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罕見接受採訪,50歲依然天真純淨:不是詩人喪,是時代喪!

2021-01-09 八卦教研室

許久不見的張楚,突然以一段採訪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

2月21日,為了宣傳新專輯《一部分》,張楚接受某音樂平臺專訪,和印象中的一樣,而且更瘦,鬢角也添了白髮,更加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一樣的天真、純淨。

記憶中的張楚,像一個遠離塵世的詩人。瘦弱的他,彈著吉他,唱著心中天真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看法。

他以螞蟻的目光看待這個龐大的世界,正是塵世就是「蝗蟲的大腿、蜻蜓的眼睛、蝴蝶的翅膀」。

他如浪子一樣,雖然「這個冬天雪還不下」,但「我的心跳還很溫柔」,他看到父親「坐在樓梯上已經蒼老」,看到姐姐「眼裡的淚水」,「想要回家」。

他覺得「天堂實在太高太遠」,希望「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

他覺得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中都是情侶的味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達明一派的合區《石頭記》裡唱道:「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漸厚,鞋踏破路溼透。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弱柳,曾獨醉病消瘦。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樂韻,人獨舞亂衣鬢。」

聽這首歌,總是會想到張楚,永遠的「病消瘦」模樣,為「渺渺世間輕飄送著樂韻」。

對大眾來說,張楚是一個歌手,更是一個詩人。並且似乎天生有著詩人的那種憂傷。

不過,這次接受採訪,張楚並不同意這種說法。記者說:「詩人的底色其實都是憂傷或者是有點沮喪的,張楚老師你在創作的時候也是帶一點喪嗎?」

張楚直接回答:「沒有」,並說「我不想進你這個圈套」。他說詩人也有很天真的一面,他只是在某些時代,詩人被賦予了一種很喪的色彩,「喪的不是詩人,而是時代。人們把時代的東西強加到詩人身上,我覺得這個不公平。」

張楚1968年出生,今年已經過了50歲,到了天命之年。

25年前,他就發行了首張專輯《一顆不肯媚俗的心》,之後的單曲《姐姐》和專輯《孤獨的人世可恥的》讓他成為搖滾圈舉足輕重的人物,和竇唯、何勇並成為魔巖三傑,1994年參加了香港舉行的「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音樂人。

張楚、何勇、竇唯的音樂已經成為傳說,並且永遠停留在那個時代。早前曾有人說「魔巖三傑,一個瘋了,一個死了,還有一個成仙了」。

「瘋了」的是說何勇,「成仙」的是竇唯,而「死了」的則是說張楚。這其實是何勇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他的原話是:「我們是魔巖三病人,張楚死了,我瘋了,竇唯成仙了。」

張楚當然沒有死。而是說他的音樂再高峰期後,已經失去了靈魂,是他的音樂死了。

實際上,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或聽到張楚了。1998年,張楚發行了專輯《造飛機的工廠》,後來離開北京,從此銷聲匿跡,絕別樂壇。

在老家隱居多年後,張楚於2006年再次籤約音樂公司,並參加了一些音樂節。直到2014年,他才再度推出專輯《清楚》。陸續寫了一些歌后,終於在去年年底,張楚推出了《一部分》,專輯文案寫著:音樂的美使人難忘 ,音樂的訴求卻充滿矛盾,在沒有解釋出的那個空間,願悲傷永被歡笑打敗。

對於張楚的音樂,很多人都說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這也是大家說「張楚死了」的原因。

其實每個人都在改變,張楚也一樣。

他說看到了一些人對新專輯的回饋,「有的人說很好聽,有些聽眾也會覺得很失望」,原因是「這個歌這個編曲怎麼這麼亂啊,有的東西怎麼跟以前不一樣啊」。

張楚說,他喜歡出現以一些未知的東西,他的音樂不是流行音樂那種AB段,而是「偏向於電影配樂那種。」

張楚覺得,歌詞方面依然有閃亮的地方,是一種兒童時候的一種幻想,那種幻想又有一種真實性,還有一種是在時空中的體驗,「到底反應了什麼,很難描述出來。」

不變的詩性的表達方式,比如一首叫《時空》的歌,他就寫了「冬天夏天墜入湖泊」這樣的句子,把最熱的夏天和最冷的冬天抽取出來,放到一個時空。

對於當下的流行音樂市場,張楚很清醒,但仍堅持自我,堅持那份天真,做一個不變的「音樂作家」。在大家更熱衷綜藝節目和流量下的音樂市場時,他更關心作品。

張楚說他是從偏民謠、偏有點憤世嫉俗的這種寫作起來的,但是他覺得這種東西越來越窄。他現在用一顆平等的心去寫作,「我安全放棄了這個(商業用戶、流量)」。

在張楚看來,他和現在的年輕人世兩個時代的人,並不匹配,他依然按照從前的方式去寫,把作品做好,同時得到快樂和滿足感。

張楚特別喜歡旅行,特別喜歡去國外那種不是自己母體文化的地方,更嚮往未知的、自然的旅行。

最後,張楚說,「我的思維方式容易從現實裡跳出來,那個角度可能會看出來會更有意思。有的人認為有上帝視角,我不認為有上帝視角。因為上帝視角是從生活裡跳出來以後,覺得有一個上帝視角,我會從那個上帝視角再跳出來一次,我發現根本就沒有上帝視角。因為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那個視角是上帝性的。」

對於張楚,民謠歌手老狼曾說過一句話,「唱歌能讓我有名有利,這很好。但我心裡很佩服竇唯、張楚這樣的人,他們內心有股執拗的勁,對自己的音樂很在乎,他們不走穴,不想賺錢,他們是藝術家。」

張楚就是這樣,儘管已經到了50歲,依然天真純淨,內心執拗。

相關焦點

  • 關於張楚:曾經在歲月中打動過你我,但唱歌的人早已不再如往昔
    他仿佛被時代遺忘的,銷聲匿跡,仿佛從來沒有過這麼一個人,老狼哪個時候也不怎麼唱歌了,但是他的歌聲永遠都會在校園想響起,哪個時候樸樹正當紅,當有人說樸樹像一個詩人的時候想到的就是張楚。喜歡張楚就是從他的歌詞開始,他的歌詞寫的非常有詩意,孤獨蒼涼,悲天憫人,而且極具人文氣息。
  •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怎麼產生的 喪文化由來、表現與內涵
    這樣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積極、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論,但卻在此時此刻,恰好跟這個時代青年文化無縫切合。他的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正是這批超時工作、超額吃飯、壓力大、掙錢難的大眾內心狀態。
  • 魔巖三傑25年後,50歲的張楚比年輕時更「迷茫」
    87年我在北工大的女生宿舍裡,第一次聽張楚唱歌,《西出陽關》、《將將將》、《一個長安人站在長安街上》,當場把我震得五迷三道。張楚依然是那個張楚,甚至比那時更迷茫。」「現場有些嘈雜,好多人可能更期待一個躁動的夜晚。」老狼寫道,「但也有人在聆聽,還有人在落淚。」2018年的歲末,50歲的張楚,終於發行了自己的新專輯;又過去了近10個月後,新專輯的首唱會才遲遲到來。
  • 李雪琴:能喪,說明你心理還健康
    我發現這兩年,大家對「喪」這個狀態,越來越能接受,也越來越通透了。 在最新一期的騰訊新聞欄目《巔峰》中,「喪」的代表人——李雪琴說到: 適當的喪,能更有效地防止年輕人情緒崩潰。 喪是給自己的緩衝,喪一下更能讓自己放鬆。
  • 張楚|他是魔巖才子,也是憂鬱詩人,搖滾死不死與他無關,因為紅磡...
    它足以拆散一段婚姻,足以淡忘一場仇恨,足以顛覆一個政權,足以消解一段歷史,它足以天翻和地覆,足以滄海變桑田,但慶幸的是,有些事,在歷經二十多年的風雨後,依然讓人血脈噴張,依然讓人熱淚盈眶。「魔巖三傑」在搖滾樂迷心中,就是這般的存在,每每談及都惹人感動和激昂。何勇曾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我們是魔巖三病人,張楚死了,我瘋了,竇唯成仙了。」
  • Billie Eilish(比莉·艾利什)在「喪」什麼
    年僅15歲她的單曲《Ocean Eyes》,就可以創下銷量過百萬的神話。人們稱她是「下一個Lady Gaga」,可謂是風頭無倆。人們對Lady Gaga幾乎是毀譽參半,對這位音樂上的天才少女卻是喜愛有加。2019年,她是歐美流行樂壇、甚至世界流行樂壇最紅新人。
  • 《紅頭髮的N》:喪,但我仍然很棒
    「我既不是『Ann』,也不是『Anne』,而是『N』,這是作者在首頁的自我介紹,仿佛在告訴讀者:「我就是人海茫茫中,那個沒什麼辨識度,不願意與人打招呼,雖然內心情感豐富但不想表露,雖然生活艱難但想要放棄又不敢放棄的,無數普通人之一。」
  • 為什麼如今只要搭上「喪」,很多東西都能成為流行?| 好奇心人類學
    「喪」首先勾畫出的,是一種失意者的形象:不順利、不開心、無能為力……但事實上,相比帶著「主角光環」的英雄們,這樣的人物可能反倒更貼近生活中的大多數。上世紀 90 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嚴峻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年輕人們獲得成功的機遇在減少。一些被稱作「寬鬆時代」的日本年輕人,想要毫無壓力地過著安穩的日子——但卻依然遭遇到事業家業都不順利的現實。
  • 改造張楚
    張楚衡量事情的標準是「好玩兒嗎」、「酷嗎」。過去多年,用合約方式與張楚合作的人都失敗了。被人說服,張楚終於一個人出來單幹:配合媒體採訪,自己找團隊設計封面,製作視頻,甚至自己學會了編曲。(東方IC/圖)張楚,歌迷眼中的憂鬱詩人,音樂公司心裡的麻煩歌手。人們渴求他的新作,他受不了音樂工業的生產方式。能否改變張楚?兩個當初的少年歌迷長大了,作出了自己的嘗試。「您好,我是『記憶池塘』的銷售,您想出售您的一部分記憶嗎?」2013年12月初,張楚寫了一篇科幻小說,《時間池塘》。他設計出一個商業公司,收購各記憶。
  • 「喪文化」下,很多年輕人都有「鴕鳥心態」,成為「廢掉」的一代
    那麼,什麼又是「喪文化」呢?「喪文化」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哪些影響?百科資料: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3、高考的副作用開始應驗90後學生時代,大多認定一條理:高考改變命運。他們學生時代,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高考上,甚至整個家庭,整個社會都把高考的作用捧上了天。高考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竟還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
  • 一生4嫁喪父喪夫喪子,家財散盡命比黃連苦
    一生4嫁喪父喪夫喪子,家財散盡命比黃連苦提到美國名媛,人們可能首先想到是卡戴珊家族,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美國頂級名媛另有其人,她就是被評選為「美國末代名媛」的葛洛莉婭·范德比爾特。葛洛莉婭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曾祖父是美國航運兼鐵路大亨Cornelius Vanderbilt。這位美國最後的貴族名媛,一生4嫁喪夫喪子,家財散盡命比黃連苦。
  • 「魔巖三傑」簡介:張楚
    10歲那年第一次離家出走,17歲考入大學,土木工程系,後又輟學。1987年隻身來到北京。1988年錄製了早期作品《西出陽關》《bopomofo》等歌。1990年創作完成單曲《將將將》。1991年組成毒刺樂隊,參加由「魔巖文化」打造的中國第一張搖滾樂合輯《中國火I》的錄音,唱出那首廣為流傳的《姐姐》。
  • 北大李雪琴爆紅後首度發聲:喪一點沒什麼不好,天天打雞血才可怕!
    爆紅之後,李雪琴在《巔鋒》節目中首度接受媒體專訪,被主持人cue到:「很多人說,你是『喪』文化的代表?」李雪琴調侃:「那不是李誕嗎?我能喪過他嗎?」李誕喪不喪,暫且不論,但李雪琴是真的喪,她形容喪,就像那些病病歪歪的老人,平時身體老不好,但很能活。
  • 搞笑GIF:cos沒有錯,只是這白布看著有點喪啊
    cos沒有錯,只是這白布看著有點喪啊結果,車回來,第二天我開車發現油箱滿了,我想說哥哥我真不是那意思啊!2.有一位北京的大哥歷盡十多年的煎熬,終於中了500萬,在領獎臺上,表情依然很從容,臺下的人紛紛投去敬佩的目光。後來記者上臺採訪。當時記者問他:請問你準備怎麼花這些錢呢?大哥很淡定的說:先把買彩票借的錢還了。記者又問:那剩下的呢?
  • 現代年輕人很喪的原因,不會「窮」開心,還沒有鈍感力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喪文化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百度上對喪文化的定義是專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
  • Ins·喪網名:一周喪七天,一喪一整天,喜你為疾,藥石無醫!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煩心事,一起來看看那些喪喪的網名吧,In風的喪網名,一周喪七天,一喪一整天,喜你為疾,藥石無醫!這世間時期有很多愛而不得的人和物,但是既然得不到,那就說明沒有那麼的緣分。能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不要默默地墮落,失望。
  • 俗語「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什麼意思?是迷信嗎?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事,婚姻大事也是人生大事在過去就有一句話,說「一喪三年時運衰,一婚十年人丁旺」,這句俗語到底啥意思呢?裡邊有沒有道理?還是說是老人們迷信的說法呢?「一喪三年時運衰」,這上半句的意思是說,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人去世,那麼這三年之內,這個家庭中都很難有好的時運,但是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體的規律,是自然的法則,是避免不了的,人的年紀到了一定的歲數,就要面臨這死亡,這是誰都避免不了的,古代多少帝王想要追求長生不老,多少美女像要青春永駐,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人是無法與時間抗衡的,與宇宙相比,人只不過是這浩瀚中的浮遊而已,所以人的生死有怎麼可能避免
  • 早年喪妻女、中年險喪命、晚年喪子拜登:群天蠍十二宮人的試煉
    這位早年喪妻女、中年險喪命、晚年喪子的77歲老者,3度競逐美國總統,終於在幾近耄耋之年獲得勝利。拋開政治不談,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但現實卻不是他想像那麼順利,拜登在大學剽竊其他人作品的醜聞被爆出來後,曾經學術不端的各種行為也被扒了出來。為了避免聲譽受損,他退出了競選,轉年2月,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他被診斷出腦動脈瘤,並接受了顯微外科開顱手術。這種手術倖存的機率是50%,很可能雖然醒來,但大腦出現嚴重缺陷。
  • 17年後張楚成熟歸來 稱歌詞創作受詩歌影響較大
    跟你20歲時想的一樣嗎?  A:不一樣,20歲的我太年輕,更追求個性。現在我夢想的生活是有妻子、孩子,還要有寵物。  >>聊音樂  新專輯不憤怒學會收斂  已經17年沒有推出新專輯的張楚選擇在網上發布自己的全新專輯。很多歌迷聽了之後反映,張楚不再那麼憤青了,變得越來越正能量了。
  • 從社畜到打工人,青年亞文化不喪了?
    當「打工人」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完全可以看成社會時代的階段性產物。不管工作苦不苦的,都在叫苦。恰如榮格在《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中的斷言:「我於其間體驗自身之中的他者的同時,非我之他者也體驗我。」正話反說,喪語要用積極的口吻吶喊。如果說社畜式的喪文化,撕裂了雞湯學的流暢敘事。那麼「打工人是人上人」的宣言,則再度屈從了主導價值的評判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