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科學親子育兒路上,艾米兒與您溫暖相伴!
文|艾米兒
經歷過順產生孩子的媽媽,對順產的產程和疼痛都會記憶猶新,回想起來也都會心有餘悸。
特別是進入產房後,宮口持續開的過程,陣痛十分頻繁,等宮口開到十指後,一邊忍著強烈的陣痛,一邊拼盡全力也要把孩子安全地生出來。
一般產婦在孩子生出來之後,感覺最疼的陣痛終於過去了,可以鬆口氣了,其實不然,隨後的側切傷口縫針是又一個讓產婦難以忍受的過程,甚至這種疼痛比當時的陣痛更讓人痛徹心扉。
如果問產婦生孩子時候最疼的是什麼時候?很多產婦會答:
「陣痛開到十指的過程,還有就是側切傷口縫針!」
那麼,到底側切傷口縫針有多疼?為什麼有的人感覺到疼痛的指數那麼高,有的人對此沒有多少印象呢?
01、為什麼順產大部分產婦都會側切?
順產時是否需要側切,主要是根據胎兒的大小、骨盆的情況來判定。
順產到底是側切好還是自然撕裂好?
順產當然側切要比撕裂好。
一般來說,如果胎兒明顯比較大,會陰比較小,建議側切,避免會陰撕裂嚴重,3度到4度就比較難癒合,甚至肛門括約肌受損,產後會影響大便。如果這種情況下不進行側切,那麼會陰可能會發生撕裂的情況,撕裂的傷口邊緣不整齊,不容易縫合,縫合後也不容易癒合。
如果產程進展比較快、胎兒頭不大,胎兒體重比較輕,或者是二胎順產,大夫建議儘量不要側切,這種情況一般很少會會陰撕裂,即使有也是輕度到1度。
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大夫為了胎兒的安全,為了縮短產程,避免胎兒因為缺氧造成不良影響,都會進行側切,只是側切傷口大小不同。
所以順產側切還是自然撕裂好,需要根據情況決定。
02、有的產婦堅持不側切,最後造成自然撕裂,這樣更痛苦
一般孕婦在孕期,都會在順產和剖腹產之間進行選擇,並且對二者產後的不良影響都會有顧慮,並且對產程和每個環節也會提前了解到。
然而關於順產,很多孕媽媽最忌諱的就是側切,擔心側切後會有很多不良反應,所以就下定決心不要側切,而進入產房後,如果胎兒也沒有危險,胎心率也正常,沒有明顯缺氧情況下,大夫就會尊重產婦的決定。
但是,當宮口開到十指,胎兒出來的那一刻,如果不側切就會造成自然撕裂,並且有的撕裂傷口非常嚴重,甚至縫針時,大夫都無從下手。
我一個閨蜜就是,她當時頭胎順產,順產時產房大夫是她的朋友,所以當時她堅持不側切。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一定選擇側切!」出了產房後閨蜜感嘆。「因為順產撕裂嚴重,當時縫傷口縫了好長時間,感覺那種疼比陣痛十指孩子生時候還要疼很多,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堅決不生二胎了。」
結果產後撕裂傷口非常痛苦,傷口也是一兩個月才痊癒。
所以,進入產房後,產婦還是要儘量聽從大夫的建議,如果需要側切就同意側切,以免撕裂更嚴重。
03、為什麼有的產婦感覺到側切傷口縫針的錐心之痛,有的沒多少感覺?
順產側切傷口縫針,有的產婦對此疼痛印象深刻,而有的產婦感覺不怎麼痛,這其中和有沒有打局部麻藥和麻藥的劑量有關係。
生大寶時,縫針的疼至今難忘回想當初順產生大寶時,雖然入院後陣痛了三天才順利生下大寶,大寶生出來那一刻,我以為最痛的時候終於結束了,當時鬆了一口氣,誰知道大夫說:接下來縫針,咬著牙忍一忍就好了。
隨後,大夫就開了嫻熟的縫針,當時我的感覺就是,那種疼到人快崩潰的感覺,順生時的陣痛我都可以忍受儘量不喊出來,但是縫針實在太疼,我忍不住喊出聲來。
大夫就那麼硬生生地一針又一針,因為要縫好幾層,所以即使側切傷口不大,也要縫好多針。我忍著痛問大夫能不能打麻藥,痛的快堅持不了了,大夫說打麻藥不利於傷口恢復,她們醫院不打麻藥。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總算縫完了,我已經疼的快虛脫了。而傷口的恢復時間也比較長,一兩個月才完全恢復。
之後有快生寶寶的媽媽問起順產生孩子什麼時候最疼時,我會告訴她們除了宮口開到最後的陣痛,就是側切傷口縫針了。
生二寶時,縫側切傷口打了兩劑麻藥,痛感減輕很多常言道:「無知者無畏。」
二寶孕檢時,臨近預產期我心理非常緊張,比生頭胎時還要緊張。
因為生頭胎時並不知道具體產程的感受,不知道哪個環節最疼痛,最難以忍受,會帶著新奇的心理,每個環節結束了才回顧總結其中的辛酸和痛苦。
而二胎時候就不同了,因為已經知道整個產程需要經歷什麼,哪個環節自己最難以忍受,所以,預產期越臨近,心理越忐忑。
孕檢時候和產檢大夫聊天,說起側切傷口縫針,大夫說他們這個醫院都打麻藥的。如果打了麻藥還疼,可能是劑量不夠,或者是個人體質有關。
知道這些信息後,二胎生時候,我就提前給大夫說側切縫針我要打麻藥,大夫說他們醫院都打麻藥。
所以二寶生出來之後,縫傷口過程,因為還是比較疼,我給大夫說了,大夫說再加一劑麻藥,之後縫針時就不怎麼痛了。
04、最後的建議
很多大夫說,順產側切傷口一般不需要打麻藥,因為局麻藥可能會延遲局部傷口的癒合,所以有的醫院在產房生產時候都不會給產婦打麻藥。
所以孕媽媽如果要順產,提前了解計劃生產醫院側切縫針是否打麻藥,提前做好思想準備。
——END——