象越來越深。

某一天他在坐電梯上樓時,發現電梯廣告也換上了蘋果的最新產品;在晚飯後刷朋友圈時,再次看到蘋果的廣告。

他可能並不知道這是蘋果開發布會發新品之後進行的全渠道廣告投放,為的就是最大規模、最高頻率地覆蓋和影響像他這樣的消費者。

經過多輪廣告觸達,小明對蘋果手機有了從零到一的了解;但因為他並沒打算在這個月換手機,因此他對蘋果手機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廣告印象上。

每年的電商大促雙11即將來臨,小明想趁著雙11換一個手機;前期多渠道蘋果廣告已經讓小明對蘋果手機比較熟悉,他知道蘋果手機是市面上最優秀的手機之一,並且第一次看到蘋果廣告,產品的漂亮外觀一直讓他印象很深,但他並沒有下定決心準備花6000多去買一個手機,他對手機的心理預算可能只有四五千。

雙11那天,小明在淘寶閒逛,突然發現,最新的蘋果手機在當天的促銷活動中降價500元,這樣售價只有6000出頭,距離他的心理預算只多了1000多;更重要的是,活動還支持分期免息,小明算了一下,每個月只要不到300元,最新款蘋果手機就到手了。於是他果斷「剁手」。

小明從第一次見到蘋果手機廣告到下單,經歷了2個多月的時間,在這2個多月,蘋果的各渠道廣告一直對小明的最終消費決策發揮著作用。

關於廣告促進消費的路徑,業界已經有比較多的研究,不管是AISAS(注意、興趣、欲望、記憶、行動)還是AIPL(認知、興趣、購買、忠誠)都是正確的模型。

但我這裡想說的是快思維在消費者的決策路徑中起的作用,這一點在廣告、營銷領域目前並沒有得到重視。

01 快思維在廣告中的作用

首先回顧一下快思維及其作用。

丹尼爾·卡尼曼進而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人的思維分為兩個系統: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可以稱為快思維。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可以稱為慢思維。

廣告的作用就是利用人的快思維促進消費者做出有利於自己品牌的決策。

再來回顧一下小明的消費決策路徑:

蘋果手機的廣告第一次建立了在小明的心智中外觀「漂亮」的印象,隨後蘋果廣告全渠道觸達小明,讓小明的對蘋果手機的熟悉度越來越高,蘋果手機在他的大腦中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在雙11當天,立減500的促銷廣告再加上分析免息的工具(24期分期免息,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助推小明「剁手」。

當小明真正用上蘋果手機後,他很可能會進入蘋果的品牌社群中,與同類人交流,不自覺將自己視為蘋果手機的信徒即所謂果粉,建立了較強的品牌忠誠度。

在小明的四個階段決策路徑中,快思維都發揮了作用。

廣告的觸達,快思維讓小明建立了蘋果「外觀漂亮」的感性認知。

高頻廣告觸達,加強了小明大腦對蘋果的熟悉度。

促銷廣告+金融工具讓小明的快思維覺得便宜,從而「剁手」。

最終小明成為果粉,建立自己的身份認知。

蘋果廣告在幾個月前在小明大腦中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而這些廣告對於小明大腦的影響幾乎是不動聲色,小明在不知不覺中從一個蘋果品牌的陌路人成了果粉。

02 品牌如何在消費決策的各個階段利用人的快思維?

直覺思維在消費決策路徑上發揮作用,在小明這個例子中很有代表性,我按照上文分為四個階段來逐個分析。

1. 第一階段:廣告建立感性認知

在今天的廣告中,大部分品牌越來越訴諸感性。

下面兩種購買筆記本的思考路徑,你是哪種?

A:我想要機鋒網上評分4.8分以上的筆記本,英特爾10核處理器,顯卡型號,MX450,4G RAM,250G固態硬碟。

B:我想要那款粉色的輕薄筆記本。

大部分女生可能會被粉色輕薄筆記本所吸引,並不怎麼關注它的配置。

事實上,大部分筆記本電腦的廣告都會突出筆記本的外觀、顏色、輕薄、時尚等元素,很少有筆記本會在一張戶外廣告中大篇幅描寫它的配置。

普林格爾與費爾德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比較了走感性路線與理性路線的傳播活動最終所創造的利潤增長差異,結果發現,感性路線創造的平均增長是31%,相對於理性路線的16%,效果幾乎翻番;而如果傳播方式是感性路線與理性路線的結合,利潤的增長是26%。

進行這項研究的學者,將感性廣告能夠帶來較高利潤增長的原因,歸納為兩點。

人的大腦不需通過認知,就能接收情感性的信息。

我們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強烈的情感刺激吸引,並且比較擅長「記錄」這類刺激,留下記憶。

歸根結底,感性信息影響的是人的快思維,而快思維恰恰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更大。

一則啤酒廣告中,展示了一個傢伙坐在沙灘上喝啤酒,身旁依偎著一個美女的情景;最後,這個啤酒會與一個非條件刺激(美女)配對在一起,啤酒本身則變成了條件刺激——於是,受眾會跑去買這一個條件刺激(啤酒),因為它與非條件刺激(美女)強烈聯繫在一起。

啤酒與美女聯繫,也是為了在消費者的快思維中建立此品牌啤酒=吸引美女的直覺。

定位理論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人的快思維,將產品與一項感性特點聯繫起來,在消費者腦中建立心智。

比如近年大火的元氣森林,直接將自己的產品與無糖、健康聯繫起來,其包裝上0糖、0脂、0卡路裡非常明顯。

元氣森林與無糖的連接,直接佔據了消費者的快思維,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喝元氣森林可以減肥(順便告訴你一個減肥秘訣:少吃多運動,跟喝不喝元氣森林毫無關係)。

2. 第二階段:廣告強化印象,提升品牌熟悉程度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越熟悉就可能對這個人產生好感,熟悉程度能扭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就像新褲子在《生活因你而火熱》中唱的:格子間的女孩,時間久了也很美。

品牌也是一樣,一個消費者若決定買某款產品,大部分時候是建立在對這款產品比較熟悉的基礎上,消費者對品牌越熟悉,就越可能發生消費。

心理學家扎榮茨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不會中文的實驗對象學漢字;一些漢字被試者看了 5 遍,一些 10 遍,一些 25 遍,在實驗結束時實驗對象要猜測這些字是褒義還是貶義;被試者不懂漢語,因此漢字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但他們一致認為看到的大部分漢字都是褒義的,並且看的次數越多的被試者對漢字的感覺越好;扎榮茨多次研究發現,人們越頻繁地接觸某物,越認為它們是積極的——這就是心理學的曝光效應。

大部分品牌若想讓消費者更加熟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打廣告。

很多品牌喜歡在分眾的電梯廣告上做大量廣告,其背後的依據就是讓每一個坐電梯的人都能在一天內多次看到他們的廣告,從而加強他們對品牌的熟悉程度。

依然拿元気森林舉例,其在電梯上的大量廣告不僅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熟悉程度,0糖、0脂、0卡路裡的特點還加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

知乎有個問題是可口可樂這麼有名了,不打廣告行不行?當然不行,太長時間不打廣告,消費者就會降低對品牌的熟悉程度,曝光效應就會越來越弱,並最終影響銷售。

當然,廣告並不是越多越好,它需要有一定的度,也需要有一定變化——過度曝光會產生廣告疲勞。

如下圖信息重複的雙因素理論所示,隨著曝光次數的增加,消費者的積極影響不斷擴大;但當超過一定數量,消極影響將快速擴大,最終讓淨效果變差。

(《消費者行為學》第十二版)

因此大部分品牌都會隔一段時間換一個新廣告,或者減少廣告時長;畢竟「鉑爵旅拍」那樣的廣告看多了,確實會帶來負效果。

3. 第三階段:多渠道廣告促進行動

一般來講,傳統廣告不大可能直接促銷消費者實現瞬間購買行為,如上文所述,它的作用是逐漸營銷消費的快思維。

但在今天,廣告的形式多種多樣,線下店促銷廣告、信息流廣告、電商廣告等新形式廣告都能快速促進消費者下單。

在線下店促銷廣告中最有效的就是諸如「第二件半價」、「滿1000減300」這樣的促銷廣告,它們往往讓人喪失理智。

有一次我到便利店買味全時,看到一瓶7.5元,2瓶11元的廣告;理性的選擇是我喝一瓶就夠了,因為它正好滿足我的需求;但快思維告訴我買一瓶不划算,再買一瓶第二瓶相當於3.5元了,最終我選擇買兩瓶。

但事實上,買兩瓶恰恰是浪費的,因為一瓶已經滿足需求,第二瓶往往喝不了硬喝,不僅不健康,還多浪費了3.5元;當我在面對兩瓶更便宜的誘惑時,早已喪失了自己的理智思考:我當下的真實需求是一瓶足矣。

這利用的是心理學的損失厭惡,像「不要錯過」、「只剩兩件」、「數量有限,欲購從速」、「第二件半價」等會讓你覺得不買就損失了。

文章開頭小明花了6000多買了蘋果手機,促進他臨門一腳的就是損失厭惡,因為便宜了500多,並且還有24期分期免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不買,對於他來說就是一種損失,這種快思維促進他「果斷剁手」。

雖然促銷廣告有用,但前提是前兩步的品牌廣告已經建立了在消費者頭腦中的印象,並讓這種印象加深,沒有這兩步,單單促銷廣告是沒用的。

4. 第四階段:建立品牌忠誠度

每一個品牌都希望消費者對自己有品牌忠誠度,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意永續經營。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時,一定是選擇一個,放棄另一個;當他選擇A產品後,一般都會為自己的選擇合理化,特別是他的選擇看起來並不那麼明智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選擇的A產品相對B產品各方面更好。

這就是決策後失調。

打個比方,假如你決定喜歡一個人,但這個人的某個行為或特點讓你不舒服,為了維持你喜歡這個人的觀點,你會為這個人的這個行為或特點找理由,以便讓自己繼續喜歡他。

品牌也是一樣。

聰明的品牌會讓強化消費者選擇的合理性,比如送上一些跟競品相比更有優勢的攻略,比如提供更好的售後諮詢服務,比如邀請他進入品牌社群等等。

舉個例子,一個在蔚來和燃油車猶豫最終買了蔚來的人,可能會有決策後失調,這時蔚來會告訴消費者提供更長時間的24小時換電服務。

這時他的心理活動可能是這樣的:雖然蔚來相比燃油車有裡程焦慮,但24小時換電服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這個車的加速、科技感更有優勢,我的選擇很正確。

如果在廣告中強化這一點,用戶就不會對自己的消費決策有後顧之憂。

有些品牌在與消費者的早期就致力於建立品牌忠誠度,宜家的大部分家具需要消費者自己組裝,相對於那些現成的家具,消費者對被組裝好的宜家家居忠誠度度更高,這就是宜家效應。

宜家效應指當消費者高度介入某件產品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品牌忠誠。

這一點總的來說是加強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參與感,消費者對品牌的參與度越高,忠誠度也就越高;不少品牌會讓消費者加入自己的品牌社群,長時間與消費者建立聯繫。

因此,很多廣告不是售賣產品,是號召消費者去參與自己的品牌活動,消費者對品牌活動參與越多,越容易消費。

03 結語:廣告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品牌廣告的作用,不僅是宣傳這麼簡單,它還利用心理學的快思維在消費者決策各個階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部分品牌廣告的作用是在消費者的大腦中不知不覺種下種子,並在某一天開花結果。

這種影響往往是不動聲色的。

參考資料:

麥可·所羅門《消費者行為學第十二版》

亞當·費裡爾/珍妮弗·弗萊明《如何讓他買》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理察·泰勒《助推》

威爾科克斯《暢銷的原理》

#專欄作家#

尋空,公眾號:尋空的營銷啟示錄(公眾號ID:xunkong2005),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品牌營銷人,商業觀察者,社會化營銷探索者。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Product Targeting提高你的亞馬遜廣告轉化率?
    之前亞馬遜發布了新的贊助商品(Sponsored Product)廣告功能——Product Targeting,賣家可以根據特定的ASIN和品類來定位客戶。這個功能和產品展示廣告類似,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產品展示廣告調整的是廣告系列競價,而Product Targeting是調整每個ASIN 的競價。
  • 火山兔全網營銷——何為KOL營銷,品牌如何投放KOL
    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是營銷學上的概念,擁有更多、更準確的產品信息,且為相關群體所接受或信任,並對該群體的購買行為有較大影響力的人。那麼如何找到合適的KOL,KOL的粉絲是否與品牌目標受眾相符,如何評估選定KOL的傳播能力,科學精準地把握KOL篩選和投放的流程至關重要。
  • Snapchat推出新社交品牌廣告,集趣味、創意、好玩於一身
    如何幫助廣告主在芸芸又繚亂的廣告中脫穎而出,與其光靠創意素材,不妨換個創意廣告形式? Snapchat推出的互動廣告產品,讓目標用戶在「玩樂」的時候輕鬆注意到你。獲取用戶不再是難題! Snapchat是一款風靡歐美千禧一代,為社交而生的照片分享應用,擁有1.9億日活用戶。據統計,2017年Snapchat用戶自發性創作了超過一萬億個快照(Snaps)。
  • 不要忽視Instagram的增收潛力,如何利用Instagram推動假期銷量?
    2、進行季節性促銷對於大多數客戶而言,在假日購物是尋找折扣和優惠的好時機,有88%的衝動購買是由優惠促成的。由於移動購物者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因此在Instagram上推廣季節性促銷活動是一個好主意。根據eMarketer的數據,美國有38%的假日購物者計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尋找優惠。
  • 社交廣告投資秘籍:如何精確統計社交廣告價值
    但谷歌分析的Linus Chou 這周在新媒體博覽會上表示:「千萬不要相信哪個社交媒體專家告訴你『社交媒體是無形的』,當你建立一個品牌的時候,你對社交媒體平臺的投資是可以估量的。這個領域還很新,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估」。1.
  • 捕捉促動購買的神秘心動信號:理解消費背後的心理學
    通過更好地了解消費者購買特定商品和服務的原因,企業可以更好地確定市場的需求,並相應調整營銷策略來適應市場。這裡的研究就是指要弄清楚是誰,在什麼場合,什麼時間,如何消費。消費者不一定是購買者。從信息提供者到決策者、使用者、支付者或處置者,消費者扮演著多種角色。角色也因環境而異——例如,在一個家庭中,母親可能是購買者,但子女才是消費物品的人,最後又由母親來處置掉這些產品。
  • 如何創造性地「做廣告」
    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實際上對廣告代理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創意人員需要創造性,客服人員、調研人員、公關人員、媒體購買與執行人員也需要創造性,每個人都把創造性的思維貫穿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單純的廣告創意就會擴展成為充滿豐富創造性的廣告運動。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我們仍然有必要對廣告中的創造性思維按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詳細的論述。
  • 營銷環境在變,戶外廣告何以成為品牌營銷利器?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品牌尤其是那些相對傳統行業的品牌來說,如何利用更潮的傳播,應用更全面的營銷策略是品牌贏得發展而思考的話題。通過對它們背後營銷模式的分析會發現,這些電商起家的美妝品牌都是經歷了從種草到品牌建設,並通過品牌廣告投放得以出圈,線上聯動KOL進行種草,圈定私域流量營銷,聯合線下門店鋪設,以及大規模投放線下廣告來持續擴大品牌知名度。
  • 品牌如何利用 YouTube 做好全球化?
    被特殊時期重塑的消費者們,更傾向選擇那些值得信任的品牌。事實上,被影響的不只是對品牌的喜好,消費者對接受信息的形式也有了新的變化:據前文凱度的報告,僅有 14% 的消費者希望看到之前的普通廣告2,被特殊時期重塑的品牌意識,對邁向全球化的品牌來說正是機會。
  • 一條廣告被嘲三年,這可能是百事可樂最想刪掉的廣告
    這隻被差評為「史上最爛」的廣告到底是怎麼樣的?先來看看百事可樂這個廣告。 差不多的主題——可樂成為人與人的紐帶,差不多的「蹭熱點」——靈感都來源於真實生活事件,1971年的可口可樂成為了經典,《廣告狂人》也致敬過它,百事可樂卻慘遭惡評。
  • 實操教程:如何利用Instagram進行直播帶貨?
    但作為跨境賣家,怎麼樣才能利用好這一平臺呢?本文就以此作為切入點,「手把手」教賣家如何利用Instagram這個頭部平臺來為店鋪帶貨。 什麼是 Instagram直播帶貨?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利用Instagram進行帶貨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Instagram直播帶貨。Instagram的Live Shopping指的是允許賣家使用直播流媒體直接向客戶進行產品銷售的功能。
  • 廣告的底層邏輯:客戶認知看板、廣告運營五步法、廣告投放九策略
    在網絡影響力排名前10的品牌中,竟然有4家品牌主打的廣告賣點高度雷同:魚好吃湯更好喝,能喝湯的酸菜魚。通常品牌都用主打賣點來做廣告宣傳,如何評價廣告投效果呢?戴森提出一個非常炫酷的商業概念「氣流倍增技術」作為購買理由。戴森還給出一個記憶符號「V9數碼馬達」來強化廣告記憶效果。小規模運營:來的都是強關係,認可戴森品牌的人。3. 零售酸菜魚
  • 如何購買筆記本電腦?來看看十大電腦品牌排行榜
    購買筆記本電腦的時候會有很多疑問,到底需要選擇什麼樣的電腦才適合自己使用?如今電腦市場品牌多,型號多,配置更多,在這裡為大家分析一下買什麼筆記本電腦才合適,同時也看看最新的十大電腦品牌排行榜。如何購買筆記本電腦?
  • B站文化認同的力量如此強大,那應該如何利用「文化」幫助品牌?
    本著同行相輕的小傲嬌,對各類「廣告作品」常常格外嚴格,但唯獨B站例外。自從2018年成為B站用戶,我就成為了「小破站」高級自來水,自發宣傳、安利B站的各類活動,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作為騰訊視頻數年老用戶,卻幾乎沒有分享過任何相關的廣告。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資深營銷人,如何利用消費者的七宗罪?
    那我們可以怎麼利用人性的這個特點呢? 從最赤裸裸的在帖吧中的鎮樓圖增加點擊,到極為含蓄的飲料瓶形狀設計促進購買。 還有其他方式比如找託來營造賓客盈門的感覺,這時候消費者腦中就產生一個邏輯鏈(人多=>大家都覺得好=>這個餐廳好),新皮層也調動起來了。 但是在現實的商業世界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讓消費者理性思考當然好,但是有的品牌或產品本身就是依賴衝動和重複的,那這個時候怎麼應用思維懶惰的特性,從而佔領消費者心智呢? 1.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廣告運用它的十八般武藝培養人們的消費習慣,發揮著一種隱性的權力來佔領消費者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廣告支配著受眾的消費主義文化。廣告的本質是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廣告商為了製造受眾的消費熱情和誘導受眾的消費欲望,不得不絞盡腦汁地創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廣告語言。因為通過獨特新穎的廣告語言便會輕而易舉地影響消費者的意圖、態度和購買決策。
  • 「動漫熱」來襲,品牌如何借勢?
    在動漫文化大其道的時代下,品牌如何借勢撬動「動漫經濟」? 這屆年輕人對動漫IP有天然的情感和記憶,而品牌跨界動漫IP,輸給出聯名產品,或廣告創意,通過引激發他們的情懷,進而將這種情懷潛意識轉移到品牌身上,增加他們對品牌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就是情懷驅動形成年輕人的消費決策。 3.
  • 在破局品牌成長的逆境下,美圖如何全面開放?
    通過對美圖營銷的多個案例的盤點和梳理,我們發現其要點:創造花哨的載體和多種廣告形式來幫助品牌高光首秀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留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成為品牌或產品與他下次互動的關鍵。加之催化劑節點的複雜性,在當前的營銷環境下,迅速佔領用戶的視野,指出傳播的主要目的已成為營銷競爭的首要目標。基於此,品牌試圖通過高度活躍的移動通信入口傳遞信息。
  •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在當代廣告中的應用
    人們要在繼續細化市場,激發消費者潛藏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引導消費者的健康文明價值觀,從而做到滿足人、尊重人、引導人、教育人,這才是廣告引入心理學理論的宗旨所在。 廣告引入需要層次心理學理論,有兩重作用,一是用需要層次論來指導廣告如何去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不斷激發受眾潛藏的各種需求,促進銷售;二是用人本心理學的精神引導廣告,真正做到滿足受眾、尊重受眾、激發受眾和實現受眾,引導受眾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從而建立良好的廣告環境,促進廣告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