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有機環境是指生物與周圍生物之間的關係,通常有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
(一)種內關係種內關係中最常見的是種內鬥爭和種內協作。
1、種內鬥爭種內鬥爭是指同種個體間為了爭奪資源、領地、配偶等而進行的生存鬥爭。在密度過大的植物種群內,個體間為水分、營養物質而發生的爭奪;兩隻雄性梅花鹿為爭奪雌性配偶而發生的決鬥;雄鳥用歌唱聲來驅趕其他雄鳥而保存自己的地盤等,都是種內鬥爭的例子。生物種內鬥爭的結果,一方面使參與競爭的個體受損,甚至死亡;另一方面,使群聚過程逐漸完整,並使某些動物種群內形成一定的等級制度。
2、種內協作種內協作是指同種個體間為了共同防禦敵害、獲得食物及保證種族生存和延續而進行的相互幫助、相互有利的行為。野牛聯合成群,組成防線,用以抵禦捕食者的侵襲;狼群的合作可殺死一頭牛;白蟻精巧的蟻巢也是工蟻通力合作的結果,這些都是種內協作的例子。種內協作對於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種間關係物種之間的關係,除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外,比較常見的還有競爭、共生、寄生、共棲等。
1、競爭
物種之間由於爭奪有限生存條件(如陽光、水分、空間)或生活資源(如營養、食物)而存在的相互排斥的關係。在缺水條件下,過分密植的不同種植物,競爭陽光和水分,結果對一個種有利,另一個種受到抑制,甚至被逐出分布區。
2、共生共生是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的互利關係。共生的雙方都能從這種關係中得到好處,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地衣是單細胞藻類和真菌的共生體,藻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大部分供給真菌,真菌吸取外界水分、無機鹽和二氧化碳提供給藻類。榕屬和對應的榕小蜂是植物與昆蟲之間共生的「典範」。3、寄生一種生物(寄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關係稱為寄生。人體內的絛蟲、血吸蟲、蛔蟲,植物中的菟絲子、槲寄生、桑寄生等都是寄生生物。
4、共棲當兩個物種的個體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現象,稱為共棲。共棲夥伴彼此分離,各自有獨立的生活能力。綠毛龜是絲狀綠藻與烏龜共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