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層包括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可統稱為巖石圈,STOTEN期刊的範圍除了上述四個圈,還加上了人類圈。而Chemosphere指的是什麼呢?
Chemosphere翻譯過來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光化層,即距地表約20~110公裡之間,大氣分子受太陽紫外輻射影響而產生光化反應的大氣層;二是化學圈。我們知道搞影視的叫影視圈,搞學術的叫學術圈,那搞化學的就是化學圈咯?顯然不是。關於化學圈究竟指什麼大家可以自行思考,Chemosphere期刊有些人在翻譯時用的是光化層,這應該屬於錯用。因此,Chemosphere雖然名叫化學圈,但卻不屬於化學人的圈子,是正兒八經的環境領域老牌期刊。
Chemosphere創刊於1972年(比EP晚兩年),現任主編兩人,分別是Jacob de Boer教授和Yeomin Yoon教授,副主編31人,含9名中國學者,分別是上海交大曹心德老師教授、浙江大學馬奇英教授、北京大學胡建英教授、清華大學黃俊副教授、同濟大學李詠梅教授、東莞理工學院牛軍峰教授、香港科技大學Xiangru Zhang以及臺灣Chang-Ping Yu和Tsair-Fuh Lin教授,編委68人,含國人學者18人。
期刊為半月刊,自引約10%左右,IF十年前為3.1,2016年升到4,2018年升到5,如今5.778,平均JIF百分位在80-90%之間,環境領域口碑不錯。
期刊在2015年之前年均1000篇左右,2016年1668篇(含國人作者的文章37.7%),2017年1922篇(41.9%),2018年2180篇(46.2%),2019年2402篇(50.9%),2020年截至目前2488篇(56.1%),預計2020年全年文章3000篇左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人學者文章在增多,期刊文章總數也在增多,而且沒有停止增長的跡象。環境領域比Chemosphere發文量還大的期刊不多,主要有STOTEN、CEJ、JCP(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ESPR。
總體來說,期刊的審稿速度已經變快了,如果順利,1個月左右能收到審稿意見。但是,個別編輯效率偏低,需要改善。
期刊的接受範圍分為三大塊,分別是環境化學(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行為)、毒理和風險評估(化學物質的毒理研究)和汙染物的處理修復(側重處理技術),因此也可以看得出來Chemosphere的核心是化學品和汙染物,如果與之無關則不受歡迎,例如催化劑製備、純微生物生態、分子機制研究等等。
個人認為Chemosphere與之前介紹的STOTEN和EP在同一檔次(可能在某些方面略低一點點),在業內具有較好的認可度。但大家也都能看到,目前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ST/WR與下一檔次的STOTEN/EP/Chemosphere等期刊之間有斷檔現象,兩個檔次的期刊文章質量有一定的差距。而我國的環境研究熱度以及研究水平都在上升,優質稿件也越來越多,EST/WR的排版量畢竟有限,這給其他期刊的發展帶來機遇。一方面,希望某些期刊能脫穎而出,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環境領域目前也相繼成立了一些新的期刊(例如EST Water/Engnieering和我國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這些期刊的未來發展值得大家關注。
最後,祝Chemosphere繼續成長。
Chemosphere是一本國際性多學科期刊,旨在廣泛而有力地傳播與環境科學和工程相關的各類研究。發表的文章類型有Original communications,Reviews,Discussion papers,Letters to the editor,Short communications等。接受的稿件主要來自以下領域:
環境化學
本部分發表環境中有機和無機汙染物的行為、歸趨和轉化的相關研究。重點是不同環境中(如水、土壤、沉積物、生物體、灰塵和空氣)汙染物的動力學及其與生物圈的互作研究,也發表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研究,例如環境和人的接觸研究、毒理學、流行病學調查、風險評估和產生或較少這些汙染物的過程。我們只發表對國際讀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包括具有特別全球意義的個案研究),或者可以在全面層面能加以解釋的研究。關於氣候變化的論文不予考慮。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新興汙染物,如藥品、農藥、阻燃劑、其他工業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內分泌幹擾物等
微量金屬、有機金屬、金屬和放射性核素
環境行為研究,包括轉運、生物降解、生物積累和/或沉積、大氣化學過程、水解、吸附/解吸
化學物質的轉化和礦化,例如通過生物和光降解、氧化還原過程和水解
土壤和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相互作用、降解和形成
新的環境分析方法,包括案例研究
開發和應用環境模型和定量構效關係來研究汙染物的行為和動力學
具有國際興趣的新的環境檢測研究、新汙染物的報告和發現等
海洋毒素
毒理學和風險評估
本部分發表有關毒理學的所有研究,即化學品和有毒物質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不利影響,以及對可能發生這種不利影響的風險評估。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化學品對環境、水生和陸生生物的不利影響
化學品對人體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
不良反應相關機制的生化研究
與不良反應有關的化學品的毒物動力學和代謝研究
基於生物體或生物材料的測試方法開發和驗證
納米顆粒、納米複合材料和微塑料對環境的影響
內分泌幹擾
高通量篩選
機製毒理學
魚毒理學
DNA和蛋白質加合物
體外實驗和組學技術
植物毒理學
處理和修復
本部分重點發表環境汙染物的管理和消減的技術,包括再利用和再回收。這項技術必須超出基本的實驗室研究,或對當前的處理技術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基礎的(生物)吸附研究或植物提取金屬的稿件應該提交給更合適的期刊。此外,常規性質的研究結果可能不被送審。例如,對於氧化過程,除了目標化合物的衰減外,還必須對目標化合物及其中間體和/或礦化程度進行量化。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先進的水和廢水處理和汙泥處置工藝
採用新策略、發現或解釋的修復研究
危險廢物及工業化學品
水力壓裂和採出水
和固體廢物的電化學處理
納米技術
高級氧化工藝
光解和光催化
自然處理(河岸過濾、含水層補給和恢復)
自然和廢水有機物的特性和行為
不考慮用於廢水淨化或修復的新材料合成研究,側重於去除單一汙染物的研究也不是非常歡迎。水平有限,必有不對之處,歡迎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