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微生物期刊—Chemosphere

2021-01-14 i3microorganism
雜誌主編:Jacob de Boer和Yeomin Yoon期刊主頁: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chemosphere


地球圈層包括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內部圈層可統稱為巖石圈,STOTEN期刊的範圍除了上述四個圈,還加上了人類圈。而Chemosphere指的是什麼呢?

Chemosphere翻譯過來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光化層,即距地表約20~110公裡之間,大氣分子受太陽紫外輻射影響而產生光化反應的大氣層;二是化學圈。我們知道搞影視的叫影視圈,搞學術的叫學術圈,那搞化學的就是化學圈咯?顯然不是。關於化學圈究竟指什麼大家可以自行思考,Chemosphere期刊有些人在翻譯時用的是光化層,這應該屬於錯用。因此,Chemosphere雖然名叫化學圈,但卻不屬於化學人的圈子,是正兒八經的環境領域老牌期刊

Chemosphere創刊於1972年(比EP晚兩年),現任主編兩人,分別是Jacob de Boer教授和Yeomin Yoon教授,副主編31人,含9名中國學者,分別是上海交大曹心德老師教授、浙江大學馬奇英教授、北京大學胡建英教授、清華大學黃俊副教授、同濟大學李詠梅教授、東莞理工學院牛軍峰教授、香港科技大學Xiangru Zhang以及臺灣Chang-Ping Yu和Tsair-Fuh Lin教授,編委68人,含國人學者18人。

期刊為半月刊,自引約10%左右,IF十年前為3.1,2016年升到4,2018年升到5,如今5.778,平均JIF百分位在80-90%之間,環境領域口碑不錯

期刊在2015年之前年均1000篇左右,2016年1668篇(含國人作者的文章37.7%),2017年1922篇(41.9%),2018年2180篇(46.2%),2019年2402篇(50.9%),2020年截至目前2488篇(56.1%),預計2020年全年文章3000篇左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人學者文章在增多,期刊文章總數也在增多,而且沒有停止增長的跡象。環境領域比Chemosphere發文量還大的期刊不多,主要有STOTEN、CEJ、JCP(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ESPR。

總體來說,期刊的審稿速度已經變快了,如果順利,1個月左右能收到審稿意見。但是,個別編輯效率偏低,需要改善。

期刊的接受範圍分為三大塊,分別是環境化學(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行為)、毒理和風險評估(化學物質的毒理研究)和汙染物的處理修復(側重處理技術),因此也可以看得出來Chemosphere的核心是化學品和汙染物,如果與之無關則不受歡迎,例如催化劑製備、純微生物生態、分子機制研究等等。

個人認為Chemosphere與之前介紹的STOTEN和EP在同一檔次(可能在某些方面略低一點點),在業內具有較好的認可度。但大家也都能看到,目前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ST/WR與下一檔次的STOTEN/EP/Chemosphere等期刊之間有斷檔現象,兩個檔次的期刊文章質量有一定的差距。而我國的環境研究熱度以及研究水平都在上升,優質稿件也越來越多,EST/WR的排版量畢竟有限,這給其他期刊的發展帶來機遇。一方面,希望某些期刊能脫穎而出,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環境領域目前也相繼成立了一些新的期刊(例如EST Water/Engnieering和我國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這些期刊的未來發展值得大家關注。

 最後,祝Chemosphere繼續成長。

 


Chemosphere是一本國際性多學科期刊,旨在廣泛而有力地傳播與環境科學和工程相關的各類研究。發表的文章類型有Original communications,Reviews,Discussion papers,Letters to the editor,Short communications等。接受的稿件主要來自以下領域:

環境化學

本部分發表環境中有機和無機汙染物的行為、歸趨和轉化的相關研究。重點是不同環境中(如水、土壤、沉積物、生物體、灰塵和空氣)汙染物的動力學及其與生物圈的互作研究,也發表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研究,例如環境和人的接觸研究、毒理學、流行病學調查、風險評估和產生或較少這些汙染物的過程。我們只發表對國際讀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包括具有特別全球意義的個案研究),或者可以在全面層面能加以解釋的研究。關於氣候變化的論文不予考慮。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新興汙染物,如藥品、農藥、阻燃劑、其他工業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內分泌幹擾物等

微量金屬、有機金屬、金屬和放射性核素

環境行為研究,包括轉運、生物降解、生物積累和/或沉積、大氣化學過程、水解、吸附/解吸

化學物質的轉化和礦化,例如通過生物和光降解、氧化還原過程和水解

土壤和水環境中汙染物的相互作用、降解和形成

新的環境分析方法,包括案例研究

開發和應用環境模型和定量構效關係來研究汙染物的行為和動力學

具有國際興趣的新的環境檢測研究、新汙染物的報告和發現等

海洋毒素

毒理學和風險評估

本部分發表有關毒理學的所有研究,即化學品和有毒物質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不利影響,以及對可能發生這種不利影響的風險評估。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化學品對環境、水生和陸生生物的不利影響

化學品對人體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

不良反應相關機制的生化研究

與不良反應有關的化學品的毒物動力學和代謝研究

基於生物體或生物材料的測試方法開發和驗證

納米顆粒、納米複合材料和微塑料對環境的影響

內分泌幹擾

高通量篩選

機製毒理學

魚毒理學

DNA和蛋白質加合物

體外實驗和組學技術

植物毒理學

處理和修復

本部分重點發表環境汙染物的管理和消減的技術,包括再利用和再回收。這項技術必須超出基本的實驗室研究,或對當前的處理技術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基礎的(生物)吸附研究或植物提取金屬的稿件應該提交給更合適的期刊。此外,常規性質的研究結果可能不被送審。例如,對於氧化過程,除了目標化合物的衰減外,還必須對目標化合物及其中間體和/或礦化程度進行量化。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先進的水和廢水處理和汙泥處置工藝

採用新策略、發現或解釋的修復研究

危險廢物及工業化學品

水力壓裂和採出水

和固體廢物的電化學處理

納米技術

高級氧化工藝

光解和光催化

自然處理(河岸過濾、含水層補給和恢復)

自然和廢水有機物的特性和行為

不考慮用於廢水淨化或修復的新材料合成研究,側重於去除單一汙染物的研究也不是非常歡迎。

水平有限,必有不對之處,歡迎批評。

相關焦點

  • Chemosphere綜述:金屬卟啉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土壤和地下水中持久性汙染物的不斷排放,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此外,化石燃料供應的短缺也迫切地需要有效地策略來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而催化技術,在高級氧化和能源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其中金屬卟啉以及金屬卟啉衍生物,作為一類新興的均相或非均相催化材料,已經成為了環境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
  • Chemosphere專輯:氣體汙染物的生物淨化技術
    Coruña Christian Kennes教授中國浙江工業大學 陳建孟教授中國天津大學 王燦教授Journal:Chemosphere專輯地址:(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取)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chemosphere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與傳統的環境汙染物不同,微塑料形狀、大小、密度、顏色和化學組分非常多樣。微塑料的形狀取決於微塑料原始形態、塑料顆粒表面的降解過程以及在環境中的存在時間。微塑料常見形狀有:顆粒/球團、碎片、泡沫、纖維以及薄膜。在水體環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纖維為主。微塑料粒徑的大小直接影響它們在水環境中的遷移,以及是否會被生物體攝食,與生物安全密切相關。
  • 《整體環境科學》期刊:微塑料已經入侵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
    」這些在馬爾地夫的發現於8月2日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屬於今年到目前為止發表的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科學文獻,讓我們對這場塑料浩劫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可能有助於對抗這場浩劫。
  •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矽酸錳納米複合物製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biomaterials. 2018.12.004)。
  • 技術生物所: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降解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技術生物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通過設置不同氣體條件,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廣譜類代表性抗生素諾氟沙星進行處理
  • 流式細胞儀大顯身手 高通量納米材料生物毒性檢測技術取得進展
    因此,發展快速、高通量的生物檢測手段對納米毒性的快速安全評估極為重要。流式細胞術是毒理學檢測的常用技術,具有高通量、快速、準確的特點。但由於團聚的納米材料在尺寸上同細菌相近,嚴重幹擾檢測結果,使得流式細胞術難以運用於納米材料對細菌的毒性評估。
  • 運用生物3D列印建立高度異質性的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
    膠質母細胞瘤具有高度異質性,其腫瘤微環境是一個包含腫瘤細胞,巨噬細胞,以及多種體細胞的高異質性動態系統。膠質瘤細胞與微環境中的其他細胞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佔腫瘤組織的30%-50%,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有重要影響【2】。
  •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27:5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Xin Wei Wang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多樣性驅動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 專訪中科院聶廣軍研究員: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他與團隊...
    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藉助納米技術,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聶廣軍研究員帶領團隊進行了首次嘗試,成功實現了腫瘤相關血小板的高效清除。因此, 「如果我們特異清除掉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是否可以從根源上解決這個障礙,促進抗癌藥物的滲透?」帶著這樣的設想,聶廣軍研究員帶領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等國的研究人員完美地證實垂死的肝細胞周圍的細胞環境決定著腫瘤細胞所採取的路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雖然早期檢測和治療方面的進展導致許多其他類型癌症的死亡率降低,但是肝癌患者的死亡率卻急劇上升。
  • 中國海洋大學楊桂朋教授當選為國際海洋環境科學Top期刊主編
    半島記者 劉金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研究所所長楊桂朋教授日前當選為國際Elsevier期刊MarinePollutionBulletin主編(Editors-in-Chief)。MarinePollutionBulletin是海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Top期刊,其最新的影響因子為3.782,是中科院一區期刊。楊桂朋教授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已在國際主流刊物上發表了SCI論文200餘篇,其中在國際頂級和權威期刊如Geophys.Res.Let.,Limnol.Oceanogr.
  • 微塑料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微塑料」是為磨砂等產品製造的微小顆粒,或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力量分解較大的塑料碎片時產生的顆粒微塑料分布在陸地表面和空氣中。事實上,微塑料威脅的廣泛性是很多科研的主要關注點。微塑料是一種全球現象,僅在海洋環境中無法充分理解或解決,塑料在陸地上被生產、使用和丟棄,並通過土壤、河流和大氣傳播。如果你說的是在這些材料到達海洋後再處理它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研究人員指出,這個問題的全球範圍也延伸到了社會領域。
  • 新川創新科技園將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微環境」
    11月7日至9日,由國際範圍內生物醫藥領域多名創新實業家共同發起的「中國醫藥創新論壇·2014成都金秋論劍」在蓉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醫藥創新俱樂部主辦,成都微芯藥業有限公司、新川創新科技園、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承辦。在論壇上,成都高新區與新川創新科技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投資環境、政策,表示將「大力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型生態環境,把『成都造』推向世界」。
  • Chemosphere:三種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及...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中農業大學胡紅青教授團隊通過盆栽試驗,評估了水稻秸稈生物炭、沸石和磷礦粉鈍化劑降低酸性土壤中鎘遷移率和水菠菜吸收鎘以及抗氧化反應的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Saqib Bashir博士,通訊作者為胡紅青教授,朱俊、付慶靈參與了試驗研究。
  • 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10月22日,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er,NOC)發布信息「廢水處理可保護水體環境免受微塑料汙染該研究發表在《環境汙染》期刊,研究表明進入河流的被處理過的廢水,其99.8%的微塑料已被去除掉。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廢水處理工程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對處理微塑料的作用。
  • 可降解生物材料微環境pH分布及其對破骨細胞活性的調節作用
    期刊: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主題:可降解生物材料周邊微環境pH空間分布及其對破骨細胞活性的調節作用標題: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terial
  • 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探究「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成為非凡的叛徒,而且還揭示了它們如何積極支持某些乳腺癌的腫瘤生長和轉移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